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英国《经济学家》
如果没有以下两点,印度经济的表现堪称出色:
首先,自1991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印度经济每年平均增长6%,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按购买力平价折算翻了一番。然而,印度无法沾沾自喜:它有超过2.
6亿贫困人口,4岁以下儿童将近半数体重不足。
其次,印度与中国作比较不可避免。中印两国边界线长达3500公里,人口都
超过10亿。然而,中国的经验证明,规模庞大不会成为迅猛增长的障碍。正如印中
对比调查所显示的那样,用衡量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的几乎每一个尺度衡量,中国都
比印度做得好。
与中国近10%的增长率相比,印度6%的增长率固然可喜,却相形见绌。
奇丹巴拉姆与他的几位同僚痛苦地感受到了“中国模式”。奇丹巴拉姆描述了最
近一次财政部长会议上的情形。奇丹巴拉姆说,中国政府财政部长发言时,看着他说
,中国自1980年以来累计接受外国投资5000亿美元。他那一瞥可能意味着,
印度接受的外资不足中国的1/10。
问题不止于此:印度整体投资不足。用当地标准衡量,投资热正在形成,但投资
额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4。而在经济规模是印度将近2.5倍的中国
,投资额超过GDP的40%。这种差距在道路、海港、机场和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
建设方面尤为明显。
在吸引新投资方面,印度存在两个主要障碍:一是阻碍商业发展的各种规章制度
;二是使政府公共开支几乎没有多少回旋余地的财政赤字,占GDP大约10%。
本年度预算将考验总理曼莫汉·辛格所属国大党领导下的政府是否能够应付上述
挑战。政府毫不吝惜地在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卫生等领域增加投资,还在简化税收
系统。奇丹巴拉姆明白,增加中央政府税收的关键不在于提高税率,而是增加纳税人
的人数。政府打算今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一项由各邦政府征收增值税的措施。如
果中国二十世纪90年代的经验是一种指南,那么,这将是另一项充满希望的举措。
这是印度不可能像中国一样的原因:中国可以在没有激烈政治竞争的情况下实施
改革,而印度却需要掩饰改革与现行法律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