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如此看上海 還是上海?留下還是上海 没去上海的,不知道还有多少机会;身在上海的,不知自己还能留多久。成功的台商 到底有多辛苦?失败的台流又会有多辛酸?对渴望国际舞台、又怕受伤害的台湾30而 言,去?不去?无疑是个大哉问 早晨住在浦东陆家嘴附近公寓大楼的林美霖,看著窗外,眼前雄伟的东方明珠塔, 深深地吸了口气,又是一天的开始。这已经是她被外派上海的第一百天。 目前在上海从事服饰销售业的林美霖,今年刚好满30,住在她隔壁的是38岁的陈祥 胜,在上海台资高科技产业担任高阶主管。最近听说隔壁新来的又是台湾人,也是 30出头的年纪。走进他们的公寓,两房一厅,房东留下的家具一应俱全,超大的坪 数让只身一人的住处显得空旷,比台湾的住处还大上十多坪。据统计,目前在大上 海的台湾人已经突破50万,几乎每隔一区都有这样一栋几乎被台湾住客包围的公寓 大楼。 以往去上海的都以40、50岁的高阶主管为主。但随著产业前仆后继根植大陆,业务 与营运的超量人力培训需求,薪资较低、训练完整的30岁世代也随之登场。加上大 部分都是单身,免除携家带眷的开销,这些职场上年轻的中阶主管正以每年超过5% 的比例增加。他们眼中的上海是怎样的面貌?面临的竞争态势有哪些? 上海经验有何甘苦? 谈到中国经验的收获?一直怀抱上海梦的南侨鲜奶油企业副理林上苑说:「真的很 刺激!」市场规模幅员的广大,对於从事行销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一块大 展所长的天堂。「你沟通的面非常地广,几乎每周都要飞,而且是一口气飞5000公 里!最远要到甘肃、内蒙,不像在台湾,从台北到高雄才一起飞就要落地。在这里 你对时间的概念完全不同,这是最宝贵的经验。」 真正玩「大」的 担任服饰业务主管的林美霖则用「大开眼界」来形容:「从前看的市场只有台湾, 想想不过两个大上海的面积,现在则是整个华中地区,这一生从来没有负责过这么 大的数字。」目前单身、始终抱持高度事业心的她认为,比起在台湾,来中国之后 职场能见度大幅提高,也藉此希望未来获得更大的晋升机会。 五年级后段班的黄逸华,原本从事媒体工作,短短两三年时间,就从平面记者晋升 到电视台的业务总监。一年前,他却甘愿放弃一切,来上海的理由只有一个--台湾 的舞台太小了。他放弃了台湾的房子、稳定的工作、甚至交往多年的女友,问他目 前为止获得了什么?「老实说,不知道,还在努力中」不过目前他在凯华集团业务 发展部门任职,工作时间从清晨到午夜,薪水增加了,自己也来到一个世界级的舞 台。尽管未来仍懵懂未知,但他买的可是一张「机会」的门票。 「在这里不只是和中国人竞争,而是与世界各国的好手竞争,这下输赢可大了,要 更努力才行。」他不断惕励自己。 一生难得走一回 六年级中段班的张耀全,目前担任电子大厂的品管主管,因为不适应枯燥无聊的生 活环境,积极地想回台湾,他把外派上海定位成「短暂的体验人生」。来这里是长 时间工作,有快被榨乾的感觉,但是他也同意「能来还是很值得」。毕竟这个经验, 「只有在中国才玩得到,可能一辈子只有一次呢!」得与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收获不外乎「薪水增加」、「获得晋升机会」、「累积中国经验」,风险则是「未 来职场的不确定性」、「感情的危机」、「不适应当地环境」等。 「另外,来上海体力脑力都付出很多,单身的人要建立自己的back up(支援)系统, 比如多参加一些私人的聚会,朋友圈的支持很重要。」林上苑说。 下一步怎么走? 