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聚奎(1904-1995 )
李聚奎(1904- 1995) 原名李新喜。
1904年12月31日生于湖南安化县兰田(今属涟源)西坪村一个农民家庭。
1926年夏到长沙,入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工兵营当兵。曾参加北伐战争。
1928年7月参加平江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十三师七团排长。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第三大队、第九大队中队长,随部转战湘赣边,是年12月到井冈山。后参加第三次反“会剿”。
1929年夏任第八大队大队长,1930年任红六军(后改称红三军)第三纵队代理纵队长、四大队大队长、第九支队支队长,参加第二次攻打长沙和吉安之战。同年10月任红九师二十七团团长。
1931年冬任红八师师长。
1932年任红七师师长。
1933年任红九师师长。同年获二等红星奖章。后任红一师师长。参加过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五次反“围剿”。长征中率红一师参加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城、四渡赤水河、强渡大渡河等战斗。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合后,调任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参谋长。
1936年任红九军参谋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参谋长,参加神头岭、响堂铺和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等战役、战斗。
1938年5月,赴冀南抗日根据地,任青年纵队政委。同年冬到鲁西北组建一二九师抗日先遣纵队,任司令员兼政委。
1941年春到山西太岳区,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纵队副司令员,1942年任决死队一旅旅长兼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
1944年到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45年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冀察热辽军区参谋长。
1946年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执行处副处长。
1947年任西满军区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后勤司令部参谋长、西线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
1948年任东北人民解放军后勤部副部长、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副部长。
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二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
1950年调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曾负责组织抗美援朝的后勤工作。
1951年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2年受命组建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任院长。
1955年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同年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8年3月任总后勤部政委,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66年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诬陷迫害。
1977年任后勤学院政委,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1981年至1988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顾问。是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82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著有《李聚奎回忆录》。
李聚奎(1904-1995),涟源市龙塘乡南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26年参加北伐,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同年8月入党,历任红一军团一师师长、红三十一军参谋长、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参谋长、一二九师抗日先遣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决死第一纵队副司令员、决一旅旅长、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委、后勤学院院长、石油工业部部长、总后勤部政委、中央军委顾问,还是全国人大常委、中顾委委员。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李聚奎被任命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参谋长,协助陈赓旅长率领部队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在马山村战斗中,李聚奎率一部从正面箝制敌人,掩护陈赓率主力从侧面出击,从而打乱了日军对娘子关的攻击,解救出被困娘子关的曾万钟第三军。随后,一二九师移师太行山区,打了一连串胜仗,初步创建了晋冀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
1938年6月,为开拓冀南抗日根据地,副师长徐向前派李聚奎到武强地区去做段海州的政治工作,把段的“青年义勇军”和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合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青年纵队。段海州终于接受改编,他任司令,李聚奎任政治委员,然后把队伍开到南宫。本来一直做军事工作的李聚奎,第一次改做政治工作,并且完成任务出色。不久,李聚奎又奉命到鲁西北组建一二九师先遣纵队并担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先遣纵队活动在黄河以北、津浦路以西的广阔地区,恢复和发展了抗日武装斗争,打击了日伪顽反动势力。1941年春,李聚奎又调山西太岳区担任决死第一纵队副司令员,协助薄一波工作。
1941年10月初,日军对我太岳根据地举行大“扫荡”。采取“铁壁合围”战术,将薄一波、李聚奎、周仲英所率领的5个团,还有安子文等太岳区党政机关干部,包围在东西2公里、南北4公里的狭窄地域,情况十分危急。李聚奎向薄一波建议将队伍划小,以小群多路突出去,薄采纳了李的建议。当他们穿过一块平坝子正要上山时,却与敌人迎头遭遇。此时,11个营都突出去了,只有他们仍陷重围,十分危急。李聚硅急中生智,果断地决定:几位领导同志就地隐蔽,由第五十九团团长胡兆祺率部队继续向绵上突围,把敌人牵走。于是,李聚奎和薄一波、安子文、周仲英等带着警卫员留了下来,钻进一条老山沟,在密密实实的树林里藏了起来。虽然山沟前的村庄已被日军占领,但李聚奎等负责人就在敌人的身边隐蔽着。敌人找不到八路军,只得悻悻地撤退。
1943年10月,日军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亲自率部对我太岳根据地再次发起大“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决死一纵队在山区同敌人兜圈子。一天,敌人把李聚奎带领的部队和地委机关转移的山沟口堵死了,只有打过去才是生路。李聚奎命令:枪一响谁都不准停,只管往前冲,两个排在前头开路,一个排在后面掩护,不顾一切冲过去。担任前卫的两个排拐过一道山湾,李聚奎拄着一根棍子随队向前冲。突然,从山湾一侧的山石后面窜出三十几个日本鬼子,其中一个的刺刀闪着寒光,嗖地捅到李聚奎胸前。狭路相逢勇者胜,急忙中李聚奎扬起棍子当兵器,顺势把刺刀拨开。此时,山上一梭子子弹打下来。李聚奎身边的骡子中弹倒下,手里的棍子也被打断了。他带领部队迅速跳过干河沟,紧紧贴着山根右侧,利用高山陡崖向前迅跑,敌人的火力受到角度的限制射不中目标,山上的敌人一时又下不来,急得嗷嗷乱叫,眼瞅李聚奎率队冲出伏击圈。
1943年,李聚奎率领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11月,赴延安中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出席了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