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孕那刻起,人就在独立和依赖之间寻求平衡。婴儿期间的肌肤饥渴是他们众多需求中的一种,成长过程中,自我的性意识,对异性的吸引和被吸引,都是生长发育要面临的人生课题。对亲密感的追求和护展也是。
那种以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亲密感就不用说了,相对于没血缘关系的,有内在的链条来链接,交流起来要相对自在一些,即使利益冲突到极至,最后还可能因为血缘而维持表面上的和谐。有意思、更丰富的是没血缘关系的这部分。婚恋、朋友、同事等等等等。
既然人不是活在真空里,也不局限在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之中,人寻求在同类更大范围里的认同感、合作感、亲密感。必须说,人在和自己以外的人打交道时,是有底线的,可能是道德范畴的,也可能是社交或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一些规范。抛开这些人为的限制,单从人个体来说,一个个体和另一个独立个体的交流其实要简单得多(我想现在一夜情、婚外恋大行其道的原因就是社会和舆论对个性化的相对宽容,毕竟并非每个人都有很严格地恪守传统的道德行为规范,加上经济活动节奏的加快对人日常生活的冲击而对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只不过,当这种两个人的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人最后还是要在一个特定群体中作选择,比如陷入婚外恋的一方,还是要权衡利益、借由婚姻重新洗牌的得失利弊,比如婚变对孩子教育、新旧两家社会关系的评估、对个人前程的影响、在旧婚姻关系的堕性和对对方的依赖感,还有就是金钱等物质方面的权衡。所以,单就获得亲密感而言,要简单得多,是在掺混了更多生活内容以后,才会使这个课题的护展变得复杂。
夫妻关系是属于没血缘关系的这部分,又因为婚姻孕育孩子而变得比较特殊。两性达不到一定的亲密感是很难走入婚姻的,而维系这种亲密感的倒底是什么也值得探讨,有精神方面的(如谈得来),有物质方面的(如有钱财),也可能基本外貌条件相当(如郎才女貌、学历相当、门当户对)等等。平白一些地叙述,婚姻不过是两个看对眼的男女在一起搭伙过日子,两性在精神上和生活上对对方都有一定的依赖感,而依赖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多些、强些,有的少些、弱些。每个人对自己以外的这种依赖感都有一个负担的底线,而不是无节制的。不要忘了,人先成就自己,才能担负别人。男人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成就事业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就更要付出精力来对付,包括牺牲自己习惯的思维和处事方式,放弃自己的梦想而屈服于普罗大众的游戏规则。
所以,无论在网络还是现实里,只有这样来看一个人的亲密的才有意义:他、她要明白自己能够承担的底线(包括现下关系网平衡的基点,比如婚姻),还要清楚对方的需求和底线,在这个基础上保持一种平衡,这个平衡最好要有个立得住脚的动机并贯彻始终,并无怨无悔。比如,就是要在成就别人的同时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或是达到一个利人利己的双赢局面,或是无论结局如何也要飞蛾扑火般地爱一次。。。
其实,人最不该丢弃的朋友就是自己。只可惜,很多人至死也从未跟自己交过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