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海洋的忧患

 

      “当中国人因海洋变得更加进取时, 不要丢掉大地的沉稳和厚重。” 


                  2004年 4月23日

          近日,中国副总理吴仪率领着级别空前的代表团,来美参加中美第十五届商贸联委会,中美双方各有让步, 成功达成八项协议。如果我们将吴仪之行,和近来一些消息联系起来解读,就不难透视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一类是正面消息:4月5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中国去年外贸总额超过了八千五百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德日的世界第四贸易体。更有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傅自应称,二00四年中国有望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另一类则是负面消息:中国商品遭受到空前的反倾销的指控。今年以来,中美之间经贸摩擦不断。除了一直争论不休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民币汇率之外,纺织品,半导体产品,彩电,家具等反倾销案接二连三。
         这些消息看似相互矛盾,其实都在透露同样的信息:首先,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贸易大国。1978年,中国的外贸总额只有区区206亿美元,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27。20余年间,从第27到坐四望三,不可不谓进步惊人。尤其是,中国即将超越号称经济动物,出口机器的日本,更是格外令华人可以引以为豪之处。
          中国的发展已经深深依赖对外贸易。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即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计算,已经达到60%,高于海上传统贸易强国英法德等的约40%,更高于美国的20%。因此,从更深的意义上,这标志着中国正从一个大陆国家向一个海洋国家的转换。当然,这只是从数量上而非质量上的超越,是总量而非人均的超越。即便如此,其意义也不容低估。千百年来,中国人是依附黄土地来生存的,曾几何时,中国人还在忧患“河殇”,憧憬海兴,但不知不觉间,中国人第一次要向蓝色海洋来讨生活了。从辽阔的太平洋上来往的集装箱船,到美国大小商家里的“中国制造”,无不记录中国人出海搏击的轨迹。
         从积极的意义来看,走向海洋,使中国获得了新的生存空间,更使中国人获得了新的视野。如历史学家汤恩比(Arnold  Toynbee)所言,文明就是挑战与回应的过程。挑战大海,使中华民族更加开放,更加进取,更加强健。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中国人来到海上时,又产生了新的忧患。
 想当年,亚洲的日本和四小龙也是这样走过来的。然而,中国走向海洋,对于中国本身和世界的意义是和当年日本以及四小龙是大不一样的。当年整个西方,是以欣赏的目光,拥抱着他们的成功。因为在冷战中,西方太需要一些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胜利的范例。而日本和四小龙恰恰提供了完美的注释,因此被亲昵地叫做优等生。当然,前提是不威胁到西方的根本利益,当日本人的商品构成威胁时,美国就在1985年祭出一个“广场协议(Plaza  Accord)”迫日元升值,就使日本经济至今尚未完全复元。
         而当中国人走过来时,这就不是一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问题,而是一个“倒海翻江卷巨澜”的问题。一个有13亿人口,有无限劳动力供给的庞大异类,加入容量有限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必然会极大撼动现有国际经济格局,使既得利益者倍感威胁。“中国威胁论”并非空穴来风。有人认为,美国打压中国产品,是其国内利益集团的矛盾所致,是因为美国国内经济不景气使然。其实,背后的原因是中国崛起对美国根本利益的冲击。因此,对中国而言,国际贸易和经济的摩擦,必然是一种长期挥之不去的梦餍。加入世贸,并没有如当初所预期的那样拿到自由贸易的门票,而只是将这种摩擦白热化了,期待靠几次高层会议就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
         走向海洋,也是对中国经济安全和和国家安全的新挑战。当中国的就业,中国的投资,景气系于国外市场时,中国的经济因此会变得脆弱。中国的军队将第一次发现自己已经不能满足于守土之责,近海防御也远远不够。当发现中国的远洋船队,石油和能源补给线不设防时,增强海上力量就成为必然选择。位于中国出海口上的台湾岛,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台湾问题就不仅是一个主权问题,还是一个战略安全问题。
         所以,当中国走向海洋时,也就把国家的命运,交付给风波险恶的大海。“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因此,中国人就需要更多的警惕,更多的智慧,才能在风波中立于不败之地。当中国产品在走向海外时,更要精心维护和培育自己的国内大市场。当中国人在向世界承诺“和平崛起”时,更要备好应对危机的刀剑。 当中国人因海洋变得更加进取时, 不要丢掉大地的沉稳和厚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