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从追逐世界 到跟随耶稣
从追逐世界 到跟随耶稣
主啊!让我看到我周遭的人,赐我以你的眼光把他们看待, 让我把智慧和力量付诸于行,使人看到你海洋般宽深的爱!
一、随波逐流
1970年春天,我还不满十六岁,便只身到了湖南益阳去插队落户。
当时文化革命的高潮刚刚过去,我真有一点厌倦了城市中的政治气侯,渴望呼吸一点农村的清新空气。我在益阳一个乡村扎扎实实地干了快三年。不料这三年的农村生活,又叫我越来越渴望回到我所离开的城市生活中去。湖南农村生活的艰苦,是一个在城市长大的青少年难以适应的。特别是在农忙的季节,那种劳动的强度和生活的艰苦,不仅在当时叫我难以忍受,即使在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也使我感到后怕。在城市上小学时候读过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一一成了亲身的经历。除了这些皮肉之苦以外,社会的歧视也令人很难承受。我每次在农闲期间回到城市过节时,都对那些同龄的男女成双成对地进进出出羡慕不已。想到自己不过回城市暂住一些时日,不久就要返回乡下,不禁生出自卑自怜来:哪个城市的姑娘看得上一个下乡知青呢?我多么渴望能够迁回城市,哪怕做一个清洁工人也好。
1972年冬,听说第二年将恢复因文革而停止了六年的高考。于是,我利用那年冬天农闲期间,回到城市跟我父亲学英语。在那段时间,我谢绝一切邀请,放弃所有娱乐,死记硬背,居然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生吞活剥地啃完了大学一年级(当时的水平)的英语课本。返回农村后,我又抓住一切空余时间自学数学。我于六六年文革开始那年小学毕业,名义上算是六九届中学毕业,其实只有小学的底子。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自学,居然也取得了一点显著效果。在1973年首次恢复的高考中,我首先在所在公社的预考中成绩拔尖,接着又在县城的正式考试中表现突出。不久就得到内部消息,我已被本省一所大学英语系录取。无奈录取通知书迟迟下不来。后来才知道出了“张铁生事件”,原来的录取被推翻了。失望之余,我只好带着沮丧的心境投入秋收。一天,正在田间出工的时候,收到乡村邮递员的一封信。拆开一看,竟是一纸录取通知书!我被一所中专录取了!我第一次尝到了自我奋斗的甜头。
在中专度过了二年的校园生活,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工厂的子弟学校教中学。当时正值读书无用论盛行,中学老师的社会地位不高,成年累月与一班顽皮不肯读书的工人子弟打交道,实在没多大意思。正当我感到生活既无聊又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传来了文革十年以来再次恢复高考的消息。我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在七三年进大学,否则就成了“工、农、兵学员”,将失去参加高考的资格。1977年,我随同一群高中的学生一起参加了全国高考的试点考试。也许太紧张了,考得并不理想。在等候录取通知的期间,我真是提心吊胆,担心会出现学生考上了,老师却没考上的尴尬局面。录取通知书终于下来了!全中学只有我一人被大学录取,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大学四年可以用“专心读书”四个字来概括。这一方面是因为我有紧迫感,想争取把过去所荒废的时间补回来;一方面是由于我不甘落在人后,因为看到周围的同学个个都在用功。平日就够用功了,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读书读得更是天昏地暗,有时侯见了熟人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甚至说话也语无伦次。大学毕业后,总算留校任教,跟着结婚成家。心想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享受一下天伦之乐了。不料考研究生的压力接踵而来。不少同届的同学已经考上或正在准备报考研究生,自己若再不行动,岂不要落后了?此外,作为高校的教师,如果不读个研究生,将来怎能够胜任呢?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抖擞精神,报考了在职研究生。被录取以后,我就一方面享受教师的待遇,一方面又可以安心读书、做研究。
