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扩张史 作者: 冰冷的眼神 来源: 子陵论坛 http://bbs.ziling.com/ 在当今,世界地图有两种版本。一是世界普遍使用的,按照西方人的视角绘制而成的地图:美洲和欧洲居于西方,而中国则地处东方,日本成了东方之极,是为“远东”。我们一般称呼的“东西方世界”即由此而来。而另一幅地图则是中国人自己使用的。在这张图上,中国几乎居于世界的中央地带,在它的北面,才是欧洲与俄罗斯,南面是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各国以及大洋洲,西方是连成一片的穆斯林世界和非洲,美国以及整个美洲大陆却成了地道的东方。 中国人的地图何以和其他国家的完全不一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人”要居中,而“西方人”却要将之视为与自己天各一方的“东方”呢。 公元前6世纪,中华大地陷入一场血雨腥风的屠杀中,难以计数的诸侯们不断催动着自己的战车,用贪婪的眼睛盯着它国的土地,彼此进行着无情的厮杀。当大智大勇者不断的改写历史,争夺霸权的时候,一位冷静的学者孔丘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学院,授课地点叫做“堂”。孔丘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六经》作为授课的课本,其中《礼记·王制》中有这样一段话: “东方人叫夷,披头散发,身有花绣,食不烤火。南方人叫蛮,额刺丹青,脚趾相向,食不烤火。西方人叫戎,披头散发,身穿兽皮,不吃五谷。北方人叫狄,身披羽毛,居于洞窟,不吃五谷。”还有这样一句话颇为重要:“中国以及夷蛮戎狄都有安定的住处。。。”此时,“中国”一词正式出现了。 居“中”有尊贵之意。五帝中的轩辕黄帝,他的帝号“黄”即在五行里居于正中,东方青帝伏羲,西方白帝少昊,北方玄帝颛顼,南方炎帝神农都只是他的陪衬。 在战乱中,孔子创建的儒家学派始终有条不紊的培养着思想家。儒家圣人孟子在《滕文公上》篇中说:“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师出儒门的庄子于《田子方》中写道:“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 。那时的中国,仅指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然而,中国——这个文明一脉相承的国家,又是怎样把领土扩张到江南,福建,东北,台湾,海南,广东,新疆,西藏,云南,蒙古等地,并屡次的将越南,日本,韩国,泰国等古国掌握于手中,成为他们的宗主之国呢? 如今,没有人愿意提起这些。 一方面,中国的“民族魂”们要打倒儒家文化,他们不惜公开撒谎说:“中华民族是个对外妥协,对内残忍的民族,这一切都应拜儒家所赐。”儒家帝国开创了江山,在辽阔的中国疆域内撒下这样的弥天大谎,是人类史上罕见的滑稽和高度的无耻。然而,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中国青年宁可抱着代有种族歧视色彩的“狼图腾”理论疯狂叫好,宁可崇拜着被中国打败的众多“夷蛮狄戎”,也不愿承认自己的武力。在中国,一百个周边民族中只要有两三个侥幸击败中国的政权,就足以让那些具有“挖祖坟”病症的人找到自虐的铁证。当然,早已亡国的罗马也是亲手焚毁自己的文明转而灭亡的,因此,我们理当对之见怪不怪。 另一方面,几乎哪个国家都希望将自己装扮成“老实大好人”。美国总统杰克逊真正做到了率兽食人,在塞米诺尔战争中,他不仅屠杀印地安人,还放出大警犬去捕食他们。然而,如果美国人着意的刻画这类历史,人们将怎样看待美国呢。 