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自开国到太宗赵光义年代,统一事业已接近完成,政治局面比较稳定,经济上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太宗赵光义为安定人心,点缀升平,博得崇尚文治之名,因而有官家大力修书之举。当时所编的几部大书是:以百科知识为范围的《太平御览》一千卷,以小说故事为范围的《太平广记》五百卷;以词章为范围的《文苑英华》一千卷。这三部加上他的儿子真宗赵恒时编的一部以政治历史为范围的《册府元龟》一千卷合称为“宋代四大书”。因宋代版刻已经盛行,故这四部书得以完整存在,流传至今。
四部书中,除《文苑英华》是一部按《文选》体例辑录的诗文总集,《太平广记》是一部小说总集外,其它两部都是类书。类书是我国一种传统工具书,它是把古书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词文章、俪词骈语等材料按句或按段摘录下来,然后分门别类综合在一起,便于寻检和征引的工具书。类书以取材范围分,有综合性的和专科性的两种,《太平御览》属于前者,《册府元龟》属于后者。
四部书中,《太平御览》编得最早。它是一部综合性类书,门类繁多,征引赅博,在类书中堪称“空前”,被视为“类书之冠”,这是很有道理的。
《太平御览》(下简称《御览》)的编纂时间,据王应麟《玉海》引《太宗实录》记载:从太平兴国二年(977)下诏开修,到太平兴国八年(984)完成,共用了七年时间。初名《太平总类》,太宗赵光义为夸示自己好学,曾说:“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因而命人日进三卷,备“乙夜之览”,才诏改今名。
当时参加编纂《御览》的大臣,由李昉、扈蒙领衔,其余有:李穆、汤悦、徐铉、张洎、李克勤、宋白、徐用宾、陈鄂、吴淑、舒雅、吕文仲和阮思道。其中李克勤、徐用宾、阮思道三人任命不久,就改任他职,另以赵邻几、王克贞和董淳补其缺,前后都是十四人。十四人中,十人《宋史》有传,大都是有文才的博学之士。其中八人,在太平兴国七年九月参与纂修《文苑英华》,也有预修《太祖实录》的,并各有文集、著作问世。十四人中吴淑、吕文仲、汤悦、王克贞四人在《御览》的编修中出力最多、用功最深。
中国古代类书自魏文帝曹丕诏命王象等编纂的《皇览》开始,到《御览》前已有多种出现。据《宋会要》记载,《御览》是以《修文殿御览》(北齐祖珽等编)、《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编)、《文思博要》(唐高士廉等编)等书为蓝本进行编撰的。修纂时,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当时的皇家藏书,但也不全是从原书采摘,而是以前代类书为依据,修葺增删,分定门目编成。
《御览》全书一千卷,分五十五部,这是根据《周易·?辞》说的“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是表明内容包罗万象的意思。今将各部名称列举如下:
天部、时序部、地部、皇王部、偏霸部、皇亲部、州郡部、居处部、封建部、职官部、兵部、人事部、逸民部、宗亲部、礼仪部、乐部、文部、学部、治道部、刑法部、释部、道部、仪式部、服章部、服用部、方术部、疾病部、工艺部、器物部、杂物部、舟部、车部、奉使部、四夷部、珍宝部、布帛部、资产部、百谷部、饮食部、火部、休征部、咎征部、神鬼部、妖异部、兽部、羽族部、鳞介部、虫豸部、木部、竹部、果部、菜茹部、香部、药部、百卉部。共五十五部。
在各部下又分若干类,有些类下又有子目,大小类目共计约五千四百七十四类,详略不一,如地部,大类有155,其中有14类又分为538个细目,大小类目共693,是最详细的。其次是职官部,分414类,再次是四夷部,有390类等等。
以千卷浩瀚的卷帙,如此繁复的部类,芜杂难分,是意中事。所以细检其部类,重复之处屡见不鲜。如卷35时序部及卷879咎征部都有“旱”类,卷40及卷44同一个地部内“太白山”和“岷山”重复出现;还有卷189居处部有“井”类,而卷873休征部也有“井”类。两处排“安息”,一在3516页,一在3519页,这两处的引文竟完全重复。所有这些,使编制体例造成了混乱。
