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花花太歲"、"太歲頭上休動土",如《水濟》第二回九紋龍史進對陳達喝道:"好大膽,直來太歲頭上動土!"《初刻 拍案驚奇‧劉東山誇技順城門》:"官人不要太歲頭上動土,我媳婦不是好惹的。""大歲"成為人們的口頭禪,作為不可觸犯"太歲"到底是怎麼回事?追根尋源,它本是古代天文學中假設的星名。太歲與歲星相對應。歲星即木星。古人認為歲星每十二年一周天(實際是11.86年),於是將黃道分成十二等分,以歲星所在部分為歲名,共有十二個歲名:壽星、大火、析木、星紀、玄灼、煙營、降婁、大樑、實枕、鶉首、鶉火、鶉尾。所以,《國語》中"歲在鶉火""歲在星紀"這樣的記載。歲星運行的方向自西而東,與將黃道分為十二支的方向正好相反,古人就假設出一個太歲,太歲向與歲星實際運行相反的方向運行,古人就以每年太歲所在的部分紀年。如太歲在寅叫攝提格,在卯叫單閼。後來又配以十歲陽,組成六十干支,用以紀年。
太歲每十二年繞天一周,與表示方位的十二地支正好相配。逢甲子年,甲子就是太歲。逢乙丑年,乙丑就是太歲,依此類推至癸亥年為止。
風水觀念認為,太歲星每年所在方位為凶位,如果這一年在這一方位破土興建房屋或造墳,便會招致禍事。
這種觀念早在先秦就產生了。《苟子‧儒效》記載"武王之誅紂也,行之日以兵忌東南而迎太歲。"這個記載說的是武王伐紂時,是在兵家所忌的日子。當時的大臣勸諫說:歲在北方,不當北征。武王不聽,結果與太歲相逆,武王的軍隊走到記水,汜水猛漲;走到懷水,懷水猛漲。天氣變冷,日夜大雨,軍心動搖。幸虧來了諸神相助,才逢凶化吉,滅了商紂。
到了漢代,對太歲的禁忌十分盛行。王充為此寫了《論衡‧難歲》,他?述說:"《移徒法》曰:'徒抵太歲凶,負太歲亦凶。'抵太歲名曰歲下,負太歲名曰歲破,故皆凶也。假令太歲在甲子,天下之人皆不得南北徒,起宅嫁娶亦皆避之;其移東西,若徒四維,相之如者皆吉。何者,不與太歲相觸,亦不抵太歲之沖也。"
後世的風水先生嚴格遵從這個觀念,《土風錄》雲:"術家以太歲為大將軍,動土遷移者必避其方。"
不知什麼時候,太歲又變成了一個肉塊。《古今圖書集成‧藝術典》引《酉陽雜俎》雲:"萊州即墨縣有百姓王豐兄弟三人,豐不信方位所忌,常于太歲上掘抗,見一肉塊大如鬥,蠕蠕而動,遂填其肉,隨填而出,豐懼棄之。經宿長塞于庭,豐兄弟奴婢數日內悉暴卒,唯一女子存焉。"又引《幽怪錄》雲:"董表儀,家住沙河塘,欲拆屋掘土,術者言:'太歲方不可興工。'不信,既而掘深三尺,得一肉塊漫漫然。人言即太歲也。董甚悔惡,投諸河後亦無禍。"
此外,元好問《續夷堅志》也記載說:"何信叔,釵{人,承安中進士。崇慶初,以父憂居鄉里……率僮僕掘之,深丈餘,得肉塊,如盆盎大,家人大駭,亟命埋之,信叔尋以病亡,妻及家屬十余人繼投,識者謂肉塊太歲也。"
袁枚《子不語》中記載了《遇太歲煞神禍福各異》的故事,說的是:"徐壇長侍進未遇時,赴都會試。如廁,見大肉塊遍身有眼,知為太歲。侍講記某書雲:'鞭太歲者脫禍。'因取大棍,與家丁次第笞擊。每擊一處,則遍身之眼愈加閃爍。是年成進士。蔣文肅公家中開井,得肉一塊,方如桌面。刀刺不入,火灼不焦。婉蜒而動,徐化為水。是年文肅公卒。"
這些古書都說太歲是肉塊,也有說是飯團的。《酉陽雜俎》記載:"工部員外郎張周封言:舊莊城東狗脊嘴西嘗築牆于太歲上,一夕盡崩。且意其基虛、奶ㄕ隉A乃率莊客指揮築之,高未數尺,炊者驚叫曰:'怪作矣!'遽視之,飯數鬥悉躍出,蔽也著牆,勻若蠶子,無一粒重者,矗牆之半如界焉。因詣巫酬地射之,亦無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