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回我再来讲讲历史的黑色幽默,讲讲诸葛亮成圣人和曹操成白脸的历史。
从《三国志》来说,
曹操的评价是,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诸葛亮的评价是,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曹操是谋略家,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政治家,工程师。曹操长于识人用人,诸葛亮长于治人。曹操是超世之杰,诸葛亮是管萧之亚匹。 不说曹操一定胜于诸葛亮,至少各有所长,为什么在后人的眼中会产生天壤之别呢?为什么曹操被化装成了白脸,诸葛亮被化装成了圣人呢?
我觉得最大的关键就在于他们当初的人生目标和后来的儒家的社会价值观发生微妙的化学反应。这种本来微妙的差异被脸谱化的结果就变成了善和恶的对立关系。
黑色幽默的是,这种微妙的化学反应,却真正反映了儒家思想文化的历史变化,这种变化和脸谱化的结果刚好和原儒对国家制度的信念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
为什么呢?我们还是先看看证据吧。
我总觉得曹操下坡路的开始就在于他非得自立为魏王。据说曹操要自立为魏王的时候,《三国志》最著名谋士之一荀攸曾表示反对,但曹操不听。
这个过程比较短。荀攸还没有说出他反对的理由,曹操就把他的话打断了,这不但让荀攸非常没有面子,也让其余人没有再敢吭声,曹操就顺顺当当地成为了魏王。
这件事不能说曹操错了,但确实是曹操走下坡路的开始。
为什么不能说曹操错了呢?因为这就是他的人生目标。曹操说:“周公吐甫,天下归心”。 也就是说,曹操人生的最大目标就是做周公那样的人。 不得不承认,曹操在这个方面做得很好。后来鲁肃对孙权说,“有了曹操这个小子,主公你是做不成周公了,你只能和他鼎足而立”。
曹操在周公这个榜样的激励下,礼贤下士,为了汉天子四处讨伐,从董卓到李榷郭汜,从袁术到袁绍,从刘表到张鲁。。。讨伐的基本上都是对皇帝不那么听话的诸侯。这个过程和周公差不多。
非但如此,周公后来在鲁国这个封地称了王, 曹操也在魏地称了王。称王以后他们也都没有再一部的发展。据说很多人劝曹操称皇帝, 曹操拒绝了,并且说:“你们这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这个火上烤的当然是他的良心。
没错,曹操很讲良心。曹操是深受汉儒那套理论影响的人,他受到的影响还真的是正宗汉文化的影响,说起来比你我比现在所谓的新儒家更有资格说明儒家文化的精神。曹操甚至因为这个杀了孔融--一个不忠不孝的放荡文人。
为什么说曹操称魏王是他下坡路的开始呢?因为当时已经是经过了四五百年集权政治的东汉末年,当时已经不再是封建时代的周王朝了。人们特别是士族阶层更愿意接受皇帝而不愿接受诸侯王的存在。
非但如此,普通老百姓也不愿意诸侯王的存在,虽然他们不太关心国家上层建筑,但是诸侯王的存在等于多了一个婆婆,多了一层剥削。
这些还不过是小事。 真正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了孙权和刘备相继称王。人是模仿能力最强的动物,曹操既然称王,就无法阻止孙权刘备不称王--正如曹丕一称皇帝,孙权和刘备立刻也称皇帝。
刘备孙权没有称王之前,理论上他们没有权力自由征收赋税,他们不过是帮助汉王朝征收赋税。称王以后他们就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武装。 换句话说,曹操从此以后,基本丧失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开始和孙权刘备进行了消耗战。
后人总结了一句话:“缓称王,广积粮”, 就是因为这个历史的教训。这个历史教训,对于曹操来说, 只是因为他受了汉儒的影响想成为周公一样的人。因为人生目标的束缚,曹操失去了灵活判断形势的积极性,慢慢开始走向下坡路了。
类似的道理,诸葛亮的成功是因为他自比管仲乐毅。长期以来,大家只注意了管仲乐毅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忽略了管仲和乐毅的另外一个共性:这两个人都是对主子极端忠诚的家伙。好听的说法是最忠诚的管家,不好听得说是最好的奴才。
管仲对齐桓公的忠诚历史上已有定论。只要齐桓公开心,管仲是不管他干了什么的。正因为这个原因,易牙这样的小人才能够成为齐桓公的红人,也正因为这个原因,齐桓公死后齐国立刻陷入了内乱,管仲在历史上的威望也因此大打折扣。
乐毅呢,成名在于帮燕国从齐国那里抢回了大片领土,使得燕国一下子成为大国强国。但接着乐毅就失去了新一代燕王的信任,并且被赶出了燕国。乐毅让后人称誉更多的是,他在离开燕国以后依然对燕国忠心耿耿,不但不为别国出力,还痛痛快快写了一封《答燕王书》, 向燕王保证他不念旧仇,不会为别国效力:“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换句话说,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实际上是表明他对主子的忠心。不得不承认,诸葛亮在这方面做得也很不错,不但从来不说刘备的坏话,也从来不过分指责刘禅。后人多说阿斗扶不起,事实却是诸葛亮从来没有培养刘禅的政治野心,刘禅一直是温室里的鲜花。
管仲能让齐桓公成霸,诸葛亮扶植的刘禅只能说“不思蜀,此间乐”。 乐毅能够连下七十城,诸葛亮六出祁山一无所获。可以说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的成就比不上管仲乐毅,但是他的忠诚倒是真的有所一拚。
多少年后,君主集权下的士族阶层,他们实际上是把忠君看的至高无上的。做过皇帝的,哪怕是疯子弱智,照样有人捧他们的脚;曹操呢,只做了一个不合时宜的周公般的人,无怪乎成为了一个大白脸的奸臣。
到此为止,我们也就看见了儒家所谓不变不易天道的黑色幽默了吧。周公虽然是孔子嘴里的圣人,但到了他们所谓的正统传人嘴里,恐怕还不如一个武战死文谏死的迂儒更值得标榜。
不过这件事也让我们看出,后儒嘴里称赞的是周王朝的封建制度,心里喜欢的却是他们嘴里唾弃的集权制度。
大概也正是这个原因,儒家练就了一套口是心非的本事, 并且让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变成了一本糊里糊涂的帐。
有人说,儒家千好万好,没有把它那一套理论传给老百姓。
而我突然觉得,儒家千不好万不好,难得的就是没有把他们这一套伪道德教给老百姓,终于还给我们的文化留下了一片纯朴的净土。
原创文章,严禁剽窃,欢迎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