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茶叶蛋的”到哪里去了?


施化

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初,我还年轻。当年印象最深的有一句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总体大意是,那些下海经商的人都发了财,在收入水平上超过体制内,引发了诸多不满。理解当年的邓小平改革,主要是给经济松绑,给政府卸载,别让人人都依赖政府,“鱼有鱼路,虾有虾路”,各自找各自的路子发财去。用冠冕堂皇的话来说,就是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

如果从1978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算起,改革已经28年了。28年真不算短,三个半抗日战争,七届美国政府,本人也从青年迈进中老年。好在当年改革不设时间表,所以到现在中国改革已经创了世界纪录,成了历史上最长的未完成改革,也没一个人发问,到底什么时候宣告完成。

即便不问进度,也到了该总结一下的时候了。别的不说,就说从邓小平改革变为江泽民改革又变为胡锦涛改革以后,当年卖茶叶蛋的那些人,现在到哪里去了?寻踪一下当年卖茶叶蛋的改革先行者,看看他们在28年的改革中的受益程度,就可以大致了解改革到底改的如何。

首先这一点很肯定,卖茶叶蛋的如今是落魄了。至少再也没有人编顺口溜,羡慕卖茶叶蛋的。也就是说,当初松绑卸载之后,鱼虾们没蹦达几下,就死光光了。既然卖茶叶蛋的不再光鲜,那么光鲜的自然是造原子弹的了。当然,造原子弹只是一个比喻,指的是国家体制内的雇员。很明显的一个现象,几年内造起崭新办公大楼的,一律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而极少是个体户。所以人们看到的是,大学生排长队报考公务员,下海经商的干部重新上岸,学者教授住上洋楼开上轿车,国家用于公款消费的财政支出一年达一万两千亿元,还不算进地方政府。

我当然不是主张卖茶叶蛋的一定要富过造原子弹的,但是在所有制制度上,把自谋生路的那部分人的活力改革掉了,对国家并不是好事。

一个国家的发达与否,主要不看政府有多少盈余,吃官饭的人有多少富裕,而是看民间的经济是否有活力,民间的资产是否雄厚。因为国家是不创造利润的,造原子弹的人再多再有钱,也是一种消耗,而不是产出。不同意这个观点的,只要去查一下国家对体制内的科技投资的回报率,查一下中国的科学界有几个人国际得奖,有多少人造假,就一清二楚。

如果民间没有多少积累,如果占人口大半的生活在贫困线上下,国家也就是政府再富又有什么用?一旦发生意外,比如灾荒或经济萧条,国家不得不匀出积累来救灾,穷下去是短期内的事情。一旦穷下去了,将不得不再走回邓小平的老路,放开关卡,重新让卖茶叶蛋的从头积累。

中国革命走的是一个大圆圈,从村里只有几个富人,回到让几个人先富起来。中国改革别也走一个大圆圈,从对卖茶叶蛋的放松到卡死,再到放松。可惜的是,大半个圆已经走出来了。

2006-11-10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