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与秦桧--两位真正伟大的民族英雄
朱海军:我说岳飞与秦桧
--------------------------------------------------------------------------------
《读〈罗马的诞生〉说中国历史》在《西湖评论》第43期上和我的讨论组里发表后,在不到十个小时内我就收到了六封电子信件和三个长途电话,有人痛骂我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中国古代头号大汉奸秦桧“平反”,竟然“丧尽天良”地“称颂”秦桧“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功勋”。也有人说这篇文章“尖锐犀利”,“读着特过瘾”的。不管怎样,我很高兴,因为因特网让我痛痛快快地表达了多年来我在纸质媒体上无法表达的历史思考。
我读过很多“前右派”们写的东西,都说自己被“错划成了右派”,都为自己终于被摘了右派帽子而感恩戴德。真他妈的没劲儿!我要是真的早生三十年且被打成了右派,有人给我摘帽,我一定断然拒绝,我一定会说:“我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右派,你们没有错划,更不必为我摘帽!”连顾准都没这么说,所以,我对顾准很不以为然。
我不知道当年有没有因为说了秦桧的什么好话而被打成右派的。在那个一切为政治服务的年代,历史不但是当代史,而且是当前斗争的“理论战线”。君不见轰轰烈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就是从历史人物海瑞(我对他也有专论)身上开始的。在中国,有很多历史人物从来都没有真正成为与当代人无甚关系的“历史人物”。
例如秦桧,他至今都还作为“汉奸”、“投降派”、“卖国贼”的代名词而“活着”,他的“臭味”依然浓烈。“拨乱反正”以来,很多历史人物都被“平反”了。现在谁还歌颂洪秀全们,痛恨曾国藩们呢?但是,正如焦国标先生说的,五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中,还有60年代初三千万农民饿死这一历史惨剧没有个“说法”(见《读书》,1998年第12期);我认为,五千年中华民族历史中,秦桧落骂名这一千古奇冤还没有昭雪。
我对岳飞和秦桧这两人物感兴趣不自今日始。1981年,十三岁的我发表的一首小诗就是题为《听<岳飞传>》,写的是三中全会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有了收音机;有一天我放学晚,满街收音机声都是刘兰芳说的《岳飞传》(可见少年的我曾是多么“根红苗正”)。后来在大学,我专门研究过一段戏台、平书中的杨门女将故事,得出结论说,那是失败者的胜利梦,阳萎者的性幻想。人们歌颂杨家将、歌颂岳飞,痛恨潘仁美、痛恨秦桧的心理是完全一样的。所有的宋朝戏都在说,宋朝军队是强大的,若非潘仁美、秦桧卖国,宋朝不但不会失败,还能荡平辽金,一统寰宇。关于鸦片战争,人们也有这样的臆症:若非琦善卖国,林则徐定能拒敌于国门之外。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中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论证了大清必败,林则徐被失败者神话了。稍微了解宋朝兵制的人都知道,宋朝军队是不可能打胜仗的。人们想当然地认定,岳家军战无不胜,若非十二首金牌紧催退兵,兵飞定能“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金兀术的这句话给失一千年来屡屡失败的汉族人多大的慰藉!我不知这句话的来历,谁要因为这是历史记载而对它坚信不疑,我劝他读一读葛剑雄先生的《假如世上只有中文》这篇文章。我们中国人很爱拿敌人的话称赞自己。埃德加·斯诺的名言“我热爱中国”谁人不知,可是在那个时代,谁敢说“我热爱美国”?
“怒发冲冠”这首《满江红》词早有人考证出是明朝人所做,但它已被“石化”到了岳飞名下,万古不易。因为我们中国人老是把“理所当然”当做“势所必然”,进而认定为“事所实然”。有多少段中国历史象珊瑚礁一样,是历史中多得象珊瑚虫似的软体动物的精神分泌物形成的?
国人心目中的岳飞不过是一介书生而已,一点也没有大将军的胆识。他的理想是收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帝,假若他成功了,将置宋高宗赵构于何处?这一点我不想多说,因为古代早就有人说过了。
不能说秦桧是“汉奸”,因为他一生都生活在赵宋的天下,到金国也是代表赵宋出使;也不能说秦桧是“投降派”,因为他并没有主张投降,南宋也真的没有投降;更不能说秦桧“卖国”,因为为人臣者,即便位极人臣,哪有“卖国”的资格和权力?我考证过,只有汉语有“卖国”这种说法,它背后是视国家为一家一姓之私产的根深蒂固的意识。
我们来看看秦桧到底都干了什么: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汴京,李纲主战,张邦昌主和。秦桧上兵机四事,提出了一个拆衷方案:许割燕山(金要求宋割让三镇),被宋钦宗任命为“割地使”,至燕山府而返。靖康二年(1127年),秦桧反对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被逮入金营,旋又随徽钦二帝北迁。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秦桧从金兵营中逃到到杭州(当时不叫首都,叫“行在”),被封为尚书。宋高宗下诏书,表彰秦桧被俘北去后,如“苏武之在匈奴,常持汉节”。连李纲都亲笔写信给秦桧,盛赞他“精忠许国”。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代高宗接受金国诏书,达成和议。宋金议和的结果是:宋对金称臣;宋每年向金贡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三,金归还河南、陕西之地;四、金归还徽宗梓宫、韦太后及钦宗。这时宋处于绝对劣势。
此后不久,金人败盟,宋金之间多次开战,岳飞抗金主要发生在这种形势下,其历史作用是让金人看到了宋的军事力量在增强,从而增加了宋在议和时的筹码,使宋金真正形成了对峙局面。岳飞抗金实际起到的历史作用仅在于此。假如岳飞力量增加,就与金兵旗鼓相当了,假如岳飞一意抗战(这是难免的),那么宋金之间就永无和平,战争将持续相当长时间。宋高宗赵构一直处于金兵威胁下,现在稍稍安定,怎能不想享几年偏安之福,要知道,这半壁江山也实在是得之不易。这大概也是天下老百姓的共同愿望。所以,赵构也仿效乃祖赵匡胤,来了一幕规模稍小的“杯酒释兵权”,杀岳飞不过是他褫夺军人兵权的一个步骤而已。常言道:“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这是中国历史的一条特殊规律。只是,在赵构这里,情况稍有不同:岳飞们并没有打败敌人,而只是与敌人大体上形成了一种无均衡。从赵构这里说,岳飞不死,宝座不稳,福不得享。从宋金两国百姓的角度说,岳飞不死,战乱不止,民不聊生。我说“岳飞之死,宜乎宜也”,不亦宜乎?杀岳飞者,岳飞也;杀岳飞者赵构也;杀岳飞者时势也。秦桧杀岳飞,是执行王命,顺应天意。
宋金再次议和后,天下太平,几二百年,直到金宋先后灭于蒙古。
魏蜀吴三分天下,金宋两分天下,情况很有点相似。过去学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完全是因为囿于“华夷之大防”,不把金朝当作正统合法之政权。诸葛亮与秦桧所处的地位也多有相似。应该说,秦桧对宋金对峙、两分天下局面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秦桧做过俘虏,深知金强宋弱之势,也深知宋的命运是要么灭亡,要么偏安。他很早就在奏章中表达了这样的远见。所以,我认为,秦桧的战略眼光一点都不亚于诸葛亮。要是诸葛亮处于秦桧所处的历史境况中,或者说,秦桧以诸葛亮为榜样,不识时务,执意北进中原,那么,金和宋都将失去二百年和平发展的大好机会。中国必将比现在更加落后于西方。甚至汉族能否保持对周边民族的文化优势都很难说(南宋正是汉民族物质精神文明发展极大的一个朝代)。从我所揭示的这个“历史长距离的合理性”来看,我说“诸葛亮是一个千古罪人”不亦宜乎?我说“秦桧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功勋”,不亦宜乎?不亦大宜乎?
