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 我品易中天

子曾经曰过:君子和而不同。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首先要说,央视的百家论坛致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大好事。据说,现在国内有些私立学校,也宣扬国学,教授琴棋书画、四书五经。这都是好事。

最近断肠人推介易教授,就看了他这次来美国纽约哥大的讲演,觉得讲得很有意思,于是到网上追加看了些跟他有关的视频,其中品三国只看了头两讲。结果发现他的访谈或在大学里的演讲比他在百家讲坛上的表现要好不少。接着又瞧了10分钟于丹的论语心得,远没有他讲得有趣。

后来知道易教授之串红居然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我倒是觉得有些奇怪,那些批评他的人有点过于吹毛求疵了。反过来说,国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是不是缺失太久了?

我之喜欢易教授,是因为在历史观及人生观诸方面,我有幸与他有不少共同之处。但他是专业学者,在学识、及研究方法等方面,普通人只能望其项背。我这个人史料读得不多,是没有能力指出他的硬伤的,别人指出的硬伤,我也是没有能力辨别真伪的。但我欣赏他的一些思想和治学的态度。比方他说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易先生最早是搞文学和美学的,现在涉猎历史和政治,跨学科的优势就出来了。他的文笔及煽情上或许赶不上余秋雨,但在思考的深度上,我觉得他是高于余的,这可能跟他读过不少哲学著作有一定的关系。

其实我想,国内能够达到或超过易教授的思辩水平的专家学者还有很多。但是肚子里有料,不代表能够抖得出来,我这里主要指演讲的水平。易教授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走上了电视这个大讲台。他以前可以直接影响的人,大概主要是是他的亲朋好友熟人、校园里的学生和有限的读者,现在大众传媒使他的演讲的受众扩大了无数倍。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为听众的水平更参差不齐了,而且更多人在审视你了。可是限于国内政治气候,我估计他不能,可能也不敢,把心中所有的想法都表达出来,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他很少联系当前的实际也甚少谈及对中国未来走向的思考。

易教授的口才算是出类拔萃的。至少我长这么大,没见过几个跟他这般水平的。如果我在中学时代就能遇上这么一位,我的一生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比方说,我读大学的专业也许就选别的了。很惭愧,这次听了易教授的演讲,才知道封建、待字闺中等词的原意是什么。而这些东西本应是中学就应该教了的。现在国内的中学老师大概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应付考试吧。

易教授的谈话水平也很不错。思路很清晰,道理讲起来至少当时让你听得丝丝入扣。而且他总能想办法反引导主持人把自己的意思讲完整。比方他有四个观点要讲,讲了前两个,主持人把话题岔开了,他还能设法绕回来把后两个观点讲完。我年轻的时候可以做到这样,现在,如果谈话时中间有人打岔,我都不记得我本想讲几个观点了。

现在网络的普及,使人们的眼界大开,交流的范围理论上可延伸到全球。可是说到底,上网是替代不了读书的。易教授强调读书(不同于学习)是无用之用,是谋心,让我想起自己这几年真没好好静下来读几本书,基本成了个快餐文化的享用者。

我认为易教授的“横空出世”还是有相当积极意义的。其实他没有提出多少新东西,但他的积极意义在于坚持不懈地展示自己的考据、思辨过程,他能做到让人爱听,而这不是所有专家学者都能做到的,尤其达到刮起流行风暴的程度。这些考据、思辨的理念,应该早早传给青少年,越早越好,越广越好。

如果我有钱了,我想设立一个基金,来资助易教授们,支付他们国内外演讲的费用、研究的费用,及如果因敢言而丢掉工作后的生活的费用,让他们没有经济后顾之忧地来影响更多的人。鼓励教育,鼓吹独立思考的能力,其用意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善莫大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