如此顺心的日子没过多久,出国留学的潮流又滚滚而来。许多年轻、冲劲足的研究生同学都在斗志昂扬地准备“托福”考试。于是,我的心也开始躁动,不能安于现状了。到了研究生要毕业的那一年,我便一边准备毕业论文,一边准备“托福”考试。走在前头的研究生同学已经有多人被国外大学或研究院录取,并且大都拿到了奖学金,正在办出国手续。于是,我也忍不住从他们手中拿到几所加拿大大学的通讯地址,寄出了五份申请。很快就有其中一所大学给我发了录取通知书。就这样,1986年秋,硕士论文答辩刚完毕,我就马不停蹄、风尘仆仆地告别亲友,出国留学了。
所在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要修的课程并不多,我大多数时间都是同指导教授做课题研究。我一心要在留学期间做出更多的研究成果,尽量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多发表论文,以期将来回国后提升职称。所以,除了读书、研究之外,我再无暇顾及其他了。有一次在唐人街遇到一位老太太,寒暄几句后,她要了我的电话,说是以后同我联络。从此,每到周末,她都会打电话来,邀请我参加一间教会的聚会活动。虽然据她说,教会提供免费的晚餐,但我总是推说太忙,始终没有前往参加过一次。
有一次节假期,我应邀到一位朋友家度周末。第二天是礼拜天,那好友邀请我们一起上教堂做礼拜。我是第一次进教堂做礼拜,只觉得很新鲜。在优美的音乐和诗歌声中,我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后来突然惊醒,不知身处何方。回头一看,只见四周会众都站立着唱诗歌,虽然没有什么人在注意我,我还是觉得有点难为情。
二、浪子回家
当时的留学生大都是准备学成回国的,我也不例外。可是,“六四”事件改变了一切。在六四之前的日日夜夜,每一个留学生都守侯在电视机的萤光屏前,关注着天安门广场学生的命运。大家都在幻想学生的行动也许会带来中国改革的希望。当坦克的履带碾碎了天安门广场上的帐篷时,也碾碎了我们的梦。在愤怒、绝望之余,大家都选择了“永久居留”一途。对我来说,这个迫不得已的人生转向太急剧了。本来,学成回国,回到母校教书、科研,这是一条既定的坦途。现在,我被迫在国外重谋出路。对此,我真是没有一点思想准备。
当时我的博士论文已经完成,是关于“超弦”方面的理论研究。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有人在“弦”理论上进行开创性探索,并且取得了重大突破,因此吸引了许多国际高能物理界的一流人才在这个领域研究。然而,到了八十年代末,“超弦”研究看来走入了死胡同,不少研究者纷纷转向。尽管我在这个领域已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当时却连一个博士后的位置都找不到。我为自己的出路万分苦恼。辛苦奋斗这许多年,却要面临失业或改行,这个落差实在太大了,令我无法承受。我日夜焦虑不安,脾气暴燥,简直要精神崩溃了。
这时候正值1990年夏,一位朋友邀请我们一家到西雅图去玩,在那里我们受到了真诚和盛情的款待。那位朋友虽然也面临毕业,但他满有平安的神态,与当时的我形成鲜明的对照。在交谈中,那位朋友向我们见证他信耶稣的经历。他和他太太(也是我们的朋友)常常发生厉害的争吵,甚至发展到要离婚的程度。夫妻常常为此而深感痛苦。有一次,在万般无奈中,他尝试向耶稣祷告,求耶稣帮助他解决夫妻不和的难题。祷告后,他便感到应该向太太认错,请求饶恕。当他这样做时,他太太也非常配合,因此夫妻关系得以大大改善。