因此,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中国似乎是在糊里糊涂的扩大着。在当今,中国民风不再好勇,孔子说的“见义勇为”早已成为空洞的口号,下等的懦夫们在论证着“董存瑞,黄继光没什么了不起。”以为掩盖自己的卑怯。上等的懦夫们在忙着将赖宁,狼牙山五壮士赶出课堂,以为自己做更光彩的懦夫。有闲钱无文化的懦夫们则在效法性解放,他们误把西方殖民者开拓疆域的火枪当成了胯下之物,对内残忍的懦夫们则高喊“民族魂”的口号,疯狂的刨挖着岳飞的陵寝,并“呐喊”:“儒家是对内残忍的!” 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大概真的要终结了,和罗马人一样永不存在。当年,推翻胜利女神雕像,并竖起基督教十字架的罗马人,临死前不是已经昏聩不堪了吗。。。。。。 我写下这篇文章,以为对战死在边疆的中华帝国战士们的纪念。 愿他们不要诅咒我们。 愿他们原谅可能退出历史舞台的,昏聩的我们吧。。。。。。 一,龙现中原 《圣经》一书充满了神话色彩,但我们也能从中读出早期以色列人的生活状况。罗马始祖罗穆路斯也出现于神化色彩较重的传说中,但帕拉丁地区出土的残片也能证明当时确有人类在此活动过。。。许多国家无可考证的神话并非完全出于杜撰。在中国,传说中最早的征服战争当是黄帝对蚩尤部落的进攻。距今4856年前,黄帝诞生于河南新郑的轩辕之丘。据说,黄帝的母亲附宝在外出郊游的时候,遇到了倾盆暴雨,期间一道闪电随霹雳声从天而降,绕住了附宝的身体,电光并不伤人,只是在缠绕了很久以后才离开,并直飞向北斗而去。不久,附宝怀孕了。历经两年零一个月后,河目龙颜的公孙轩辕诞生于世,这一天是农历二月初二,至今,中国人还将这一天称为“龙抬头”。 在上古,一个个部落彼此进行着征伐与兼并。在今天看来,当年的一场失败足以使一个民族永远的沉寂,一次胜利则不足以使一个民族永远的保持强盛。一个庞大民族的诞生,他的基础是:祖先所在的部落必须屡战屡胜。因为,每个部落的人数都不算多,谁也输不起,败不起。 黄帝的异母兄弟是姜榆冈。他的降生与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说,其母女登在华亭游玩时,一条神龙悠然前来陪伴,女登因此而怀孕,但是,当生下炎帝后,人们却发现这个孩子却长着蛮牛一般的头颅,哭声震耳欲聋。父亲少典面对这个丑陋的婴儿十分不悦,拂袖而去,最终,他将女登母子俩驱逐到姜水河畔。于是,黄土高原这片险山恶水成了雄奇少年开阔自由的天地。 姜榆冈聪明好动,对自然充满了好奇之心,渐渐的,他对植物产生了兴趣。他用一条神奇的赭鞭四处抽打着百草,以验证它们有无毒性,是酸苦还是甘甜。后来,他干脆自己亲自品尝各种植物,将其中可以治病的草药拣选出来给人治病。聪明能干的医生很快受到了民众的拥戴,年轻气盛的姜榆冈开始展示出他好战的性格。他高举绘有神牛图腾的旗帜,率领自己的部落沿滔滔黄河一路征战,在黄河战鼓般的涛声中,部落军团打过了河北大平原,打过了炎热蛮荒的湖北,一直东进至中国圣人孔子的故乡,并昂首挺进中原大地。最后,姜榆冈决定定都于河南淮阳,“中国”终于有了一个最初的眉目。 巫师为之占卜,扬言姜榆冈以火德而旺,因光明而强。从此,这个雄壮好战的首领便被称为“炎帝”。 黄帝因天降雷电生,炎帝因天降神龙生,这两个中国的扩张者,是真正的“上帝之鞭”吗? 在河北,山西以及山东以西这片广阔的地带,盘踞着一个强大的农耕部落,他们的首领叫蚩尤,这是一个脾气暴烈并热中于搏斗的猛士。《广雅释诂》上说:“蚩,乱也。”《说文解字》上则将“蚩”字解释为“虫”。《尚书》对之描述尤为残暴:“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戳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可见,在中国人的笔下,蚩尤是一位猥琐阴险,好乱乐祸的首领。