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网,登坛,与玩博

本部所有文图,皆为原创作品。未经本人同意,请勿随意转载。如想引用转贴,务必通知本人,并请注明出处,以及楼兰署名。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上网,登坛,与玩博

楼兰

 
 

我不是爱赶时髦追新潮的人。往往一样新东西出现时,我还保守着脑子对其不屑一顾,待到很多人都说其好了,我才对其关注,到我真正觉得那确实不错并开始使用时,可能那玩意已经臭了街,别人又都喜新厌旧去追求别的新花样了。而我,还是在后面不赶趟。

 
这万维网可算是二十世纪末出现的新科技,我对这项影响人类的革命的态度,也依然趋于保守落后。当然,对它带来的超越时空的咨询便利,我是很快接受了,但对其为传媒业带来的冲击,我却迟迟难以适应。或许是因为当时我是传统媒体业的一员,眼看着自己从事的印刷媒体业面临着互联网新闻的强力挑战,非常的不服气,因此拒绝接受这新事物。

 
90年代初,海外互联网上出现了首批中文网站,接受大家的投稿刊登。从业于传统印刷媒体的我,曾认为这方式极其不正规不专业,不给作者稿费,也无法保护版权,更没有专业审稿编辑一说,文章良莠不齐。何况我不习惯长久对着电脑屏幕读文章,所以几乎不去看那类网站。听别人介绍有好的文章,也要打印出来慢慢读。我曾经打印了一篇描写同性恋的长篇小说来读,耗完了我的一盒喷墨打印机墨汁(当时大概约二十美刀),感觉亏透了,不如花钱买书看了,印刷精致的书还能收藏,那打印的一叠破纸随后就扔了。幸亏若干年后那小说被改编成电影《蓝宇》,还获了奖,我才略受安慰,总算为之付出高价不是什么破烂货吧。

 
上网

 
网站,像公共场所的公园、图书馆、展览馆、电影院之类,人们可以上那儿游览、观看、收集信息,却是当游客观众,若想参与进去办个展演节目,则需要一定审批手续。

 
我当时在海外从业华文媒体,也给一些海内外报刊投稿,文章也算小有名气,但读者圈子极狭窄,只限于报刊发行区域,海外华文报又不像国内的那么大发行量。而且,发表在印刷报刊上的文字,我远在祖国他乡的亲友们想看到很不容易,我也无法一一拷贝了给他们邮寄。后来有的报刊有了网站,就方便很多,可以让远方亲友到网页上看我在该报发表的作文。不过这些报刊网站只保留一周左右的新闻和稿件,一旦过期,就难找寻。

 
90年代中后期,我在新闻工作中开始使用电脑中文软件写作,底稿都存在电脑或软盘里,但发生过因更换更新电脑或软件而不能兼容无法打开旧稿的事,或者因为软盘损坏丢失了若干文件。对码字的人来说,这是非常懊恼的损失。

 
后来我从新闻业跳槽搞少儿教育,工作需要从英文网上查询大量资源信息,对网络的好处体会多了,也有机会忙里偷闲浏览些中文网站。在这进入二十一世纪之时,中文网站已经如雨后春笋,很多亲友也是一些网站的长期读者,我也不能不动心了。为了让远方的亲友能读到我的文字,也为了在虚拟网络空间找个地方保存我的文稿,自2002年末起,我开始向一个很有知名度的海外中文大网站投稿。一投就受到欢迎,也难怪,我最初投向网站的稿件,都是以前为平面媒体写的,经过本人精心创作和编辑们的审核,质量可以说是比较高的。

 
就这样,我开始上网投稿,也尝到了甜头。主要好处正合吾意,首先就是很方便的把自己的文章网址连接电邮给世界各地的亲友,让一些寻觅已久的粉丝总算能看到原文了。其次是那网站为每位多产作者开设了个人文集,我的文章有了集中储存之处,哪怕我的电脑坏了软盘丢了,还可以从网上找到那些文字。网上发表文章的另一好处,是可以直接听到读者反馈,虽然褒贬并存,有的很尖锐,但能够帮助自己提高。这也引带出其他次要好处,读者面广阔了好多,粉丝也增加,当然另一方面,也有树敌的可能。

 
因为那两大好处正对上我上网发文的初衷,在近两年时间内,我只满足于单纯投稿,没有参与网站的论坛。虽然也会读些论坛中的读者评论,尤其是对我自己文章的评论,但却从来没在论坛里回应过。老实说,从技术上讲,我那时也不懂论坛是怎么回事,不知道如何注册登坛发言。