朋友的见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使我对基督信仰产生好感。那位朋友趁机向我推荐亨利.莫瑞士所著《科学创造论》一书。我一口气读完,很受启发。回到温哥华后,受朋友邀请,我就欣然参加了一个家庭查经班。第一次查考圣经,经文是《路加福音》第12章,耶稣论“不要忧虑”一段。这段经文和那天晚上的查经改变了我对圣经和基督教的看法。我觉得耶稣的话句句说到我心中去了,也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我当时正在为前途和生活忧虑,而且无法克服它。耶稣深刻地指出人忧虑的根源是不认识天地的主宰,与他毫无关系。结果,人就把人生的根基建立在自己身上,于是便有了无尽的忧虑。
耶稣一方面提醒我们观察天上的飞鸟、百合花和野地的小草,它们既没有人那么大的能耐,却比人活得更逍遥自在。由此使我们想到必定有一位隐秘的护理者,耶稣称他为天父。另一方面,耶稣又向我们指出人的有限,连自己的身量或寿命也不能增加一点,又怎能自作主宰,企图控制一切呢?所以,人克服忧虑的关键在于承认自己的有限,并且与宇宙的主宰建立良好的关系,全心信靠他的护理。
虽然当时我还没有那么大的信心,但我却认识到圣经的话包含着极不寻常的智慧,绝不象我原来凭空想象的那样原始、过时。耶稣的话语完全不同于科学的话语。科学虽能揭示出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但对个人的生存焦虑却漠不关心。但耶稣的话句句针对着人内心深处的忧虑和不安全感。耶稣的话语也与人类哲人的话语完全不同。历代的哲人,即使关心人生的焦虑和苦难,却明显地受人的眼界的限制。耶稣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处处以神的眼光看待事物,展现造物主的性情。后来我才知道整本圣经都是以神的眼光看待事物,以神的口吻说话。圣经的这种特征,与圣经宣称出自神的默示,是完全一致的。当时我真有点后悔为什么这么迟才接触圣经和教会。
从此,每周五晚上在牧师家的查经聚会,象磁石般吸引了我。当时,我居住的地方离牧师家较远,但每一周我都期待着查经的那个夜晚到来。是什么东西对我具有那般的吸引力呢?是圣经的话语,弟兄姊妹之间的分享,彼此的关怀和问候,是一种虽看不见却能感受得到的主的同在。
在一个冬日的雪夜,气温骤降,路面冰滑。我开着车往查经聚会驶去。不料,在一个十字路口,那辆老爷车熄火了。我把车慢慢推到路边,心里却充满了遗憾和惋惜,为失去一次查经聚会而感到茫然若失。这次经历使我更体会到教会生活的宝贵。不久,在对基督救恩有了一点基本认识后,我就决志信主,并且受洗归入基督。教会也就成了我的家。
自从我1990年秋接受主耶稣以来,至今已有十一年半。在这期间,圣灵在我生命中深深地作工,使我从一个追逐世界潮流的人,转变为一个耶稣基督的跟随者。
三、认罪悔改
在我信主之初,对罪并没有多少认识,也谈不上彻底的悔改;只是笼统地承认自己是个罪人,愿意接受耶稣十字架的救恩。但信主以后,经过查读圣经和圣灵的光照,使我渐渐对罪加深了认识。耶稣为我们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如果不认识罪,也不会真正认识基督的十字架。
我认识罪的第一个突破是,真正明白了“罪”字的原义。在圣经中,“罪”字的原义是“矢不中的”,箭射不中靶心。其实,在查经、听道和读属灵书籍时我经常碰到罪的这个定义。但在蒙光照之前,那不过是一个头脑中的名词和观念而已,并不真正明白。关键在于“的”或“靶心”是什么?我以前之所以缺乏罪的意识,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心目中的“靶心”是自己的良心和公认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按照这个“靶心”,我并不感到自己有罪,至少罪的意识薄弱。我反而觉得自己是一个弱者,处处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威胁。我活着只是要努力图存,避免受伤,何罪之有?
