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MORTAL BELOVED 不朽的恋人(图)

内容简介:
(作者:康德的长胡子的女人;
原文链接:http://jue8114.spaces.live.com/?_c11_blogpart_blogpart=blogview&_c=blogpart&partqs=amonth%3d6%26ayear%3d2006

《致不朽的恋人》

    平时很少看电视的我,星期一偶然看到节目预告说星期三晚上11点半有《不朽恋人》,我当时简直像触电一样跳了起来。这部电影我足足找了五年都没买到DVD,一直是个不小的遗憾。尽管今天要上班,而且昨晚十点其实已经很困了,但最后还是期待和激情战胜了瞌睡虫,等了一个半小时,终于等来了!这部影片是美国和英国合拍的,英文名是《IMMORTAL BELOVED》,一般都翻译为《致不朽的恋人》,但这次翻译为《不朽真情》,我觉得这个更名很不妥帖。因为全片是围绕贝多芬临终的神秘遗信展开的,信的抬头就是“致不朽的恋人”,而且,贝多芬的秘书兼密友辛德勒苦苦求索这位神秘女性,以期让贝多芬的遗嘱(将自己所有的财产和乐谱手稿全部留给这位恋人)可得以实现,按照影片结局来看,他们双方的真情因为误会,一个变得麻木了,一个变成了终生了仇恨——尽管临终得以化解。

    影片在1827年贝多芬的葬礼中展开,背景音乐也是第七交响乐的《葬礼进行曲》。贝多芬的遗嘱写明了他的一切财产和乐谱手稿均由一位他未署名的女性继承,并附有一封写给这位女士的信,开头是:“我不朽的恋人,我的生命,我的一切……”负责处理贝多芬身后事的密友辛德勒为了实现贝多芬的这个遗愿,展开了一系列调查。目光首先落在了一位伯爵夫人身上,她自称是贝多芬最爱的女人,当年她还是少女时,随父辗转维也纳,在公主的宴请上偶遇贝多芬,贝多芬主动要求当她的钢琴教师,在毫无进展的钢琴教学中,贝多芬总是说她弹得好。他们双双出入于上流社会,贝多芬在公众场合肆意批评着帝制,满心热切地盼望拿破伦真能带来共和,因此得罪了很多上流贵族,树敌众多。当他写信给她父亲向这位小姐求婚时,她父亲认为他既无财产又无前途,而且基于贝多芬已经很多时候未在公共场合演奏了,被认为江郎才尽。因此,她和她父亲打赌,若能使得贝多芬弹奏,就作为她可以嫁给他的条件。她与父亲躲在门后,贝多芬以为没有人,就弹奏了起来,他把耳朵贴在琴盖上,弹起了《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她流着眼泪走出来叫他,但他全无反应,她拍了他一下,他吓得跳了起来,进而暴跳如雷,觉得受了侮辱,含羞而去,她追着喊:“路德,我是想嫁给你才答应父亲的这个馊主意的,路德!”贝多芬仍然头也不回咆哮着走了,她父亲叫住女儿说:“没用了,他聋了,他听不到你说什么。”按照这个情节,贝多芬既然创作了《月光奏鸣曲》,则应该是在他31岁以后的事,这时离他开始发现自己耳聋已有至少五年了。一个月后,她嫁给了后来的丈夫,一位伯爵。