 
那个阶段属于我的“上网”时期,为什么叫“上”网?因为感觉跟“上班”、“上公园”、“上商店”、“上饭馆”、“上北京”之类的意思差不多,或者是尽义务投稿,或者是“到此一游”当观众来看热闹而已,自己需要利用那资源,却不太全身心投入。

 
登坛

 
论坛,就是谁都能贴布告的地方,也有点儿像社区中心或活动站。人们来了就能参与活动,想登台表演还是在台下观看起哄,都随便,范围小,拘束少。特点是人以类聚。

 
后来我在网坛上发表的文章多了,读者反馈也多了,有些网友说我架子大,不回应读者评论,我不得不正经八百地撰文邮给编辑贴出来回答大家。就有网友建议我登陆论坛与群众交流,甚至帮助我注册好网名账号。我才懵懵懂懂地上了那个网站附设的论坛,却很久搞不清东西南北,更记不住网民们的各色马甲。不少人觉得在论坛里咋呼很有趣,我却一点没这种感觉,除了参考有用的评论,不喜欢去打闹耍贫嘴,因此有网友说我太一本正经。不过我还是通过在论坛里与其他作者读者的直接交 流,有了不少收获。

 
2004年间,在那个大网站论坛里相识的一些网友另起炉灶开设了小型沙龙论坛,邀我去参加。我起初仍然不得要领,觉得有一个地方发表和保存文字就行了,搞那么多分立的小摊子干吗呢?也是迟迟没有前去报到。不过经过多日潜水观察,我总算明白了小坛子的优越性。在那些有网管编辑掌舵的大网站,想投稿要电邮给编辑,经人家批准后帮你贴上去,虽然审核严格程度远低于印刷媒体,但也会有被“枪毙”的稿件。当然自己可以贴到附设论坛里,可那就低了一个档次,也收不进个人文集中去。而所谓“论坛”(BBS)其实就是英文“布告栏服务”(Bullet BoardServices)的缩写,也就是可以随便张贴告示之处。在独立建立的小论坛,可以自己随便贴文,也有个人文集功能供作者们集中文稿,而且常来的网友人数较少,相对稳定,兴趣比较一致,真的像个文学沙龙,以文会友,共同磋商文字。我这才有兴趣开始登坛,到几个小 型网站上出没。在哪里合得来就长期呆,在哪里受不了就拜拜走人。聚散随缘么。

 
看得多了,发现每个小论坛的风格确实大相径庭,这与发起人的宗旨和骨干们的志趣有关。这类小坛子也像个俱乐部,有其特定的兴趣范围,而不可太杂太多元,人员也是少而精为妙。说是小帮派团体并不过分,合不来的人就受挤兑,坛主有权欢迎谁不欢迎谁,也有权删贴封帐号。我深入卷进的只是个别的小论坛,一来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到处乱窜贴文发言;二来我对结交网友与结交现实社会的朋友一样是宁缺勿滥的。因此我对这些论坛和常发文发言的作者网人都仔细观察过,确定坛主和骨干们与我起码有相当的共同语言,主导的文学风格也是我能接受的,我才会去登坛。我不像有的人见了个新坛子就上赶着跑去,好像早报到有功似的。我既不爱追赶时髦凑热闹,个性又有点矜持,出席每个坛子都是姗姗来迟,想让我出任版主,还得三顾茅庐我才肯去。但一旦答应承担论坛职责,我会认真负责,而且不会见异思迁。对在自己中意的论坛结识的坛友,也会多加深几分了解,讲些义气。

 
如今注册个网名开个张贴告示的论坛很容易,技术支持也不算困难,因此各类坛子如雨后春笋。但我觉得没必要投奔那么多相似的坛子,相异的就更要清楚自己该属于哪类。一来是没那么多工夫到处发言,嫌累。再说自己就那么些篇文稿,有俩仨地方储存已经足够了,何必到处张贴得臭了街贬了值?有些人没头苍蝇似的,恨不得是个论坛就去凑热闹,反而显得没主见不靠谱。

 
因为是想通过登坛互动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不喜欢那种一味吹捧恭维的坛子,更讨厌打架干仗乱喷口水的地方和人。见了这样的场合和人等,咱惹不起还躲不起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置之不理。每个坛子好像总有个别人是起“搅坛”作用的,有人认为这有利于网坛兴旺热闹,我却不以为然,我喜欢论坛像高雅安静的艺廊或沙龙,而不是吆五喝六的酒馆。