(本文作者发刊时已经外出旅行,反对意见和抗议请投寄:apeman@egroups。com本刊不同意作者的历史理论,热切希望有识之士撰文批驳,考虑到我们面对的论敌准备充分,所以建议大家在撰写批驳文章的时候不要引用以下材料:大中小学历史课本、民间传说、说岳全传、戏剧。文章也可以直接寄给本刊编辑部)
[狐摘本文] 原贴地址:http://club.book.sohu.com/read-book-204865-0-10.html
朱海军:谢安与秦桧--两位真正伟大的民族英雄
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我才精读了一半,读这本书的笔记我也
才写了一半。最近我又买到了他的另一本书:《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国大历史》姊妹篇。
关于“确定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的淝水之战,黄仁宇表述了这
样一个观点:南朝北伐不成,是因为北伐与移民方向冲突。
他说:“自从东汉覆亡,中国人口因天灾与战争的影响,长期由
北向南而由西向东的迁移。即魏晋间的战争,也带着武装移民的情调,
有如280年之平吴,西普发动了20万人的兵力,至建邺收版籍,
则只有男女263万,其南征兵力已占当地人口很大的一个比例。·
·····石季龙则徙辽西、北平、渔阳万户于兖豫雍洛。淝水之战
前夕,长安附近的人口又以鲜卑羌羯为多。有如上述,则南朝的北伐,
与这种半自然力量发动的移民方向冲突,不易彻底执行。淝水战前,
东晋之桓温,曾克服洛阳,又于369年入长安,终在枋头挫败。”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说:“公元383年,这流亡政
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帅的绝对优势的北
方联军(淝水之战)。可是纵然如此,东晋仍无力北伐,仅能保持南
方的半壁江山,以后四个继之而起的短命朝庭也无不如此。”
我在读了这一段后评论说:“岳飞抗金所取得的胜利似乎比不上
淝水之战,谢安为什么没有挥师北伐,可能就是因为他深知南方不敌
北方,如一意北进,则偏安亦难保。”
东晋进行过北伐,甚至还取得过攻克洛阳和长安这样的辉煌战绩,
然而,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南方偏安的命运不可抗拒。谢安深深地
认识到了南北分裂、南方偏安之“时务”,他没有“乘胜前进”,逆
天而行,为其不可为,结果“确定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
谢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千年纪中数一数二的关键人物,他比稍早
于他的诸葛亮明智得多。诸葛亮是上一个千年纪的千古罪人,谢安则
立下了千古不朽之功勋。过去论史者一方面称颂诸葛亮北伐,另一方
面却似乎没有人指责谢安没有北伐。由此可见,人们评论历史人物的
标准也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
谢安的功勋是确定了南北朝长期分裂,而这次大分裂却对中国历
史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因为南方的偏安极大地推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这次大分裂结束后,隋炀帝开挖大运河,是因为南方经济已远远超过
了北方。隋朝速亡,但唐朝的繁荣有赖于大运河者多多,也就是有赖
于南方经济者多多。这里肯定有谢安确定南方偏安有关。李白最敬佩
谢安,谢安对唐朝的确做出了间接的巨大贡献。
谢安与秦桧所处的历史境况非常相似,他们所起的历史作用也非
常相似。
黄仁宇认为南朝北伐不成,是因为北伐与移民方向冲突。我认为
南宋北伐不成(岳飞北伐必定要失败,韩侂胄北伐实际上失败),也
是因为这与当时移民方向相冲突。
葛剑雄在《江南何时成天堂》一文中说:“北宋末年的大规模人
口南迁持续到元初,二百余年间又有大批北方人在江南定居。杭州城
里,由于迁入的北方人占了多数,连当地的方言也北方化了,江南的
其他城市也有类似情况。移民江南带来了人力、物力,也促进了文化
的进步。人间天堂是近千年开发的结果,离不开北方移民的贡献。”
这不是与黄仁宇说的南北朝时候的移民方向完全一样吗?黄仁宇
说的移民主要是少数民族向东向南移民,葛剑雄说的主要是汉族人向
南移民,但是,我认为。但是,从北宋末年直到元初,北方汉人向南
移民是在少数民族向南移民的压力下进行的,这一点葛剑雄没有明说
罢了。
南宋初年,北方汉人分成了两类:能够与金人相处的,选择了留
居,做了金朝的臣民;不能与金人相处的,选择了南迁,到南方做宋
朝的臣民。我认为,北宋灭亡之后,金朝对北方汉人的统治肯定不是
很快就确立的,这期间肯定有相当长时间的“统治真空”,在这段
“统治真空”期间,北方汉人愿意南迁的且有能力南迁的,肯定是可
以南迁的。
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即将占领华北时,很多中国人为了不做
亡国奴,都向南方逃亡了。我注意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向南逃亡至少
是要花路费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就只有留下来做亡国奴。周作
人不南行,李敖的父亲不南行,都主要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南
行。至于穷苦农民,他们被固着在土地上,不可能离开自己的家园去
南方做更穷的人。
由此我推断,在北宋、南宋之交,选择移居南方的大都是有钱有
势的北方汉族人,不大可能是“战争难民”。有钱人向南移民,当然
对南方经济大人好处。虽然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但是,爱国往往
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就像在今天,移民海外去爱外国,也需要
一定的经济基础。
假如岳飞胜了金兵后,了解赵构的意图,也体察当时形势,断然
主动退兵,则岳飞本人可比于谢安。岳飞抗金起到了向金国示威、增
加南宋议和筹码的作用。这也确实是功不可没的,然而仅此而已。中
国人崇拜岳飞,隐隐有着这样的心理:假如不是岳飞被害,则金兵可
退,黄龙可捣,大宋可以统一全国。实际上,赵构、秦桧杀了岳飞,
保全了岳飞英雄美名,否则,岳飞终究必败。
谢安和秦桧分别是汉民族两个千年纪中的两个关键人物。谢安确
定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秦桧确定了南宋与金长期对峙,他们都确保了
汉族人最富饶的南方领土免受异族蹂躏,对汉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
了伟大贡献。谢安和秦桧才是汉民族真正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中华
民族真正伟大的民族英雄。
《西湖评论》第 0073期
朱海军:答欧阳傲雪论秦桧
《西湖评论》第73期上一下子发表了我的三篇关于秦桧的文章,
其中两篇称秦桧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这比两个月前挑起论战
的称秦桧是“功臣”的那两篇文章,论调提高了八度。就我个人而言,
这两篇文章算是我这两个月在《西湖评论》上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
小结。
我很高兴地回忆,两个月前,我发表《我说岳飞与秦桧》时,立
即激起了轩然大波,而现在,我只收到了“朱海军,闭上您的臭嘴!
读《西湖评论》73期有感!”这样一句辱骂,作者wangsb该
不是“wangshabi”吧!评论或反驳也只有欧阳傲雪先生这
一篇。这可能是因为大家认为我的观点不价值一驳,但更可能是因为
这两个月来我在《西湖评论》上发表的文章确实起到了“扭转韩坤”
的作用,使一部分读者习惯了换个角度看问题。
这两篇文章都是读书笔记,引用的是黄仁宇和葛剑雄的论断,这
二位是我的站立的“肩膀”。这两个月来,我读了不少历史书,写了
不少笔记,关于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就写了两三万字。比较一下
这两篇文章和两个月前发表的那两篇,明眼人一看便知,我掌握的史
料充实多了,我的论证也精细多了。且不说由秦桧论引出来的观点,
单就秦桧论而言,我在这两个月里取得了很大“进展”。这就是我得
益于这场网上论战的,所以,我非常感激所有参与论战的朋友们。这
不是“做秀”,这是真心话。再没有比论战更能激发新思想了。春秋
战国有论战,所以,春秋战国有思想;五四时代有论战,所以,五四
时代有思想。这两次论战之间两千年,中国没有发生过真正的论战,
所以,这两千年间中国没有思想。“万马齐喑究可哀”,真可发千古
一叹!
我非常明确地把因特网当作一种优越的思想传媒,这两个月来一
直在专门为因特网写作。我粗略地算了算,我的“因特文章”已逾二
十万字。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宝贵的“思想喷发”。参与论战的朋友
对我起到了重要的加压作用。
但是,我要说,参加论战的朋友们在这两个月中却一无所获,我
没见有谁因为与我论战而提出什么新见解。我认为这是很可惜的。这
都是因为,与我论战的朋友们没有持建设性的开放态度。比如,傲雪
先生这篇就是这样,让我对他做一次“建设性答复”吧。
“错误本质:妥协因而能够保全半壁江山,人民生活在客观上免
遭破坏。”
在与人争论时,最好不要先判定对方是“错误的”。关于历史的
议论,大概根本就没有什么是“正确的”。我们谁不曾被教课书灌了
满脑子“正确的”历史观,现在怎样了呢?胡乔木出国访问,要送外
国人一部书,季羡林建议胡乔木就送他写的某部影响十分大的书,胡
乔木竟说“那算什么”(见丁东,《尊严无价》)。依附于某种“上
层建筑”的历史学著作,在这种“上层建筑”倒塌时自然就毫无价值
了。留传千古的只能是纯粹个人的著述。
欧阳傲雪先生说:“吴晗先生的《谈骨气》应该再读一读。”
我正要到网上敲打吴晗呢,吴晗却被人推到了我面前。
葛剑雄在《两件有关<海瑞罢官>的小事》一文中(见《看得见
的沧桑》)说,他的老师谭其骧在对《海瑞罢官》的一片赞誉声中直
截了当地对老友吴晗说了声“不好”。葛剑雄评论说:“但谭先生又
哪里会知道老友吴晗50岁学吹打的初衷呢?”葛剑雄还说,中国社
科院的吴晓铃在哈佛燕京学社做学术报告时披露了吴晗写戏是出于毛
泽东授意的事实。吴晗一位历史学家因一部历史戏而引发了史无前例
的一场“浩劫”,这是一场历史的悲剧,却也有很多喜剧甚至闹剧成
份。吴晗自己有没有“骨气”还是个问题呢!
关于海瑞本人、《海瑞罢官》和吴晗,我都会专门讨论的。
傲雪先生在分析我的“错误本质”时,显然带贬意地说:“不管
黑猫白猫,咬得住MOUSE就是好猫。”对!我论秦桧所依据的确
有邓小平理论的成份!!
傲雪先生说:“流氓把黄花闺女卖给了恶霸,免遭了其他地痞的
强奸。所以是个好流氓。”要打比喻,这个比喻也很不恰当。秦桧主
持与金国妥协,可以比喻为让赵构将他虽然宠爱却保不住了的嫔妃
“让出”了几个给金人,赵构要是不能“割爱”,很可能一个嫔妃也
保不住。
傲雪先生说:“朱海军先生把民族节气抛开不谈。中华民族膝盖
骨从来是含钙量很高的,与其耻辱偷生,不如同归于尽。失去骨气的
民族只能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傲雪先生是精通英语的,我就搞不明白这几句汉语当译成什么
“时态”和“情态”。谈论历史只能用过去过!
“中华民族膝盖骨从来是含钙量很高的。”这话真让我这个中华
民族一成员笑了半天。康有为说:人不下跪,长着膝盖骨干什么?汉
族人才有几天不天天下跪?!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话被日本人学了去,二战后期,
日本不但喊出了“一亿玉碎”的口号,而且真的做到了这一点。这就
是为什么日本虽然败于美国,却也保全了自己的领土和国体。“爱国
算术”曾被算过无数次:一百个打一个,还打不过XXX?可是,比
辽金蒙满的羊都多的汉族人就硬是打不过辽金蒙满。
“宁要对敌战斗的血,不要异族统治下安居乐业的甜。”类似的
话不知被“说”过多少次了,可它总是需要“说”,而且谁都会“说”。
“尤太民族值得我们学习。”
是的,“优泰”民族太值得我们学习了。有一期《读书》上有一
句话说:中国人徒有肉体,没有精神;“优泰”人徒有精神,没有肉
体(我一定找到这句原话)。我理解这后半句是说“优泰”民族没有
了“国体”。可“优泰”民族现在已经有了“国体”,而我们中国人
有什么“精神”呢?
《西湖评论》第 0076期
中国杭州政务论坛 (http://bbs.hz.gov.cn/index.asp)
-- 我评杭州 (http://bbs.hz.gov.cn/list.asp?boardid=513)
---- [转帖]西子湖畔论秦桧 (http://bbs.hz.gov.cn/dispbbs.asp?boardid=513&id=3727)
--------------------------------------------------------------------------------
-- 作者:旅游者频道
-- 发布时间:2005-6-30 10:03:00
-- [转帖]西子湖畔论秦桧
这个地方,是看荷花的地方。从断桥过去,这一路是古人的香,一边是山,一边是水,分明风景有些温情处,略不去杭州本色,但有一个庙,却是大英雄岳飞的祠处,那是清峻的所在。红墙黑瓦下,岳飞英雄的像,高大威风,那“还我河山”大匾下的怒目,足以让每一个人,皆被这“家国天下”压榨出一个大大的为国为公的灵魂来。带着这点高涨的魂灵,再去见那圜丘坟中埋的忠骨,对杀害英雄的奸贼,怎不生满腔的怒火?