《御览》征引古书相当丰富。从本书首册所列《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下简称《纲目》)中可以见到所引之书为1690种(实有1689种)。这还不包括古律诗、古赋、铭、箴、杂书等类在内。据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说,《御览》引用之书有2800多种,这是把诗、赋、铭、箴等都计算在内而得出的数字。近人马念祖编《水经注等八种古籍引用书目汇编》,则称《御览》引用书经核实后为2579种。此书非但征引赅博,而且所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早已失传。清阮元曾说:“……存《御览》一书,即存秦汉以来佚书千余种矣”(《仿宋刻太平御览叙》)。可见《御览》不但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资料工具书,而且是保存古代佚书最为丰富的类书之一。
但《御览》所引之书,并不是宋代初年都存在,而是沿袭了以前的类书。明胡应麟认为此书记载晋、宋以前的事,得之《修文殿御览》,齐、梁以后得之《文思博要》。而《御览》因杂钞前代类书,未加细校,再加编修上的草率,所以引书方面重复、错落、讹谬,不一而足。以《纲目》来说,此目并非修书当时所编,这从《纲目》中并列了《唐书》、《旧唐书》即可看出。因修《御览》时,只有刘昫撰修的一种《唐书》。欧阳修等重修的《唐书》是在仁宗嘉祐五年(1060)成书,此后刘书才冠一“旧”字。《御览》所引只能是刘昫的《唐书》。但《纲目》中并列两种,这纯系编者杜撰。也说明,此目必非当时所编,定在嘉祐五年之后。此目编制质量也不高,重复之处,比比皆是。有书名相同而复见的,如《太平经》、《汉水记》、《法显记》等十余种书都两见于《纲目》中,而《法轮经》更三次出现。或因书名或著者有一、二字不同而重复的,如:“陈思王《辅臣论》”与“曹植《辅臣论》”,“徐伟长《中论》”与“徐干《中论》”;《曹操别传》与《曹瞒别传》等三十多种都是两名俱见于《纲目》。尤其荒谬的是误将所引书的篇目、段节和书名混为一谈,这种情况在本书卷457内出现最多,如《讽谏木新序》、《各纳木新序》、《台甲孔丛子》、《谏木孔丛子》等等,几乎使人难以分辨。此外引书内容亦有引一书把另一书的文字窜入,如卷271有引刘向《新序》论用兵事,继之一条又曰:“……近者曹操以八千破袁绍五万者,袁无法故也。此王子能以少克多者,军有法故也……。”按例“又曰”是承上条书名,上条既是《新序》,“又曰”亦应引自《新序》,但《新序》作于西汉末年,怎能论及东汉末年袁、曹攻战的事?可知其错误杂乱之甚。有时同引一书前后不一致,如卷369和卷788都引录了《竺枝扶南记》所述骞毗国王事,两条不但文字繁简不同,即使记载骞毗王的身长也不同,一条说是一丈二尺,一条说是三丈。所有这些,都不能不说是《御览》在编纂上的一些缺陷。
尽管如此,《御览》仍不失为一部著名类书和常用工具书。首先由于《御览》在现存古类书中是保存五代以前文献、古籍最多的一部,而且引书比较完整,多整篇整段文字,后代学者虽看不到原书,但从《御览》中可找到一些可贵的文献资料。例如:论述农业技术的《范子计然》;《汜胜之书》原书早已不见,我们靠《御览》的引用才得以知道两书的一些内容,知道两千多年前有关农业生产的一些知识。又如,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创制浑天仪和地震仪的原著早已亡佚,但在《御览》卷二天部浑仪目内,就有记载。又如,崔鸿的《十六国春秋》是记述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重要史籍,据考证此书北宋时已失传,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已看不到原书,可是《御览》引用此书达480多条。更为人称道的是,《御览》引用了大量的古地理书。清代辑佚家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时,利用《御览》颇多,曾说:“太平御览书目一千六百九十种,内地理书约三百种,较诸类书尤为赅博。”它保留了汉唐间西域及海南诸国多种古地理书的片断就是例证。例如《吴时外国传》为三国孙吴时中郎康泰撰。《梁书·海南诸国传》载:泰与宣化从事朱应通海南诸国,经历传闻百数十国,因立纪传。按孙权既定江左之后,屡耀兵海外,黄龙二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军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康泰的书大约写于公元227年左右。但此书早已不见,只散见于诸类书中,《御览》引用了十九条。由于《御览》保存古籍如此之多,因此被历代学者所重视,作辑佚工作的,更把它视作“宝山”。
