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华裔女孩成长故事_Education

高考、中考将至,届时会有一些学生踏上留学路。一些家长也许仍对4月16日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记忆犹新——— 韩裔学生赵承熙射杀了27名学生和5名老师。但美国人将赵承熙列为受害者而不是歹徒来悼念,他们认为血案“凶手”是美国社会。由此观之,在美国的外国学生的成长更值得关注。

华裔学生在外国尤其是美国将面临哪些文化歧视和心理重压?

  来自中国的姜姗姗和赵承熙同在1992年来到美国,都有过在校园里受欺辱的经历,不过他们走的却是不同的两条路。

  前不久,本报记者对姜姗姗进行了越洋采访。姜姗姗在美国的成长故事,可能会让我们了解赵承熙经历过的生活,同时也告诉那些把孩子送往美国读书的中国家长,如何帮孩子走出 “文化休克”的 “炼狱”。

  姜姗姗,24岁,华裔女孩,美国人,和赵承熙是同龄人。

  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发生后,姜姗姗说:“这件事对我个人的影响比较大。赵承熙和我同一年到美国,比我才小一岁,也曾在校园里受到欺辱。”

  据美国媒体报道,赵承熙上中学时曾饱受同学嘲笑和欺负。他的高中同学戴维斯说,在高中上英语课,赵承熙用“低沉、古怪的”语调读课文时,“全班学生一阵哄笑,指着他说,‘快滚回老家去吧’。”赵承熙初中时也常遭捉弄。校友罗伯茨说:“一些人总找赵承熙麻烦,他们会推倒他,然后嘲笑他。他英语不太好,有人总拿这一点取乐。”

  美国专家说,感到遭受不公是赵承熙心理扭曲的重要原因。据全美2002年一项调查,71%的校园枪击案犯“在犯案前感到自己受到欺辱、压迫或伤害”。

  这一事实证明了姜姗姗目前从事的工作的意义。她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和迪肯(Dickon)在做“帮助被欺负的孩子”公益研究项目。2006年,她和迪肯推出书籍《告诉你如何抵抗欺辱——维护做学生的尊严》,不久前又推出《苏珊娜的困难》,前者重视理论,后者侧重指导学生实际操作。

  在他们的推介下,这些书正走入课堂教育,纽约的教育部门已经将它们列为初级和中级学校学生的辅导读本。现在,她正将该书介绍到中国,一些出版社对此很感兴趣。

  2005年,姜姗姗从耶鲁大学社会学本科毕业。她原本打算读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但是,她的人生轨迹滑向了公益事业。

  大学毕业时,姜姗姗在一个教育部门举行的大型会议上演讲。50岁的迪肯看到了她,问她想不想加入他的研究项目,来帮助在学校受欺辱的少年。

  迪肯曾是一个卫生保健公司的CEO。经过他数年的努力,公司从两人发展到150人。但是在取得一些商业成就后,迪肯卖掉了公司,创立“帮助被欺负的孩子”研究项目。姜姗姗遇到他时,迪肯已经为这个项目工作了3年。

  迪肯曾是“住在大房子里”的孩子,父母都是电视明星。迪肯回忆,在11岁到14岁的漫长三年中,他遭受过同学的欺辱。一天下午,迪肯一个人从学校回家,一个学生狠狠地揍了他一顿,把他扔在一个铁丝网栅栏上,生锈的铁丝深深地刺进他的肉里,一个好心的大妈小心翼翼地帮他脱离铁丝网。

  在医院急救室里,迪肯在母亲和医生的要求下说出了那个家伙的名字,那个家伙受到了严重的惩罚。但是,同一天,村里所有的男孩都对他避而不见。

  “这是我生命中最严重的一次错误决定。”迪肯说。他违背了村里“决不允许在大人面前破坏另一个男孩荣誉”的传统,被打上了“告密者”的烙印。

  接下来的三年,他拒绝再次成为告密者。每次被打伤,他都不得不向父母撒谎。“最糟糕的还是遭到同龄人的拒绝,我有一种强烈的被孤立的情感伤痛。”

  迪肯的故事打动了姜姗姗。

  姜姗姗也是“过来人”,有类似的经历。

  1992年,9岁的姜姗姗正在中国南方一座城市读小学三年级,作为耶鲁大学访问学者的父亲姜卫国博士和母亲张延文将她带到了美国康州东海文区。

  姜姗姗来到社区小学,从四年级读起。尽管不会英语的姜姗姗偶尔会被同学捉弄,但是,姜姗姗说:“相比中学,这好多了,他们只是好奇。中学同学就不是这样。”

  在美国,一个人的成长不像中国那样逐步地走过婴幼儿、少年儿童、青少年、青年,他们的成长是一下子从“婴幼儿”成为“青年”。美国有一个很特殊的年龄段,称“teenager”。这是一个很有问题的年龄段,枪击、吸毒、自杀、叛逆、自以为是……

  姜姗姗上七年级(初一)时,遇到了很多麻烦。大家都想跟学校最cool(酷)的人做朋友,排斥不酷的人。那时候她是一个很不酷的人:老实、胆小,穿着也不时髦,戴着眼镜(像个书呆子),亚裔(在美国,很多人都觉得亚裔就是书呆子)。因此,比较酷的同学用各种方式取笑她。

