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帅之上将陶峙岳[图文]

陶峙岳(1892-1988)


陶峙岳(1892-1988)


  周末特稿
  1949年9月25日,他率领新疆十万国民党官兵和平起义;之后便带领整编后的部队开赴万古荒原,铸剑为犁,屯垦戌边;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90高龄时,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位至全国政协副主席———
  开国上将陶峙岳
  ———访陶峙岳将军之孙、市人民医院脑外科主任陶煦民
  本报记者张艳


  陶峙岳(1892—1988)


  湖南省宁乡县人。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后加入同盟会。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曾任湘军营长、团长。1926年参加过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师团长,第四十军三师副师长、师长,第八师旅长、师长。1937年任国民党陆军第七十七军军长。参加淞沪抗战,后任国民党军第一军军长,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河西警备司令部总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新疆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1949年率部在新疆起义,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二十二兵团司令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湖南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是湖南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8年12月26日,陶峙岳因病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6岁。


  十年前,陶煦民和妻子梁玉芬从新疆乌鲁木齐建工医院调入清远市人民医院工作,也将共和国的一段历史带到了清远。


  近日,记者敲开了陶煦民的家门,开国上将陶峙岳的照片就摆放在客厅中央,仿佛将军就生活在这个家庭,这座城市。


  陶煦民拿出一大堆资料对记者说,爷爷在世时对很多事守口如瓶,更多地,他也是从史料中读懂了爷爷。


  天山易帜,占祖国1/6面积的新疆和平解放


  1948年8月,受著名爱国将领、时任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张治中之命,副长官陶峙岳赴新疆兼任警备司令。


  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各路部队势如破竹,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在这种形势的鼓舞下,新疆各族人民积极斗争,迎接解放,而地方民族主义势力也加紧与列强勾结,企图在解放军入疆之前建立“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分裂祖国,局势错综复杂。


  出戍之前,已共事多年的张治中与陶峙岳就如何保境安民,避免内战进行了长谈。作为一名职业军人,陶峙岳南北征战,1928年日本侵略者制造“济南惨案”时,任国民党40军中将师长的他率部进驻济南,蒋介石强令部队不得出击,后被日军强行缴械,陶峙岳称其为“平生之耻”。1937年上海“淞沪之战”中,陶峙岳率部奋勇杀敌,赢得“抗日名将”美誉,之后却被蒋介石亲信胡宗南一再贬官削权。陶峙岳深感悲愤、痛苦与彷徨。


  入疆后,陶峙岳辖10万官兵力保社会稳定,并开始酝酿和平起义。然而,令他料想不到的是,1949年2月,国民党政府却命令陶峙岳只留一个旅担任新疆防务,其余驻军全部入关,以加强长江防线,企图与共产党隔江而治。局势变得更加紧张。国民党驻新疆部队派系复杂,特务密布,“主战派”与“主和派”针锋相对,部队约有半数操纵在“主战派”手中。为了新疆免受战乱,为了民族大义,陶峙岳按兵不动,以拖延时日。他一次次召开会议,向部属阐述“保国安边”思想,并与“主战派”周旋,最终使其交出部队,匆匆离境,和平起义最大障碍排除。


  为了促进新疆和平解放,1949年9月8日,毛泽东召见张治中,希望他致电新疆军政负责人和平起义。


  9月15日,陶峙岳收到张治中电文;9月25日,即通电全国,宣布和平起义。


  10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在王震司令的率领下进军新疆,占祖国1/6面积的新疆和平解放。


  为了表彰为新中国成立浴血奋战的有功人员,1955年9月27日,毛泽东、周恩来发布授勋授衔令,其中有10位元帅,10位大将,陶峙岳进入55员上将方阵,并获一级解放勋章。


  就在陶峙岳准备和平起义之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便命令入川部队,将匿居重庆乡下的陶将军家眷秘密保护起来,其中有将军的妻子、儿媳(陶煦民的母亲)等。那时陶煦民正在腹中。1950年,襁褓中的陶煦民与奶奶、母亲和姐姐一起到新疆与爷爷团聚,入住乌鲁木齐西后街3号,很多人称这里为陶公馆。


