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爱发惊人之语,他的话我一般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接受得了。由于他的存在,我一般不敢承认自己的脑子快;由于他的存在,我也慢慢学会了怎样去理解别人的观点而不是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他曾经很同情地对我说:“你吧,总是慢一拍”。
他还对我说过这么一句话:“《红楼梦》小说的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发明了意淫这个词”。
对于他的说法,我当时是很不理解。我当时觉得吧,《红楼梦》的伟大得用“历史的里程碑”“说明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之类这样的字眼形容,或者要把它与中西文学名著等肩媲美,再差也得说明政治的智慧人性的光辉, 这个意淫算什么?怎么看都有一种贬低《红楼梦》的味道。
上面这些不过是我肚子里的心思而已, 由于历史的教训我没敢把这个意见当面说出来。虽然我没有说出来,我朋友却似乎一眼看透了我的心思,于是同情地对我说:“你啊,总是慢一拍, 以后会明白的”。
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慢一拍一慢就是整整十年!
十年以后的今天,我终于明白,《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最伟大之处的的确确在于发明了“意淫”这个词。
看看周围,谁不在意淫?有的意淫“君子”,有的人意淫“大丈夫”,有的人意淫“成名成家”,有的人意淫“英雄”,有的人意淫“美味的午餐”,有的人意淫“妻妾成群”,有的人意淫“武功”,有的人意淫“金钱”,有的人意淫“爱情”,有的人意淫“自由”,有的人意淫成为一只昆虫。。。
但真正让大家惊奇的就是,儒家居然有意淫骂人的光辉传统。
意淫骂人的背后肯定有合理的逻辑,譬如一位女性在后面站着,但这个理由不是我今天作文的重点,否则我今天的文章可能做不完了。
我今天单讲讲骂人的意淫历史。
《荀子·宥坐》曰:“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先)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日言伪而辩,四日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而有之……不可不诛也。”
这是孔子的骂人,孔子对对手少正卯的骂人[1]。但孔子也不仅仅骂对手,他也骂自己的学生。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宰我为临菑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可见孔子不但骂自己要杀的人,对于被别人杀的人也骂。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的骂人是不乏继承者的。孟子就为了继承孔子的传统“不得不已”的骂人。
在我看来,孟子这个说法太谦虚了,孟子在骂人方面“炉火纯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历史上鲜有对手。
《孟子。离娄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这就是孟子的骂人,孟子这一骂可了不得啊,不但树立了儒家文治武功的丰功伟绩,还遗留给了我们数以千万计的徒子徒孙。从此以后,骂人的文明和精神在我们中国大地绵延不绝,让我们中国其他文化思想丢盔弃甲,几无立足之地。
孟子骂杨墨畜牲还有另外一处,《红楼梦》里面有用它做文章的,这更说明孟子骂人造成的历史影响--当然也更说明了这是孔孟之所以成为君王眼中圣人的资本。
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这不是骂杨墨为畜牲是什么?如果那位说这不是骂人,那么我不得不奉送他一句:当初我看见他父亲的时候,就如看见一头猪那样感到亲切。
《孟子》的骂人不仅一处[2]。《孟子。告子上》:“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将来天下有人说仁义坏话的,肯定是因为告子你说了“食色性也”这样大逆不道的话。
这句话和孔子的骂少正卯是异曲同工,所以我觉得荀子说孔子骂人不是无稽之谈,比一千年后朱熹的解释要可靠的多。
《孟子。万章》论周室班爵禄:“其详不得可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去其籍”。
孟子比秦始皇出生的早,孟子提到了“诸侯去其籍”,其中似乎不无赞许的意思--跟孔子“耻”宰我的意思也差不多--为什么后儒们非得把烧书这样的事情推到秦始皇李斯身上呢?--斯人也,有斯疾也!--大概这是惟一合乎逻辑的解释了吧。
