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般呵护视同己出 受美国爸妈宠爱的中国孩子 (图)

飘洋过海为您提供1>如何成功签证移民USA;出国前准备工作(过海关,登机,离境,入境...); 在美国职业发展的信息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百般呵护视同己出 受美国爸妈宠爱的中国孩子

--------------------------------------------------------------------------------



美国妈妈和她的中国孩子



8月20日,两个小美雅见面了。


一对扬州孪生小姐妹的美国重聚

8月20日,一对被分别领养的扬州小姐妹第一次团聚了。和她们一起团聚的,还有照顾了她们两年的美国爸爸妈妈。

据环球时报报道,2004年7月,家住芝加哥的哈莉和丈夫道格拉斯来到中国扬州儿童福利院,收养了一个大眼睛的漂亮女婴,并给她取名美雅。工作人员说,这个女婴2003年6月出生仅几小时后,便被遗弃在了扬州一家纺织厂前的人行道上。半年后,住在迈阿密的戴安娜和卡洛斯·拉米雷兹夫妇,也从扬州儿童福利院领养了一名女婴,也取名美雅。巧的是,这个女婴也是在那家纺织厂前的同一地点被人发现的,只不过两名女婴被发现的时间相隔一周。


今年5月,戴安娜在一个专供收养海外婴儿的美国父母联络网站上发帖,称养女美雅快3岁了。哈莉从网站上看到戴安娜的描述后,发电子邮件给戴安娜,说自己的中国养女也叫美雅,并发去了孩子的照片。令两家人吃惊的是,两名女婴出生月份一样,被遗弃的地点一样,就连相貌也相同。孩子的DNA测试结果表明:她们是一对双胞胎。

8月20号,在芝加哥的欧哈尔国际机场,小姐妹“团聚”了,她们的衣服上写着“祝福双生子”,羞答答地拉起了小手。两对激动的养父母说,只要她们愿意,随时都可以相聚。

据报道,2005年,美国移民局为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孤儿总计发放了7906份签证。目前被美国人收养的中国孩子约有5万人,仅大纽约地区就有约2万人。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中国驻纽约总领馆总要邀请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孩子,与中国外交官的孩子一起聚会联欢。

和美雅小姐妹一样,这些中国孩子来美国时往往还不记事,十几年过去,如今他们中最大的孩子已经上中学了。他们在美国生活得如何?与养父母不同的肤色给他们的生活造成困扰了吗?他们对中国还有感情吗?《环球时报》的记者走进了这些中国孩子的美国家。

美国养父母成了半个华人

美国最大的外国儿童收养中介机构——戈拉德尼收养中心纽约分中心的主任吴巩展先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吴巩展创立和主持纽约分中心已经有十几年了,他对美国家庭收养中国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

他告诉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家庭还是以收养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外国孩子为主,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制定了《收养法》后,有组织地收养中国孩子在美国才逐渐兴盛起来。由于中国民政部门和美国收养中介机构都认真按照法律办理收养程序,从1994年开始,收养中国孩子的工作进展非常顺利,几乎没有出现过收养丑闻和收养被迫中断等问题。在美国家庭每年收养的外国孩子中,中国孩子数量最多,而美国家庭也占了收养中国孩子的外国家庭的2/3。

收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以年收入5万美元以上的中产阶层为主,98%是白人。因此,被收养的中国孩子都能在比较好的家庭环境里生活,而养父母对中国孩子往往也视同己出,十分呵护。许多美国父母为了不让中国孩子忘掉自己的根,不仅告诉孩子中国的家乡在哪里,还鼓励孩子与抚养过他们的中国保育院的阿姨们保持联系。等孩子们长大一些,就让他们学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带他们回中国“寻根”。

为了加强自己与中国的联系,一些收养家庭自发组织起来,举办春节聚会等有关中国文化的联谊活动,有的甚至加入当地华人团体。记者去年访问衣阿华州时,受到当地华人组织的宴请招待,其中就有好几个收养中国孩子的白人家庭,原来他们早就把自己当作半个华人了。

收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成为促进中美关系的一股社会力量,他们还建立了自己的组织和网站。一个叫“中国孩子之家”的团体最初发起时只有3个家庭,现在已经发展到美国全国,有好几百个家庭会员。他们不仅游说国会,维护收养孩子的权益,还宣扬中国文化,关心中国时事,支持中美关系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一些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孩子不幸得了重病,但养父母对他们不离不弃。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纽约一位金融界人士收养了一个3个月大的中国孩子,孩子长大以后才发现有小儿麻痹的残疾。他们没有责怪任何人,而是尽心尽力地治疗和抚养自己的中国养子,养母甚至辞掉工作,专门照顾残疾孩子。