秦桧的反绑跪像,以生铁铸成,另外陪绑的,还有他的夫人王氏,据传说这个妇人,曾帮老公出主意如何诬谄岳飞,还有一个万俟卢,一个张俊,这些人的名字,有时候人们搞不大清楚,那个张俊,实际上是和岳飞一样有名的大英雄。我的少年,从三国水浒的连环画中长大,这一角两分钱一本的小人书,还包括了全套的《说岳全传》,岳大英雄的传记从一场大水开始,这个如来佛头上的金鹏投生的人被放在一个水缸中顺水而下,最后到风波亭被杀头,看书少年的内心被这种历史故事塞满一腔的愤懑,直到听说那个秦桧被铸成跪像日日在岳英雄的坟前被千千万万的口水所污,方有所缓解。长大后,有机会买那五块钱一张的门票拜看英雄的祭庙,自然也不曾忘记往那跪了八百年的铁像上吐一口痰,似乎这一口口的肮脏的口水,可以一点点洗去这个民族背上苦难污脏的印记。今天你要有心吐这口痰,门票要三十了,再加上吐痰的罚款,这口痰现不大吐得起。
这四俱铁像应当铸于八百年前,时人都不明白这铁像的意义何在,似乎只是为让人出一口屈辱亡国的恶气,它们肯定不曾让我们有过什么深思和反思,因为很多年后,那个叫明朝的国家,照例还是为一个有铁骑兵优势的满族所征服,这个明朝中,能和岳飞一样抗击满族铁骑的袁崇焕,最后被人民剐肉生啖,而吴三桂则为了一个美女送出了江山。是时,那四俱铁像,一样在岳坟前跪着,领受人民愤怒的口水。
如果我们真的稍作一点深究,就会怀疑:难道秦桧当年真的不明白他杀害岳飞在历史上的意义何在,一个状元、一个宰相,因为什么理由,不能估计到他所做的事情、他得到的好处,不能和身后的骂名相当?
一个国家中,有主战的一派,有主和的一派,这在一个现代的民主国家中,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我们的历史中,习惯于在道德方面对其进行评判,忠臣的反对者,就是奸臣,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我们因此会忽略了对事情的本身进行评判,譬如和敌对国家进行谈判求得和平的本身,对错何在?我们就少了一点追问的精神:每年的岁币,和战争的费用相比,是九牛一毛,也是中国因无法剿灭北方民族而采取的示得双方和平的惯例钱,汉唐莫能免;称金国的皇帝为叔父,皇帝自己都愿意,碍别人什么事情呢?和战争使人民生灵涂炭相比,谈判求得和平,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况且和金国议和,并不是南宋朝单方面乞求的事情,是双方对等的谈判,在这个时候,作为宰相的秦桧命令在开封陷入对峙局面的岳飞停战议和,有什么错误呢?当时在金国,也有和战之争,结果是双方主和的一派都占了上风,才得有一个和议的局面形成,这个时候叫嚣战争的岳飞,有没有顾恤国家大局?顾恤人民生灵?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纸被中国人指为由秦桧主导签下的卖国和议,同样也被金国人指责为卖国和议,其对错何在?它争得迎回二帝,收复河南、山西,中国有哪个和方达成这样大的好处?
这个和议,因金国主战派最后得势而被部分撕毁,这说明,和议的保证,需要能干的军队存在,但是岳飞在十二金牌召回后,数次自解兵权,摞挑子不干的行为,就是意气用事,不见得是忠臣的所为了,因为忠臣以国以民为重,不会把自己个人声名事业看得如此之重。
时人从岳飞的《满江红》词中读到“直捣黄龙府”的句子,以为岳飞灭金不过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所以对秦桧所有的愤恨,皆从此出。但是一个人,稍能作一点冷静的思考,对当时的大局形势作一个判断,都能明白那不过是诗人的诗句而已,它以夸张为本色。倘使岳飞真的“踏破贺兰山缺”,去“直捣黄龙府”,他的下场,不过就是汉李广最后的下场,孤军深入后,被围就擒还是身死,都是一个英雄身败名裂的结果。或许可以说,正是秦桧的十二道金牌,拯救了岳飞,成就了他千古英雄的美名!因为当时的南宋小朝廷,根本没有能力,在后勤和全民的军事动员上,对金国发起一个从陕西到山东几千里战线上的战略进攻,如此,岳飞对黄龙的进攻,其结果,不过就是当年金国人进攻临安后,被韩世忠堵在黄天荡的翻版而已。金国和宋国,都没有吃掉对方的能力。
我们不得不自问:我们对秦桧为达成一份和议所作的艰苦努力,是不是太过轻视?
我们中国人大抵有一个观念,那就是认为做奸贼十分容易,而英雄要达成一个伟大的目标,则需要一百分的努力。这个观念本为也没有错,问题是在于如果我们判错忠奸,就会把一个许多本来是十分难以达成,不容易为人理解,需要人十分努力去做的事情,看成一件容易的事情,并把它归于奸邪。和议,就是一个例子。北上抗金收复失地,固然至大至伟,但是在一个艰难的时世下,和敌国求和,使目前治下的人民在连年战乱后喘一口气,过一点安居乐业的生活,也并不是出手即成的事。更何况中国的道德观念,在历史上的主和派,历来都得在道德方面担当被指责的角色,一个人,如果在这方面都有清醒的认识,那么要他以人民利益为重,以赵家人一统天下的虚荣为轻,作一个主和派,更需要无上的勇气。
实际上,岳飞和秦桧,都是国家的大忠臣,但是双方因中国文化的影响,及个人性格的限制,水火不能两立,是宋朝悲剧的根源。如果说秦桧是亡国的大奸臣,又如何解释岳飞死后,有几十年的时间秦桧当权,南宋不仅没有灭亡,反而有一段最稳定经济发展的时间?
其实秦桧本人,在当时,能支撑一个危局下的南宋小朝廷便当安稳几十年,从历史的角度,应能当得一个贤相的名号。他之杀岳飞,一是出于主上赵构的主意,并非秦岳有仇,在秦的意思中,岳云和张宪本来就是牢狱之灾,而一同受死,自然就是赵构皇帝加添;二是秦桧身在其位,算是看透国家的本质,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国力的有效动员上,都无法支撑岳飞作统一北方的战争,而这点,恐怕正是岳飞所不能看到的。秦桧并不是一个邪恶的人,这在岳飞死后他的作为上更能看到,当时岳的后人流落到福建,正是秦桧的资助,他们才得以生存下去,而当地方官们出于讨好秦的考虑而想置他们于死地时,秦桧断然阻止了他们的做法。
这个民族,最后被蒙古人打败,终于还是成了那铁骑下的贱民。战争也好,和议也好,这一个民族的劫难无法逃避。没有人去好好想一下一个政治经济各方面都相对更加发达的民族,为什么不能武装对抗北方骑兵?这难道仅仅可以用朝廷出了个奸人来解释吗?但是我们就这样办了。用几千斤生铁在岳坟前铸四个跪像,仿佛把所有的问题全解决了。整个民族,就用这几千斤生铁和一个朝代的覆灭撇脱了干系。
铁骑兵打不过吗?无论是韩世忠还是岳飞,都破过对方的铁浮图、拐子马;那个不可一世的蒙古朝,最后也被姓朱的人马打得望北鼠窜。后来姓朱的又被北方来的骑兵所灭,这已经有几百年的轮回了?我们说事的把一个昏君一个奸臣拖出来批一阵就全了事了。仿佛整个国家的身家性命,本来就只系在这么几个人的身上,和芸芸大众,和我们全无一点干系。为什么一个富裕的国家,其国力不能用一个制度有效地调动起来?为什么一个文明如此发达的国家,其之经济不能在促使科学技术发展上发挥效力?为什么一个这么早发明火药发明突火枪的国家,到灭亡了还在用冷兵器对抗北方骑兵?这难道都是秦桧的阴谋诡计使然?
这个道器相分、重道轻器的民族,要在秦桧身死八百年后,才被海上来的西洋鬼子打开窍。“器”既已无法得到发展,那个“道”也就成了无本之末被翻来复去地研究到走火入魔的地步,到明朝,更出了方孝孺这种为朱姓哪个狗东西当皇帝,而陪死上十族的酸户头。而被铸成跪像的秦桧,八百年来,成为中国人内心反思的魔障,成为阻碍中国人把道理看得更深一层的幽灵。
几万万的中国人,来过这西湖边的岳庙,他们在岳坟前看到那跪像,内心感到耻辱,但不知耻辱何在?一口口轻飘飘的唾沫,就每个人自己身上该担当的耻辱,转嫁到了秦桧一个人的身上。
我们这个民族,不仅在这一具具铁铸像上撇脱自己的责任,而且在这铁铸像上折射出了这个民族另一种集体的丑恶。对一个生前有恶的死者,残忍到罚他千秋万代的跪,初看似乎体现了这个民族有强烈的悲愤和正义感,但细想,并见这个民族欺软怕硬的本质。这个奸臣,生前有权有势,过得有滋有味,并无人敢发怒气,到他死了成死蟹一只了,不会说话了,就有千万只脚伸出来踩,这种打死老虎的英雄,不是光明磊落的所在。再较一步真,那杀岳飞的主谋,实在于高宗赵构皇帝,但因其一个皇帝的名份,即使改朝换代了,也没人敢把他一同绑来跪上,这种心理,难道不是出于向每一代皇帝表示忠心的懦弱?这种懦弱背景反衬下的正义有一个方向,那就是他只鞭打死了的老虎。
我想一个民族,如果习惯于往故人死者头上推卸责任,不习惯自省反思追索各人自己的责任所在,是不容易看到未来的。这样的坏习惯,我们从民国清末一代开始痛改,但是到今天还没有脱掉这根尾巴,这西湖边的铁像是一个证明。
陈先进于2005年6月12日 作者:陈先进 回复日期:2005-6-27 21:16:00
--------------------------------------------------------------------------------
论秦桧
起风云 [gthhw_8125@sohu] 发表于06-15 14:03 [回复] [发留言] [送礼物]
秦桧是奸臣吗?不,是忠臣!