他的相貌被越传越可怕:筋骨如铁,两足如牛,四目六手,齿长二寸,坚不可摧。。。他的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野兽一样的体魄,并以沙土为食。这个部落此时已经学会制作盔甲和铁器,《世本·作篇》上说:“蚩尤以金作兵器”。“金”即是铜,他们“铜头铁额”的高举铁戟大弩,在部落角逐中狂飙般杀来杀去,杀得天下民众无不心胆俱裂。 英雄的炎帝遇到了对手,一山不容二虎,两个以好战而闻名的部落展开了拼杀。蚩尤勇猛超人,更有八十一个兄弟呐喊助战,炎帝百战百胜的部队霎时被击垮,在陈州,曾经所向披靡的炎帝兵团一溃而不可收拾。他们败曲阜,走孤泉,退涿鹿,跌跌撞撞一直逃到他兄长公孙轩辕的疆域。此时的公孙轩辕已经是一位成熟的部落领袖,与他弟弟不同的是,轩辕并不好战,他的民众更喜欢饲养牛羊,播植五谷。丰富的财力资源使轩辕部落具备了雄厚的战备,而轩辕本人更喜欢用他那敦厚质朴的性格收揽人心,比起兄弟来,他的部落更具备民心归向的凝聚力。 来到兄长的疆域,炎帝稍稍安心了。有德高望重的兄长做后盾,身为败军统帅的炎帝竟有些忘乎所以。当部落武装获得整顿后,他便盛气凌人的侵凌其他的小诸侯,以往好战的架子又端了起来。这对于以德服人的轩辕来说是不可容忍的。由于政治方针不同,兄弟间爆发了争吵,由争吵到推搡,直到动手相打。终于在北京郊区的阪泉,双方的军队发生了武装冲突。好战的炎帝第一次目睹的和而不同的伟大力量,不同的部落高举熊,罴,貙,虎,貔,貅的图腾向他冲来,三场大战之后,炎帝屈服了,他向高人一筹的兄长提出了结盟的请求。华夏部落——这个代表着中国人祖先的部落从此产生。国歌有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仿佛也写照了当年的情景。新部落诞生的时候,即面临着强大无比的蚩尤部落的进攻,如果抵抗失败,则有可能是致命的失败。 黄帝与大将风后,力牧率兵与蚩尤在涿鹿交锋时,才知道自己也并非蚩尤的对手。尽管双方都已学会了使用金属武器,然而蚩尤的部队的确太勇猛了。黄帝围城三年,城池坚不可摧。双方会战九次,都以黄帝的失败而告终。黄帝屡战屡败却不被彻底击垮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他已经总结出一套较为成熟的兵法。拒传:黄帝在屡次失利后来到太山,遇到一位形貌奇妙的妇人,她人面鸟身,神采奕奕,送给拜服在地的轩辕一套兵书,名为《玄女兵法》。在获得军事专家的指导后,双方再次展开大战,《山海经》云:“蚩尤作兵伐黄帝,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可见战争激烈的程度。在难解难分的混战中,一场狂风暴雨使双方军队都迷失了方向。士兵们不辩方向,盲目的砍杀冲撞。此时,黄帝部队推出了一辆神奇的兵车,这辆车上没有武士,只有一只小小的木偶。他的手一直指向南方,仿佛在告诉官兵们:蚩尤在这里,冲上去,杀了他! 毫无战力的指南车此时发挥了关键的功效。华夏士兵一致向一个方向扑来。在风雨雷电交加的迷雾中,蚩尤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也许还在纳闷:为什么有那么多敌人向他包抄而来,他的雄兵猛将已经看不到自己的首领,而敌人的官兵却看得到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钢筋铁骨的蚩尤挡不住一队又一队的敌军,冲不破一层又一层的包围,终于扑倒在乱刀之下,粉身碎骨。此时,战场上已是“尸横遍野,血水漂杵”。。华夏胜利了! 然而,没有多少人相信蚩尤这样一位可怕的战神会被公孙轩辕这个憨厚简单的首领打败。天下人都不相信,他们听到蚩尤的坏消息后先是一愣,而后纷纷否定这一说法,并认定这是谣传。黄帝不得不画下蚩尤的头像张贴于各地,以证实:这是他的首级,我获得了他。