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除了交学费,上大学都去干什么?
绿菜花
我们上大学应该做点儿什么,应该学点儿什么?越想越觉得这个问题太大,所以不敢说研究,只敢茶余饭后闲聊两句。从学生的角度想一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多得举不胜举:诸如“书中自有黄金屋”(光绪年间某科举考生),“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八十年代某理科大学生);“做比尔盖茨第二”(九十年代某计算机系大学生);为咱全村争光(某偏远地区村支书);毕业后有口饭吃(高校扩招后某大学生),。。。。。。我奉劝各位年轻人,入学之前请务必好好想清楚你上大学是干吗来了。这年头读大学不便宜,是要交学费的。从理财的角度而言,学费是对你人生的一种投资。即是理财,就要讲回报。善用大学这几年的时光,你投资的回报将会比较丰厚。如果入学之后你还没想清楚你是干吗来了,那你很有可能将父母辛辛苦苦,或者不那么辛辛苦苦,挣来的学费钱拿去打了水漂。
常常听到一种说法叫素质教育。可关键的问题是这“素质”二字又包含了什么内容呢?本人前前后后在大学教了将近二十年的书 (数学),一直觉得这“素质”二字很有必要说道说道。不过我声明,不同的人生发展方向需要不同的素质。不敢一概而论。在此我只就本人多年在大学(包括中,美,私立,公立)以教学科研为生多年所得的一点感受说一说。若论大学生的素质,知识和创新能力是比较公认的重要素质。可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包括:选择能力,平衡能力,抗打击能力,以及人际网络。这最后一项不一定可以算作素质的范围,但绝对是大学和毕业后要做的功课之一。下面就让我一一道来。
先说说知识和创新。本人一九七八年入大学。在那个年代,人们对“知识”二字几乎是顶礼膜拜。从学习知识的角度而言,我们是非常幸运的。面壁五年半(本科四年加研究生三年减去谈恋爱一年半)我自认数学基础是打得非常牢固的。到美国后才发现那里的大四学生还在啃我当初大二就玩儿得滚瓜烂熟的概念。想起来还是非常感谢当年的老师们,认真地把我们每个学生都当作未来的数学家培养。一点儿都不含糊(不管你想不想当数学家)。为此我一辈子受益匪浅。与此同时,我却花了多年时间才悟出了一个道理(自知悟性不高,所以当年没敢出家修行),有知识并不等于会创新。 尽管知识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在学校里,老师出题,学生解答。但问题是学生毕业之后参加工作,又有那个老师来给他们出题呢?没有题目,科研岂不是无从谈起。事实上,选题往往比解题难得多。给自己出一个好题,是成功和创新的第一步,甚至是最重要的一步。如何选择新颖的研究方向并有所创新,甚至名利双收人财两得,不是几行字可以说清楚的。所以我不敢聊得太多。还是留给教育家们去研究吧。
下面聊聊选择的能力。选择就那么重要吗?我觉得太重要了。我们除了父母无法选择(干爹干妈可选), 人生一世几乎事事都要选择。特别是成人之后,朋友要选,学校要选,专业要选,导师要选,老婆老公要选,个人发展方向要选,每日吃饭穿衣要选,这年头甚至生男生女有人都想选。如今选择之不可思议,长什么样乃至变男变女也能由你选(如今人造美女能气死天生丽质)。细想一想,你的人生几乎时时刻刻都要做各种各样的选择。许多事选好了事半功倍,选不好事倍功半。更何况政治立场一旦选不好是要座大牢出人命的。每次选择都会有得有失。而未来之不可知,从而让得失无法预计。选择名,选择利,还是选择去追求兴趣,只能你自己看着办。当然,如果你真是上帝的宠儿,你可以选择名+利+兴趣的三合一。不过提醒一句,绝大多数选择三合一的都不是上帝的宠儿,而是某种程度的白日梦。而那少数三样俱全的,往往是当初选择了其一,而另外两样的到来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媒体宠儿明星大腕儿,看起来样样都有,但他们身受的压力和经过的痛苦你我又怎么会知道和体会呢?建议大学生趁着年轻,最好选择不同的事情尝试尝试。寻找一个真实的自我。失败了没关系,从新再来。年轻就是本钱。一旦进入四五十岁,选择的余地就会越来越少。而且一旦失败,就基本没有时间从新开始。所以人过中年大多会晤出一个道理:咸鱼是不会自己翻身的。如今我已经是咸鱼的年纪,奉劝大学生多想一想选什么课,什么兴趣,什么社团,什么社会活动,什么朋友,什么导师,什么女友(聪明,漂亮,温柔,贤惠,富有?五合一的女友绝对是痴心妄想)。。。。。。好好选吧。而怎样对待你的选择,也是你的选择(选择之选择,或曰选择的平方)。你可以对你的选择无怨无悔,也可以随机应变见风使舵;可以从一而终,也可以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大千世界,什么样的人都有,也都需要。我赞赏选择兴趣和快乐,但我理解选择名或利。希望你选出一片自己的天空,或是一亩三分地。从而老来你可以告诉孙辈,我当年如何选择过,所以我是现在的我。
下面聊聊平衡自己的能力。 有人问,这算什么东西?又不是练体操。可细细想来,人的个性,经历,环境,天赋,等等都有着巨大差异。谈到个人素质,一定是高低相错各有所长。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领导能力, 想象能力,你的哪一方面最强呢?我们不可能把每一样能力都练得登峰造极。我们必须有所选择,将各方面的能力作有效的搭配。这就是一种平衡。你选择如何平衡自己,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你未来的命运。有人专业素质超一流,但其他方面几乎是零。这种天才神童的命运,要么一鸣惊人,要么早早被世俗的规矩所扼杀。如果你是爱因斯坦,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许不太重要。没人敢小瞧你。但我要提醒一句,你非常有可能不是爱因斯坦再世。