下一步在哪,经常是30岁外派人员最担心的部分。因为只要一来到上海,几乎人人 都做了最坏的准备--台湾的位子回不去了,要以破釜沉舟的心情来面对自己与上海 紧密纠缠的未来。科技业的陈祥胜就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没有可以回去的路」。因 为台湾资讯接收快,相对於大陆资讯较为封闭,两者之间时差太大,「在这里带人 几乎只是空转与消耗,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我本身的专业却没有累积与进步,时 间愈久,你落后台湾愈多。」 看你有多容易被取代 那么上海是否可以许你一个灿烂的未来?目前来大陆发展已经八年之久,在爱尔鹏 担任市场总监的孔祥琬就坦言现阶段的烦恼--过了35岁之后,身为公司高阶主管, 不免开始担心,自己的价值是否保持在最佳状态?还是会因为公司人事精简的政策, 被年轻的新进人员替代? 「谁说不可能?台湾人工作素质好、效用高,但是相对付出的薪资成本更高,一个 台湾人的薪水可以支付当地十个新进人员的薪水,如果我是老板,当然也会考虑再 三。」她说,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公司人事政策,几乎都选用当地人,「没有经验 没关系,我宁愿容忍当地很差的人力素质、花上三倍的教育经费,慢慢自己培养起!」 连身为高阶主管的孔祥琬都免不了未雨绸缪,台籍中阶主管的担忧可以想见。目前 在电子产业担任产品开发主管60年次的李建新,就彷佛已预知自己的命运:「我一 定会被取代,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他说:「想想看,只要工作是有形的技术, 或步骤方法是可复制性的,像是我们PM产品开发,最容易被取代。因为只要学会步 骤、流程,都可移转。相对的,牵涉人脉的比如业务,就不易被取代。」他说,当 初被派到大陆,就已知道是一条「不归路」,因此如何创造自己的利用价值,是他 目前思考的重心。 南侨的林上苑则抱持乐观的看法。她认为关键在於,下一步要靠自己创造,「其实 来得早不希罕,创新与idea最重要,才能让自己不被取代。」换言之,用过去的专 长与经验,找出「自己被需求的点」,和当地融合升级而生存。 可去与不可去的行业 至於哪些行业台湾30世代可以去?陈祥胜观察,有三种行业台湾具有相当的竞争优 势:一是服务业,因为服务与经济的富足、生活的体验有关,大陆人这一块仍然远 远落后;二是国际性的产业可以去,大陆的外语能力与国际观仍然不足;第三类则 是广告创意设计业,「与sense(美感品味)有关的、与无形的创意相关的,台湾人 都有机会,而且估计起码应该还有五年以上的时差。」陈祥胜说。 至於哪些行业不要来?如果你从事的是传统行业,30岁再来,这里早就没机会了。 南侨董事总经理陈正文分析,因为你将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市场,你在台湾的经验 未必能移转,何况这一行需要的是体力。如果是纯粹的技术人才,在上海也要面对 很残酷的生存竞争,因为他们的「海归派」(海外留学归国者)实在太多了。 台湾人还有优势吗? 面对上海这颗好吃的苹果,台湾30岁世代跃跃欲试外,其中一个最关心的问题就是: 现在去,是否还有薪资上的优势? 要有减薪的准备 很不幸的,答案并不肯定。根据1111人力银行在10月份针对有外派意愿的台湾人所 做的一项调查报告,目前仍有高达74%的受访者认为,去大陆领的薪水理所当然要 比在台湾同等职级高,而去大陆最大诱因的第一名,不外乎是「薪水增加」。