其次,做校勘古书工作的;遇到疑难,也常借《御览》的引文来解决问题。清代学者孙原湘的《重刊宋本太平御览序》曾举了很多补阙和订误例子,如本书引文中有“不方千里,不方百里”二句,多了两个“方”字,可补今本《孟子》之阙;又引文中“汉殇帝延平元年”一语,可订正《东观汉记》将“延平”写作“延光”之误,等等。就是现在,我们阅读古文有疑问,也可查《御览》。例如读《文选》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序:“……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序文中“于”和“悟”在此难以理解。查《御览》的皇亲部·孝武陈皇后条,载有:“武帝陈皇后退居长门宫。司马相如《长门赋》序曰:‘……因求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颂,以奏主上,皇后复得亲幸。’”“于”为“求”,“悟”作“奏”,这就合乎情理,而且文字通顺了。
再者,《御览》还可帮助我们查找典故出处。如读毛主席的《七律·答友人》,其中有“斑竹一枝千滴泪”。“斑竹”的出处是什么?《御览》专有竹部,其中可查到一条记载:“任昉《述异记》曰:‘湘水去岸三十许里,有相思宫,望帝台。舜南巡不返,殁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思恸哭,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斑然。”这就是斑竹的来历。我们要了解“螳臂当车”的出处,可查该书“虫豸”部。该部的“螳螂”子目,有两条涉及这一典故。一是《韩诗外传》里齐庄公出猎,遇有“螳螂举足,将搏其轮”的故事;一是《庄子》里“螳螂怒臂,以当车辙,不知不胜任也,是才之美者也”一段记载。在这个子目里,还可以发现《韩诗外传》所记载的孙叔敖谏楚庄王,《吴越春秋》记述的太子友谏吴王夫差,用的都是“螳螂捕蝉,不知黄雀在后”的故事。查一而知二,可扩大视野,增长不少历史知识。
此外要考查史实,搜集参考材料,也常用《御览》。《三国演义》叙述了曹操煮酒论英雄,刘备闻说失惊落箸的故事,其中有刘备假借惊雷以掩饰自己的大惊失色一节。利用《御览》可找到这个故事的最早出处。关键词在“惊雷”,天部,“雷”子目下有这样一条:《华阳国志》曰:曹公从容谓先主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会雷大震,先主曰:“圣人言,‘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致此。’公亦悔失言。”《华阳国志》东晋常琚撰,是专门记载巴蜀史事的书,《三国演义》本着这段记载描绘了这个段故事。
由于以上这些使用价值,它历来被学术研究者所欢迎。
《御览》的版本有十二种之多。南宋闽刊本。旧时藏书家所称的北宋刊本,据今人考证即南宋闽刊本。此本辗转流传至同治年间,陆心源以白金百两,归于著名于世的皕宋楼,但所存只有351卷。光绪末,陆氏死后,不幸,其子以十万元之代价将皕宋楼所藏尽售于日本人,此书也随之归日本静嘉堂文库。现存《御览》刊本,以此本为最古。南宋蒲叔献刊本(蜀刊本),此本国内也不见,日本尚存残卷二部,一藏于宫内省图书寮,一藏于京都东福寺。到明代有两个版本:明倪炳校刻本和明活字本。清嘉庆年间有;清张海鹏刻本、清汪昌序活字本和清鲍崇城刻本。光绪年间有:广东重刊鲍氏本和石印鲍氏本。另外有日本仿宋聚珍本。1928年张元济到日本访书,获见南宋蜀刊本,遂借以影印。蜀本所缺的,又取静嘉堂文库所藏的宋闽刊本残卷和日本活字本分别补足。于1935年置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部丛刊三编》中,分订136册,这就是《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宋刻本。因为这本子胜于其他刊本,就成为多少年来流行的最好的版本。1960年中华书局将《四部丛刊三编》影宋本缩印,装成四大册出版,这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本子。