为什么以前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秦桧是“奸细”呢?这是因为他们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所做出的定论。但是你如果看过顾吉辰撰写的《秦桧“奸细”说质疑》,你也会认为秦桧是忠臣。
宋朝张邦昌友婿朱胜非写的《闲居录》说,秦桧全家及婢仆从金国归宋,不是逃归。朱胜非是拥护张邦昌的,而秦桧是一直反对金人立伪张邦昌,秦桧与朱胜非矛盾尖锐。秦桧执政时,朱胜非被废居八年。可以断定朱胜非写的《闲居录》认定秦桧不是从金国逃归,显然这是对秦桧的打击报复。
《金人南迁录》说,天会八年,诸臣害怕宋朝君臣报复,主张放纵秦桧归宋朝。然而《金人南迁录》是一本谬误百出的书,此书对秦桧的叙述是“晓然傅会”,是错误的。
南宋许多著名史学家认定秦桧不是“奸细”。例如:李心传写的《要录》说,秦桧不是金人“奸细“,是主和派,不是抗战派。徐梦莘写的《三朝北盟会编》说,前御史中丞秦桧和家属从金军占领的楚州孙村中逃归至涟水军丁祀水寨。只使用“逃归”二字。熊克写的《中兴小记》说,秦桧从敌中归来,也没说他是“奸细”。这充分说明金人并不是纵使秦桧归宋朝。从宋高宗的诏令中可以看到赵构是热烈欢迎秦桧逃归宋朝,他将秦桧比作汉代的苏武,常持汉节。我们从秦桧自己写的《北征纪实》中,可以看到他在金军中想尽千方百计,最后才能逃归宋朝,而他从金军中逃至宋朝的那些具体的情节,绝不是杜撰。
秦桧逃回宋朝,皇帝赵构称赞秦桧“忠朴过人”,比作苏武,朝中宰相重臣如范忠尹,李回等人说秦桧是忠臣,使许多朝臣不再怀疑秦桧是“奸细”,李纲书写赞扬秦桧“精忠许国”,“立大节于宗社倾危之秋”。等等。
上世纪五十年代,精通历史的毛主席和几位史学家座谈,当谈到岳飞被杀时,几位史学家大骂秦桧杀害岳飞。毛主席说,杀害岳飞是赵构的旨意,秦桧只是执行皇帝的命令。毛主席要几位史学家看看明朝文徵明所写的词,在这里我抄录文徵明的词如下:> 拂试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依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高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端,堪恨又堪悲,风波狱。岂不念,疆折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当时秦桧虽是宰相受到赵构的重用,但不能摆布赵构,也不能恣意铲除异己。绍兴九年,正当秦桧对金议和,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书反对,并且请求皇帝赵构“斩秦桧之头挂街衢”。胡铨成了秦桧眼中钉,但秦桧不敢任意杀害胡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秦桧,连一个枢密院编修官胡铨都不敢任意杀害,怎么敢杀害战功赫赫的岳飞呢?
绍兴十年,金人单方面撕毁和议,攻占中原。因为秦桧害怕赵构为此事迁怒自己的议和政策,所以惶恐不安。当时秦桧连自己的宰相地位都保不稳,难道还敢背着高宗去杀害岳飞吗?!岳飞的狱案是“诏狱”,程序严密,外人无法插手,秦桧根本无法公开“矫狱”杀害岳飞!
秦桧曾上书赵构,说明岳云无罪。可是岳云也被赵构杀害。秦桧死后,赵构对许多大臣为岳飞平反的奏折置之不理,不肯为岳飞昭雪。
这一切充分证明真正杀害岳飞的人是赵构。
顾吉辰研究员撰写的《秦桧“奸细”说质疑》,根据古藉记载,论述了秦桧不是“奸细”,而是赵宋王朝的忠臣。近年来有报纸登载文章说,岳飞被杀,秦桧为赵构背了八百多年的黑锅。
为什么皇帝赵构要下令杀害岳飞呢?当初赵宋王朝不稳定时,赵构重用岳飞,岳飞带兵南下镇压了扬么的二十万农民起义军。岳飞镇压杨么就像卢象升镇压李自成,曾国藩镇压洪秀全一样。岳飞南征北战为赵宋王朝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正当岳飞北伐捷报频传时,正如文徵明在《满江红》词中所写,赵构深恐岳飞北伐成功,徽钦二帝返回宋朝,动摇了他的帝位。史书记载,赵构又害怕岳飞北伐失败,激怒金人,金军再次入侵宋国,怕自己像徽钦二帝一样,被抓到金国。绍兴七年,岳飞奏请立储,这已超过了他行使职权的范围。皇帝赵构最忌讳的是立储。所以赵构下命令杀害岳飞。
岳飞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抗金名将,在他被夺去兵权,即明升暗降时,还不到四十岁,来日方长,此时他为什么不审时度势,辞职回家乡,以图日后东山再起呢?
从宋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秦桧当宰相时,前几任宰相在位时间长的几年,短的只有几个月。只要皇帝赵构看到哪位宰相不顺眼,随时将他贬到地方去当官。这就好像近十年来俄罗斯总理们随时会被叶利钦普京总统撤掉一样。
聪明的网友们,如果当时秦桧不执行皇帝的命令杀害岳飞,他还能继续当宰相吗?依我看,肯定当不了宰相。那么新任的宰相也会执行皇帝赵构的命令,杀害岳飞,如果赵构决定不杀岳飞,区区秦桧怎么敢杀害抗金名将岳飞呢?
我希望学术界不再骂秦桧是“奸细”。为什么偏信一些只是猜测,毫无根据,打击报复,阴谋诡计所谓秦桧是“奸细”的古藉,而不相信一些古藉却认定秦桧是忠臣呢?
一个当了十九年的宰相,使南宋在一段时期内不再受金人的侵略,人民过上了稳定生活的人,怎么会是“奸细”呢?正是一些朝臣试图动摇秦桧宰相地位,秦桧为了能继续专权,排斥异己。俗话说:大丈夫不可一日没权,小丈夫不可一日没钱。封建社会的宰相们,谁不想尽千方百计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呢?有谁能容忍异己威胁动摇自己宰相地位呢?
对杀害岳飞的问题,我和文徵明毛主席的观点一致,我也完全同意顾吉辰研究员认定秦桧是忠臣。
为秦桧平反
(2004-12-14 13:34:49) 作者:wjn1000
查《辞海》中对“汉奸”的解释为:原指汉族的败类。现泛指中华民族中投靠外族或外国侵略者,甘心受其驱使、出卖祖国利益的叛徒。
对这种解释,我比较认同。
问题是,我们在区分和划分“汉奸”时,却往往“扩大化了”。把历史上的一些人物,为了一时的避敌锋芒,主张求和,暂求“妥协”,以保存实
力,力求东山再起的深谋远虑行为也划归了汉奸一列。
而“卧薪尝胆”式的暂时妥协在中外历史上不乏其例。如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列宁就曾同德国作过暂时的妥协,签署了不太平等的《布列斯特条约》,割让了大批领土,以换取德国的停战。但却为刚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赢得喘息之机。
有点与其相类似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国共二次合作”。抗战甫起。国民政府决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蒋介石停止对中共的围剿,中共决定承认国民政府的领导以及蒋介石作为全国领袖的合法化。这对中共而言,就是妥协,就是主和。抗战胜利后,中共实力渐大,并瞅准时机与国民党翻脸,经过三年血战,终于夺得全国政权!这是最典型的“卧薪尝胆”成功例子。
因此说,主和并不见得就是投降,妥协不见得就是卖国!它与投降完全丧失主权和卖身投靠,认贼作父,并帮着敌人来祸害自己的老百姓完全是两回事。
南宋的秦桧被我们骂了千年,实际仔细想想。他多多少少也是蒙上了冤情的。秦桧的行为,最多是妥协,而非是叛国。他诛杀岳飞,也是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矛盾斗争的结果(如果主战派力量强大,他说不定也会被主战派杀了)。对于这样的结论,很多人可能认为这又是汉奸论调。那么事实如何,请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厚重面纱。
首先讲,秦桧是个知书达理,通晓历史的文化人。他宋微宗政和五年(1115年)登第、补密州(今山东诸诚)教授。曾任太学学正。这就是说,他说话办事不可能像乡村野夫那样没有头脑,简单粗暴;二、秦桧一直是爱国的,这表现在他随微宗、钓宗被金俘后的一系列表现上,他先是坚决反对金人要扶张邦昌为傀儡。他坚持认为:张过去附势有权势者,干尽了损害国家利益的坏事。在老百姓中口碑极坏。如金硬要立张为帝,老百姓必然揭竿而起;其次,在靖康之年(1126年)金、宋的战争中,金要求宋割让三镇: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这时,身为职方员外郎的秦桧坚决反对。同意割地的有以范宗尹为首的70人,而反对派则只有秦桧为首的36人,最后,泰桧等人的意见终于取胜(想必此时的宋朝还比较强大,到不了割地的份上);最主要的是,建炎四年(1130年)金将鞑赖带兵南进时,命秦桧同行。 这为什么呢?因为鞑赖是金国的主和派(金人也不是铁板一块,也分主战和主和)。他只所以带上秦桧,自然是为了同南宋讲和。而秦桧当然也愿意回国效力。为了带上妻子王氏(免被金留下作了人质)。二人还伪装吵架,王氏大骂秦受了金的重用,就忘了糟糠之妻。鞑赖信以为真,特恩准夫妻二人同行。山阳城被攻陷后,金兵纷纷入城。秦桧等则登船而去。历经磨难(在涟水时,还差点被宋军误会砍了头),终于南归。
至于秦桧的归宋,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他主动归宋的,还传他曾杀死了看守他们的金军;二是说,他是被金国有意放回的。而放回的目的,就是同南宋讲和。
这一点,在《金国南迁录》中有记载:金国大臣考虑南京复仇事,涉及放纵秦桧归国。鲁王说,只有放宋臣先回,才能使他“顺我”。忠献王粘罕说,这件事在我心里已酝酿三年了,只有一个秦桧可以用。我喜欢这个人,“置之军前,试之以事”,表面上虽然拒绝,而内心中经常能“委曲顺从”。秦桧始终主张“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政策,今天如能放他回南宋,他必得志。就这样,金人决定放秦桧南归。
