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开讲——陆军篇

兵不在多,而在调遣。诗不在技,而在韵。人情不在冷暖,而在己身。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兵家开讲——陆军篇

我们来兵坛不是来消磨时光的。一个善于业余爱好的人,应该是使自己的业余爱好,为自己的生活增加光彩的。

作为军谜,一是要关心兵家之事,二是要有兵器方面的知识,三是要有战史方面的知识,四就是要有军事理论方面的知识,懂得最起码的战略、战役、战术思想。这几点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

现在世界上不太平,时事评论离不开战争。如果没有最起码的兵器、战史和战略、战役、战术知识,时事评论员们就会闹笑话,甚至在大的评论方向上犯错误,网友们也无法分清什么样的评论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若没有兵器和战略、战役、战术知识,当你看战史时,你只能是看看热闹而已。这样就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军谜。

我真诚地为大家写《兵家开讲》这个系列的文章。注重的是讲解战略、战役、战术方面的最基本的常识。

下面开始《陆军篇》

曾经有一位网友发了一个帖子讲:苏军将孙武的军事思想发扬光大之类的内容。我当时给他讲,兵家有兵圣孙武,亚圣吴起,军神白起。我讲苏军的作战思想是属亚圣吴起一派,怎么会发扬光大孙武的军事思想呢?!当时就有网友问我,孙武和吴起有什么区别,我当时只简单地说就是巴顿与朱可夫的区别。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孙武与吴起的军事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是就几个基本的特点,给大家简单地讲一讲。

先讲兵圣孙武,我们不妨沿着这样的一个主线来讲这个问题。就是:孙膑、毛泽东和巴顿。他们都同属孙武一派。

先从“围魏救赵”说起。这是孙武战役思想很好的代表。当时庞涓攻打赵国。赵国求救于齐国。孙膑没有直接解赵国之围,而是去围魏国的都城。庞涓立即将大军回撤。但在半路,被孙膑打了个伏击。孙膑大获全胜。

这种思想,毛泽东给与了很好的应用。像红军反围剿时的“席卷千军如卷席”。红军以彭德怀带领少量部队牵制蒋军,毛泽东和朱德带领大部队跳到外线歼敌。大获全胜。

来自大陆的网友一定会听过“围点打援”这个词。“围点打援”的战法,就是来自“围魏救赵”。

二战时,在诺曼底登陆之后,蒙哥马里和布雷德利被困海岸地区。艾森豪威尔将巴顿的第三集团军投入战斗。巴顿弃受困的蒙哥马利于不顾,先是反方向机动,连夺大港口,然后回师直捣巴黎。

美军在越战之后,所谓“巴顿作战学派”,才在美军中占据主导地位。巴顿在战场上,受尽了艾森豪威尔、布雷德利等将领的限制。在实在没办法的时候,他们就不给巴顿油料。因为那些将领认为巴顿的打法,让人心惊肉跳。相比之下,毛泽东是在遵义会议之后,占据中共军事领导地位的。

下面来看巴顿的追随者们是怎样作战的。

第一次海湾战争时,美国人用的就是“围魏救赵”的战法。美国人并不是去直接解方科威特。而是向幼发拉底河方向进攻。萨达姆将兵力回撤。结果在回撤的路上,美军利用空军的优势,将萨达姆的部队给予重创。此战100小时结束战斗。

再来看看亚圣吴起。

我们沿着军神白起和朱可夫的主线来讲这一问题。他们都同属吴起一派。

白起一生指挥大型战役80多次。至今仍是世界之最。我们对他的军事杰作最熟悉的要数“长平之战”了。如果你不知道“长平之战”,那你应该知道中国的一句成语“纸上谈兵”。使赵军全军覆没的,就是白起指挥的“长平之战”。

白起将优势兵力呈半月形布置。用游骑将赵国兵马吸引到这个半月形阵势之中。然后,从赵国军队的侧后,包围赵军,并同时将赵军斩断成三节。最后赵军全军投降。白起将投降赵军尽数坑杀,就是活埋,仅放出了几百人回赵国。

