幸福总与自行车有关

上帝不响。如歌单车。
Tune Your Ride. Tone Your Glutes. Today. Together.
Bicycling: Boost Brainpower, Better Butt.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作者:未知 

  

70年代,家里有辆自行车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记得那时最好的牌子叫凤凰,当然更考究的要骑蓝翎,那是英国产的。当时上海,贫富差不多,曾经有资产的,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变成了无产。偶尔看见个年长的男士著藏青色中山装,神情有些暗淡无光,在马路上慢腾腾地骑了辆破旧蓝翎,总把他和上海滩曾经有过的资本家放在一起联想。 我家有过一辆凤凰男式车,对幼小的我来说,非常高头大马的感觉,车也是几经磨难了,哥哥们爱拆开来玩,往往装不起来,老爸回家照例一顿暴打,要知道修车也是很大一笔开销。那时候的自行车是不能放在屋外的,怕人偷,很多人家把它当家具一样放在房间里,有的甚至把自行车挂上了墙。

  父亲曾经说过,那还是在我婴儿时期,母亲怀里抱著我,坐在车后座上,

7 岁的小姐姐坐在自行车前的横杠上,父亲把我们母女三人一路骑到动物园,再原路返回,东西向二次横穿整个上海!在动物园我们几个留过一张照片,中年加之分娩,母亲胖胖的,而我是一个生下来就9 斤重的婴儿,巨大的襁褓把母亲的脸都险险地掩去一半,父亲头发已经很稀少了我长大后多次看这张照片,记起父亲的话,他说那天真的很累。

  我从小平衡有问题,父亲手把手教了我很多年骑车,死活没有学会,于是只能坐在车的横杠上,由父亲、哥哥带著去看风景长大后,也爱坐人的自行车,只是坐在后座上。从父母家到办公室,经常能够遇见郑大圣,他非常耐心地把车停好,等不会跳车的我笨笨地坐上去我一连几年买不起电脑,被迫以厂为家,经营自己的电影网站,经营那些方块汉字,而大圣和我作息时间差不多,半夜三更离开厂的时候,经常能遇见他和他的老车,那些夜晚街道很清净,几乎没有行人没有车辆,大圣拉开他的沙锅嗓子唱找不见调门的曲子,唱得象鬼哭狼嚎。而白天我更象鬼,蓬头垢面地坐在大圣的车后,去向文山会海交出每天生命中的

8 小时在北京上学,从学校到洗印厂看片子也是好长的一段路,找交通工具当然是首要任务,反正见著谁的 “私车”就拦下,学校人多,谁也记不住谁的名字,人见我就叫,喂,坐二等的!

  恋爱时节,也与自行车息息相关,坐在人后座上,风吹雨淋都觉得美,路再长都不以为劳累。记得有一次从东四活活骑到蓟门桥。为了不破坏气氛,两腿麻了都不吭声,那是个冬天,骑车人满头大汗。

  说到自行车和恋爱,有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

70年代,有邻居一个小青年恋爱,女朋友家住苏州,每个周末,青年风雨无阻披星戴月地骑车往苏州赶,当时的人比较保守,人到了,也只见上一小面,散个小步,牵个小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住是断断不能住到一起的,当时人也没有钱住旅馆,于是第一个晚上他在去往苏州的路上,第2 个晚上他在回上海的路上这样的恋爱很累,但他们觉著甘甜如蜜。可惜了这样的爱情没有天长地久,他们没有做成夫妻。

  和自行车直接有关的当然是贫穷,当节俭被引为美德,甚至代代相传,大多数起因是穷。

  每月到时间,丈夫把工资如数上缴,由妻子安排好每天的早中晚饭,中午饭通常是妻子亲手调制的,有几天的米饭上装点有一两片猪肉或者一条小鱼,而有几天光是蔬菜和白饭过去骑车的丈夫口袋里通常只装著一顿早饭钱,有的妻子每天给丈夫一元硬币,够他买一付大饼油条外加一碗豆浆,即便日子是这样,路上骑车的丈夫仍然精神抖擞,心里装著妻子儿女,为了他们,起早贪黑长路迢迢,贫寒著、操劳著,却幸福著。

  某工厂科长办公室的抽屉给贼人撬了,同事们关心,纷纷问丢了多少钱,科长摇头不语,那当然是无可告人的钱无可告人的数字无可告人的一个一个一元的硬币。派出所终于破了科长抽屉被撬案,贼人被逮著了,人赃具在,科长拿回了自己的一袋硬币,有些难为情,但更多的是失而复得的喜悦,甚至于当场要掉下眼泪来,那是科长一年的早餐换来的私房钱,硬币加起来有三百多元。科长去银行换成整票,同事问他怎么花,他说要给妻子送一份惊喜,为了他们的结婚纪念日。