但根据圣经,“的”或“靶心”是神的律法和神自己。(这两者是互相关联的,因为神的律法体现神的性情和他自己。)神的律法是绝对的,并不会因为现代人普遍信奉道德相对主义而改变。神的律法是崇高的,它要求每一个人都“尽心、尽性、尽意爱神”,并且“爱人如己”,而不仅仅限于“尽量不伤害别人”而已。神的律法是完备的,它不只关涉到外部的行为,而且关涉到行为的动机和人的心思意念。按照神的律法,我不能不承认自己是个十足的罪人。按照神的律法,我其实是一个对神不敬虔、对人很自私的人。我一心只向往个人成功、名位、财富,一生只崇尚个人奋斗。不要说从不把神放在心上,也很少把“邻舍”放在心上。我虽然没有触犯刑法、进过监狱,却经常心怀嫉妒、贪心、幸灾乐祸、惟恐天下不乱。见到容貌出众的异性,也难免会动心,甚至产生不良的念头。
我认识罪的第二个突破是,真正明白了单数“罪”的含义。在圣经中,“罪”有单数、复数之分。复数的罪指具体的、可数算的罪行、过犯。单数的罪指罪人的状态和性情。如果只认识复数的罪(这比较容易),而不认识单数的罪(这比较困难),对罪的认识就仍然是片面的、肤浅的。因为复数的罪不过是罪的果子,单数的罪才是罪的根本。如果不认识单数的罪,不砍断罪的根本,复数的罪就会层出不穷。
罪是一种状况,是人自立为王,自命为生命之主,是人自我崇拜。当我们处在这种状态时,我们的自我便取代了神的地位,占据了我们生命的宝座,我们就是拜偶像的人。回顾自己的过去,我不能不俯伏在神面前承认自己是一个罪魁。且不要说在信主之前,在我的生命宝座上,从来没有为神留任何位置;就是在信主之后,大多数时候,我不也是把自己放在首位,把神放在次要的位置吗?我自我奋斗、追求名位,不都是自作主张吗?即使是我的忧虑、恐慌,不也是因为依靠自我、而不依靠神吗?
我认识罪的第三个突破是,明确了真正的认罪必须有悔改。在华人教会,有一派人认为获得救恩只需要信,不需要悔改。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两个要点:第一,四本福音书中,约翰福音只讲信心,没讲悔改,其他三卷福音书才讲悔改;新约其他书卷中,使徒保罗的书信在论及救恩时只讲信心,没讲悔改(提摩太后书2:25是例外),虽然其他书信讲到了悔改。第二,他们认为,只有约翰福音和保罗书信才是专门针对外邦人的福音,其他新约书卷中关于悔改的教训则是针对犹太人的。
我仔细研读圣经和深入思考,发现这种立场站不住脚。第一,我们不能说,三本符类福音书中关于悔改的教训只适合犹太人。这样一来,就连耶稣的大使命(马太福音28:18-20)也只适合犹太人了。如果大使命适合所有的基督徒,那么,大使命中就包括了悔改的教训。第二,虽然保罗书信中论及救恩时,很少用悔改一词,但根据使徒行传,保罗却用悔改来讲述救恩(使徒行传20:21,26:20)。第三,基于全本圣经和救恩神学的考量,约翰福音和保罗书信有关得救的信心中包含了悔改的意思(参见下面第四点的说明)。
根据圣经,悔改不只是笼统地承认自己是个罪人,而要在具体的、一件一件的罪行上离弃罪恶。这包括“弃绝谎言,各人与邻舍说实话”;也要对政府,对雇主诚实无欺。“从前偷窃的,不要再偷”(以弗所书4:25-26);远避偶像(约翰一书5:21),除去家中一切“当灭之物”(申命记13:17-18);“远避淫行”(哥林多前书6:18),过去若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一定要立刻中止。过去若伤害了别人,去向对方道歉,请求饶恕等等。总之,真正的悔改一定要付诸行动。
根据我个人的体会,真正的认罪悔改,会在悔改的人心中产生敬畏神的意识。因着这种意识,又在人的心中产生抵抗犯罪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对不同的人也有强弱之分,不一定能使人人都完全不犯罪。)在我信主一年多时,我们意外地有了第二个孩子。当时我妻子正生病,家庭医生也建议流产。但因着对神的敬畏之心和信心,我们才没有象信主之前那样去作,结果才蒙了神的恩典,有了第二个孩子。
真正彻底的悔改,不只是为一件件具体的罪行和过犯而悔改,还必须为单数的罪而悔改。这也许是我认识罪的第四个突破吧。这里牵涉到救主和主之间的关联性。对此现代教会存在过分歧。有一派人在传讲救恩信息时将耶稣的这两个身份分开,使听道的人产生一个错觉,以为只要接受耶稣为救主就行了,而不一定要接受耶稣作生命的主。结果,这些被误导的人,竟然心安理得地偷窃了专属于耶稣的一个身份。他们把救主这个身份归给耶稣,却把主这个身份留给了自己!这些被误导的人过着一种畸形的“属灵”生活:他们靠着救主耶稣脱离了黑暗的权势,从撤但的国度归到神的国度;但是,在神的国度里,他们却不让基督作他们生命的主,而是他们自己作自己作主。
更荒唐的是,这些人竟然把这种荒唐的论调美其名日:绝对的不付代价!神让我认识到,这是一种错得离谱的观点。它是基于对圣经的曲解,也是一种错误的救恩神学。这种神学完全以人为中心,将救恩的目的从神的荣耀偷换为人的自私和放纵!