结果不出粘罕所料,秦桧回到临安就力主和议,官至相位,专权擅国,杀了一批主战的抗金将领。其后,使南北对峙局势基本形成。
三、秦桧之所以主和,是鉴于大金、南宋势均力敌,谁也不能完全战胜对方的客观现实,与其常年杀来杀去,不如划淮水为界,互不侵扰,相安无事。这样,至少可保南宋半壁江山,保老百姓可以免遭战火涂炭。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绍兴9年(1139年)秦桧不顾主战派赵鼎、胡铨、韩世忠、张竣、王庶、岳飞、李纲等人的反对,与金签署了第一个和约。
然而,和平不易。和约签后不到一年,金统治集团发生内江,主和的鞑赖被杀。主战的宗弼(即兀术,那个我们在小人书里就十分熟悉的金国将领)上台。宋金两国重新开战。战至后来,局势开始对金不利。这时赵构皇帝开始打起自己的小九九。他一怕岳家军趁势坐强大,以危及自己的统治,二担心岳灭了金国,被金囚禁的钦宗归国(微宗已死),自己皇位不保。经再三权衡,赵、秦二人认为,还是二国均衡对立为上策。谁吃掉谁都不好。于是,就有了十二道金牌令岳飞退兵的举措。
冤杀岳飞毫无疑问是秦桧的千古之罪。但细究起来,也是有其原因的。那就是金国讲和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杀掉岳飞或查办有关的主战派。因此,为了达到宋、金议和的目的。只好借岳飞人头。
果不其然,岳飞被捕后,宋金两国便签署了两国间的第二份和约,史称“绍兴和约”。该和约规定,“划淮为界,岁币银绢各二十五万,割诏、邓二州”。
和约签定后一个月左右,岳飞被冤杀于风波亭。
现在,史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正是南宋的讲和,才保住了华夏民族的半壁江山,才有了南宋近80年的和平。才得以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不至于完全灭亡在蒙元的铁蹄之下。赵构皇帝因此也有了“中兴之王”之说,江南半壁河山亦被治理得欣欣向荣。
另外,笔者还认为金国不灭,也避免了宋钦宗的南归,从而保证了赵构皇位的稳定,也避免了中华民族的再次内乱。至于南宋最终没有“励经图治”、“东山再起”,光复河山,那只能说明南宋政权的最后腐败和无可救药。与当初的议和妥协无关。
与秦桧的为“保半壁河山不惜讲和”相比,明末吴三桂的不但洞开大门放进清军,并配合清军共同围剿李自成的行为,才是彻头彻尾的叛变投敌。
正是吴三桂的主动投敌,才导致了李自成的迅速溃败,造成了满清对中华大地长达三百年的封建统治。中国的彻底衰败由此开始,在这里,吴三桂的叛清到底是不是“怒发冲冠为红颜”已显得不重要了。这种行为有如下特点;第一是主动,即便是没有对手的压力与诱降,也要反水;第二,甚至不谈任何条件和要求;第三导致严重后果,割地或干脆亡国,丧失主权,全民沦为亡国奴。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假如没有吴三桂,中国的近代史肯定可以另写。但中国之所以能出吴三桂这类的叛徒 、内奸,也不是偶然的事。
能同吴三桂并为同类的,则是五代十国后期的石敬瑭。他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地盘,不惜主动向契丹的耶律德光称臣称儿,每年贡帛三十万匹,割让幽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的北部和内蒙古的一部分)。九三六年十一月,在契丹耶律德光的扶植下,石敬瑭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古城营)正式登基,改国号为晋,年号天福。晋立朝后,为平息臣民的不满,巩固自己的统治,特制定了“推诚弃怨以抚藩镇,卑辞厚礼以奉契丹,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廪,通商贾以丰货财”的国策。(涉及出卖主权的是前两句)。石敬瑭对契丹是惟命是从,甚至逆来顺受。完全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九三七年六月和八月,石两次派使者出使契丹,请求加封尊号,但都遭拒绝。为了取得尊号,石只好加大进贡,并搜刮大批民间珍宝,供契丹帝享用。既便是对待契丹派来的使者,石敬瑭也是低三下四不敢有半点慢待。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儿皇帝”。是真真正正的“汉奸”(石为山西太原人)。
(责任编辑:洪海)
没有秦桧就断然没有今天的宋体字。
没有岳飞,报国的伟大思想,呵呵,最多打个小小折扣·
都是政治权利的牺牲品
秦桧可能被冤枉?
秦桧,江宁人。进士出身,有人说他是金国派来的奸细。
公元1126年,强大的金国突袭北宋京城成功。在金人未攻破汴京前,秦桧一直主张抗金,反对割地求和。在金人的威逼下,宋朝百官议立张邦昌为帝。秦桧竟站出来反对,立议状要存赵氏。结果秦桧被金人俘虏北去。秦桧此举,颇受人民赞扬。可以说秦桧若不出站来立议状要存赵氏,就不大可能会被虏走受苦受罪。或许还会在伪齐政府里做大官享受荣华富贵。
秦桧到金国后,受到金国大元帅粘罕另眼看待。忍辱负重为徽宗写乞和书。可以说这完全是忠臣之举(谁那么傻写乞和书,给自己找后人唾骂的理由)。其后他被金太宗完颜晟赐给左监军完颜昌。在金国期间并不无任何变节之举。公元1130年完颜昌攻楚州时秦桧趁机逃回宋朝。秦桧说,他是杀了金人监己者,弃舟而来。此说不信也罢,但说秦桧投靠金人并无任何根据,说是秦桧金朝派来的内奸纯属无稽之谈。从外处逃脱的例子自古有之,如西汉的张骞从西域匈奴手中逃回汉朝。宋朝也有很多人如辛弃疾、文天祥等等......宋高宗决不是个无能的昏君。宋朝的百官百姓也不傻。秦桧是主和派的代表,但不能说主和派就是投降派,主和派与主战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或所想的侧重点不同。议和秦桧是充分考虑到当时情况,做出的选择。
宋自开创以来就以统一中国为祖训,这一点无论北宋南宋都没有忘记过。只是对手军力太过强大,难以实现。几次努力与尝试,一直没有成功。(为了统一中国宋人联合野蛮的金国出卖了百年和好和对中原文明更亲近的辽国,还是为了统一中国,宋朝又联合更加野蛮的蒙古,灭了热忠于汉化的金国。)说高宗怕迎会二帝自己就当不成皇帝了,这更是主观臆想。赵构在即位昭书上说:“同奚两宫之复。”可见赵构在即位之初就下以迎回二帝为奋斗目标。迎二帝是赵构首先提出来的。“二帝”也根本就不想当再当什么皇帝了。(徽宗根本就不想当皇帝42岁就传位给钦宗,钦宗在金国也托人捎信给赵构,告诉他只要把他们迎回来,他做平民都是高兴的。一个亡国之君哪还有脸面在做皇帝?)说高宗因怕迎回二帝而主张和谈根本就不成立。主和是稳妥的做法,先保存实力,修养生息,以图日后再战。主战是冒险的做法,成功则收复失地,不成则国破人亡。高宗决定采取主和的观点,完全是经过通盘考虑后做出的稳妥策略。秦桧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和平的谈判道路也并非平坦,金国也有主和派与主战派。秦桧也曾一度被罢免丞相之职。
公元1137年徽宗克死他乡。同年高宗任命秦桧为主持与金古国议和。经过艰苦的谈判到公元1139年在秦桧努力下终于和金朝达成和平协议。史称 “绍兴和议”,和议的主要内容:“宋帝向金称臣,宋每年交银25万两,帛25万匹。金归还伪齐刘豫统治下的河南、陕西部分地区,并送还宋钦宗及宋徽宗梓棺,“许还梓宫、母、兄、亲族”。
如果此协议达成秦桧无疑是人民的一号功臣,一、迎回二帝,二、收回领土。虽然一时纳钱称臣,但若知耻而后勇、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宋国终有一天会报仇血狠。(事实也证明金亡于宋蒙之手)当时人们都以为和平即将到来,钦宗南归在即。“绍兴和议”签定后,宋高宗就下诏:“渊圣皇帝宫殿令临安府计度修建”准备让钦宗回来后赋闲优养。如果高宗不想迎二帝,“绍兴和议”签定前就可以在谈判时偷偷的对金人不让二帝回来。而事实是绍兴和议的内容是金国答应迎回二帝......
岳飞也打算辞职,他呈给高宗的奏章言:“今讲好已定,两宫天眷不日可还,偃武休兵,可期岁月,臣之所情,无避事之谤。”(岳飞在《乞出师札子》上,写到:“异时迎还太上皇、宁德皇后梓宫,奉迎天眷归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万年,无北顾之忧,臣之志愿毕矣。然后乞身归田里,此臣夙昔所自许者。”)
可见,这和约在岳飞及大多数宋人眼力跟本不是什么卖国条约,人们也对秦桧这些年来的努力艰苦的谈判成果非常满意。同时也说明“迎二圣”根本不是岳飞与赵构矛盾的根本所在。如果秦桧是卖国贼,如果是卖国条约,那签定这“卖国”协议也不会长达七年之久,那人民也不会欢欣喜悦了。除非所有的人民都是卖国贼了。
本贴由ZT于2004年7月22日04:31:11在乐趣园〖华夏知青论坛—广阔天地〗发表.
没有宋高宗同意和议,区区秦桧、王伦哪敢与金朝和议呢?
秦桧啊,
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宋徽宗在诗中意味深长说到两棵桧树是栋梁,
是否他早已预感到,
不久的将来宋朝要出现一个名字叫桧的宰相,
是宋朝的大栋梁。
当金人的铁蹄践踏我大宋土地,
威逼宋朝,
当许多大宋朝臣主张割大片土地给金人,
你和另外一些朝臣却极力反对!
你无愧是状元,
都说你是宋朝的写词高手,
那高深的文章令多少朝臣钦佩。
从古至今,
只听说,
腐败官员的财产充公。
荒唐啊————你创造的宋体字也被封建王朝充公。
当金人入侵宋朝
要立张邦昌为伪皇帝
满朝文武被吓得不敢吭一声的时候,
宋朝人民盼啊盼,
多么盼望大英雄出现啊,
不让赵家的皇帝宫殿倒下去。
在这危急关头,
你挺身而出,
带头反对金人立伪张邦昌。
你和你全家被金人抓去,
历尽多少屈辱,
身在金营心在汉。
不知有多少个夜晚,
你将枕头垫得高高,
计划如何逃回宋朝......