蚩尤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他虽然战死,但在几千年后,千古一帝秦始皇和汉武大帝依旧用祭祀的方式对他表示了崇敬。司马迁写道:“秦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三曰兵主,祠蚩尤。” 胜利后,中原各地的部落首领全都宾服了。在釜山之巅,黄帝召开了部落大会,从此完成了征服中原的统一大业。会议上,有人提出以熊为图腾,被黄帝否决。在先前,黄帝率领的便是一只由六个形态各异的图腾组成的联合兵团,如今,又如何能用一种图案博取大众的认可呢。于是,他提议创造一种博采众像的新图腾:以蛇为身,以狮为头,其抓如鹰,其角如鹿,并绘以鱼鳞。这种代表各部落和而不同的新图腾被命名为龙,“龙的传人”一说就此产生。 多少年后,人们来到云南地区,发现那里的苗民讲述着这样一个传说:蚩尤本是个善良勇敢的首领,他不仅精通武艺,还会灵活的使用120种草药为乡亲治病。为了保护百姓不受垂耳妖婆的残害,他挺身而出将其击败。妖婆不甘心,请来兄弟黄龙前来助战,依旧大败而归。恼羞成怒的妖婆又请来赤龙,才将蚩尤击败。而后,八十一寨的苗民才被迫放弃中原故土,来到妖孽出没的鬼方居住,这里是日落的地方,环境险恶,土地荒凉。。。 从内容迥异的古老传说中,我们品到了胜者王侯的味道,也品出了苗民对4000年前那场失败深深的遗憾和永远的失落。如果当年失败的是华夏部落,如果没有那只小小的指南车,我们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两种倾向不同的传说,根植在两个民族的心灵深处已有几千年,两个民族不约而同的讲述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炎黄与蚩尤,真的只是“传说”那么简单吗。 |
二,四方之民 作者: 冰冷的眼神 来源: 子陵论坛 http://bbs.ziling.com/ 中国有两句成语: 东征西讨,南征北战。 这两句成语概括了战争的覆盖面是无所不及的,战争从无禁地。 居住于中原的华夏人,在涿鹿大战取得决定命运的胜利以后,逐渐繁荣起来,华夏历经颛顼,帝喾,尧,舜,禹,直至夏,商两朝,一千年来始终被其他民族,部落和小国包围着。这些或文明,或野蛮的势力零零散散,如同密布天空的繁星,具有高度文明的华夏人居于繁星之间,一如众星捧月般的醒目,也时常提心吊胆的防备着这些燃烧的星矢与之碰撞。 在华夏的北面,流窜着狄。这是一群令人不安的马上民族,他们不仅行动敏捷,快如闪电,而且强悍好战,狠如钢铁。《疏》曰:“绝异壮大有力者,狄” 。《注》云:“狄、涤,往来疾貌也”。王国维先生则认定,狄字还有一个更带杀气的解释:“剔除”。这些马快刀狠的野蛮人 出没于陕北荒原及山西一带,号称北狄。当这一心腹大患横空出世后,一百年间又相继冒出了凶猛的赤狄,白狄和长狄。 在华夏的南面,隐藏着蛮。他们是当时南方的各个部落,有三苗,有巴楚,其间,还出现了一个神秘诡异的名字,叫做“蛮貊”。何以为“貊”?与“貉”相通,此物昼伏夜出,以鼠为食。在迷雾重叠,怪树盘根的原始森林里,这些神秘人群被描绘得形状怪异,近乎妖魔:哲学家孟轲说,他们的舌头如同八哥般蜷曲,而《礼记》则记载:他们的脚趾十分古怪,其特征是相向的。远古的传说,则将入侵中原失败后南逃的蛮人列为“四大凶族”之一。 在华夏的东面,聚集着夷。在甲骨文里,“夷”写做“方和”,注意:“方”字如同一个人侧身而立,歪斜懒散的站着。这种站姿与华夏人正襟危坐的习惯很不一样。他们居住于山东,淮北一带,约有九大支系,分别是:畎,于,方, 凤,阳,以及黄、白、赤、玄夷等等。在古代,“九”有“众多”的意思,他们人多势众,形同蚁聚,凭借数量上的庞大与周王朝顽强的抗衡,周公,成王的铁骑将其消灭了一部分,厉王登基,他们又一涌而出,如蝗虫般铺天而来。 在华夏的西面,横行着戎。何以断言其横行呢?古人说:“戎者,兵也”,“凶也”。