不错,一个人因信得蒙救赎是神白白的恩典,人不需要付任何代价。然而,天国的法则与世界的法则却绝然相反:在天国里是基督作主;在世界则是人自己作主。一个人不能在天国里仍然合法地按世界的法则生活。我听到保罗在罗马书第6章说:“这样,怎么说呢?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吗?断乎不可!”(第1, 15节)他又说:“但现在你们既从罪里得了释放,作了神的奴仆,就有成圣的果子,那结局就是永生!”(第22, 18节)
面对这个真理的挑战,我在神的面前降伏,走下生命的宝座,让神作我生命的王和生命之主。在作这个主权移交的时候,我听到保罗说:“感谢神,因为你们从前虽然作罪的奴仆,如今却从心里顺服了所传给你们道理的模范。”(罗马书6:17)由此我也开始理解,罗马书为何在论述救恩之后,要提出“献为活祭”作为基督徒生活的总纲领。真正彻底的悔改包括了主权的移交,而这正是“献为活祭”的第一个要素。
1992年,我感受到主的呼召,决定踏上全时间事奉神的道路。
四、死的意义
献为活祭的第二个要素是“成为祭物”。成为祭物的意思一方面是为神享用,另一方面则是经过死亡和焚烧。所以,每一个将自己献为活祭的人都需要了解死的意义,并且经历“死”。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约翰福音12:24-25)他又说:“若有人要跟随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路加福音9:23-24)
耶稣的这些话,被认为是既难明白、又难遵行的话。但这些话既点出了正常基督徒生活的特色,又是其秘诀所在。基督徒的人生道路是跟随耶稣、效法耶稣的道路,这是一条十字架的道路,也是一条由死而生的道路。当一个人将生命的主权交给耶稣以后,他就开始走上了这条道路。难题在于,即使许多奉献给主的人,却没有、或者拒绝跟随耶稣走十字架的道路。然而,一条千古不变的属灵定律是:一个人若不经过耶稣所说的“死”,他也无法活出耶稣所应许的丰盛的生命(约翰福音10:10)。
我虽然奉献了自己全时间事奉神,并且进入神学院读神学,同时也参加教会和查经班的服事好几年了,却仍然发现自己的旧人并没有根本脱去。曾一度沉寂的向往今生名利地位的心,又改头换面地活跃起来。这使我认识到,老我要死去并不容易。这期间我读了不少属灵前辈关于怎样凭信心抓住与耶稣同死或同钉十字架的真理,而经历老我死去、新我诞生的见证,却仍然不得要领。
1998年夏,主带领我离别神学院,进入教会服事。我非常乐意顺服主的带领,并以为主一定会让我在教会大显身手,发挥过去近六年所学的神学。却没有想到,事情的发展与我的想法刚刚相反。主没有要我显什么身手,反而要我安静。连我本来在教会为同工开设的圣经真理课程以及主日讲台事奉都要暂停,转而去做一些我所不熟悉的工作。坦白地说,我开始很难接受这个变化,因此内心起了激烈的冲突。在祷告默想中,主让我明白,我只需要确信主的带领,并且将自己全然交托在他的恩手中。当我将自己完全降服在主的脚前时,主赐给我极大的平安。
在这次经历中,我对死的意义有一点突破性的领悟。我发现,人天然的性情不愿意面对失败、贬低、被拒、受伤、羞辱、苦难、疾病、贫穷等一切与死亡靠近的事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怕死、因而不敢面对死亡。在人生中,我们总是尽一切可能地逃避死亡和一切与死亡相关的事物。回顾自己信主前的生活,我发现有一条线贯穿其中,就是逃避死亡。我对成功的追求,对失败的恐惧都是逃避死亡的表现。
一个决定跟随耶稣的人,如果仍然惧怕死亡、逃避死亡(这是旧人的生活模式和态度),他怎能经历旧人的死亡呢?所以,他首先必须学习正视死亡、思考死亡。只有这样,他才能跟随耶稣、活出由死而生的生命来。
耶稣的复活使我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面对死亡。对耶稣来说,死亡已成为通向新生命的道路。而且,对于相信耶稣的人,耶稣的道路也可以成为我们的道路。因此,即使是人生中最悲惨、最痛苦、最绝望的景况,也可以成为通往新生命的途径。这样的事情,是一个天然的人所难以了解的,也是与人的常识相违背的。耶稣的复活使我们改变了逃避死亡的态度。他使我们能够以正面的态度,坦然面对死亡和与死亡相关的一切事物。他使我们知道,流泪谷是通往泉源地的必由之路;死亡也是通往新生命的必经之路。所以,一个相信耶稣的人不再惧怕死亡、逃避死亡。他因此获得了真正的释放和自由。