啊,
千载难逢的机遇,
建炎四年,
也就是公元1130年,
完颜达赖率领金兵攻打宋朝的楚州。
你随金兵怕被其所用,
想逃回宋朝。
“日夜无以为计”,
是不是
后来杀死金兵夺船历尽艰险?
还是你在《北征纪实》中
说是
以催粮为名逃离金营,
差点被宋军误杀,
侥幸逃回宋朝。
正是啊,
大难不死,
必有后福。
你逃回宋朝的时候,
满朝文武对于你究竟怎样从金逃回宋,
就像浓雾里看花,
越看越糊涂,
众说纷纭......
啊,
连南宋的人们对你如何逃回宋朝,
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今天的人又怎能敢乱下定论!
你逃回到宋朝,
宋高宗将你比作苏武,
宋朝大多数重臣赞扬你是忠臣,
你被高宗重用,
从此啊,
南宋有了希望。
你与朱胜非矛盾尖锐,
你当宰相的时候,
朱被你废居8年。
虽然朱胜非在他写的《闲居录》里,
说你是被金人放回,
可是他是张邦昌的友婿,
并且与你有仇,
为了报复你,
他怎能不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污蔑你是被金人放回宋朝?!
你死后三四十年,
陆游对你没有好感,
可是,
他在《老学庵笔记》里,
也公正地认为你啊,
是从金营逃回宋朝!
作者:秋湖白鹤 2005年5月
秦桧啊,你是宋朝忠臣
作者:秋湖白鹤 2005年5月
秦桧啊,
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宋徽宗在诗中意味深长说到两棵桧树是栋梁,
是否他早已预感到,
不久的将来宋朝要出现一个名字叫桧的宰相,
是宋朝的大栋梁。
当金人的铁蹄践踏我大宋土地,
威逼宋朝,
当许多大宋朝臣主张割大片土地给金人,
你和另外一些朝臣却极力反对!
你无愧是状元,
都说你是宋朝的写词高手,
那高深的文章令多少朝臣钦佩。
从古至今,
只听说,
腐败官员的财产充公。
荒唐啊————你创造的宋体字也被封建王朝充公。
当金人入侵宋朝
要立张邦昌为伪皇帝
满朝文武被吓得不敢吭一声的时候,
宋朝人民盼啊盼,
多么盼望大英雄出现啊,
不让赵家的皇帝宫殿倒下去。
在这危急关头,
你挺身而出,
带头反对金人立伪张邦昌。
你和你全家被金人抓去,
历尽多少屈辱,
身在金营心在汉。
不知有多少个夜晚,
你将枕头垫得高高,
计划如何逃回宋朝......
啊,
千载难逢的机遇,
建炎四年,
也就是公元1130年,
完颜达赖率领金兵攻打宋朝的楚州。
你随金兵怕被其所用,
想逃回宋朝。
“日夜无以为计”,
是不是
后来杀死金兵夺船历尽艰险?
还是你在《北征纪实》中
说是
以催粮为名逃离金营,
差点被宋军误杀,
侥幸逃回宋朝。
正是啊,
大难不死,
必有后福。
你逃回宋朝的时候,
满朝文武对于你究竟怎样从金逃回宋,
就像浓雾里看花,
越看越糊涂,
众说纷纭......
啊,
连南宋的人们对你如何逃回宋朝,
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今天的人又怎能敢乱下定论!
你逃回到宋朝,
宋高宗将你比作苏武,
宋朝大多数重臣赞扬你是忠臣,
你被高宗重用,
从此啊,
南宋有了希望。
你与朱胜非矛盾尖锐,
你当宰相的时候,
朱被你废居8年。
虽然朱胜非在他写的《闲居录》里,
说你是被金人放回,
可是他是张邦昌的友婿,
并且与你有仇,
为了报复你,
他怎能不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污蔑你是被金人放回宋朝?!
你死后三四十年,
陆游对你没有好感,
可是,
他在《老学庵笔记》里,
也公正地认为你啊,
是从金营逃回宋朝!
岳飞被杀真实原因揭密
岳飞在中国可算得上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前一阵教育部人们闲着没事儿干,或许是想学学日本人修改教科书的样儿,把岳飞从民族英雄的宝座上拉了下来,惹得网上网下纷纷声讨,岳大帅着实又红火了一把。
评书和正史上都说岳飞死于秦桧的陷害。秦桧嫉妒岳飞屡建大功,于是怂恿皇帝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都,然后诬陷岳飞要造反,把他害死在监狱里。当时另一个元帅韩世忠曾经去问秦桧:岳飞到底犯了什么罪?秦桧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莫须有,就是也许有、可能有的意思,换句话说也就是没有什么证据。韩世忠听了以后当然不服,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这里就有点儿奇怪了。秦桧要置岳飞于死地,肯定和岳飞仇深似海,为什么不编造点儿证据出来呢?‘莫须有’三个字连韩世忠这样的武夫都骗不过去,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常言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词”,那秦桧是个状元出身、满肚子典故的人,要捏造出点儿证据来整岳飞还不是小菜一碟?为什么偏偏要说出个“莫须有”的千古笑话来?秦桧的“莫须有”三个字,会不会有弦外之音呢?真实意思是想告诉韩世忠——岳飞有没有罪我也不清楚,反正也不是我想杀他。可是,如果不是秦桧想杀岳飞,那么究竟是谁想杀他、而且能杀他呢?结论只有一个,这就是皇帝赵构。
要是放在明朝,在崇贞年间,那皇帝杀大臣是家常便饭、袁崇涣、熊廷壁就是稀里糊涂被杀掉的。可是宋朝自太祖赵匡胤以来,就有个不滥杀大臣的光荣传统,而且那赵构也不是糊涂人,而是被历史上称为“中兴之主”,把江南半壁小河山治理得井井有条。如果赵构要杀岳飞,必然有非要杀他不可的理由。
有人说赵构杀岳飞是因为岳飞要“迎回二圣”,把赵构被金兵俘虏了的老爸老哥接回来,这样赵构的位子就坐不稳了。但仔细看看历史,赵构发12道金牌召回岳飞的时候,他老爹徽宗已经死了好几年了。虽然还有个哥哥钦宗在,可是兄弟之间么,立嫡以贤,他老哥把江山治理得一踏糊涂,自己都给抓去了,还有什么“贤”可称?更何况老哥还一再托人给赵构捎信儿表忠心,说:你只要把我弄回去,我当个平头老百姓就知足了,绝不和你争天下。
有人说赵构杀岳飞是因为岳飞反对议和,是铁杆主战派。能战方能言和,这个道理赵构不可能不懂,怎能单单为了和谈而自废武功?如果抗命私自出兵破坏和谈,那么杀了也还说得过去,可是岳飞已经乖乖地收兵回来交了军权。为什么还要杀他呢?当时和岳飞齐名的抗金明将韩世忠也是坚决主战的,赵构把他和岳飞一起召了回来,却只罢了岳飞的军权,而韩世忠仍然是高官厚禄,过着幸福的腐败生活。
赵构初识岳飞,是在他刚即位的时候,岳飞那时大概才是个连级干部。史书说,这时的岳飞曾上书数千言,“大略谓: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书闻,以越职夺官归。”赵构不是胆子大的人,岳飞要他亲自随兵打仗,如何肯听?于是以非法越级打报告的罪名罢了他的官。于是岳飞只好投*张所,从头干起。岳飞身先士卒,军纪严明,屡立战功。这赵构倒也是不念旧恶,绍兴三年秋,传他“入见,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授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又改神武后军都统制,仍制置使,李山、吴全、吴锡、李横、牛皋皆隶焉。”封了岳飞个省军级干部,而且题字,发奖旗“精忠”。有趣的是岳飞背有四个字是“尽忠报国”,“精忠,”与“尽忠”,怎么如此相似呢。
这样,赵构和岳飞的蜜月阶段就开始了。岳飞是当时军队高级将领中最年青的,赵构爱惜人材,破格提拔。
宋史兀荷苄怂哪辏?柏J酢⒘踉ズ媳???荩?凼衷??山馕В?岜?髀??逼胍亚??骑五千逼城。飞张“岳”字旗与“精忠”旗,金兵一战而溃……”赵构已经把岳飞看做自己的嫡系了,越过中央军委,自己亲自写命令,可见对他的信任程度多高了。岳飞也真给他挣面子,把金兵打了个稀里哗啦。
绍兴五年,“入觐,封母国夫人;授飞镇宁、崇信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进封武昌郡开国侯。”二十几岁就是候爵了,老妈也封了国夫人。这还不够,“飞以目疾乞辞军事,不许,加检校少保,进封公。”岳飞说眼睛有毛病,不想带兵了,赵构不但不许他辞职,而且加官进爵,几个月之中就由候爵提拔到公爵,可以说是少有的殊荣。就在这一年,赵构的老爹徽宗死在了金国的监狱里。
绍兴六年,“飞入觐,面陈:襄阳自收复后,未置监司,州县无以按察。帝从之,以李若虚为京西南路提举兼转运、提刑,又令湖北、襄阳府路自知州、通判以下贤否,许飞得自黜陟。”湖北的大小官员由岳飞随意安置。看来赵构是真信任岳飞,不怕岳飞乘机安插私人势力,更没有怀疑岳飞会造反。“居母忧,降制起复,飞扶榇还庐山,连表乞终丧,不许,累诏趣起,乃就军。”呵呵,这是岳飞第二次想撂挑子不干了,老妈死了,要陪伴死人。赵构当然不愿意自己栽培的嫡系辞职,连着下诏书要他继续干革命。看来这赵构也是个急性子人,不是连下诏书,就是连下十二道金牌。
绍兴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拜太尉,继除宣抚使兼营田大使。从幸建康,以王德、郦琼兵隶飞,诏谕德等曰:听飞号令,如朕亲行。”这一段更说明赵构和岳飞的私人关系极其融洽,声色犬马,可以无所不谈。“拜太尉”,封了个副总理级的官儿,和当年高俅的级别一样了。“听飞号令,如朕亲行。”就是说让下面的官员像服从自己一样服从岳飞,信任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岳飞和另一个元帅张浚拌了嘴,“即日上章乞解兵柄,终丧服,以张宪摄军事,步归,庐母墓侧……帝累诏趣飞还职,飞力辞,诏幕属造庐以死请,凡六日,飞趋朝待罪,帝尉遣之……帝大悦。”这是岳飞第三次要撂挑子,而且撂的有点儿毫无道理,和同僚吵架是常事,皇上有没有偏袒他,怎么能把抗金救国的大业置之不顾,辞职不干了呢?莫非岳飞此时受到什么重大打击了不成?