兵为武器,凶为暴徒。长期以来,这些持械施暴的“流窜团伙”一直是商朝王室“横扫严打”的对象,戎族的酋长竟被称呼为“兽”,可见这些劲敌的厉害!我们熟悉的羌人便是西戎的一支。“羌”与炎帝的“姜”姓通假,因此,他们竟然还与炎帝沾亲。除氐羌外,辽阔的西部还有华戎与徐戎。总之,狭义的戎多指氐羌,而广义的戎则是辽阔西部各个族群的共称。 华夏人,就是“中国人”。中国人的东,西,南,北四面尽是强敌,四面合围,就是一个窒息的铁桶。千年以来,中华民族总是在最危险的时候与命运抗争,夏商周三朝无不如此。期间,华夏能同化夷,夷竟然也能融和华夏。春秋战国这一大时代的来临,更为华夏民族内战与外战提供了机会。换言之,华夏民族对内统一,对外扩张的时期开始了。 |
2007-5-4 12:24 第3楼 |
三,东征序曲 作者: 冰冷的眼神 来源: 子陵论坛 http://bbs.ziling.com/ 山东半岛到江淮一带,是一片人杰地灵的宝地,居住于这片土地上的夷人,不像南蛮,西戎,北狄那样被恶劣的环境所包围,可谓是幸运的。 当少昊,伏羲两大东方集团与华夏民族融合后,留下来的夷人依旧保持着海岱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对华夏人影响较大的文化之一是“人殉”,或称“人祭”。商朝人学来了这个本事,将人成批的杀死或活埋,以陪葬死去的主人,当时充当祭品的有华夏奴隶,更多的则是那些倒霉的羌人——这种野蛮文化大概是中国最早引进的“洋垃圾”之一,以至于孔子发出了“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诅咒。 据历史记载:从夏后启到夏后杼的半个世纪中,夏王朝一直与东夷进行不断的搏斗,战场遍及鲁北,豫东,豫北,冀南。从山东到河南再到河北,到处都是零星的战场。后杼之后,焦点移至泰山东南,武装冲突不时发生。捱到夏末,精疲力尽的双方都不得不考虑改善关系了。在帝发元年,“诸夷宾于王门,诸夷入舞”,东夷开始展现出宾服友好的姿态。然而,令人尴尬的局面出现了,暴君夏桀王在鸣条战败后窜于南巢,夏人也跟着逃难于淮河,太湖,杭州等地,他们逐渐的被当地的夷人或百越所同化。在中国人看来,华夏或汉族被它族通化的事例是不可想像的。 不久,商朝建立,华夏人仍与东夷打起了乱仗,却始终没有彻底的征服战争。在后世的卜辞中发现了这样的话:“商人服象,为虐东夷”,“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还有这样的:“纣克东夷而殒其身”。显然,商朝时期华夏人与东夷依旧经常兵戎相见,而且,纣王这个野蛮的暴君就是因讨伐东夷,损耗国库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牧野战后,商朝覆灭,纣王自焚。宽宏大量的武王为纣王的亲子武庚保留了祖先的土地,让他依旧居于朝歌。然而,武王却忧心忡忡,自夜不寐。商人的祖先,原本是从东夷分化出来而后加入华夏的,因此,东夷与商朝王室的关系毕竟有密切的一面。为了杜绝谋反事件的发生,武王将监视武庚的任务委托给三个兄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史称“三监”。然而事与愿违的是,这三个手足同胞竟在日后掀起了一场巨大的叛乱。 周朝克商后两年,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由叔叔周公与召公辅佐。相比之下,周公对辅佐侄儿更加尽心尽力。在处理公务时,只要有人求见,周公就会把嘴里的饭吐掉,急急忙忙的跑来,以至传下了“周公吐哺”的佳话。人太殷勤了,就会招致猜疑,“三监”看着自己的周公声势日隆,自己却在垂头丧气的武庚王子身后做着“监控器”的工作,十分不满,于是派人四处造谣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则盗,周公旦要当窃国贼了,周公旦急于当国家元首了。。。