  铸剑为犁,新中国屯垦事业奠基


  陶峙岳戎马一生,文武相济,熟读屈原《离骚》,尤其喜欢《桔颂》。当解放军入疆后,他便对王震说:“把部队完全移交给解放军后,我就解甲归田,桔园吟诗了。”王震连声说:“解甲归田,绝对不行。故乡虽美,祖国更大;桔园有诗,毕竟太小。要经营,就经营大的,种新疆这块大田。”陶峙岳一时无语,他没有想到,另一项大任务已历史性地落在他的肩上:为新中国屯垦事业奠基。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困难,建设任务迫在眉睫。1949年12月,毛主席发出了军队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此时新疆军区刚成立,彭德怀兼任司令员,王震、陶峙岳、赛福鼎任副司令员。起义部队整编为22兵团,陶峙岳、王震分别兼任司令员和政委。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1950年3月,王震、陶峙岳便率领22兵团十万将士,踏着茫茫积雪,开赴万古荒原,一手拿枪,一手挥镐,当年部队供应基本实现自给。


  借鉴历史上的“屯田制”,1954年10月,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新疆军区驻疆17.5万官兵,包括22兵团全体官兵就地集体转业,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首任司令员陶峙岳和政委王震相视一笑:终于要耕种新疆这块大田了!后来王震赴京履新,陶峙岳则继续带领17万生产部队,开发莫索湾,进军塔里木,屯垦准噶尔,挺进伊犁河。他们吃的是水煮麦粒,睡的是草棚地窝,数十载艰苦奋斗,一片片戈壁变成绿洲,一座座城镇拔地而起,2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建起58个军垦农场。陶将军的大幅照片,至今仍悬挂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博物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新中国屯垦事业的奠基人。


  陶煦民也在爷爷身边一天天长大。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陶峙岳的亲人们纷纷奔赴生产第一线。陶煦民的父亲陶天锡从新疆八一农学院园艺系毕业后,到农八师23团场(现143团场)园艺队当技术员,母亲在兵团第一招待所做出纳,姑姑,伯父也都忙于农垦事业,当时陶煦民兄妹四个,还有姑姑、伯父家共七八个孩子都和陶将军生活在一起,由奶奶照料。


  在陶煦民的记忆中,从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革开始,是爷爷一生最忙碌,最开心的日子。那时兵团团场没有招待所,每次下乡,爷爷带着行李,一出去就是二三个月。


  说起那段岁月,陶煦民也有常人难得的欢乐和骄傲。孩子们喜欢热闹,那时候家里人来车往,宾朋不断。有从国内请来的钢铁专家、从苏联请来的植棉能手,兵团的师团长们进乌鲁木齐办事或开会,也要来看望爷爷。中央对新疆的国防和建设也非常重视,周恩来、朱德、陈毅、贺龙、王震等相继来新疆视察指导,他们总要到家中看望爷爷,爷爷则设家宴盛情款待。


  将军一生治家严谨。陶煦民至今记忆犹新,每逢有中央领导来家,爷爷就吩咐奶奶看好这帮孩子,不准到处乱跑。他们常常趴在窗口,透过玻璃窗,猜测着究竟是谁来家作客。争执不下时,就找警卫员问个清楚。陶煦民还忘不了家中那位好心的炊事员,当时国家仍在困难时期,每次家宴,炊事员会悄悄留给他一个鸡头,这就是他至今为什么喜欢吃鸡头的缘由。说到这些,陶煦民像个孩子似地笑了。


  光荣入党,90高龄了心愿


  起义部队整编为22兵团不久,王震就找陶峙岳谈起入党之事。王震快言快语:“陶司令员,你早该加入到中国共产党的行列了。”陶峙岳答道:“对于加入中国共产党我非常向往,只是不敢冒昧启齿。”


  1952年8月,王震又一次问陶峙岳:“陶司令,你对共产党有些什么看法,有什么要求,愿不愿意入党?”陶峙岳说:“是所愿也,不敢请也。”


  之后陶峙岳想了很多,并专门向王震作了一次思想汇报,袒露了自己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心迹:陶峙岳长期以孔夫子“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为训。后虽加入同盟会和国民党,但党务活动仍不参加。唯有1945年夏忽接通知,出席国民党第五次代表大会。虽然对国民党明争暗斗、尔虞我诈、腐败无能早有所闻与切肤之痛,但陶峙岳仍无法相信,在如此重要的会议上,国民党要员为争权夺利拍桌砸椅,吵闹咒骂,一片叫嚣。他对国民党蒋介石完全丧失了信心。


  而对中国共产党产生良好印象,则是从与共产党员共事开始的。1946年6月,受张治中之托,陶峙岳派亲信,将关押在新疆监狱的130多名共产党员护送至延安。陶峙岳感到: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平起义前后,他多次与彭德怀,王震相见,俭朴的生活,磊落的襟怀,一心为民族的精神,都使陶峙岳十分敬佩。特别是1950年2月赴京汇报工作,毛主席亲自在中南海接见他并共进晚餐,席间虽只有几味家乡菜肴,但主席待他如挚友,与他彻夜长谈,谈国家建设,谈家庭琐事,关怀备至。当时陶峙岳不禁想起了1930年蒋介石在蚌埠火车上接见他的情景:蒋双眼朝天,略一点头,鼻子哼哼两声,不可一世。谈及这些往事,陶峙岳对王震说:“跟着共产党才是一条光明之路,也是我唯一正确的选择……”


