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旋律
我来文学城的时间不算长,开始写自己的博克也是颤颤悠悠的,老有那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有时觉得自己的想法很美,穿越了时空,跨过浊世的屏障,飞向遥远无垠的天际,宛如午夜怦然升空的焰火,在心中绽放了一株株娥娜多姿的花束.我被自己的奇妙遐想感动着, 经常是折腾的夜不能寐. 然而当我欣然命笔时.它们又似乎烟消云散了. 即使浦捉到一个尾巴,写出来也是单调生硬的句子,就象初学钢琴的孩童,反复弹奏着“1234567…”. 这不由的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听过的一个笑话,说有一个人第一次见到大海,激动不已,诗兴大发的张开双臂冲向海边,大喊着:“大海呀!”一下子想不起词了.后面是有两个版本,其一说:“你怎儿这蓝呐?”(用北方地方口音),其二说:“你他妈的真蓝!”.但愿我写作时不要遭遇这般的尴尬.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跃然纸上, 也是一件痛苦的事.
我很敬佩那些名作家们,他们的笔锋犀利,真象是神仙握着他们的手,那些优美的句子如吹肥皂泡般,一串串跑出来.象我喜欢的作家张爱玲,她的文笔很是了得,没有非常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语态凝重的句子,就是用那些朴实的语言和比喻,象泉水般涓涓的涌出,可就是那么的贴切,说出了正是你想说出的话,道出了你想要表达而又表达不出的意思,那般的沁心入骨,使你难以忘怀.象她说到钱时:"我喜欢钱,因为没有吃过钱的苦,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又如她说: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长满了虱子”,简练而精辟.还如她在倾城之恋开始写到: “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胡琴上的故事是应当由光艳的伶人来搬演的,长长的两片红胭脂夹住琼瑶鼻,唱了、笑了,袖子挡住了嘴……”.这是何等优美的句子,让你读一次,叹一次.还是在这部书中描写战争的环境那段:“吱呦呃呃呃呃……然后:‘砰’,落下地去。那一声声的‘吱呦呃呃呃呃……’撕裂了空气,撕毁了神经。淡蓝的天幕被扯成一条一条,在寒风中簌簌飘动。风里同时飘着无数剪断了的神经尖端.” 描述的形象而逼真, 身临其境也不过如此吧?!
正象胡兰成说:“读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了音乐”.她的语言带着美妙的旋律,象舒伯特的小夜曲在你耳边鸣奏.好的作家总是三位一体的描述,透过她们的字里行间,一副立体画就显现在眼前,穿过画面又聆听到悦耳的声音,让你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说到语言,让我不能不想到扬绛的《我们仨》. 是我的朋友隔着万水千山给我捎过来的. 起初,我并没有留意,可是这样似乎名不见经撰的小册子,连名字看起来都是这样的简单平常,它却如此重重的震憾了我,让我牵肠挂肚,以致让我犹如教徒看圣经一般,放在床头,一有空就拿起来看,我已看了多遍,偶尔还忍不住拿出来温故.书中并没有多少噱头,叙述都是平常的生活,但扬绛这位造诣雄厚的真正的大学家,用的都是淡淡的句子,也不渲染和夸大,可就是牵着你的手,让你跟着她走进她书中的世界,去体验着他们三个博大充实的精神境界. 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呀,三个人对知识的渴求象饥饿的孩子,守着蜜糖罐,吸允着,咀嚼着,甜蜜的美味让他们陶醉,外面的恶雨腥风又有何相干呢?热爱读书已让他们到了超然忘我的地步.所以他们有着不同凡人的境界和乐趣.他们朴实和不求名利的作风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象钱钟书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 如: “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 一语道破他们做人的原则,让你肃然起敬.扬绛以她娴熟的笔韵把他们的爱情和家庭里浓浓亲情徐徐的道来,用了很多生动的细节描述,每一个细节都是一朵浪花在你的心中激荡.象钱钟书说他做了坏事,第一次是把墨水瓶散到了桌布上了,扬绛说:“不要紧,我会洗.”第二次又把台灯弄坏了,扬绛还是说:“不要紧,我会修.” 生动地展现了一个知书达理的贤惠妻子,如果天下妻子如扬绛这般,我想婚姻世界哪里还会有那么多的硝烟?还有描写他们可爱的女儿阿园那些事情也是精彩纷呈,如阿园学字,看“精赤人人”,以及文革时,买了人造棉给妈妈缝睡衣,给爸爸买了夹心糖,还细心的将糖纸拨去,活脱脱一个父母的”贴心小棉袄”.最让人肝肠欲断的就是她自己已病入膏肓,趟在病床上,还惦记妈妈的起居饮食,写了简单菜的做法.感天动地的好女儿,一个可造之才和读书的种子确过早的香消玉殒了. 看到如此温馨的家庭失散在古驿道上,哪个读者不会为之动情?那份凄婉和悲泣,如同聆听小提琴曲梁山泊与祝英台>>.我以往并不喜欢读描写梦境,可是扬绛手下的梦似现实,现实如梦,你已经很难把二者分开了.难怪这本书是老少皆爱呢.
今生今世大概只能仰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度了,不过也不放弃“磨铁锄”,在敲敲打打的练习声中鸣奏自己的心曲,在修修改改中升华自我,想来也是人生的一点儿乐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