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这四个字,对成都人来讲,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不陌生。因为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名的改革,在成都已扎扎实实地进行了四年。
nesenewsnet.com) 让他们惊喜的,是能够获得“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金光闪闪的头衔。虽然始于2003年的统筹城乡改革,早已使成都的城市和乡村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结构调整、从制度设计到思想观念、从公共服务水平到收入水平差距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能够从众多争夺第三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省、市中脱颖而出,成都人依然感到欢欣鼓舞。
(chinesenewsnet.com) “三个集中”提高城镇化水平
(chinesenewsnet.com) “将成都设立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对成都近年来统筹发展实践的高度肯定。”全国人大代表、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纪尽善说。
(chinesenewsnet.com)人口过千万的成都市,人多地少,农民占2/3,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变化始于双流县的一个探索性实践:这个曾有一户农民四亩田被分为24块的农业大县,为解决土地集中经营及附带产生的问题,在2003年初开创性地提出了“三个集中”的概念,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
(chinesenewsnet.com) “三个集中”把工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城市化统筹安排,不仅解决了工业项目节约用地问题,而且实现了“少取多予”、“以工补农”的城乡和谐发展,当年双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即跃居四川省第一名,城市化率提高了六个百分点。
2003年10月,在总结“双流经验”基础上,成都市开始在全市广泛推广“三个集中”。目前,全市原有的116个工业开发区,已调整为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工业集中度达59.9%。到2006年底,全市共实施土地规模经营153.8万亩,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联系带动农户123.5万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59.2%,近27万农民住进了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
(chinesenewsnet.com) “一盘棋”扭转“重城轻乡”格局
(chinesenewsnet.com)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中,成都市逐渐探索建立了新型的城乡“一盘棋”工作机制和体制,从体制和机制上初步扭转了“重城轻乡”格局,使广大农民充分
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据了解,实行城乡统筹后,成都市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年年保持成倍以上的增长,四年来财政投入高达120多亿元,使“多予少取”不再是一句空话。
(chinesenewsnet.com) 从2004年起,成都市开始对城乡分割部门动起了“手术”:撤销市农牧局、农机局,成立市农业委员会,区(市)县成立城乡一体化工作局或农村发展局;成立市水务局,对全市城乡水资源实施统一调度和管理;撤销市交通局、市政公用局,成立市交通委员会。通过机构改革整合,改变了以前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的现象,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行政成本也大大降低,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
(chinesenewsnet.com) 此外,成都市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从实现城乡居民均等化公共服务、缩小生活水平差距等方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如对失地农民进行全程就业安置,把所有就业优惠政策向农民延伸;投资10亿元对农村中小学实施标准化建设,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进行统筹调配,划片进入公办中小学,一律取消借读费;在全市农村推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对过去已征地农民中,年龄男满60周岁、女满50周岁的,由政府一次性缴纳养老和医疗费后,每月领取养老保险金和
享受医疗保险等。
(chinesenewsnet.com) 与此同时,成都市加快规范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步伐,他们认为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保障”。内容包括:通过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市共减少行政审批事项758项,占原行政审批事项的66%;建立了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实现了城乡规划“一盘棋”;积极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和规范了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全面实施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撤并30%左右的乡镇、47%左右的村,精简乡镇机构各类人员5000多名;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就业、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城乡基本实现比较充分就业,200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2.8%;基本实现城乡教育硬件均衡配置、教育质量均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截至2006年,成都市1/3的乡镇、90%以上的村(社区)开展了基层党委书记的公推直选,实现了党务、政务和村(居)务公开全覆盖,并全面引入民主测评、民意调查、述职评议、线型分析等,形成了“下评上、民评官、基层评机关”的社会化评价机制。
“城里人”和“乡下人”界限不再分明
(chinesenewsnet.com) 经过四年探索实践,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据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介绍,2006年,成都市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0亿元,比2002年增长65.8%;全口径财政收入489亿元,比2002年增长2.2倍;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05元,比2002年增长了45.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2.66:1缩小到2006年的2.61:1。
(chinesenewsnet.com) 如今,在一视同仁的社会制度和日渐缩小的经济差距面前,“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界限正在成都逐渐变得模糊。家住万科城市花园的都市白领冯梅说:“万科也算成都的高档住宅小区了,可我楼上楼下的邻居原来都是农民,有的做花卉生意,有的跑运输,家里装修得比我家还有品位。这怎么能算‘乡下人’呢!”
(chinesenewsnet.com)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杨伟民说,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有几个方面的成效比较显著:第一,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初步形成。一些地方的农民已经实现了“四金”或者“五金”的收入,既有土地入股的股金收入,也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打工收入,还有社会保障甚至房产收入。第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第三,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尤其是“一揽子”解决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第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第五,农村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第六,城镇化水平提高。第七,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chinesenewsnet.com) “在成都调研时,我们与近20个老百姓进行了直接接触,其中有领社会保障的失地农民,有安逸养老的老人,还有仍在种地的农民,大家都感到满意,这让我们印象深刻。”杨伟民说,最后我们得出结论:成都市具有统筹城乡发展的良好基础,下一步发展和改革的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内容明确,且具备了设立试验区的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改革方向,应该设立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
但是,当这一切被冠上“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成都人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所实践统筹城乡发展不过是“万里长征第一步”。6月9日,在成都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政府秘书长毛志雄说,设立成都统筹城乡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成都加快发展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他们将尽快制定完善具体实施方案,上报国家发改委,重点在统筹城乡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体制、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健全基层自治组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通过改革探索,加快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