董仲舒对策曰:“臣寓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这是董仲舒的理论。相比起来,孔子的骂人是既成事实后的骂人。人都死了,骂人等于放了屁以后再脱一下裤子,无非是给人显示一下自己屁股的性感丰满。孟子的骂人呢,是那种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大无畏,左顾右盼,觉得自己正沐浴着圣大的光辉;踩杨墨一脚,正好把自己垫高,足以让自己的名声传得更远。董仲舒的骂人呢?属于小妾的撒娇,觉得自己受了无比的窝囊之气,一旦受宠,要把对手打入冷宫的。
这三人的骂人,都跟杀人放火有着密切的关系。董仲舒更是回眸一笑,媚眼齐抛,“六宫粉黛无颜色,从此君王不早朝”,中国其余的文化思想,从此只能避其锋芒或者打入冷宫。
汉杨雄说:“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后之塞路者有矣,窃自比于孟子”。
杨雄这句话虽然不是骂人,但是说出了真言。孟子为什么要“辟”杨墨?不过是因为杨墨塞了路。杨墨立言又能塞什么路?当然是塞了他们的仕途官途圣途。 所以后来的儒家要尊崇孔孟之道啊,顺着孔孟之道这条路走,他们就可以堂而皇之破口大骂阻挡他们官途仕途圣途的人的。
特别有力的就是这个“辟”字, 真是用得精确啊。什么是辟呢?就是大辟,把人从头到脚用斧头一辟两半。 这个“大辟”是死刑中比较残酷的一类,重要的就是要把人辟死后那种鲜血飞溅的恐怖场面,让后人从此不敢再“塞”了他们的仕途官途圣途。
中国的历史到了这儿,在各种各样的英雄--譬如张骞霍去病司马迁之流--之中,骂人逐渐成为了一种圣人的行为。
骂人这种事情技术含量低啊,所以我们中国从此以后少有思想家实干家,多的是骂人的圣人。譬如从汉唐到宋,圣人只有一两位,到了宋朝,圣人就到处都是了。
记得曹雪芹曾经在佚名野史写道:“从宋以来中国圣人越多,而中国战事越败。有一次中国不幸打了败仗,宜王找了十个战俘审问。其中倒有九个圣人,还有一个是老百姓。宜王把这个老百姓放了--因为敌人也要吃饭穿衣,然后让九个圣人中选一个去收租。后来跑去一看,九个圣人自杀了八个,只剩下一个痛哭流涕,于是他成了伪府元首”。
由于骂人成为了圣人,意淫骂人的人也就多了起来。
譬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被意淫成了骂人的集大成者--诸葛亮这里一骂,王朗就很配合地气死了。为了让我们看看这个意淫的精妙,我下面就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有关章节抄在下面[3]。
诸葛亮骂人精彩吗?当然精彩,要不然也不会让后来人纷纷喝彩了。诸葛亮出祁山跟魏国交战的时候王朗已经死了两年了,诸葛亮骂人再精彩,也不能把死人骂活过来再跟他对骂吧?
不过这倒真的体现了骂人者意淫的高明之处:对于已死的人,意淫者总是可以意淫成是被他骂死的,而这种意淫又往往是意淫者成为圣人的不二法门。
无怪乎骂人者炎炎,追随者汹汹了。
[1]从春秋以降,孔子这个骂人基本是得到学者的同意的,不但司马迁的《史记》转载了这个说法,《孔子家语》也转载了这个说法。直到南宋朱熹,才否定了这个说法, 认为孔子不可能杀人。到明末,这个说法再次得到人们的认同。
杀人的历史绝对不是从孔子开始的,禹的父亲因为治水失败照样被杀,所以这个事情本来不值得大惊小怪。大惊小怪的是因为所谓的“春秋大义”--这个义是不可言传的,一般要看看当时皇帝或上司的意见如何。据个简单的例子,譬如我要把这篇文章发到几曾回首,如果按照春秋大义的做法,我必须先看看cavebear得脸色,他说少正卯是子虚乌有,那我就选择性地说孔子杀少正卯是不可能的,然后我再找一个cavebear不知道的地方说,cavebear说孔子杀少正卯是子虚乌有,我不同意他的看法。
--不管孔子有没有杀少正卯,也不管宰予到底有多坏,孔子骂他们是历史事实,对后人的影响也很大,这是无可辩驳的。
[2]不少人用了很多的力气证明这不是骂人,他们的证明很复杂,这里不一一引用了。但是我觉得他们的证明逃避了问题的实质:杨墨的思想到底是否应该值得这样的敌视,这样的敌视对杨墨思想和中国文化造成了多大的负面影响。
[3]《三国志。王朗传》:王朗字景兴,东海郡人也。。。天子嘉其意,拜谦安东将军。以昱为广陵太守,朗会稽太守。。。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败绩,浮海至东治。策又追击,大破之。朗乃诣策。策以儒雅,诘让而不害。。。
太祖表征之,朗自曲阿展转江海,积年乃至。拜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文帝即王位,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
及文帝践阼,改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
明帝即位,进封兰陵侯。增邑五百,并前千二百户。。。转为司徒。
。。。朗著《易》、《春秋》、《孝经》、《周官》传、奏议论记,咸传于世。太和二年薨,谥曰成侯。子肃嗣。初,文帝分朗户邑,封一子列侯,朗乞封兄子详。
原创文章,严禁剽窃,欢迎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