 
出没小型论坛与大网站的感觉不同,因为相会的人少,坛友之间比较熟悉。因此叫“登”坛,就像“登台”、“登场”,自己要经常出面发言表演的。人人既是发言人或演员,又是观众,而且要交流互动,也比较能显露每人的个性。至于场上台上的表现如何?肯定会有掌声也有倒彩,甚至遭到攻击诽谤。想继续"登"的,需要以平常心对待。

 
玩博

 
博克,就是自家小店,自己当老板,又可开门待客。除了要遵守公共市场法规,主人在店内可有充分权利与自由。不过每个店铺的布置与商品却要有自己的特色才引人啦。

 
当听说“博克”这么种东西的风头正在超越网站论坛时,我起先还是没紧跟形势,因此不以为然,觉得私人博克怎么能与公共网坛的热闹相比呢?不过,我还是于2005年8月在国外英语博克群开了自留地,当时是将其作为私人空间,存放些已发或未发的稿件图片,以便一旦我贴文的所有网站论坛都拉闸了,我还有地方能找到存货,狡兔三窟嘛。可能因为我是在英文博克群里写中文博克吧,在那博克里很清静,很少有人光顾打扰,那些老外们偶尔闯进来也看不懂。我如果在外边的网站论坛里被污言浊语搞烦了,就躲到自己的博克里写点给自己看的东西,那里的一些文字图片只属于自己,我是不会搬到公众的大网小坛上去的。

 
说起在新浪开博纯属偶然。我接触新浪博克圈又是很晚,以前听说什么木子美、芙蓉姐姐靠博克走红,博友们天天等着看其刷新,我都想象不出是怎么回事。直到数月前的2006年初,因为别人提供了一些有意思的文章连接,才过来看过几次。起先只是偶尔看喜欢的博克文章,到了4月底,因为想在某些博克上留言而注册了。当时稀里糊涂没弄清状况,就发现自己有了一个博克,其实从技术上、内容上还都没做好准备,好些天令其空置。后来才学会贴文,发了几篇短文试验一下,居然还有人读。又过了些天,就是在五月中期之后吧,我才想明白,这新浪博克群就跟咱的伟大祖国一样,幅员广大、人口众多,你想私密都不行,你一更新,就会有人闻风进来瞧瞧,与其叫“博克”,不如称“剥壳”,图文一旦剥壳,就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没有隐秘可言。那么既然开博了,就得好好经营,才对得起观众。我看中新浪的,因其立足中国大陆的广大读者,又通过虚拟世界与海外连接。像我们这些久居海外的华人,对国外社会有很多真实的体验,有些经验教训可供国内参考。以前我的文字多发于国外媒体和网坛,如今通过新浪博克群可以直接与国内博友们交流,也算网上“海龟”一把。

 
博克的技术管理很容易,搞一个博克真的像在玩个人游戏,自己有独立性、主动权,但又有观众在看,并与你交流。这种感觉,与夹在一伙人中上网登坛都不同,所以叫“玩”博,可以跟别人互动着玩,也可以不理睬别人独自玩。不像网站论坛里老有人乱嚷嚷,在自己博克里,主人掌握生杀大权,外人来我家做客总得守规矩。还可以与新朋老友互相连接,经常串门,真的是很好玩,我一玩就上瘾了,比当初上网登坛的瘾都大。

在新浪玩博与我以前的英语世界博克村也不同,在那里图的是清静隐秘,而这里需要的是“人气”,得提高点击率。不过我觉得还是要保持自己的特色。看看那些封面上的标题,多半是八卦类或哗众取宠的,或许那样的题材抓眼球招不少人喜欢,但还是会有人不感兴趣,像我自己和一些朋友就不待见那类“几大XX美女或帅 哥”之类的话题,这也有品位与档次问题。网友建议我在文学城开博,其实我的不少文章已经在此流传了。那也不妨再多一窟,可以多存放些适合海外的东西。

 
那么,我该往自己的博克上贴点什么呢?从中国到美国走过大半生,丰富的人生阅历本身就是故事,就让我慢慢道来吧!看到一些博友询问教育子女、到美国读书等题目,也有国内媒体和出版部门对此类具有信息性和实用性的选题感兴趣。我想,会以这方面为重点,陆续介绍一些美国教育情况和学校生活,也会穿插自己其他方面的心得体会见闻。或许不见得能迎合大众通俗心态而提高多少人气,但日久见人心,相信读者们会知道读什么样的文字才有真收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