《御览》因是类书,使用该书,要先了解它的类目,判断你要查的事物与哪类有联系,然后按部、按目去查检。此书分类原则与编排方法大抵是以天、地、人、事、物为序,每类下面再按经、史、子、集顺序编排。为了查检方便,还可参考钱亚新编的《太平御览索引》和聂崇岐主编的《太平御览引得》。
四部书中,除《文苑英华》是一部按《文选》体例辑录的诗文总集,《太平广记》是一部小说总集外,其它两部都是类书。类书是我国一种传统工具书,它是把古书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词文章、俪词骈语等材料按句或按段摘录下来,然后分门别类综合在一起,便于寻检和征引的工具书。类书以取材范围分,有综合性的和专科性的两种,《太平御览》属于前者,《册府元龟》属于后者。
四部书中,《太平御览》编得最早。它是一部综合性类书,门类繁多,征引赅博,在类书中堪称“空前”,被视为“类书之冠”,这是很有道理的。
《太平御览》(下简称《御览》)的编纂时间,据王应麟《玉海》引《太宗实录》记载:从太平兴国二年(977)下诏开修,到太平兴国八年(984)完成,共用了七年时间。初名《太平总类》,太宗赵光义为夸示自己好学,曾说:“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因而命人日进三卷,备“乙夜之览”,才诏改今名。
当时参加编纂《御览》的大臣,由李昉、扈蒙领衔,其余有:李穆、汤悦、徐铉、张洎、李克勤、宋白、徐用宾、陈鄂、吴淑、舒雅、吕文仲和阮思道。其中李克勤、徐用宾、阮思道三人任命不久,就改任他职,另以赵邻几、王克贞和董淳补其缺,前后都是十四人。十四人中,十人《宋史》有传,大都是有文才的博学之士。其中八人,在太平兴国七年九月参与纂修《文苑英华》,也有预修《太祖实录》的,并各有文集、著作问世。十四人中吴淑、吕文仲、汤悦、王克贞四人在《御览》的编修中出力最多、用功最深。
中国古代类书自魏文帝曹丕诏命王象等编纂的《皇览》开始,到《御览》前已有多种出现。据《宋会要》记载,《御览》是以《修文殿御览》(北齐祖珽等编)、《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编)、《文思博要》(唐高士廉等编)等书为蓝本进行编撰的。修纂时,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当时的皇家藏书,但也不全是从原书采摘,而是以前代类书为依据,修葺增删,分定门目编成。
《御览》全书一千卷,分五十五部,这是根据《周易·?辞》说的“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是表明内容包罗万象的意思。今将各部名称列举如下:
天部、时序部、地部、皇王部、偏霸部、皇亲部、州郡部、居处部、封建部、职官部、兵部、人事部、逸民部、宗亲部、礼仪部、乐部、文部、学部、治道部、刑法部、释部、道部、仪式部、服章部、服用部、方术部、疾病部、工艺部、器物部、杂物部、舟部、车部、奉使部、四夷部、珍宝部、布帛部、资产部、百谷部、饮食部、火部、休征部、咎征部、神鬼部、妖异部、兽部、羽族部、鳞介部、虫豸部、木部、竹部、果部、菜茹部、香部、药部、百卉部。共五十五部。
在各部下又分若干类,有些类下又有子目,大小类目共计约五千四百七十四类,详略不一,如地部,大类有155,其中有14类又分为538个细目,大小类目共693,是最详细的。其次是职官部,分414类,再次是四夷部,有390类等等。
以千卷浩瀚的卷帙,如此繁复的部类,芜杂难分,是意中事。所以细检其部类,重复之处屡见不鲜。如卷35时序部及卷879咎征部都有“旱”类,卷40及卷44同一个地部内“太白山”和“岷山”重复出现;还有卷189居处部有“井”类,而卷873休征部也有“井”类。两处排“安息”,一在3516页,一在3519页,这两处的引文竟完全重复。所有这些,使编制体例造成了混乱。
《御览》征引古书相当丰富。从本书首册所列《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下简称《纲目》)中可以见到所引之书为1690种(实有1689种)。这还不包括古律诗、古赋、铭、箴、杂书等类在内。据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说,《御览》引用之书有2800多种,这是把诗、赋、铭、箴等都计算在内而得出的数字。近人马念祖编《水经注等八种古籍引用书目汇编》,则称《御览》引用书经核实后为2579种。此书非但征引赅博,而且所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早已失传。清阮元曾说:“……存《御览》一书,即存秦汉以来佚书千余种矣”(《仿宋刻太平御览叙》)。可见《御览》不但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资料工具书,而且是保存古代佚书最为丰富的类书之一。