  姜姗姗回忆说,有一个叫拉菲尔的女孩子,很丰满,穿着宽大的衣服,涂咖啡色的口红,戴着耳环和戒指,经常说粗话。还有两个和她一样打扮的女孩子紧随其后。

  她们和姜姗姗坐同一辆公交车放学回家时,经常用胶把她的头发粘在一起,然后眼睁睁看着她把它们从头发里弄出来,“她们咯咯的笑声表明我的挣扎对她们而言仅仅是笑料”。拉菲尔家的房子很漂亮,看上去很有档次。姜姗姗很疑惑,住在这样一个地方的人怎么会是让人讨厌的“暴徒”。

  同时,还有一些女孩总是对走过她们身边的姜姗姗大叫“中国佬”。

  姜姗姗说:“对我而言,她们就像是吸血鬼,填满了我的悲伤,毁灭了我所有的自尊、自信和被接受的希望。”12~13岁是她最黑暗的年月。“我开始厌恶自己,觉得自己应该受到折磨。我讨厌自己的一切,最厌恶我是中国人这个事实。说实话,我想一死了之。”

  姜姗姗有一个显赫的家庭背景。著名旅美作家、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会长冰凌先生是她的叔叔。她的父亲曾是美国福建促进会副会长,如今经营一家公司。她的母亲在医院工作,是美国的注册护士。他们都是美国公民。

  在最黑暗的时候,姜姗姗不愿向家长诉苦。她认为父母对美国也很陌生,没法依赖他们。她有时候流露出坏情绪,父母有所觉察,但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妈妈对她说,不要被环境打倒,要有自己的目标,面对困难,要坚强。

  姜姗姗定下目标:学习是最主要的,知识是自己的,不要浪费时间和她们斗。要建立自己的朋友网,不要做一个孤独的人。另外,要融入所在的环境,改变自己的形象,外表不要与众不同。“也许没有选择死亡的唯一原因就是我对学习和艺术的执著,让我感觉找到了庇护所。”姜姗姗说。慢慢的,她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因为肤色而遭受的折磨上,而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中找到热情和快乐。在中学,姜姗姗放学后参加了各种社团:绘画、乐队、弹钢琴。这自然让她建立了朋友网,而且进入不同的朋友网。

  姜姗姗获得过康州学生钢琴比赛第一名,纽海文交响乐团曾专门为她伴奏演出。她先后两次荣获美国总统签名颁发的“美国学生领袖奖”。

  在八年级时,姜姗姗终于找回了做人的尊严。她吃苦的精神、友好待人的态度和学习能力,让同学接受了她。十年级(高一),她当选班主席。这个时候,喜欢读书的孩子觉得她很酷,愿意做她的朋友,捣乱的孩子也不好意思瞎闹了。

  2001年,姜姗姗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和品学兼优的表现,考上美国常春藤名校耶鲁大学,也是东海文高级中学当年唯一一名被美国常春藤名校录取的学生。据了解,在美国考上耶鲁大学的荣誉,比在中国考上北大有过之而无不及。

  东海文市市长马特罗乔瑟夫接见了姜姗姗和她的父母,称赞姜姗姗的聪明才智,祝贺她考取耶鲁大学。

  “我很幸运选择了努力奋斗,而不是消沉。我的成长是痛苦的,这也是很多从中国移民到美国的孩子的经历。”姜姗姗说,“我正在把自己的经历告诉更多的学生,让他们借鉴。”

  “听大人说,中国有一句话:‘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去;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去。’”姜姗姗说。

  欺负学生是美国校园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有多种因素,种族主义当然也不能排除。在项目研究中,姜姗姗采访了很多人。跟她讲受欺辱经历的人有公司大总裁,有白人,也有中国人、非洲裔人、西班牙人;小到四五岁的孩子、大到60多岁的学校校长等。

  姜姗姗说:“在美国的中学生群中,学生会欺负跟大家不同的学生(肤色不同,外表不同,兴趣不同等),特别是那些没有朋友的、孤零零的孩子。而且不光是不如人家的孩子,特别漂亮的,或者某一方面特优秀的孩子照样会受到欺辱(有些学生因为嫉妒,故意去取笑他人的优点)。”

  亚裔孩子身为少数族裔,在学校会经常受到比他们有钱或身材高大的白人、黑人或者西班牙裔人的欺负,但是没有人教他们如何自保:父母忙着打拼,没有精力顾及他们;美国学校也不大管孩子上课以外的行为。赵承熙的舅舅说:“他的母亲似乎并不担心她的儿子,她只是说自己为了赚钱和养家有多辛苦。”

  于是,有的孩子就变得自闭,长此以往就容易滋生暴力、偏执、对抗性的性格和行为。

  据美国联邦政府的最新统计,仅2005年,就有83000名中国人获得美国绿卡,44000人加入美国国籍。中国成为移民美国人数最多和增长最快的国家。“把孩子送到美国读书去”,也正在中国人中悄然流行。

  姜姗姗想对让孩子去美国读书的家长说:“以为孩子在美国不愁吃、不愁穿、有钱花,就足够了,这实在是一个误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