二
八年,“命诣资善堂见皇太子。飞退而喜曰:社稷得人矣,中兴基业,其在是乎?”让岳飞和皇太子建立亲密关系,看来赵构是准备以后让岳飞做托孤重臣了。不过这皇太子也不是赵构亲生,而是个养子。赵构或许也有个什么阳萎之类的不育症。有这类症状的人大多都有些心理不正常,岳飞以后的日子怕也难过。
九年,“以复河南,大赦……授开府仪同三司,飞力辞,……三诏不受,帝温言奖谕,乃受。”继续加官进爵,兼任首都的市长。
十年,“金人攻拱、亳,告急,命飞驰援,飞遣张宪、姚政赴之。帝赐札曰:设施之方,一以委卿,朕不遥度。”这就是说你爱怎么干就怎么干,我把大权都交给你了。可见此时赵构对岳飞还是高度信任的。但是,这距离赵构杀岳飞只有一年的时间了。由高度信任到非杀他不可,肯定是什么重大事情在这一年之间发生了。
其实赵构本是个多疑之人,就是在给岳飞加官进爵的时候也不忘试探。当岳飞屯田的时候,“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想看看岳飞的反应。岳飞是个极聪明的人,“飞跋其后,独指操为*贼而鄙之”,把曹操大骂了一顿,以证明自己不会做曹操,通过了赵构的测试。不过,岳飞也不是非常会来事儿的人。想当年,秦始皇起倾国之兵派大将王剪攻打楚国,王剪一会儿派人回去向秦始皇要栋房子,一会儿又派人回去要块地。手下人很奇怪,就问他:“您当了这么大的官儿了,还贪图那些小便宜干啥?”王剪笑着说:“大王是个多疑的人,把全国的兵都交给我了,肯定不放心。我就是要他知道我胸无大志,只爱小便宜,他就放心了。”棋经上说:弃小不就,必有图大之心。偏偏岳飞在小节上无可挑剔,不贪财,不好色,家里没有小老婆。有个叫吴送美女给岳飞,也被岳飞退回去了。年轻时好酒,皇上劝他一次,就滴酒不沾了。皇上要给他盖房子,他也不要,说:“敌未灭,何以家为?”还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可是你岳飞是武将啊,不怕死是可贵的革命品质,可是怎么能也不爱钱呢?不好色,不好酒,不置家产,不怕死,再不贪财,那你图得是什么呢?没有缺点的人是可怕的,所以赵构大概也是心里怕怕。
岳飞还有个大犯忌讳的地方,就是他的军队号称“岳家军”。“先是,绍兴五年,飞遣梁兴等布德意,招结两河豪杰……举众来归。其所揭旗以“岳”为号……金帅乌陵思谋素号桀黠,亦不能制其下,但谕之曰:“毋轻动,俟岳家军来即降。”党和国家的军队,要叫也只能叫赵家军,怎么能叫岳家军呢?自古皇帝们的心是相通的,赵构对此必然是极不高兴。
不过,心里不高兴归不高兴,这点儿事也绝不足以让赵构下决心杀岳飞。那么,从绍兴十年到绍兴十一年这一年多的时间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了呢?
中国历史朝代之中,宋朝的天下是来得最容易的。宋太祖赵匡胤本是个没有贼心也没有贼胆的武官,但是人缘极好,大概是个周恩来一类的人物。忽然,消息传来,皇帝柴世荣死了,只留下一对孤儿寡妇。当时广大革命官兵们就琢磨了,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孤儿寡妇掌了大权,肯定要安插自己的亲信,把我们赶到牛棚里去好给新官员们腾位子。干脆,我们推举赵大哥当皇帝算了。于是被灌得醉醺醺的赵匡胤一睁眼,发现自己怎么穿上皇帝的衣服了?黄袍加身啊,这贼船一上就没法下来了,最后只得一不做,二不休,就索性夺了老柴家的天下。赵大哥的皇帝来得这么容易,越想越害怕,如果别人也学着玩这么一手,我的江山不是就又没有了?于是把能征惯战的老哥们儿都请来喝酒。酒过三巡,老赵放声大哭。哥们儿几个奇怪呀,就过来问。老赵抹着眼泪说,如果你们哪天也想黄袍加身,那么我杀你们也不是,不杀你们也不行,不如我多给你们点儿钱,你们回老家腐败去,你们舒服了,我也放心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老军头儿们都退休当大地主去了,不用担心他们造反。可是外族一打进来就傻眼了,你那些能打仗的人都退休了么。所以宋朝内忧不多,外患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从辽,西夏,到金,蒙古,反正是谁都能欺负老赵家一鼻子。
赵构的皇帝也来得容易,但是有点儿不名正言顺。他本是宋徽宗第九子,老妈的地位不高,本人的资质也平平。本来无论是立嫡、立长、立贤,都轮不到他头上。再加上老爹大概也不怎么待见他,所以才派他出使金国,别的孩子都舍不得送去当人质,只舍得他。谁知道事情有变,金兵打了过来,老爹老哥被金兵虏走了,赵构从金营里逃出来跑到了江南,大臣们才拥立了他当了皇帝。毕竟他是大家能找得到的唯一皇子么。
估计赵构心里一直有个“得位不正”的情节,老爹徽宗是个处处留情的花心大萝卜,自己知道的兄弟已经是不少,秘密的私生子兄弟怕是更多,如果哪天哪个兄弟拿着老爹的遗诏来逼自己让皇帝的位子,岂不就是折子大了?赵构发愁啊,四处收集老爹的秘闻,倒养成了一种独特的爱好,很爱读宋朝的革命家史。他爷爷和太爷爷的传记《重修神宗实录》和《重修哲宗实录》,就是他在位的时候,由赵鼎分别在绍兴五年和绍兴八年完成的。
然而,老赵家的历史和岳飞有什么关系?让我们看看岳飞之死前后几年内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绍兴九年“正月,金宿州守臣赵荣来归。二月,命修《徽宗实录》”。想来那赵荣带回来了些赵构老爸徽宗的遗物什么的,使得赵构忽然想起来要给老爸修改传记了。不过,徽宗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小资皇帝,除了书画上的成就之外,泡妞也是一把高手,但是治理国家实在是乏善可陈。那么着急给他写传记做什么?莫非是听到了什么蛛丝马迹,要整理老爹的黑材料?于是赵构也不继续让赵鼎来写党史了,而是该派自己信得过、口头子又严实的秦桧来编写。
绍兴十年,“夏四月韩世忠、张俊、岳飞相继入觐。壬辰,以世忠、俊并为枢密使,飞枢密副使,五月遣张俊、岳飞于楚州巡视边防。”朝见皇帝以后,这抗金三大元帅之中韩世忠、张俊进了中央政治局,而岳飞只混了个候补,看来赵构和岳飞的关系开始冷却了。
三
“秋七月戊戌,秦桧上《徽宗实录》,进修撰以下各一官。丁未,加秦桧少保。命张俊复如镇江措置军务,留岳飞行在。飞以累奉诏班师”。秦桧笔杆子确实厉害,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修改党史的艰巨任务。同时肯定还递交了一本厚厚的、不能让别人看到的内部文件,包括许多皇家机密。赵构不知道是高兴还是害怕,反正给党史写作班子每人提升一级。几天之后,就有了赵构连下12道金牌逼迫岳飞回都的事。
岳飞一回来,马上就倒了霉:“八月甲戌,罢岳飞……九月癸卯,鄂州前军副统制王俊告副都统制张宪谋据襄阳为变……冬十月,戊寅,诏修玉牒。下岳飞、张宪大理狱,命御史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鞫之。”岳飞七月回军,八月就丢了官儿,九月有人报告说岳飞的养子岳云和爱将张宪阴谋造反,十月赵构下令修改玉碟,就是皇家的家谱,紧接着就把岳飞下到了监狱里。
这一段时间表很有意思:为什么赵构一见了秦桧修改的《徽宗实录》就马上下金牌召岳飞回军?把岳飞下到了大狱里,紧接着就要修改玉碟?莫非岳飞和皇家有什么牵连不成?
岳飞被捕以后,赵构最初派何铸审讯。“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无左验,铸明其无辜。”岳飞把衣服一撕,露出身上尽忠报国四个大字,何铸马上就明白岳飞是冤枉的了。这一段也很奇怪,身上刺字在那年头儿是很流行的,当法官的,总不能认为身上刺个“忠”字就是忠臣吧?这里的真实过程应该是岳飞向何铸说了什么高度机密,或出示了什么极有说服力的证据,才使得何铸认为岳飞无辜。但是赵构已经将这些关键从史书中删去,读到才令人觉得这里费解。
赵构听何铸一说,又惊又怕,大秘密可不能传出去,先恐吓何铸一番,罢了他的官,然后就命令秦桧马上把岳飞干掉,杀人灭口。秦桧曾经建议让岳飞和张宪当堂对质,以显示自己依法判案。但是赵构却说:“勿妄追证,动摇人心。”意思就是说:咱俩都知道老岳造反证据是假的,你还瞎追证什么?万一他把那大秘密一喊,一旦传出去,就天下大乱了。什么也别问了,赶快杀人灭口吧。
“十二月癸巳,赐岳飞死于大理寺,斩其子云及张宪于市,家属徙广南,官属于鹏等论罪有差。”这导致岳飞掉了脑袋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自古以来,要造反的人,一定得既有贼心,又有贼胆儿,更重要的是得有贼能耐。如果没有哪份儿能耐,只是瞎叫唤造反,压根儿没人正眼儿夹你。李逵倒是叫着要“杀上东京,夺了鸟位,”可是受了招安以后,朝廷只想杀他的宋大哥,根本不惜得杀他。反而是宋大哥把李逵毒死了。这能力也有虚的,有实的。一如下围棋的外势和实地。三国年间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天下英雄,唯始君与操耳。”也就是说:这年头儿上,真有能力造反的,也就是咱们哥俩了。刘备当时在曹操帐中寄人篱下,几乎没有兵,将也只有关羽和张飞二人,实力弱得连个占山为王的土匪都不如。可是刘备有两项特殊能力,把外势张得极足:一是皇叔的身分,而且有皇帝颁发的亲戚证书,如果皇帝被推翻了,他可以算八杆子之内的皇位继承人呢;二是人气旺盛,愿意追随他的人相当多。这两项虚力一旦加上实力可就不得了了,所以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听刘备得了荆州,吓得手里的笔都握不住了。
赵构手下的三大元帅,韩世忠、张俊、岳飞手下都有十来万人马,如果造反谁都能折腾一气。可是在那个讲究忠孝的年头儿,无缘无故起兵反皇上,肯定得不到老百姓的拥护。不过如果某元帅拿到一份类似先皇遗诏什么的东西来抢他的皇位,形势就完全变了,因为赵构的皇帝是自己封的,没有老爹的命令,底气不足啊。特别是岳飞,年纪最轻,人气最旺,打起仗来也就勇悍,“岳飞可千万别牵扯进去,岳飞可千万别牵扯进去,”,赵构大概也是一边调研党史一边祷告。当然岳飞家的历史也要调研一番。
岳飞身边有两个重要的女人,一个是他的母亲姚氏,一个是他的老婆李娃。李娃比岳飞还大两岁,汤阴县志上说她日夜协助岳飞布置军事,安抚家属,“部下军事有谋叛者,李夫人廉得之,不以言,一日会诸将于门,立命捕斩叛者,一军肃然。这一段就有点儿奇怪了,听说有人要叛变,把他抓起来,怎么也应该交给你老公审一下么,怎么自做主张立刻就把他一刀砍了呢?莫非也有什么事要杀人灭口不成?