那么你就要好好想一想, 如何平衡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呢? 当然,如果你选择的专业热门,又赶上现在天天在歌里唱的盛世,或者九十年代美国硅谷的泡沫经济,从而人才市场求大于供 。那么恭喜了,你毕业之后的起步要比其他学生轻松许多。若是如此,说明你当初的选择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也许加上点儿运气)。但是很不幸,大多数学生要么专业不热门,要么时机不好,几百个Ph.D. 申请一个职位的场面我见过太多。竞争如此激烈,最后几个被挑出来Interview的,一定没有省油的灯。很可能专业上已无法分出高低。此时胜负的关键就只能在学问之外了。你是否有可能争取到研究经费?你的表达能力是否足以说服听众?你是否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同事和合作伙伴?这时一个恰到好处的幽默,都能为你加上几分。所以我从来不敢取笑“超女”的俗,其实学术圈有时也很俗。在这个世俗的世界里,你如果不能在某一方面一鸣惊人,那你最好平衡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人生的竞争是全方位的,这跟学校里的考试有着本质的不同。
上面只是提到了个人能力的平衡。其实平衡二字包含太广,一篇短文已无法说清。例如念书和恋爱,事业和家庭,工作和娱乐,上级和下属,父母和in-laws, 甚至每天的热量及纤维素摄取,等等等等,都需要一种平衡。平衡点选在那儿,你有一定的干预能力,但又不完全是你说了算。当你的操作脱离了一个平衡点时,事情便会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向另一个平衡点移动。这种移动的具体表现有轻有重。轻者包括:吃老婆儿光,与同事搞僵,或跳槽转场;重者诸如:离婚分手,杀人放火,乃至改朝换代。当然,换一个平衡点也未必是坏事,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平衡点,才是你的目标。
下面一项,说说抗打击能力。听起来像拳击。其实拳击也就是两个人在台上对打,至少目标很明确。而生活有时简直就是群殴,你都不知道下一拳会是谁打的。而出拳的不一定都是人,有时你撞上的只是大势所趋,自然规律。那么这一拳你就非挨不可。生活有时很无奈。而越是天才,往往就越欠缺抗打击的能力。让我们设想一个天才,小时候在乡下或者一个无名小镇里生活。那么他念书可以说是难逢对手。因而十八岁以前,天才几乎没有经历过失败。父母和乡亲对他一至的寄予厚望。可是当这位天才的生活越来越接近金字塔的上端,他周围就会冒出越来越多的强劲竞争者。这时已经找不到省油的灯了。怎么办?对于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来说,失败是无法想象的可怕。而天才都是完美主义者,无法容忍失败。所以往往一次失败,便足以毁掉一个天才。而对于天才,有一种最简便的方法可以保持其不败纪录, 那就是放弃。不做事便不会出错,不会失败。当然,这其中也有不放弃的。但不放弃就有不放弃的苦处。众老乡亲和天才本人,都赋予他极高的期望。可是很遗憾,世界上真正能达到自己期望值的人并不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绝大多数高期望值的天才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这是命运,我们无法抗争。最近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实。我一生中所接触的人,包括一面之交和来往较多的,已经有五位自杀或杀人的。都是物理学或数学方面让我自愧不如的天才。信不信由你。其实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所以我说一个人的抗打击能力非常的重要。这已经不仅仅是成功与否的问题,它可能涉及到生与死的关键。我相信大多数的成功之人不一定是天才, 但他们一定都是扛得住的人。所以我的建议是:皮糙肉厚,不屈不挠。最后再叮嘱一句更重要的话,生活中会有失意,但活得快乐比什么都重要!!!正所谓“成功虽可贵,快活价更高,无论为何故,后者不可抛。”
下面一项,该讨论人际网络了。这话听着就有点儿俗。不过我上面已经说过,清高的学术圈有时也很俗。如今已然是皮糙肉厚,俗就俗吧。人际网络不是万能的,但很多事儿离开人际网络却是万万不能的。以做学问为例,越来越多的科研要求经费的支持,包括设备,试验,养学生,养postdoc,开会,互访,跨学科合作,样样都需要经费。别的不说,现在很多大学没有经费你就没有Tenure,卷铺盖走人。饭碗都砸了,还怎么为科学献身?想献身都没有机会。面对现实,只能“逼学为商”。要搞经费,学问好固然是最重要的,但你也得有信息。你先得知道哪儿有经费,他们想资助什么方向的研究?信息越具体,你写proposal时就越可能有的放矢,对自己将来的科研方向也会把握得更准确。然而要信息就要有网络,这是不言而喻的。这里,我只是以做学问为一个例子。事实上,人际网络在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毕业找工作,创业找投资,办公司找客户,科研找经费和合伙人,成名之前自我推销,样样都需要信息和人际网络。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日后工作,你的同学,老师,同事,亲戚,朋友,在你的周围织成了一个无形大网。你从这个网络中可以感受到温馨和快乐,也有痛苦和打击。你们可能互相帮衬,也可能互相拆台。你们可以互通消息,狼狈为奸。也可以内斗不止,暗箭中伤。这都看你的性格。但我相信,善待你周围的人,至少你会快乐。但愿你精心编织这张网。它所张成的,就是你生存的空间。“一网不捞鱼,二网不捞鱼,。。。”这首儿歌还真有点儿“禅”的味道。
2006 年12月31日 (哎,一年时光又玩儿完了!)
于美国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