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霜迹
序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魏文所言,古今同概,而草野之文不与焉。何者?草野之文,刍荛之言也,虽其妻、子尚不之顾,何有助乎乡里,何敢预乎文教?
《板桥霜迹》,草野之文也。其空言泛谈,无关世事,而乃一穷书生读书之心路历程也。观其文,可知其心常驰鹜乎旧籍,无逐乎新声,其所命义,亦非“遵命”者之流,而其笑看人世之情,则浏然以清,惋然似伤。抑或草发虫唱之生命价值乎?
予生于鹿城,长于威楚。幼遭困厄,育于外婆之手,寄于舅父之家。七岁入小学,不过 B、P、M、F,十二入初中,亦止А、В、Б、Г,于中华典籍,未得窥焉。年十六,遭逢劫难,失学于龙泉;年十八,上山下乡,耕耘于哀牢。年二十三,任教于子弟中学,倍感学业荒疏,无以教人,遂乃自学。二十八,入函授大学,初涉学术。此年龄为苏老泉用心于学之始也,而志小才疏,幼稚为文,终于不逮。
不惑之年,任教于供销干校,继而函授于华东师大研究生班,学术之视野稍宽,历炼亦似有所得,于是胸次竟获疏朗,笔底时见微澜。虽非涉笔成趣,亦颇自得其乐。投诸乡刊,发而表之,哂于人亦且自哂。不意十馀年来,竟得数十万言,其小说、散文、诗词,多半流水飞花,茶馀酒后,朋友时引以为噱。然而山野闲话,不足为集。而读书札记之类,于中华文化,似有所涉。时辈专家之蝇玷,颇敢非难;古代雅士之高论,亦竟妄猜。虽非洪钟,足称清韵。敢为是集,以文会友。是为序。
二○○四年一月十四日边城秀才于东山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