  就这样,一年来

300 多顿早饭换成了妻子腰上一条漂亮的裙子。

  街上,一辆摩托撞了一辆自行车,自行车的前轮扭成了麻花,男人拍了拍土,站了起来,肇事人要送他去医院,他一口回绝,男人把自行车扛上了肩,说,老婆孩子在等我吃晚饭呢,多少年没坏过规矩,不能让他们担心。扛了自行车的男人用不可思议的速度向着家的方向一路小跑

  有一个父亲问他的儿子,将来长大你要做什么?儿子说,我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儿子又说,但,我不知道什么是幸福的人。妈妈说,就象你爸爸,骑著自行车,清早出去,傍晚回来,为了我们全家的饭菜,为了你每天能够上学儿子说,那爸爸不是很辛苦吗,辛苦就是幸福吗?爸爸答道,然后看着你一天一天长大,那就是幸福。

  这些时候的人很美,我爱你,所以万苦不辞。

  自行车在几个方面是有优越性的,飞机火车小轿车都不能与之相比,能够健身,消耗卡路里,而且环保,没有讨厌的废气污染我们的环境。如果身边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抬头可以看见青山,沿路鸟语花香,在这样的自然中游荡一番,骑了它最是遐逸的了。

  很长时间里我们国家没有出租车、地铁等交通工具,最近查了查资料,看见德国第一辆小轿车于

19世纪80年代就组装成功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铁更早,于19世纪的60年代在英国开通。过了110 年那么久,我们国家于1971年才开通北京地铁。出租车我记得也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的时候,零落地出现在上海。有位朋友对我的文字很不满,他说你老拿发达国家跟我们比,你不觉得残酷吗?好,不比。但事实总不见得熟视无睹,在很长时间段里,我们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和公共汽车。清晨和黄昏,你若从高处看,马路上的自行车象一条条汹涌的河,一年四季都那样。尤其北京的冬季,人们卷缩在臃肿的棉衣棉裤中,戴了棉帽棉手套,脖子上还缠绕了围脖,女士们甚至用纱巾包了头、脸,尽量抗拒风沙对面部皮肤的损害。他们在沙尘暴、烈日、风雪、星星月亮中骑自行车。北京又那么大,遇到汹涌的骑车人,我难免会想他的家在城市的哪个角落,单位又在哪个角落,他每天上下班要在路上这么骑多长时间?一个小时或者三个小时?

  有朋友去越南访问,回来跟我说,俞,那个国家,和我们

50-60 年代非常很相似。我问如何地相似法?他说,市容和我们城市边缘的新兴小镇差不多,都是摊位,即便是商店也没有什么特色,没有精心布置的橱窗,没有霓虹灯,卖的东西就脸盆、肥皂等日用品。还有,他说,满街都是自行车,还有就是用来出租载客的象黄鱼车那样的东西

  有一日看关于越南的新闻记录片,才发现朋友说的一点都不夸张,河内的街道上,自行车也象水一样,东南西北地涌动

  想起上海、北京的街道,唯一差别,也许,河内那地方一年四季衣裳可以单薄些,也没有风雪和沙尘暴。

  笔者也是一个上班族,工资收入仅仅够乘公共汽车来回,为了怕看家们骂我假贵族,我自己交代,我每天要有

2 个半小时花在路上。我知道我现在的情绪很无济于事,我乘公共汽车来回于城市和城郊之间,而为一群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感到不快乐,我又何尝真的快乐!好比一条鱼说鱼群在这样的生活著!我似乎应该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地冷静地记录这些,毕竟骑自行车的生活有忧色但也曾经美丽过,它们相互胶着著,谁也没有资格说这样的生活是好的或者是不好,即便说出来,又能改变多少。

  正象我朋友冰凌所说,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一个改良完善的过程中,你应该看到它正在往好的一面发展。而且发达国家也不是从来就发达的,直到今天也不是人人有住房,人人有私车,也不是人人都幸福的。

  另一个网友说,不要拿自己国家跟别人的国家比,这样的比较太残酷。

  我的童年挚友说,家乡再怎么著,也是自己的家,别人国家再发达,那是别人的家。

  冰凌说,要往光明处看,要满怀希望。

  

Copyright 2003-2005 www.sohoz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