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
十月秋高气爽的哥伦布日长周末,难得爬常春藤的女儿回家来,可周六周日却见不着她人影。长大了的鸟儿翅膀硬了,不爱带爹妈玩了,而是跟着一拨高中同学开车外出逛商店看博物馆。星期一总算没安排,赶上波士顿美术馆免费开放,女儿居然肯赏光和我同去参观。对空巢老妈来说,能与飞出去的闺女同游,比看美术馆本身还兴奋。
这座美术馆,我们太熟悉了。记得女儿刚来美国时才四岁,从我们住处的窗口就能看见美术馆。当年我虽是穷学生,也想方设法让孩子过得快乐又见世面。美术馆每星期三下午有免费儿童艺术课,我常带小女儿前去,我也有机会跟随老师和小朋友们在这艺术殿堂中徜徉。虽然美国的这种美术课并不教多少绘画技巧,却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孩子们进行艺术启蒙。女儿在这里结识了毕加索和莫奈,知道了油画与水彩画的差异,懂得了写实和抽象的特点,观看了东西南北古代现代的很多艺术珍品……
这一阶段的熏陶使我们母女都与艺术博物馆结下不解之缘。从小就爱画画有艺术天分的小女儿,五六岁就有耐心煞有介事地在美术馆的名画前长时间临摹。我则在这高雅的艺术殿堂中,体会往年因坎坷人生而错过的艺术氛围,追寻那很久以前失落的艺术梦想。
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我有更多机会走进各种博物馆,公私兼顾地养成对博物馆的痴迷。女儿也跟着我们去过很多地方,每到一处旅游,我们都会了解当地有什么博物馆。无论规模大小,无论世界闻名还是不见经传,无论艺术、人文、历史、科技、民俗还是其他类别,只要有机会就去走访。而我们全家最享受的,还有在博物馆内徜徉的那种优雅情调和和睦感觉。在这样肃穆的环境中,参观者们会自觉检点言行,显得举止得体。喧哗吵嚷、无理取闹、出言不逊、行为粗俗,都与这里格格不入。这样的气氛令我流连,因为会使我忘记世上的烦躁,内心格外安宁。
在看过美国各地的许许多多博物馆之后,我们仍然对这座波士顿美术馆情有独钟。这是美国第三大的综合性艺术博物馆,虽然我们全家都为美国首屈一指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藏品丰富而震撼,为排行第二大的费城美术馆的宏伟气势所倾倒,波士顿美术馆对我们却永远充满温馨的记忆。
这就是那幅雷诺瓦(Pierre-AugusteRenoir)的名画,一对男女舞伴在翩翩起舞。当年,幼小的女儿曾坐在这画前认真临摹,画出的作品居然有那么点意思。一位专业画家朋友就是在看了女儿照着这些名画涂鸦的“作品”之后,认定这孩子将来准会在美术上有些出息。我当时问要不要让她立刻拜师学艺,画家朋友却说,有多少人能有这种条件,直接跟随莫奈梵高毕加索学画呢?
是啊,能在美术馆中欣赏大师们的真迹,是得天独厚的条件。我相信,人的任何素质都需要长期积累和环境陶冶。在美术馆的氛围中接受熏陶,提高的是艺术修养与欣赏水平,而修课提高的是具体画技。所谓“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如果想学弹琴却从不听音乐会,想学绘画却从不进美术馆,上课再多也只是学“技术”而非“艺术”。
庆幸当年我将女儿领进美术馆的大门,她从这里一步步踏上艺术之路。虽然女儿后来还是先后跟不同的老师学过各类中西美术课,但到美术馆拜访艺术大师一直是她获得美术灵感的重要学艺渠道。女儿长大些,不再用我带领就经常自觉来这里。高中时期,她和朋友每周到波士顿美术馆参加晚间素描,有真人模特供美术爱好者们免费描画。她还申请担任了美术馆的“少年讲解员”,负责导游观众介绍中国陈列馆中的北魏石碑等展品。为此她接受了专业培训还作了很多调研,不仅学到中华历史文化艺术知识,也获得了义务服务和艺术特长信誉。在申报大学时,女儿也曾报了这个美术馆的艺术学院并被录取。虽然她最后还是去了更向往的常春藤,这里有何新展览她还会约了朋友来看,甚至跑到外州的博物馆去慕名参观名作名展。
不过,我们母女俩却好几年没有一起来这里了。如今,母女俩又并肩站在波士顿美术馆这些熟悉的世界名画前,我身边的女儿,已是美术专业大三学生,用她的科班知识,如数家珍地讲述着一位位绘画大师的作品特点。老妈在对女儿的专业造诣洗耳恭听之时,脑海中回放着十几年前同一场景的镜头:母亲看着说明凭着记忆,搜肠刮肚现买现卖地向小女儿介绍画作和画家……
镜头跳回眼下:女儿娴熟地分析着同为法国印象派大师的雷诺瓦和莫奈的画风差异——雷诺瓦的笔法创造出一种模糊朦胧的感觉。母亲却觉得莫奈的风景画显得更朦胧。女儿并不多言,而是请母亲走到并排挂着的二位大师的画前仔细观看。这一点拨,我才看出雷诺瓦的笔法朦胧与莫奈的画面朦胧之显著差别。非得亲临博物馆观赏真迹才有这种体会,非得有行家指点才能看出门道,非得在大师名作前才能产生对艺术的大彻大悟!
走过一个个展厅,穿越过不同时空,从远古的埃及,到近代的苏联;从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到明治维新的日本;从中国庭院的屏居佳器,到美国前卫艺术雕塑……能够对博物馆真正流连忘返百看不厌,达到荡漾其间如鱼得水的境界,所感觉的就不仅是表面的陈列品,而是那种环境中的深层意境。
女儿虽然在西方教育下成长,却从小就在这美术馆里受到了世界各国艺术的熏陶,内心饱含对东方文化的钟情。对中国日本等国艺术的迷恋,促使她决心掌握中文和日文。今年暑假,女儿独自游学日本、探亲中国。在已经去过多次的北京,她的兴趣不再仅是游览风景,而是想参观一些美术馆,因为以往去中国除了故宫等历史古迹博物馆外,从来没看过艺术博物馆。这次女儿跟着颇懂些艺术的舅舅去了首都博物馆、琉璃厂等处,却不尽满意。
我理解女儿的遗憾。记得我童年少年时接受美术熏陶之处,除了景山少年宫,还有中国美术馆,但如今那里以商业性或标新立异的展览为多。中国近年建造了很多时髦建筑,包括一些博物馆,但硬件壮观更反衬了软件的贫乏。不要说像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那样世界顶级的综合艺术博物馆,就连外表朴素的波士顿美术馆的世界名作藏品量,中国迄今也没一家博物馆能比。
人均艺术博物馆的拥有量,对人民的普遍艺术素质有直接影响。庆幸我们能生活在重视人文艺术的地界,感谢美术馆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