但事 实结果却正相反:目前只有五成外派人士真正享受到所谓薪资的增加,另外近五成 人士反映,他们的薪资并没有比在台湾领的更多,甚至还有减少的现象,而且是逐 年缩短。换言之,台湾的30岁世代想去大陆发展,可能被迫要放弃薪水的坚持。 目前刚出任中国多普达首席营运官,素来给人快人快语形象的李绍唐,就当著台湾 记者的面直言不讳:「相对来说,台湾的年轻人不肯吃苦,根本要抱著减薪的心态 过来,不然就要反问自己,有什么样不可取代的优势,让我非要用你不可?」 打一场全世界的仗 事实上,不同於40、50岁创业起家的叔伯辈,台湾的30世代面对的是史上最残酷的 竞争。内需市场饱和,被迫向外发展,头号敌人就对上了风起云涌的中国30岁菁英 --可说是文革后教育水准最高、企图心最强、占据地利优势、且站在浪头提早接班 的一代。同时去上海,还要遭遇全球各地的菁英。「年轻人去上海,要做好一个心 理准备,你不是去和全中国的菁英竞争,而是和全世界最优秀的菁英竞争!」爱尔 鹏总经理赵仲麟说,如果你在台湾已经属於个中翘楚,全球五十亿人口筛选出来的 菁英,将让你重新定义何谓「优秀」。 从事科技业65年次的陈耀川就从他勤奋的韩国同事身上体会这点。走进北京外语学 院,几乎都是来学中文的韩籍研究生,未来科技的韩国就是要把中国变成内需市场。 而把自己的前途与中国的未来绑在一起的不只有韩国人,日本人、香港人、新加坡 人、德国人、美国人、法国人未来在大陆竞争的包括亚洲与世界各国青年,他坦承, 「很吓人!」 已在最有利的位置 当然消息不只有负面,也有正面。鼓励台湾30岁世代走出去的杨森大药厂总经理张 振武,就一再强调年轻人不要看一时,要看长远。「中国现在开放给全世界的内需 市场,这是多么千载难逢的机会。你身为台湾人,相对来说已经很有优势了!」爱 尔鹏总经理赵仲麟也劝年轻人不要妄自菲薄,未来全世界的成长力都在中国,台湾 的地缘位置的靠近实在很占优势,根本就是「站在全世界最有利的位置」。 上海西提餐馆管理公司副董事长陈正辉建议30世代,不用把自己定位在上海,如果 卡不到位,可以试试看一些二级城市,「以服务业来说,大陆人员的培养还是跟不 上市场成长的速度,想要调一两名中阶主管去武汉,还没人去呢。」 孔祥琬回顾自己八年间,之所以能在行销这块专业领域创造价值,她认为身为台湾 人有不少的优势--懂得沟通、值得信任、具备国际观。陈正辉则认为台湾干部赢在 品德与忠诚度。「王品在台湾十二年内开除不到十个人,在大陆才两年,就开除十 多个,大部分都是因为钱与拿回扣的问题。」他说,相反地,「台湾年轻人的道德 教育很扎实,他们的操守,可以信任!」 同文同种借力使力 因此台湾该思考的是如何以上海为贡杆、利用上海。 11月才在上海外滩开设旗舰店的夏姿,不到30岁的执行董事王子玮说明远赴上海抢 下滩头堡的经过:在上海要做成生意,最重要的是找对人,中国人才能切入中国人 复杂的网络,要是老外绝对不可能做到。举过去国际企业使用的高阶经理人策略为 例,外商第一批使用上海本地人,发现操守不行;第二批使用香港人、再来使用新 加坡人,发现他们都太直接、太西化,无法打入中国市场,而且中文也不好;第三 批使用台湾人,因为台湾人懂进退,比老外懂人情世故,擅长私下打通关套交情, 容易打入官商网路,因此有较好的表现。「因此台湾人最大的优势就在同文同种!」 王子玮说。 试问长远来看,谁最能与中国人做生意呢?答案仍然是:台湾。因此台湾的30世代, 仍然可以保有雄心壮志,只要跨越心中那条鸿沟,只要找到你的专业、定义自己的 核心优势,并且持续地努力,必定能在十里洋场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