成长顺利没受歧视

由于被收养的中国孩子来美国时年纪还很小,收养的家庭经济条件也比较好,他们的成长过程普遍比较顺利,也感觉不到外界对他们的歧视。

大多数孩子来美国时根本不记事,对中国的记忆完全空白,几乎全盘接受了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此没有太多的文化冲突。但是长大后,知道自己出生在中国,发现自己是黄皮肤、黑头发,他们才逐渐意识到自己与父母和周围的美国孩子有点不一样。养父母通常都给他们讲一些中国的事情,使他们对中国有好的印象。有的还会纠正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歪曲和负面报道。有的孩子并不理解养父母为什么要他们学那么难的中文,但他们还是很喜欢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

记者上周在缅因州采访,就遇到几个被收养的中国孩子,她们都是十来岁的小姑娘,有的能说几句中文,有的还不会。记者问她们有没有回过中国,喜欢不喜欢中国,她们马上七嘴八舌地回答喜欢。一位小姑娘很自豪地告诉记者,明年她的养父母就要带她回中国了。家人也没有因为种族的不同而歧视她们。一般收养家庭自己都没有孩子,因此也没有亲疏之分,养父母一般都有很好的教育和经济收入,因此把收养的孩子也当成掌上明珠,不让他们在这方面受任何委屈。这些孩子中,有的因为去过中国,喜欢中国,认为自己是中国孩子,而且为此而自豪;有的则由于从小在美国长大,被美国父母抚养,而认为自己是美国孩子。她们对中国没有认同是因为不了解,没有建立起感情。等到他们越来越大,越来越懂事时,大多都会喜欢上中国。

贝斯家的中国宝宝

不久前,《环球时报》的记者拜访了在曼哈顿的一个领养家庭。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男主人在一家大律师事务所工作,女主人贝斯原是幼儿园教师,领养了中国女儿韦特尼后就辞职在家专心抚养孩子。贝斯女士告诉记者,他们都40多岁,自己没有生育,通过查询他们知道戈拉德尼收养中心可以帮忙领养中国孩子,便决定去填表要求领养。

贝斯说,“整个过程出奇的顺利”。他们提出了性别和年龄等要求,戈拉德尼收养中心就代他们与中国联系,并挑选符合条件的孩子,将照片发给他们。今年3月,贝斯和丈夫开始了中国领养之旅。他们的女儿来自重庆,见面时还不到一岁,健康活泼,贝斯一见面就喜欢上她了。他们在重庆住了5天,在广州住了5天,办好一切手续,还在北京玩了两天。这是他们第一次到中国,又领回了一个女儿,新鲜兴奋之情不用说了,中国方面的陪同人员也成为了他们的朋友,至今还保持联系。

记者到贝斯家时,小韦特尼也一起出来迎接。韦特尼已经可以到处走动了,她一点都不认生,对记者的相机、提包都十分好奇,要自己看个究竟,还用刚学会的一点英语,咿咿呀呀地与人说话,很讨人喜欢。记者看了韦特尼自己的房间,小床、玩具、儿童画,布置得非常漂亮,窗台上是韦特尼在孤儿院时的照片。为了让韦特尼记住自己来自中国,贝斯把她的中国名字美露作为全名的中间部分保留了下来。

谈起对韦特尼的培养,贝斯女士滔滔不绝,“别看这么小的年纪,韦特尼已经上音乐课了。等她大一点我们准备让她学芭蕾,至于将来就要看她自己的兴趣了。”记者吃惊地发现,刚领养回一个中国女儿后,贝斯女士已经准备到中国去领养第二个女儿了。她说,这可以让韦特尼有个姐妹做伴。一般从申请到真正领回孩子要一年多到两年的时间,等第二个女儿领回来时,韦特尼就两岁多了,所以需要提前准备。

贝斯女士这样做除了上述考虑外,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因素:这次领养中国女儿的经历太顺利,给她的印象太好了。如今,贝斯女士已经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她参加了“中国孩子之家”这个领养家庭自己的组织,还要参加中国孤儿院的筹款活动,并再次到中国旅游,看看上海等没有去过的地方……等她领回第二个中国女儿时,她也许已经成为中国通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