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古文选:石三湾记

介绍云南文史,讲述自己的故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石三湾记
吴道南
     余少时避乱,举家居庄。庄之东十里许,闻长老云:有村名“十三湾”。余请之孝靖先生曰:“村名甚美,是必有异意,其幽邃曲折,如所云三竺峰、九折坂、十二巫山之类,故以名欤?”先生曰:“否!否!十、石声相似耳。”退而思曰:“十”之为“石”,不洵有异乎?余将探之。
    壬寅(康熙元年、1662年)归,就舅氏学,课督最严,晨夕功无间者十余载。乙卯(康熙十四年、1675年)遂受知于河南郭夫子。越明年,应琅人⑴请,与琅人日切劘于琅之奇峰禅院,往返六七年。三藩之变⑵,仓皇过之,未遑探其异也。丁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余复受知于存莪谢夫子,遂与同志殚精毕虑于帖括,七踬棘闱⑶,余亦寻且老矣。虽览胜探幽之志不衰,而缘岩度壑,筋力颇疲。岁癸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村之门人邀余卒业,余始以老辞。固要之,余跃然许曰:数十年所欲探其异而未遂者,其在此行乎!爰束装戒途,仆夫先,从者后,迤逦过余庄。
    山行五六里,入一大谷,其石棋布星罗,应接不暇。已而翘首谷上,见有累累若若者为石甚夥。余策马陟其巅,则遍山皆石,其间有若鼓者,若钟者,若鸡之晒其翼、羊之顾其羔者,若狮、象之蹲者,若马之成群而驰逐奔踢者,若牛之俯首啮刍,而牧童操鞭策于其后者。稍平坦处,一巨石隆起若梁,空其中,可通往来,内有石桌、石礅,可坐四五人。其他千态万状,不可悉数。自右而下,约里许,由石门入谷,其峰插天,其石欲坠,且巉岩险怪,不可名状。道经山腰,石覆道上者数武⑷,其下则俨然天堑,不知其几千百尺也。越数冈峦,而其谷之石,迥与前异,其中如砥,其两隅如砌,其层级如阶,皆有理可剖,不大费雕琢而材皆可用。循级而下数十步,则石壁屹立,广可七八尺,高可三四寻,瀑布铺其上,石潭承其下,水星霏霏,斜阳射之,恍如玉屑缤纷而细珠历落。余于此时,神怡心旷,徘徊不忍去,殆不复知余身之在尘世间也。喟然曰:向疑其异,一至斯乎!古之命名,良有以也。
    嗟乎!余非命与时违,出则必鞅掌⑸于簿书期会间,不即出则必见愠于当途,必将委蛇随俗,仆仆风尘,求如今日之安意肆志,尽山水之奇观,尚何可得耶?然则此行也,其余之幸耶?抑亦“石三湾”之幸耶?余因之重有感矣:宇宙之大,通都大邑中,佳山佳水,及苟有可观,而揄扬于文人墨士,以垂之简牍者,未易仆数,独至穷陬僻壤,特钟天地之灵秀,而其异卒不传,如“石三湾”者,可胜道哉!

   【作者简介】吴道南,楚雄人,宣统《楚雄县志述辑》载于“孝友”,谓其:“ 生而灵秀,学问淹雅,口吟手披,至老不倦。事父母,必求其顺。与乡邻、门人讲言行,不外孝弟之旨。家贫好义,然诺不苟。值明末清初之乱,遨游林泉。”
【文章简析】本文看似一篇普通游记,却寓有深义。吴道南生于明末,长于乱世。虽然寒窗数十载,却七次科场失意,此为文人之大不幸,而又难以明言。不得已,转而以一村名之辩而申其郁郁之气,而辩之之法又极妙:文章起首即提出“十三湾”之名,将欲探之,而数十年不能得,此欲擒故纵之法,非闲笔也。既而亲临其地,泼墨大书其石之千姿百态,为世间所罕有者。此暗示作者本人之灵秀,而不为世所知:是“石三湾”而非“十三湾”也。写石即写已也;“七踬棘闱”,即不为世所知也。结末一段,表面示人以“达人知命”之心态,然而卒章见志:不能视“钟天地灵秀”之“石”默默无闻,将借一支笔,发扬光大而传诸后世。宣统《楚雄县志述辑》谓:“有《石三湾记》,屈曲传神,论者谓之本身写照。”此一针见血之论也。本文选自康熙《楚雄府志》。
【注释】
⑴琅人:琅盐井之人。
⑵三藩之变: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之叛乱。
⑶七踬棘闱:棘闱为试院别称。为防止传递作弊,故于试院围墙插棘枝,使人不能越墙,故称“棘院”或“棘闱”。“七踬棘闱”即七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未中。
⑷武: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⑸鞅掌:《诗·小雅·北山》有句曰:“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毛传:“鞅掌,失容也。”言事多不容整理仪容。引申为公事繁忙。

罢了 发表评论于
如今那个“石三湾”还在吗?

看来楚雄真是一个有文化的地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