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疯狂东征内幕 托孤遗言大有文章(转)进入历史风云之中国史
一切还要从刘焉父子说起。
刘焉自从接受老刘家任命到了益州,就接连与当地豪强发生不少摩擦(当时各地的豪门望族势力都是相当大的,连东吴的碧眼儿兄弟俩都颇感棘手),甚至还武力解决过几次。
到了刘璋,则比较注意吸收外来人才以充实自己----“客方”的势力,以压制地头蛇们,这才使得益州趋于稳定。
而大耳儿就惨了:1)当地豪强士人;2)刘璋旧部;3)荆州就部;4)同患难,共逃窜的原从老班底。(马儿例外)(呵呵,够乱吧)
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前,诸路人马还相安无事,一旦称王,大加封赏,不自觉的变厚此薄彼了,矛盾变开始激化,及至荆州被袭,刘备称帝,矛盾白热化。此时,刘备突然要东征孙权。
时隔两年,为何旧事重提?纯粹为关二报仇?说不过去吧,两年了,总没当时激动吧。
内有蹊跷也!
再看蜀内群臣,此时当地豪强士人与刘璋旧部出于利益关系以大致共进退,不断排挤大耳儿的荆州旧部(基本上没挤那屁原从人马,挤不动,也没必要挤,反正没多少人,还死个不停)。受排挤的荆州旧部此时极希望能获得与益州部抗衡的筹码,思来想去,只有拿下荆州,况且这些人的祖庙老坟都在荆州,所以强烈要求伐吴;赵云,糜竺等老资格就不这么想,他们幽,徐,豫哪儿没呆过?哪儿没丢过?所以不那么心疼(当然也是心疼的,程度不那么强烈就是了),况且这些人以往都是冲锋在前的,要打仗的话又要损失一部分本就不多的力量;然而益州部这次却同意荆州部的想法(正想把这帮人“送”出益州呢,现在自己想出去,那当然是好事了)。既然益州部突然同意了这个反对了几年的方案,荆州部心里窝了两年的火就已经压制不住了,毕竟是老窝让人端了吗(不信你看看曹阿瞒都干了啥事)。
至此,蜀臣内部已大部分要求出兵,刘备是个老江湖了,哪能发现不了舆论的变化?如果不同意出兵,内乱将起是不可避免的。一旦荆州部闹将起来,蜀将遭到的必然是迅速覆亡的命运。而权衡之后,大耳儿变以认清,东征虽然失败的面相当大,但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只得硬者头皮亲征(必须是亲征,只能亲征,如不亲征,益州人马自然不肯实必的出力,那后果......),亮也是明白人,所以也没多劝,只是略表示表示而已。
为免内讧,东征势在必行!
再来看看东征的前锋冯习,张南,都是荆州部人马(入川时曾立大功),益州部代表黄权则都督江北诸军,而老赵则扔在后面搞后勤,由此可见各帮人马对东征的积极程度。
及至东征大败而归,大耳儿病危白帝城之时,他在自己有生之年已来不及整顿好这几股势力了。所以托孤之时必需要安排得当。
而从东征失败至托孤这几年是蜀的大灾之年,后方军政大牌死取数人,如司徒(在蜀的地位仅次于丞相)许靖,尚书令刘巴,元老糜竺及当时拥有最高军衔的骠骑将军凉州牧马超等,他们本都是上佳的托孤人选,如不死,和诸葛同受托孤,便可均衡各部,然......无奈之下,备只好从益州部中挑了个还算有声望的李严与诸葛同受遗诏,一个是刘备班底,一个是刘璋旧部,就是为了平衡平衡新旧双方的利益(此时已为双方,荆州部大损后渐与赵云,诸葛等融为一体)。但用了李严做辅政大臣,李严可以以此身份帅益州部与亮合作,也可能凭此来图谋不轨,因此,就必须准备厉害的后招。接着,就有了这么一句名言:“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就是要在李严面前突出诸葛的特殊地位,暗示如果刘璋旧部有所行动,亮在必要时可已天子身份进行处理。
果然,诸葛明白了大耳儿的暗示,一步步的明升暗降,架空政治上稍显稚嫩的李严,最终堂而皇之的贬了他,又不断的清除异己。非孔明不能容人也,老刘遗命暗示之也。由于手段略黑,故蜀不置史官。
托孤之言实乃大耳儿毕生智慧之集大成也。
小弟乱侃,还望诸位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