但《御览》所引之书,并不是宋代初年都存在,而是沿袭了以前的类书。明胡应麟认为此书记载晋、宋以前的事,得之《修文殿御览》,齐、梁以后得之《文思博要》。而《御览》因杂钞前代类书,未加细校,再加编修上的草率,所以引书方面重复、错落、讹谬,不一而足。以《纲目》来说,此目并非修书当时所编,这从《纲目》中并列了《唐书》、《旧唐书》即可看出。因修《御览》时,只有刘昫撰修的一种《唐书》。欧阳修等重修的《唐书》是在仁宗嘉祐五年(1060)成书,此后刘书才冠一“旧”字。《御览》所引只能是刘昫的《唐书》。但《纲目》中并列两种,这纯系编者杜撰。也说明,此目必非当时所编,定在嘉祐五年之后。此目编制质量也不高,重复之处,比比皆是。有书名相同而复见的,如《太平经》、《汉水记》、《法显记》等十余种书都两见于《纲目》中,而《法轮经》更三次出现。或因书名或著者有一、二字不同而重复的,如:“陈思王《辅臣论》”与“曹植《辅臣论》”,“徐伟长《中论》”与“徐干《中论》”;《曹操别传》与《曹瞒别传》等三十多种都是两名俱见于《纲目》。尤其荒谬的是误将所引书的篇目、段节和书名混为一谈,这种情况在本书卷457内出现最多,如《讽谏木新序》、《各纳木新序》、《台甲孔丛子》、《谏木孔丛子》等等,几乎使人难以分辨。此外引书内容亦有引一书把另一书的文字窜入,如卷271有引刘向《新序》论用兵事,继之一条又曰:“……近者曹操以八千破袁绍五万者,袁无法故也。此王子能以少克多者,军有法故也……。”按例“又曰”是承上条书名,上条既是《新序》,“又曰”亦应引自《新序》,但《新序》作于西汉末年,怎能论及东汉末年袁、曹攻战的事?可知其错误杂乱之甚。有时同引一书前后不一致,如卷369和卷788都引录了《竺枝扶南记》所述骞毗国王事,两条不但文字繁简不同,即使记载骞毗王的身长也不同,一条说是一丈二尺,一条说是三丈。所有这些,都不能不说是《御览》在编纂上的一些缺陷。
尽管如此,《御览》仍不失为一部著名类书和常用工具书。首先由于《御览》在现存古类书中是保存五代以前文献、古籍最多的一部,而且引书比较完整,多整篇整段文字,后代学者虽看不到原书,但从《御览》中可找到一些可贵的文献资料。例如:论述农业技术的《范子计然》;《汜胜之书》原书早已不见,我们靠《御览》的引用才得以知道两书的一些内容,知道两千多年前有关农业生产的一些知识。又如,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创制浑天仪和地震仪的原著早已亡佚,但在《御览》卷二天部浑仪目内,就有记载。又如,崔鸿的《十六国春秋》是记述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重要史籍,据考证此书北宋时已失传,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已看不到原书,可是《御览》引用此书达480多条。更为人称道的是,《御览》引用了大量的古地理书。清代辑佚家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时,利用《御览》颇多,曾说:“太平御览书目一千六百九十种,内地理书约三百种,较诸类书尤为赅博。”它保留了汉唐间西域及海南诸国多种古地理书的片断就是例证。例如《吴时外国传》为三国孙吴时中郎康泰撰。《梁书·海南诸国传》载:泰与宣化从事朱应通海南诸国,经历传闻百数十国,因立纪传。按孙权既定江左之后,屡耀兵海外,黄龙二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军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康泰的书大约写于公元227年左右。但此书早已不见,只散见于诸类书中,《御览》引用了十九条。由于《御览》保存古籍如此之多,因此被历代学者所重视,作辑佚工作的,更把它视作“宝山”。