  然而,陶将军平生谨慎,加之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内极左因素在不断滋长,他一直没有递交入党申请书。直到1965年夏天,他终于将申请书递交兵团党委,但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将军很快“靠边站”了。


  陶煦民回忆道:因党中央明确指示,文革中爷爷未遭大的冲击。那段时间,爷爷经常用毛笔抄写毛主席语录挂在墙上,让一群孩子朗读,以免外出招惹不测。


  然而,1968年,陶煦民的父亲还是被诬陷为“特务”、“漏网右派”,一次次批斗、游街、毒打……1970年三四月间,父亲一病不起,造反派又不准入院治疗,只好拉回爷爷家中,不久便病逝家中,年仅49岁。当时全家人抱头痛哭,陶将军也泪如泉涌。


  这年夏天,经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批准,陶峙岳从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岗位上离休,返回长沙定居,陶公馆人去楼空。


  十年动乱终于结束,陶峙岳先任湖南省人大副主任,后任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2年5月,90高龄的陶峙岳再次递交入党申请书。9月28日,党中央批准他为中共正式党员。1987年10月,陶峙岳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党的十三大,并在主席台就座。陶煦民回忆说:爷爷一生从不和他们谈个人悲欢,这次却专门告诉他:“我参加了党的十三大。”可见对于入党,爷爷真的是欣喜万分。


  一生清廉,没有财产留子孙


  从国民党到共产党,从旧社会到新中国,陶峙岳均居要职,但他一生廉洁自守,没有一处恒产,没有一笔存款,也没有为亲人谋点滴私利。


  陶煦民坦言,他对爷爷的感情要比父亲深得多。长期以来,父亲在军垦第一线,一年半载难得回家一次。所以,他们一家一直没有另立门户,和爷爷整整生活了二十年。陶煦民记得,爷爷多么疼爱这群孩子啊,每次回家,从小的开始,他掐掐这个的小屁股,拧拧那个的小脸蛋,大院里欢声笑语。家里只要添丁进口,爷爷总要亲自为其取名。1981年陶煦民的儿子出世,年近九旬的将军还写信,为其取名“明光”,意为前途光明远大。


  但将军对亲人们的要求却非常严格,公私分明,陶煦民流着泪向记者说了这样一件事情:小时候他就读于新疆军区子弟学校(后改为八一中学),当时新疆党政军领导干部子弟均就读于此。每逢放假或开学,很多同学都有车接送。而他们几个小孩提不动行李的由警卫员帮忙,大点的就自己手提肩扛。有年放暑假,看到校园车来车往,陶煦民感到非常委屈,心想爷爷也有两辆车啊,为什么不来接我?于是打电话给爷爷。车是来了,可当他乘车神气活现地回到家时,爷爷却立在他面前严肃地说:“以后再也不许这样!”说到此,陶煦民失声痛哭,有对爷爷的敬佩和思念,也有至今还未消散的委屈。


  陶煦民还记得,无论是在新疆还是回到长沙,爷爷家用的都是部队配备的营具。有次王震来看望爷爷,走时还说:“陶司令,家里也该添置点家具了……”


  “在名节与钱财之间,要权衡轻重,不能见利忘义。”这是陶将军一生恪守的信条。


  1988年12月26日,陶将军病逝于长沙,享年96岁。当日王震从广播中获此消息,顿时泪如雨下:“陶司令,你这就走了!”


  1989年1月11日,陶峙岳追悼会在长沙举行,国家副主席王震亲致悼词。之后中央派专机将将军的骨灰运回北京,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西一厅骨灰堂。


  将军去后,没有一笔积蓄留给子孙。


  将军去后,没有一笔恒产。于三四十年代购置的一处房宅解放后充公,后虽归还,但因宅内住着的都是困难百姓,实际上并未收回。


  2003年5月,经中央办公厅批准,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资8万余元,陶煦民和妻子及其他亲属来到北京,将陶将军的骨灰由八宝山西一厅骨灰堂迁入西一区安葬。墓地仅9平方米,一边是董其武,一边是杨成武。


  两年多过去了,陶煦民说,真想再去看看爷爷,献上一束花,点燃几支香,然后再和爷爷说说家常话。


  他想告诉爷爷:您的曾孙陶明光已远赴法国攻读计算机与自动化硕士学位,期望并相信他依靠自己的奋斗,会有一个光明远大的前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