    辛德勒根据信上的蛛丝马迹,又找到了第二位伯爵夫人,当年她认识贝多芬是在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在维也纳的首演上,当贝多芬弹完了第一乐章的钢琴华彩段,站起来指挥乐队时,大声喊到:“圆号、双簧管……”乐队渐渐停了下来,引来了观众席上的阵阵嘲笑,因为无法想象一个聋子去指挥乐队。但这个情节我想多少有点杜撰的,因为这部作品无论是1811年在德国首演还是1812年在维也纳首演,都非贝多芬本人担任钢琴演奏。而担任维也纳首演时的钢琴演奏的是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当然,我想编剧设置这个情节一定是为了使这位伯爵夫人结识贝多芬显得充满“理解的同情”和“同情的理解”。他们成为情人后,由于拿破伦的铁蹄踏遍了欧洲,这位伯爵夫人的两个孩子在法军的炮轰中丧生。她毫不讳言对贝多芬始终如一的全心全意的爱。但她说他心里一直有另一个女人,辛德勒这才回头找到了一直为自己忽略的一位女性。贝多芬仇恨了她一生,折磨了她一生,诋毁了她一生,自从贝多芬的弟弟死后,为了争夺她儿子,也就是他侄子卡尔的监护权,无所不用其极。但最后发现,贝多芬最爱的女人竟然就是自己的弟媳乔安娜。影片在讲述他们的故事时,用了插叙。在贝多芬早年(或许和乔安娜是真正的初恋),贝多芬和他的弟弟同时喜欢上了年轻美丽的乔安娜,当时乔安娜爱的是贝多芬,并且已经怀了他的孩子。有一次贝多芬外出,约她在他下榻的旅店见面,当夜风雨交加,贝多芬的马车陷在淤泥里耽误了时间,而他给她的一封信她又恰恰没看到,所以就阴差阳错地没见到面,乔安娜认为贝多芬约好却没来,是抛弃了她,而贝多芬回到旅店得知她已离开,亦认为她抛弃了他。后来,当贝多芬的弟弟想乔安娜求婚时,贝多芬把她狠狠地羞辱了一番,并且把这种羞辱和仇恨维持了一生。最后贝多芬夺来侄子(儿子)卡尔的监护权后竟拒绝乔安娜探望儿子,理由是她始终行为不检。他把他所有的热情都倾注在卡尔身上,指望他成为一名艺术家,但由于他耳聋,对于卡尔的平庸才能可以自欺欺人地视而不见。最终卡尔在伯父的爱的折磨下举枪自杀,虽然没有死,但却对伯父恨之入骨,写给伯父的最后一句话竟是:不要再让我看到你的脸。贝多芬从此一蹶不振。而当贝多芬在去世前三年创作出不朽的《第九交响乐》并且取得首演的巨大成功后,乔安娜在内心原谅了他,她说:“我无法恨一个写出《欢乐颂》的人。”贝多芬临终前要见的唯一一个人就是乔安娜,他写了放弃卡尔监护权的声明,并且试图与她和解,但她始终冰冷地拒绝了他。最后他写下了那封著名的遗信。

    全片其实是围绕揭开一个谜一样的爱情故事展开的,虽然我在多部贝多芬传记中从来没有看到过说这位“不朽的恋人”指的是他的弟媳,也从来没有传记中说卡尔是他的儿子,但这部电影仍然令人十分感怀。特别是乔安娜从辛德勒那里得到了那封遗信后,终于原谅了贝多芬这么多年来对她的精神折磨,并且在贝多芬的墓前伫立良久,这个场面还是催人泪下的,不仅令人联想起二战中交战双方对于贝多芬在波恩或者维也纳的故居都未作一丝破坏的敬畏心情。或许,大敬大爱能化解小怨小恨吧!


Joan397的话:
        DVD封面上贝多芬的形象,让我想起了《吸血惊情四百年》那部片子,网搜了一下才知道两部片子的男主角确实就是一人(Gary Oldman)。这是一部被誉为世界经典电影的好片子,让我瞥见了近两百年前的欧洲上流社会的生活,对贝多芬这个形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尽管片中的情节部分是杜撰而来),更享受了绝世的音乐。 

       有人说片中Gary Oldman将贝多芬一角饰演得过于神经质,但是我倒是愿意相信,天才与疯子有时候只有一步之遥,上天对人总是公平的,片中的贝多芬说话、待人刻薄尖酸,不可一世,没有几个常人能够忍受他的“癫狂”,按照片中的说法,贝多芬与初恋并内心深爱一生的女人因为误会失之交臂,(幸运的是在推崇音乐的那时那地,他的音乐一直为众人推崇,相比之下,比一些死后其创作才被人认同得艺术家要幸运得多了),作为一个音乐家耳聋无疑又是重创... ...或者说这些苦难造就了他的成就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