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经济:中美之间的“金融平衡” 让美国议员们坐立不安 (图)


中美之间的“金融恐怖平衡” 美国议员们坐立不安 2006-04-07 01:05:32 点击:2894 中美之间的“金融恐怖平衡” 朱易(洛杉矶)   十几年前,当大部分美国人对中国既不了解,又不关心时,美国国会却常常会通过一些责难中国的议案,不过大部分都是口头表决,对行政部门没有约束力。当然,随之而来的是媒体上的喧哗,观察家对此有一个形容词,就是“妖魔化中国”。   今天,美国议员又提出一个把中国产品的关税提高27.5%的议案,想要交付表决,一旦在国会通过,中美两国将发生贸易战。中国的失业人数上升,美国物价飞涨,造成经济衰退,当然也是失业人数上升。同样是责难中国的法案,议员们却不再可以悠然自得地口头附议一下,他们手下的票多少决定了未来美国经济的走向,甚至是世界经济的走向。 国会议员的“政治正确”   这种戏剧性的变化说明了一个事实,中美两国已从意识形态对立的情形变成经济利益交换的状态。过往的中美两国交往,可以说是政治挂帅,意识形态牵头。“政治正确”成为双边外交的准绳。   可是这几年,中美两国在经济的依存度增加,而美国还习惯于过往政治正确的做法,结果处处触动到了经济神经。在痛定思痛之下,美国行政部开始认识到中国已不再是意识形态上的敌人,而是与其利益相关的合伙人。   不过,国会议员的思维仍停留在“政治正确”上,他们仍以“威胁论”作为他们处理与中国关系时的主轴。此事在他们处理中国石油公司购买美国石油公司一事上可以看出。如今中期选举将至,为了讨好选民,议员们对中国的态度一个比一个强硬,原因无他,“中国威胁”也是美国民众的惯性思维。   不过仔细观察之下,虽然同时唱中国威胁论的调子,但内容却有所不同,以往的威胁论源自对社会主义的排斥,而现在的威胁论则是由于中国有成为强国的可能性。   无论从哪一方面比,中国与美国的差距还是十分大,但让美国人坐立不安的是中国发展的动能和前景。以一日千里或日新月异来形容中国的发展,或许在中国人看来有些夸张,但看在美国人眼中,一点也不。   美国尽管现代化程度高,但过去几十年的变化与亚洲国家相比实在算不上大,尽管生活用品上有一些新鲜的东西,但生活形态、思想形态和城乡环境,几乎还是原封不变的。   但美国人是一群爱好移动的人群,他们也深知,活力全在于运动之中,正因为中国经济正在高速运行,所以他们才会意识到中国往何处去是与他们前途有关的一件大事。   美国公共媒体的主持人李凯访问中国归来的最大感受之一是文化震撼,但这种震撼不是来自文化差异,而是来自文化的相似。李凯说当他置身于上海的超级市场时,周围的一切仿佛让他回到了美国,他说,简直是太神似了。 谁也承受不起贸易战   正是这种神似,才让美国议员们坐立不安,因为他们深知一旦中国循着美国的强国之路飞速前进,不出几十年,世界超强的位置就得易主了。因此,美国现在出现的中国威胁论本质上已经与从前的论调有本质不同。从前的论调可以“妖魔化”来还击,但现今的威胁论,恐怕就得中国付上代价才能证明。   中国是否会成超强,只是远虑,但眼下让美国人感到不安的“中国制造”,已成为美国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而美国制造业又正日落西山,要让美国人相信中国的发展不会伤害美国,恐怕人民币就得不断升值,当然中国就付出就业率上的代价。   但实际上,谁都明白,人民币升值根本就无法挽救美国的制造业,也无助于美国经济稳定。政客总是以政治思维行事,不理会经济学者的警告。他们之所以还有所顾虑,无非是中国手中有牌。   一旦中美两国成为利益相关者,中美的交往就要成为利益的交换,相互受益,或是成为相互杀价,最后两败俱伤。中国手中的牌就是世界第一的外汇存底。美国媒体是这样向百姓们解释中美利益相关的事实: 中国就是在大卖场开店的店东,不断向如同顾客的美国提高信用额度,让美国不断借钱,不断买中国的产品。美国垮了,中国手上是一堆坏账;中国垮了,美国便没处借钱,过不上好日子了。   因此,议员们心中清楚,把中国产品的关税提高27.5%,等于宣布不买中国货了,那么中国店主就一定不会借钱,让美国去买其他店的货。更有甚者,店东还可能出来催债。这种比喻倒也形象。   美国前财长萨默斯甚至认为这是“金融恐怖平衡”,显得更为生动,因为如果发生贸易战或者金融战,中美双方都将在经济上遭遇毁灭性灾难。所以,尽管贸易关系紧张,双方都不敢首先发动贸易战。 ·作者是旅美经济分析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