他们逢人便讲,到出乱说,消息传到王室,周成王和召公不禁起了疑心。 周公旦找到了召公,向他解释自己的忠心。不料,召公先发制人的说起了怪话:“如今有人谣传你我有篡位之心,我还是干脆离开的好,不要再淌这个混水。你留在朝中继续辅政,我就不能奉陪了。”周公哈哈一笑,出其不意的说了句:“你不用走,我走。”说罢扬长而去。留下自己的兄弟一头雾水的愣在那里。其实,周公离开镐京只是作势,他是亲自追查谣言的来源去了。当事情查清后,周公旦连忙找到成王,当着少年天子的面打开了金滕之箱,出示策文,以示忠心。此外,他还赢得了德高望重的老臣太公望的信任。 此时,看准时机的武庚王子决定造反了,那些不争气的周室兄弟们正在制造着内讧,不趁此恢复商朝还等什么呢?他找到"三监",经过一番“深刻细致的思想交流”,密谋者决定联合向周王室发动进攻,当然,口号是冠冕堂皇的:为周天子清除企图谋逆的周公旦。追随叛乱者的多是夷人:除来自山东曲阜的奄国人外,还有徐夷、淮夷,庸,熊,盈和蒲姑。叛军遍布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声势浩大,共有17国。 但武庚想恢复江山,三监想夺取朝权,夷人想西进称雄,他们各怀鬼胎,后果当然是一盘散沙。身居朝堂的周公旦早已看出了这一弱点,他有条不紊的采用了各个击破的手段。 成王元年,周公旦率领大军,重新踏上了武王伐纣的道路。征尘缭绕,路边似乎还能看到两年前厮杀的遗迹。人民惊骇,他们想不到战争那么快便又开始了。此时的周公似乎还没有意识到:扰攘了1000多年的东夷如今是自己送上门来了。 打蛇先打头,周公旦发出的第一箭便直射叛军心脏。武庚王子刚刚做上天子梦,周朝大军已经风驰电掣般杀到他眼前。此刻,管叔,蔡叔占据着战略要地郑州,并有夺取洛阳(成周)之势,武庚则急忙将大军集结于黄河以北,伺机而动。在洛阳城下,双方军队展开了首次战斗。十分不幸,叛军的司令部竟然不堪一击。周公旦杀死管叔,将蔡叔流放,霍叔罪行较轻,被废为庶民。周军旋即飞渡黄河,与武庚展开决战。黄河的隆隆涛声如战鼓般激发着周军的斗志,也如棒喝般击垮了商朝旧部的心理防线,周天子的雄师威风不减当年,而对手竟比牧野之战中的溃败还要迅速。朝歌城再次陷落,罪魁祸首武庚跑的比任何人都快,但在北窜的途中终于被人截获,登时身首异处。商朝复国的迷梦彻底被断送了,一代暴君殷纣的儿子也随父亲魂归鹿台。 此时,叛军的协助者们,那些东夷部队好比没有头颅的野兽。困兽犹斗,周臣辛公甲献策曰:“服众小以劫大”。周军在攻灭叛军后,对协助叛乱的东夷改变了战略。在夷人诸国中,以奄国为最强。周公旦决定先剪除其羽翼,再行消灭。周军麾师东南,向徐为首的淮夷各国发动进攻。大战未几,夷人纷纷请降。周公准降,并由南向北继续进军。杀至山东枣庄,伏缯国,追至圣城曲阜,收丰国,两场战役如同两把剪刀,剪去了奄国赖以飞翔的羽翼。少年天子周成王不甘寂寞,特派毛叔郑前来助战,在两路铁军的合围下,奄国灭亡。大胜如破竹,周公旦决定一鼓作气,将夷人彻底征服。周军急速北进,杀至蒲姑,忽而掉转方向,横扫海滨。。。 在这期间,东夷亦向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地鲁国发动了合围.伯禽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了抵抗,他紧关城门,并作说:"战乱中如有牛马臣妾逃亡,任何人不许藏匿,应归坏原主.""不许偷窃他人的牛马和臣妾,否则严惩不贷."在当时,伯禽的誓师存在着重大的历史意义,他纠正了东方国家趁乱抢夺财物的恶习,并使军纪严明,人心一致.纣王旧将飞廉攻城不下,有被成王的救兵夹击,只好逃窜.在难民般的败军之中,周朝士兵飞廉混杂在其中,于是一把揪出。这个擅长奔走的传奇猛将被杀掉了。 周公完成了对东夷诸国的平定,这一战历时三年,斩首无数。