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肉燕”和制作“燕皮馄饨”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可能除了福建的朋友,很少有人知道“燕皮”。这是用猪肉和传统工艺制作的皮子,味道鲜美,口感独特,据说古时候是进贡皇上,用来制作宫廷菜肴的食材。有次一位阿姨送给我们一盘做好的“燕皮馄饨”,非常独特。后来这位阿姨回国,特地从国内带来一包“同利燕皮”送给我。于是我就查找了一些资料,自己做了一次“燕皮馄饨”。
 
我不是福建人,但我母亲的祖籍是福建福州,记得小时候外婆会从上海给我们寄上一点福建的“燕皮”,我母亲就会给我们做“燕皮肉圆”。尽管现在只有依稀一点点的记忆,但总是念念不忘这个给皇帝进贡的珍品“燕皮”。来了澳洲,我曾经向福建的朋友打听哪里有卖正宗的“燕皮”?回答是肯定的,但要去一家一家找。所以后来也不了了之,这次突然得到这位阿姨赠送的“燕皮”,真是有点惊喜。
 
“燕皮”,又称为“肉燕皮”,是福建福州著名的特色传统小吃之一,已有数百年历史,是一种“非遗美食”。
 
肉燕皮是用精肉(有的配方还混有一定比例的肉皮),配上淀粉等辅料精制而成,形似纸状,洁白光滑细润,散发出肉香,食时颇有燕窝风味,非常爽口,故被誉为“肉燕皮”。在福州本地有新鲜的燕皮供应,但大多数人购买干燕皮。因为福建人去台湾,港澳,下南洋,乃至世界各地的福建人非常多,于是燕皮也流传到世界各地。海外很多亚洲超市可能会找到“燕皮”,但价格不便宜。
 
我在网上看了几个制作“燕皮”的视频,非常独特的工艺,下面介绍网友自己制作的视频:

感谢网友制作“肉燕”的视频

“燕皮”大致上的制作工艺:

原料配方:
 
精肉50千克淀粉50千克 糯米4千克 植物灰碱0.5千克
 
制作方法:
 
1.选料:选用猪后腿精肉,要现宰现用,力求新鲜。
 
2.剔肉:原料肉须剔净筋膜、碎骨等,然后将精肉块软硬搭配分组(习惯上称为坯),每坯重750~1000克。
 
3.捶肉:将精肉坯放置在砧板上,用木棰反复捶打,并加入适量糯米糊、植物碱以增强粘性,捶打时用力要均匀有节奏,肉坯要反复翻转,边捶打边挑除细小筋膜、直至肉坯打成胶状肉泥。
 
4.制燕:将胶状肉泥放在木板上,均匀地撒上薯粉,轻轻拍打压延,直至成型,称为鲜燕。
 
5.晾干:将鲜燕切成宽16厘米的长条叠卷,悬挂于通风处晾干,即成干燕皮。
 
产品特点:
 
厚薄均匀,破损少,表面无明显皱纹,富有营养,每千克干肉燕皮可切成八厘米见方的片约600张。
 
使用方法:
 
一、“肉燕”(又名“小长春”):是将鲜鱼肉、猪腿肉,一起剁为肉泥,虾干、荸荠剁成末状,加适量骨汤、蛋液、味精、绍酒、虾油(或精盐),用筷子拌匀为馅。每张干肉燕皮用水浸湿放入馅一份。然后把燕皮中间捏紧,使边缘自然弯曲成长春花形,故名“小长春”;摆在笼屉中用旺火蒸5分钟取出,加入沸水锅中,用旺火煮沸,捞起放在汤碗里,撒上芹菜末。骨汤下锅烧沸,加入适量虾油(或精盐),绍酒、味精搅匀,倒在“小长春”上,随后洒上麻油即成。
 
二、 “燕丸”:用料与肉燕相似。将猪肉、鱼剁为肉泥,加上味精、绍酒、骨汤、芹菜末(或葱末)、虾油(或精盐)、淀粉,用筷子拌匀。另将干肉燕皮切成丝条状,把肉泥捏成球形,置燕丝中滚动,用手捏紧,使燕丝均匀掺入肉泥球中,再摆在笼屉中,用旺火煮熟,即成燕丸。将燕丸放在汤碗中,撒上芹菜末等,将骨汤下锅烧沸,调味后冲入燕丸中,洒上麻油即成。
 
三、 “燕丝”:将干肉燕皮切成丝,放入沸水中煮熟,捞起放在汤碗中,撒上葱末。将骨汤下锅烧沸,加味精、虾油(或精盐)等适量调味品后,冲入燕丝中,洒上麻油即成。
 
家庭制作“燕皮馄饨”的也很多,方法和一般的馄饨做法差不多,我饶有兴致地做了一次“燕皮馄饨”:

“同利燕皮”是非常著名的品牌

猪肉和冰冻的Kales“羽衣甘蓝”(不是唯一的配搭)
 
西人超市有这种Kales“羽衣甘蓝”,很健康的蔬菜
 
用蛋饼做一点蛋丝
 
蛋丝,葱丝和紫菜丝(缺)
 
燕皮要充分湿润(一般用盖湿布的方法,我简单化:喷水)
 
调和肉馅,上劲
 
这是传统的包法:
红线是筷子在手指间镶嵌两条缝,黄线对折,再绿线对折
 
黄线对折后
 

绿线对折后
 
另一种简单方法
 
放上肉馅,把头上捏起来
 
前一种方法象口袋一样
 
后一种更快,熟了之后没什么区别
 
煮开后,“燕皮馄饨”浮上再滚2分钟
 
放上佐料
袋鼠国Bob 发表评论于
回复 'huiling-LA美國' 的评论 : 长知识,我过去看看。
袋鼠国Bob 发表评论于
回复 'huiling-LA美國' 的评论 : 谢谢补充,很有趣的!
huiling-LA美國 发表评论于
燕皮名字由來有个凄婉的故事,我的文中写到。
huiling-LA美國 发表评论于
感謝不是福州人的博主如此喜愛並宣傳我家乡的肉燕丸。它的确好吃,而且肉燕皮极品「同利肉燕」干皮又薄又韧非常方便,一斤皮可包出几個百肉燕丸。我在今年春节后也在文城发博介紹过,但远不如貴文詳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