其次,做校勘古书工作的;遇到疑难,也常借《御览》的引文来解决问题。清代学者孙原湘的《重刊宋本太平御览序》曾举了很多补阙和订误例子,如本书引文中有“不方千里,不方百里”二句,多了两个“方”字,可补今本《孟子》之阙;又引文中“汉殇帝延平元年”一语,可订正《东观汉记》将“延平”写作“延光”之误,等等。就是现在,我们阅读古文有疑问,也可查《御览》。例如读《文选》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序:“……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序文中“于”和“悟”在此难以理解。查《御览》的皇亲部·孝武陈皇后条,载有:“武帝陈皇后退居长门宫。司马相如《长门赋》序曰:‘……因求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颂,以奏主上,皇后复得亲幸。’”“于”为“求”,“悟”作“奏”,这就合乎情理,而且文字通顺了。
再者,《御览》还可帮助我们查找典故出处。如读毛主席的《七律·答友人》,其中有“斑竹一枝千滴泪”。“斑竹”的出处是什么?《御览》专有竹部,其中可查到一条记载:“任昉《述异记》曰:‘湘水去岸三十许里,有相思宫,望帝台。舜南巡不返,殁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思恸哭,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斑然。”这就是斑竹的来历。我们要了解“螳臂当车”的出处,可查该书“虫豸”部。该部的“螳螂”子目,有两条涉及这一典故。一是《韩诗外传》里齐庄公出猎,遇有“螳螂举足,将搏其轮”的故事;一是《庄子》里“螳螂怒臂,以当车辙,不知不胜任也,是才之美者也”一段记载。在这个子目里,还可以发现《韩诗外传》所记载的孙叔敖谏楚庄王,《吴越春秋》记述的太子友谏吴王夫差,用的都是“螳螂捕蝉,不知黄雀在后”的故事。查一而知二,可扩大视野,增长不少历史知识。
此外要考查史实,搜集参考材料,也常用《御览》。《三国演义》叙述了曹操煮酒论英雄,刘备闻说失惊落箸的故事,其中有刘备假借惊雷以掩饰自己的大惊失色一节。利用《御览》可找到这个故事的最早出处。关键词在“惊雷”,天部,“雷”子目下有这样一条:《华阳国志》曰:曹公从容谓先主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会雷大震,先主曰:“圣人言,‘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致此。’公亦悔失言。”《华阳国志》东晋常琚撰,是专门记载巴蜀史事的书,《三国演义》本着这段记载描绘了这个段故事。
由于以上这些使用价值,它历来被学术研究者所欢迎。
《御览》的版本有十二种之多。南宋闽刊本。旧时藏书家所称的北宋刊本,据今人考证即南宋闽刊本。此本辗转流传至同治年间,陆心源以白金百两,归于著名于世的皕宋楼,但所存只有351卷。光绪末,陆氏死后,不幸,其子以十万元之代价将皕宋楼所藏尽售于日本人,此书也随之归日本静嘉堂文库。现存《御览》刊本,以此本为最古。南宋蒲叔献刊本(蜀刊本),此本国内也不见,日本尚存残卷二部,一藏于宫内省图书寮,一藏于京都东福寺。到明代有两个版本:明倪炳校刻本和明活字本。清嘉庆年间有;清张海鹏刻本、清汪昌序活字本和清鲍崇城刻本。光绪年间有:广东重刊鲍氏本和石印鲍氏本。另外有日本仿宋聚珍本。1928年张元济到日本访书,获见南宋蜀刊本,遂借以影印。蜀本所缺的,又取静嘉堂文库所藏的宋闽刊本残卷和日本活字本分别补足。于1935年置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部丛刊三编》中,分订136册,这就是《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宋刻本。因为这本子胜于其他刊本,就成为多少年来流行的最好的版本。1960年中华书局将《四部丛刊三编》影宋本缩印,装成四大册出版,这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本子。
《御览》因是类书,使用该书,要先了解它的类目,判断你要查的事物与哪类有联系,然后按部、按目去查检。此书分类原则与编排方法大抵是以天、地、人、事、物为序,每类下面再按经、史、子、集顺序编排。为了查检方便,还可参考钱亚新编的《太平御览索引》和聂崇岐主编的《太平御览引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