《逸周书·作雒》篇有言:“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国,俘淮夷之族九邑”。《孟子·滕文公》篇记载:周公“灭国五十”。《逸周书·世俘》则说:周公共灭了国九十九国,使六百五十二个国家相继归顺。这一战,使中原男儿汇成一道铁流,铸就了华夏民族空前的胜利。这一胜,杀尽了东夷1000年来拒不臣服的威风,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长期东部少战事的局面。记载:"东方诸夷没有成立强大国,陆续被齐,鲁,楚吞灭."应该说,这是周公东征带来的长远影响. 获得胜利的周公旦深知,文化软实力是一种比军队更有征服力量的武器,随后,他开始潜心于礼乐的制作。 摄政6年,周公还政于成王,并做《无逸》,以告诫天子应以商朝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并嘱咐远在鲁国封地的儿子伯禽,警告他“切勿狂妄”。 周公去世前留下遗嘱,希望安葬于洛阳,他不想离开他奋斗过的那块土地。 不知是什么原因,自幼以来,我对周公的了解有两方面最为深刻。一是不时的有人对我说:“孔老二带着花岗岩的脑袋去见周公了”。一是有人经常哈哈大笑的挖苦道:“周公发明了太监。。。”(太监实为农耕时代中外大国普遍产物),我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遗留着卑鄙者对中国英雄进行集体大迫害的时代。我不敢想像,明天的我们是否要面对东罗马帝国粉身碎骨的命运,那个国家,和我们一样不需要英雄,也不需要传统文化。 被打败的东夷还有些零星的侵夺活动,有时还能获得点优势,然而,东部沿海再也掀不起滔天巨浪,东夷在一点点的萎缩着。 成王亲政后,徐夷和奄又密谋反叛,成王征集大军进行讨伐,并决定御驾亲征。在青年天子的鼓励下,周军渡过长江,节节胜利.为了显示宽容,成王没有消灭奄国,而是命自己的劲旅在奄国身边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宜国,在仪征地区监视奄国。1981年对四项山的考古发现:奄国在春秋中期被灭,从时间和地理位置分析,灭奄者正是成王安排的宜国这颗“定时炸弹”。 在这次胜利后,周成王熔兵戈为器皿,又使人作《多方》等文告,从此以后,东夷不再成为华夏的劲敌,周朝进入了一个40余年不用兵刑的鼎盛时代——成康时代。 周穆王在位期间,东夷势力集中于淮河流域, 徐国这个以鸟为图腾的东夷国成了最强大的诸侯之一. 徐偃王自称王号,对抗周室,"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此次大规模的挑衅获得了暂时的胜利,穆王恐惧,将东方诸侯的指挥权让给偃王.偃王效法华夏人统治的秘方"行仁义",收服了三十六个国家.但是,偃王的强大也只是昙花一现.不久,穆王在西巡时趁其不备,与楚国合力击杀了偃王. 当然,仁爱的力量是巨大的,据传,徐偃王后来逃到舟山隐居,跟随他的百姓有上万人之众,直到解放前,舟山群岛还保留着偃王的许多庙宇,毕竟,人民对于仁政是怀念的. 周夷王登基后。驭方叛周,东夷跟着打劫,威胁东都雒邑。此次叛乱声势颇大,周天子调动了大量军队,在西六师,殷八师的迎头痛击下,叛军终被剿灭。 周宣王时,击败猃狁的尹吉甫征收东夷的货物,南夷三见,南淮夷六见,淮夷一见,全部臣服华夏。《诗经·大雅》中说:“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体现了当时东夷归附的情景。 山东半岛盘踞于昌乐的莱国,几乎是唯一一个具有强攻能力的东夷之国,他们的战车经常出现在营丘一带。公元前567年,齐国攻克莱子城,灭莱国,土地面积扩大一倍,成为真正的鱼盐海国。 在同化东夷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件意味深长的趣事。