再来看朱科夫。朱科夫开始受到世人关注,是1939年的哈勒河之战。朱科夫在兵力对比近于11的情况下,一夜之间全歼日军第六集团军。

朱可夫将兵力延哈勒河布置,将装甲部队集中布置在两翼。然后从两翼发起进攻,包围日军第六集团军,并全歼之。

这种从两翼发起进攻的套路,是古德里安和朱科夫的共同套路。朱可夫从哈勒河到攻打柏林,用这种套路,每战必胜。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反攻,也是这种套路。苏军以斯大林格勒城内的巷战为牵制,将50多万大军布置在伏尔加河沿岸。战役第一步,从两翼突破,包围德军保卢斯集团30万大军。第二步将德军的援军击退150公里以上。第三步将保卢斯集团一分为二。并最终迫使保卢斯投降。

这样介绍给大家,大家就应该能够看出,孙武与吴起的相同之处和区别之处了。

首先,孙武军事思想的机动范围,比吴起军事思想的要大。

欧美各国习惯用战略纵深、战役纵深和战术纵深这些词汇。我们不妨套用这些词汇。吴起军事思想的机动范围,是在战役纵深的边缘。正好能够勾画出战役纵深来。但是孙武军事思想的机动范围,则是在战略纵深上机动,毛泽东称之为“外线作战”。

吴起注重充分发挥各兵种的力量,是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开山鼻祖。如何能够使各兵种的作用充分发挥呢?这就是古代所谓的“阵法”的概念。军事史上从战车时代,演化到步兵阵,再演化到轻骑兵,热兵器时代的步兵阵,机械化装甲兵团,信息化条件下的多兵种协同作战。兵力编成讲究多兵种的配合,这些处处可以看出,吴起军事理论的基石作用。

其次,孙武的军事思想就是敢于用自己的“下马”对抗敌之“上马”,以此来创造自己的“上马”对抗敌之“中马”,自己的“中马” 对抗敌之“下马”的机会。这也就是毛泽东讲的:“不要怕坛坛罐罐被打烂”。也就是巴顿所说的:“不要害怕自己的侧翼”。

第三,孙武的思想善于在运动中,将敌由“上马”变为“下马”。中共所谓的“运动战”,就是这种思想的很好的体现。

以庞涓为例,庞涓能征惯战,可谓是“上马”。但是在黑夜限于孙膑重围之后,就由“上马”变为了“下马”。

再以第一次海湾战争为例。萨达姆的军队能够在一夜之间拿下科威特,而且又有坚城可守,就算不是“上马”,总也够得上是“中马”吧。但在回撤伊拉克的途中,在没有空中保护的情况下,成为美空军的活靶子,变为标准的“下马”。也就是说,就算你有优势,你也应该尽可能使敌方的境地最大限度地变糟,减少自己的伤亡,扩大战果。

吴起则是善于寻找使自己转变为“上马”的机会,(这叫善于寻找战机),使敌方陷于“下马”的境地。

军神白起一生指挥80多次大型战役。这与他善于掌握有利于自己的大规模主力会战的战机有关。

孙武与吴起的方法不同,但都是以我之强处,打敌之短处。

我们再来看一个反例。以抗战时期蒋介石的军队为例。长沙会战和武汉会战,不管怎么说,都是中国军队的伤亡太大。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参战部队是由多个派系的部队组成的。蒋介石为了杜绝厌战情绪,搞了个“阵地责任制”。这个名词是我给起的。蒋的意思是每个部队负责自己的那一部分阵地,一步都不能后撤。结果是各部队之间只顾自己,互相不支援。虽然从总兵力来说,中国军队人数多。但在每一个具体的战斗点上,中国军队都处于以少战多的局面。伤亡自然就上来了。

这是一个违反孙武和吴起军事思想,将自己由“上马”,变为“中马”,甚至是“下马”的一个例子。

第四,孙武和吴起军事思想的共同之处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在战场上,处处占据主动。

这一点,大家在大陆看毛泽东指挥作战的历史,看得太多了。我就不多写了。

中共搞的这些战法,蒋介石、日本人和美国人都破解不了。朝鲜战争,堪称是巴顿的传人的李奇威将军,利用志愿军补给困难的特点,用空间换时间才挡住了彭德怀的进攻。如果考虑到双方装备之差距,如果考虑到麦克阿瑟也挡不住彭德怀,美国人实在丢人丢大了。(李奇威是巴顿参谋班子中唯一一位晋升到四星上将的)。

孙武和吴起的军事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是从一个侧面,欣赏他们思想的光辉。当你真正开始爱好军事,真正开始懂得兵家的内在的时候,你就会体会到,孙武和吴起的军事思想,充满了艺术的美。这种艺术的美让人着迷。巴顿说:“与战争相比,人类其他形式的努力,都是无足轻重的”。

算细账

Dec 6, 2004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