一个不惧怕也不逃避死亡的人,就不会惧怕和逃避那些与死亡接近的事物:失败、贬低、被拒、受伤、羞辱、苦难、疾病、贫穷等。他们乐意为耶稣而承受临到他们身上的这一切,而且仍能够得享安息。在这些人身上,“脱去旧人,穿上新人”将成为他们的经历(见歌罗西书3:9-10)。对这些人来说,与耶稣同死、同钉十字架不只是属灵争战的宣告,而且是真实的经历。
五、生之目的
“献为活祭”的第三个要素是为神而活,并且活出神的荣美来。自从九八年我来教会全时间服事以来,不觉已快四年。这四年是我一生中活得最充实、也最喜乐的日子。下面是我的一点领受。
保罗在哥林多后书5章15节说:“并且他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是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保罗的一生为这句话作了最佳注解。他的一生,就是神所喜悦的“活祭”(罗马书12:1),也是每个基督徒的榜样。保罗受耶稣的亲自选召,作了向外邦人传福音的使徒。他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宣教士和布道家。他一生中遭遇过无数的属灵攻击和宗教逼迫,经历过各种劳苦、鞭打和监禁,也碰到过各样的危险,承受着各种心灵上的痛苦、软弱、疲惫,饥寒交迫,还有牵挂教会的忧心。有时候,他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但是,他的足迹遍布当时罗马帝国许多最重要的城市,他在那里布道,开拓,建立了以外邦人为主体的教会。在他晚年的时候,他说:“我现在被浇奠,我离世的时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提摩太后书4:6-8)
保罗的事奉得力和生活得胜的秘诀是什么呢?就是他的人生有焦点,有标竿,正如他在使徒行传26:19所说:“我故此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他一生都朝着这个焦点,向着这个标竿直跑,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拦阻他,这就是他事奉得力和生活得胜的秘诀。
回顾自己信主前的生活,那是一种随波逐流的生活。我虽然在世上不断地追求,却总是得不到长久的满足。我那时献身于财富、名誉、地位、成功和享乐。然而,这些目标都没有永恒的价值。当我离开世界的时候,这些目标都要转眼成空。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一个人自出母胎以后,就象一只上了发条的钟表,他的人生是倒数记时的短暂过程。直到发条走完了,生命也就结束了,正如中国的古话说:“人生如白驹过隙。”
雅各书4章14节说:“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一个没有献身给的神的人生也要如此消失。人人都应当明白,一个人一生中所追求的一切,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作交换。
当我把自己全然奉献给耶稣、并且为他而活以后,我感到自己在世上作的每一件事就有了永恒的价值。约翰福音6章1-14节记载了耶稣所行的一个神迹。在那个神迹中,耶稣用一个小孩的五个饼、两条鱼,喂饱了五千人。我个人的生命就象那五个饼、两条鱼,本来是很不贵重的。然而,我愿意将自己的生命交在主手中,主若使用,我相信主将使这生命变得有价值。
周小安 来自中国湖南长沙,曾在加拿大获物理学博士学位;献身传道后,至加拿大维真学院攻读神学,毕业后留校从事神学研究。现在温哥华牧养教会。
原载于《生命与信仰》(http://www.cclife.org) 总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