齐国和鲁国的国君都在推行华夏文明。齐国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因其俗,简其礼”,兼以“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等经济开放政策,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鲁国呢?他们是顽强的推行周礼,“变其俗,革其礼”,硬要东夷百姓“走向文明,接受新文化”。结果,齐在五个月内就获取人心,并逐渐成为强盛大国。鲁国则历经三年才向周公报告施政情况。周公很奇怪,问鲁国国君伯禽为什么来的那么迟,伯禽说:“我们在推行丧葬礼节,这个礼节需要三年才能完成,所以才来迟了。”周公叹到:“以后鲁国怕要臣服于齐国了。”并留下一句格言:“平易近民,民必归之。”看来,文化的推行需要经济的推动和民心的归向,关于这一点,当今 主张复兴传统文化的人也不可不查。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的渗透也在深入着. 春秋时期华夏诸国与出国争霸时,须句,颛臾,任,宿,莒,费,郯,谭等国都站在了华夏的一边,仅保持了一小部分跟东夷的礼节, 舒鸠,淮夷,锺离,葛,黄,江,英,六等国则与华夏通婚,并使用通行的华夏文字...就这样,东夷在软实力的进攻下逐渐被融合。至秦始皇统一天下时,三代东夷的后裔已散为民户,融合于华夏民族。在当今中国的东部沿海,除了畲族以外,我们很难再发现其他民族的痕迹。 然而,夷人并没有完全消失,散落于海外和东北地区的夷人反不断壮大起来,他们最终一个个的成为中原乃至整个中国的心腹大患。 肃慎是最有活力的夷人之一。他们人后来发展成挹娄、勿吉、靺鞨、女真,赫哲、鄂伦春、鄂温克、锡伯等民族,成为多民族的始祖。1644年,满族杀入山海关内,通过屡次战斗和屠杀征服了中国,这个骑射为先的民族,其尚武精神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武王伐纣时期,肃慎上贡的礼物便是兵器:楛矢和石砮——后者是一种可做箭簇的石头,这些兵器后来被刻上了“肃慎氏之贡矢”的字样。《三国志·东夷传》说:“其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尺八寸,青石为镞。。。”可见这个民族对兵器的重视。 夫余的苗裔高句丽也在东北地区繁衍着,后来,他们迁移至朝鲜半岛并构建了国家。在古代,这个国家屡次遭到帝国的侵略,讨伐和欺凌。时值今日,北方饥饿的高丽人一面接受中国的施舍,一面骂骂咧咧,南方富足的高丽人则在中国大开工厂,用儒家文化精神欺压着“不对内残忍”的中国人,让鲁迅的民族魂大放异彩。这种尴尬的双重局面使中国人多少恼羞成怒,于是,满街人都在咒骂着“高丽棒子”,并不时有人扬言要“打他们”。然而,自毁儒家“智,仁,勇”精神的人们,还能像帝国那样去“打”人家吗? 秦汉以后,日本也被列入东夷的行列。通过鲁迅的神化,这个长时间内乱的民族竟被吹捧为具有“团结天性”的民族,造成了中国人对他们的“误怕”,八年抗战的惨烈战争,又造就了中国人对他们的仇恨。在当今,日本已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它几乎冲破了联合国的限制,野心勃勃陈兵海外,觊觎着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并占据着中国的钓鱼岛。。。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乃至下一代人必然面对的忧患。 东夷还没有灭亡,而且正在壮大,三千年前中国人英勇超绝的东进,只是一个古老的序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