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在魏国集聚着许多当时有名的文人,这些人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其中也有些人,对当时的政治和战争并不热衷,尤其是对逐步将曹魏政权取而代之的司马氏集团,多采取不合作态度。 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他们整日集于山阳 (河南修武)的竹林之下,醉酒操琴、吟诗颂赋,博有狂士贤达之名。他们是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七人,被称为竹林七贤。
司马昭控制了曹魏政权后,对反对他的文人和官员采取了非常残酷的镇压措施,监禁和杀戮了许多人,其中就包括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嵇康,字叔夜。尽管少时丧父,家境贫寒,但仍励志勤学,精于文章、玄学,善长音乐。一般认为他和阮籍是七人中的皎皎者。他憎恶趋炎附势,当他的朋友、七贤之一的山涛作了司马氏的高官后,他愤然与之割席绝交,写下了>,脍炙人口一时。嵇康娶曹操曾孙女为妻,曾任曹魏政权的中散大夫。司马昭想拉拢他,但他却站在魏元帝曹奂一边,声言“非汤武而薄周礼”,拒绝和司马昭合作,因此招到忌恨。在嵇康的友人吕安被诬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时,司马昭借机杀了嵇康和吕安。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联名请求赦免嵇康,怨声载道,但司马昭就是不准。临刑时,他神色自若,抚琴一曲>,视死如归。
向秀,字子期,竹林七贤中另一位精玄学,文学的大师,对>有很深的研究,与嵇康有着深厚的友情。他虽然没有和司马氏集团直接对抗,却以隐居不出仕表明了自己的政治倾向。嵇康被害后,担心自己也会遭到迫害,不得已到洛阳做官,后任散骑侍郎。向秀一直敬佩嵇康的傲骨,对嵇康的被害,有着刻骨铭心的伤痛。一次,在路过嵇康的山阳故居时,忽听缈缈的笛声,从不远处飘来;由此思念逝去挚友的音容,有感而发,遂写下了这篇情思深沉的>。又因此赋是闻笛声而作,人们更爱叫做>。
“余与嵇康、吕安居至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予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悼嵇生之永辞兮,寄余命于寸阴。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我很喜欢他对嵇康临刑前的描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简单的十一个字,把嵇康的高傲、儒雅、执着和无惧刻画得淋沥尽致。而对朋友的深情怀念,“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悼嵇生之永辞兮,寄余命于寸阴”,也使我多年心有戚戚。更使我感到遗憾的是,这首赋只是开了个头,就没下文了。是向秀惧怕写多了招致杀身之祸,还是伤痛的感情使他无法继续,就不得而知了。其实,无论是长是短,是完是缺,只要人们能读到嵇康的傲骨,向秀的深情,这篇赋也就永在心间了。
晋朝以后,文人们多次将>,做为典故,写入自己的作品中,以表达对朋友的怀念。最著名的要算是刘禹锡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了,使这个典故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故事。曹雪芹的好友敦诚,在雪芹的悼亡诗中有“山阳残笛不忍闻”一句,(我用作这篇短文的题目),更给人以凄惨,伤怀的感受。而纳兰容若将它与苏武李陵的离别诗相提并论,称为“河梁生别之诗”和“山阳死友之传”,确实是很有见地的。
古人重友情,朋友间相互称颂的诗词,多如汗牛充栋;其中真正上乘者,为数也不算少;而称得上精品的,确实是凤毛麟角。在我眼中,顾贞观的>就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只因为喜爱,想分享于新认识的朋友,遂写了第一篇 >>;又因纳兰容若的一句话,不得已写了第二篇和这篇。再想到像嵇康这样被杀害的志士,若没有朋友为他撰文悼念,确实让人感到有愧于逝者。十六年前的那场风波中,牺牲了许多年轻的生命;虽然没有我的任何朋友,想起来也深感痛惜。鲁迅说,“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写这篇短文的目的,,也是为了祭奠那些年轻的人们。
2005 年 6 月 2 日写于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