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29日 09:27 世界新闻报 6月16日至21日,中国军方观摩团在关岛观摩了美军十多年来在太平洋地区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英勇盾牌-06”。这是美军首次邀请中方观摩由美军单独举行的军事演习。与记者在“里根”号航母甲板上看到的“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情景一样,美方对外军观摩团的态度,同样有着种种反差。 无关大局的地方随便摸、随便看、随便问 短短3天的观摩活动,从访问项目的设置上看,给人以开放、坦诚的印象。毕竟,这是美军第一次邀请中国军人登上航母,走进他们的空军基地和海军基地。而这些地点,都是美军在关岛的核心部署。 被邀请到“里根”号航母参观的中国和澳大利亚观摩团,参观了航母的航空控制室、作战指挥室等重要部门,不仅浏览了用于控制飞机起降和作战指挥的仪表、装备,并且看到了处于工作状态中的美军团队。从航母甲板、机库到维修车间,停泊于此的所有飞机,包括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E-2C“鹰眼”预警机、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等,都可以随意触摸、拍照或向站立于一侧的工作人员提问。对于观摩团提出的任何问题,对方不会以“无可奉告”这样的字眼加以拒绝,而是尽可能地进行解释,虽然解释的程度深浅不一。 在甲板上观看舰载机起降飞行时,当我们问到弹射器功率、飞机起降频率等,一时想不起数字的陪同官格雷·布朗表示“我马上去问问”,随后便带回了答案。后来我们得知,被带至3艘航母的各国观摩团,参观项目都是一样的,“开放”程度也大致相同。 在空军基地、海军基地的参观中,我们还看到了B-2隐形战略轰炸机和正在伊拉克使用、能连续工作两小时的排爆机器人,以及美军的主战弹药AGM-86巡航导弹等比较先进的装备。 记者认为,这样的开放程度,是美方增加透明度的姿态,是其表示友善、扩大交流的标志,也是美方要求未来得到对方更多“回应”性邀请的前奏,其象征意义超出了观摩访问的实际意义。 真正的“秘密”既看不到,也问不到 事实上,美军的真正“秘密”,并没有向各国观摩团开放。首先,对这次演习的立案、科目设置等任何军事演习中的核心问题,美方不予透露。不论是高级军官还是陪同我们进行参观的普通军官,当我们提出这类问题时,对方的答案都是惊人地一致:“嗯……怎么说呢……这是一次非常复杂的联合演习……”对实质性内容一语带过。与部队官兵交谈时,记者问对方“在演习中担任什么任务”以及“为演习做了什么准备”时,得到的回答总是“没什么特别的,就跟我们平时训练一样”。虽然美军的确强调训练、演习和实战的一致性,但这样的回答显然是“留了一手”。 其次,在空军基地和海军基地,美方为观摩团安排的参观项目,多为生活设施、历史博物馆等,鲜有作战部队。即使是在“应急反应大队”向观摩团展示、介绍的,也大多是与“人道主义救援”相关的任务和装备,很少涉及军事行动。在3天的观摩中记者感到,真正的“秘密”是既看不到,也问不到。比如,在作战指挥室军官向观摩团介绍雷达工作状态时,记者随口问了雷达的工作半径,对方迟疑了一下,然后坚决地说:“这个不能告诉你。” 第三,让来自7个国家的观摩团最为意外的是,美方没有邀请观摩团到演习现场观看。虽然演习之意往往并不在其场面,但这毕竟是观摩演习最重要的部分。美方似乎“忽略”掉了这一点,并没有对此做出任何解释。就连演习开始的准确时间,观摩团也没有得到通知,以至于在演习原定开始的那天,所有人都在四处打听同一个问题:“演习开始了吗?”后来才知道,就在我们参观航母、目睹3艘航母齐聚同一海域的时候,演习已经在其他地点拉开了战术演练的序幕。 在接下来的一天,当演习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我们则被“忽悠”到了海军基地参观“单身水手俱乐部”和博物馆等无关痛痒的地方。无论是来自各国的军人,还是参加这次观摩采访的5位记者,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这场近在咫尺的演习,显得异常遥远。 本报特约记者 白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