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内古城 (Djenné)
Photo © Marco Paoluzzo
接近城门了,汽车行驶在红色的泥土路上,傍晚的夕阳仍旧蒸烤着大地,天空在红土的映衬下蓝得有些不真实。
Photo © Marco Paoluzzo
这是个闲散的时辰,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孩子们不厌其热地仍在路旁或站,或聊,或玩耍,而这个时辰唯一仍在劳作的, 可能只是马里的妇女, 几里地外收集的干裂树枝,庞大的柴火堆,顶在头上,悠悠的飘向城里,头上的重量,高温热浪,但那优雅的步子与T型台上的时装模特们的也相差无几,这让我想起了电影《真假公主》,有一组镜头,为使那假的俄罗斯公主有高贵优雅的步调,女教练把一本厚重的字典放在假公主的头上,让她反复练习走动,是否,如今模特们的训练也是如此?
Photo © Marco Paoluzzo
今天的杰内大清真寺是在14世纪的旧址上重建的,典型的撒哈拉苏丹式建筑,1909年完工,占地6375平方米,建筑面积也有3025平方米,更神奇的是,这座巨大的寺庙未用一砖一瓦,只用马里特有的红黏土,树枝,草叶修建而成,几百根用泥塑的柱子支撑着顶部,寺庙的顶楼有100多个通气孔,每个直径约有10厘米左右,在寺庙的墙面上镶了许多木板条,是为了每年修复寺墙而用的,却与建筑浑然成一体,更增添了大清真寺的神秘感,给本显坚硬,冷漠,肃穆的墙壁增添了一丝柔美的轮廓,使之更有层次感。马里是一个穆斯林国家,90%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女人是不得进入大清真寺祈祷的,由于不得进入,只能围着寺的周围转了一圈,虽心生遗憾和忿忿之情,但也不得不入乡随俗。
Photo © Marco Paoluzzo
得益于马里特有的红黏土,杰内城中的房子多是泥糊的苏丹式建筑,这种泥制的房子有冬暖夏凉的特性,且成本极低,但唯一的麻烦是,每年都要维修,人们在每年雨季后,要在被雨水浇淋的泥墙上再糊一层新泥,这活计一般由家里的男人和男孩来做,阿布一家有一座大的宅院,每年雨季过后,阿布都要召集家里劳力和亲戚一起来糊墙,男孩子们用筐篮把活好的泥运送给糊墙的人。
Photo © Marco Paoluzzo
在这些住宅区的街道上,看到一些流水渠道,这就是传说中古老的城市排污管道,街道的中间是一条主干道,由各家凿出一条通道与主渠道连接,尽管杰内城坐落在尼日尔河边,但人们的用水量还是微乎其微的,否则这样的排水设施是怎么也不能满足需要的,这也与供水的渠道成正比,如果家家都装了自来水,那还不成了水漫金山了。再一个炎热的气候,干涸的土地,一盆水泼在地上,转眼就干了,这排水管道常常断流,各种污垢存积在渠道里,在高温下发酵,气味刺鼻,苍蝇泛滥,而这里的孩子却不管那么多,照样在这些小渠间跳来窜去,并嬉嬉地冲我们叫到:
Photo © Marco Paoluzzo
Toubab,cadeau! (白人,礼物!)
Toubab, le bidon! (白人,水瓶!)
Toubab,le bic! (白人,笔!)
Toubab, ça va, bonbons? (白人,你好吗? 糖果果!)
尽管我有着一副亚洲人的面孔,但在他们眼里只有黑白之分。
他们这样笑嬉嬉地喊着,自然,热情,并没有丝毫的挑衅,或者说在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向你问好,但有时候,看到这些孩子们的父母,带着一种同谋似的微笑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向人乞讨,心里不禁有些酸楚,这种乞讨行为的根源来自哪里呢?
Photo © Marco Paoluzzo
每周一是杰内的大集市,方圆百里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大清真寺前的广场上集会,少有汽车,多是马车,步行,带着各种各样的商品,牛羊猪马,鸡鹅鸭犬,卖布的,瓶瓶灌灌的,有卖吃食的,蔬菜,肉摊子,粮食作物。。。
早餐后,来到大清真寺对面的一座宅院,这里的主人很会经营,将自己家的屋顶充分利用,如想登高望远,每人500西非法郎(也称马里法郎),不过这500朗也花得值得,向下望去,整个市场一览无遗,连对面的大清真寺也尽收眼底。
Photo © Marco Paoluzzo
就在这宅院的前方,有个女孩摆着一个炭火架子,卖油煎的面饼,锅底上有6个小圆洞,旁边有一大塑料盆的面糊糊,那盆大的象婴儿的洗澡盆,只见那女孩,点上火,架上那奇怪的锅,在每个小圆槽里摸些油,舀上一勺面糊,把六个小洞灌满,有点象做pancake(crépe)只是形状更象muffin,这六个小muffin很快就出炉了,我只是用手轰赶了几下飞在我脸周围的苍蝇,再向下望去,那女孩的锅边已经围了七八个孩子,很快,孩子们排起了队,女孩一个孩子一个面饼,拿到饼的孩子开心地笑着,退到一边去享用了,没有拿到饼的孩子仍排在那里,吃完饼的孩子很快又在后面排起队来,女孩开始做第二轮的muffin,孩子们耐心排着,那么专心致志地看着锅里的小饼子,仿佛一眨眼睛那面饼就会不翼而飞。
觉得这排队的情景很熟悉,在旅行中曾多次出现在我的眼前,在巴士车站,人们会自觉排起队,那怕是再长的队,后来的人都会自动排在后面,当没有足够坐位时,剩下的人仍会排队等待下一辆车子;在一些办公楼里的电梯前,人们也是耐心排队上电梯,尽管在排队时,人与人之间是那么得没有距离,甚至到了前胸贴后背的地步,但他们并没有流露出厌烦的表情,人们对个人空间的要求几乎是零。
第二轮的发饼开始了,拿到饼的孩子们向四周散去,很快又回来排起了队伍,不知道女孩和这些孩子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默契,几个会合后,孩子们不再来排队了,而是游向其他的摊贩,开始我以为这些孩子和这女孩是属于一个大家庭的,她才这样照顾他们,可后来看到有别的孩子们路过她的锅前,只要是顿足观望的,女孩都会给一饼子,看来非洲人的共同致富,有富同享的理念真是根深蒂固。
Photo © Marco Paoluzzo
这时候,陆续赶来的人们已在广场各就各位,人们开始了交易,下楼来,置身于嘈杂的人群里,很快被各种颜色和笑声湮没,眼前的景象,就象是一个转动着的万花筒,五彩长袍的浪潮。
这不是舞台上的布景,也不是戏剧里的片断,这是一个真实的生活场面,杰内古城把她最鲜活,动人的一面展现出来,并深深地嵌入你身体里的某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