岳飞的母亲姚氏也有奇怪的地方。“岳”字在北方许多地方读做“药”的音。姓姚的嫁了姓药的,也蛮巧的。再看看宋史上岳飞出世一段:“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说岳飞才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黄河发大水了,一家人都被淹死了,只有岳母姚氏抱着岳飞坐到一个大缸里,才逃到了岸上。看了这段,不但当时的人奇怪,我们现在人也一样奇怪:月子里的女人身体是最虚弱的,特别是姚氏,生岳飞的时候已经30多了岁,高龄产妇,又是第一胎,怕是连挣扎的力气都没有剩多少了,怎么会大水把别人都淹了,只有她,还抱个孩子逃了出来?就算是在别人帮助下勉强跳进了水缸里吧,我们知道水缸那个玩艺儿,底面积小,重心高,有一点儿风浪就翻个儿了,怎么能载着她母子俩从黄河的大水里逃出来呢?这里八成是岳母姚氏在撒谎。可是她为什么要说谎呢?
岳飞背上有四个大字:尽忠报国,野史说是岳母所刺,因为她太爱国了。当过妈的人一看就知道这野史是瞎编。去医院打针的地方看看,尽是孩子还没怎么样呢,老妈先是眼泪汪汪了。要当妈的拿大针往孩子身上扎出个政治口号?恐怕连后妈都下不去手。特别是在古时候,技术落后,没有什么消毒措施,用针刺出血来再往上面抹墨汁儿,要是来个什么感染,破伤风一类的,孩子的小命儿就断送了。而且尽忠报国这四个字,除了忠字外,在那年头儿都只能刺繁体字,笔划相当烦琐,简体字要800年以后才能施行呢,要当妈的刺一两针或许还行,一咬牙一闭眼了。刺上几百下写四十多笔划?怕只有发了狂的老妈才行。
四
女人和男人不同,她们可以为爱情发狂,为孩子发狂,但是为政治发狂的却极少,不过女人为了爱情,或者怕日后认不出孩子来,在孩子身上留个记号倒是可能,唐三藏的老妈不是就一狠心咬掉了他的脚指头,为了以后好相认么。但是,岳飞离家已经是大人了,再变也变不到哪里去了,而且老妈的相貌不会怎么变么,还怕什么以后失散了认不出来呢?为什么还要给他身上刻字留记号呢?答案大概是:希望日后如果岳飞见到他老爹时,能父子相认。
或许会有人说:不对呀,史书上说岳飞他老爹岳和被大水冲走了。呵呵,这是岳母姚氏自己说的,没有见到尸体是不是?为什么在岳飞背上留尽忠报国这几个字呢?最合理的解释是:岳飞父母在定情的时候,男方留给女方的定情之物就是一块玉佩,上面刻了四个镂空大字:尽忠报国。岳母为了以后他父亲能认出他来,把那玉佩烧红了,往他背上一按,“呲啦”一声,四个字就烙上了。岳飞疼得直哆嗦,二级烧伤啊。岳母则心疼得大哭,说:儿啊,你尽忠报国吧。
那么,岳飞的老爹究竟是什么人呢?宋史上只有寥寥几字:“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只说他老爹是个农民,忠厚老实的农民。我们知道岳飞的字写得很漂亮,诗词也颇有功底,绝对不像那些附庸风雅的军阀们。正史说岳飞“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野史说岳飞是地主家的佃户,没有读过多少书。农民子弟,又没有读过什么书,成为武将也不奇怪,可是诗词书法的成就哪里来的?只能是老妈教的。能教出这等孩子来,姚氏肯定是诗书家族出身,在那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怎么会嫁了个普通农民岳和?
前面说过了,法官何铸一见到岳飞背上的四个字大惊,就认为他是无辜的,没有造反。如果那四个字是玉佩烙上的,而且何铸见过那块玉佩,认识岳飞的老爹,事情就容易解释多了。可是何铸怎么会认识一个普通农民岳和呢?就是认识岳和,也不能保证岳和的儿子不可能造反是不是?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那岳和根本不是农民,而是赵构的老爹宋徽宗。岳飞则是赵构的同父异母哥哥。那块尽忠报国的玉佩就是皇家之物。
正因为岳飞是赵构的哥哥,和赵构有同等的皇位继承权,而且才干和人望都在赵构之上,赵构才非杀岳飞不可。就算岳飞无心暂时造反,如果牛皋张宪等人也给他玩一手黄袍加身,再用解放北中国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来开导他,那岳飞骑虎难下,就像老祖宗赵匡胤一样,不反也得反了。
正因为岳飞是赵构的哥哥,赵构才不愿意公开审理,要保密。自古皇帝杀大臣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杀兄弟就不一样了。唐太宗李世民杀兄杀弟,清朝雍正杀兄囚弟,一直落下骂名。
正因为岳飞是赵构的哥哥,赵构杀了岳飞和岳云后心里有愧,尽管谋反本来应该全家抄斩,可是赵构才饶了岳飞的老婆和其它四个儿子,仅仅是流放。
正因为岳飞是赵构的哥哥,秦桧才觉得罪名难下,糊里糊涂地说了个“莫须有”,怕万一定了什么罪名,下面拍马屁的顺杆子爬,把岳飞的祖宗都骂了,那可就骂得是皇帝的祖宗了。
正因为那块尽忠报国的玉佩就是皇家之物,何铸见了烙字才大惊,估计他以前见过这玉佩,或者在皇家内库的帐本子上见过画样子。岳飞既然是皇子,要造反就绝不会交出兵权。既然交了兵权就说明无意造反。
正因为岳飞是赵构的哥哥,而且那块尽忠报国的玉佩就是皇家之物,赵构听了何铸的报告才会大惊,罢了何铸的官儿。看来徽宗可能有一批专门泡妞用的玉佩,刻的分别是什么尽忠报国,精忠报国……一类的话。岳飞老妈得到的是“尽忠报国”那块,而赵构老妈拿的那块写得是“精忠报国”,后来又给了赵构。赵构文化底子不厚,把“精忠”这两个字又提给岳飞的大旗上去了。
正因为岳飞是赵构的哥哥,岳母姚氏才要千方百计隐瞒他的来历。当岳飞部下有人得知这个秘密以后,岳飞的老婆才会不经审讯,马上将该人杀掉灭口。
那么,皇子岳飞怎么会流落到汤阴县去呢?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宋徽宗的时候,皇宫里有个姓姚的宫女,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怀上了皇帝的孩子。那年头儿,为了保证皇家血统的纯洁,皇帝和那个女人睡过觉都会被太监登记在皇帝的起居录上。怀孕的宫女也会被在皇家家谱“玉碟”上记载一笔。那宋徽宗是个风流人儿,一夜情之后给姚氏留下了一块写着“尽忠报国”的玉佩。
宋朝时期,朝廷滥杀大臣的事情很少发生,但是宫廷之内后妃争宠却是时时有之。有名的“狸猫换太子”就是宋朝的故事,说宋真宗无子,李刘二妃同时怀孕,真宗下诏:先生皇子者受封为后。刘妃本是假怀孕,于是收买了太监,在李妃产后以剥了皮狸猫换下孩子,把孩子说是自己生的,然后诬告李妃生下妖物。宋真宗一怒将李妃打入冷宫,直到二十年后为包公发现,把她带回京城,并设计使她母子相认。姚氏怀了皇子以后,就有个没有孩子的妃子来找她谈判,说你生下孩子以后过继给我吧,我保你以后过好日子。如果不同意,嘿嘿,你娘俩儿都吃不了兜着走。姚氏又怕又气,搞不好那女人也会抢了我的儿子再把我干掉。尽管嘴上不得不连连答应,她心里却在想别的主意
五
“崇宁元年十二月……出宫女七十六人”。正好那年年底皇上要放一批宫女出宫。姚氏听说了要放宫女的消息,就用自己几乎全部的积蓄,买通了太监,混在那些宫女里面,出了皇城。姚氏那时已经有七个月左右的身孕,好在是冬天,衣服穿得多,别人也不容易看出来。逃出开封府,姚氏怕那妃子派人来追,也不敢和娘家联络,偷偷住在个小店里。崇宁二年二月十四日,生了岳飞。岳飞将近满月的时候,姚氏发现有可疑的人在附近出没,急忙带了岳飞向北面逃跑。跑到黄河边上的汤阴县,正碰上发大水,过不去了。有好心人过来问,于是姚氏才编了个坐在水缸里逃难的神话。问她的孩子姓什么,她随口就答:“姓姚”,又觉得不对劲儿,才又改说“姓岳(药)”。
姚氏把岳飞带大,给他取名叫“飞”。飞者非也,就是说他本来不姓岳。到了宣和年间,岳飞要去投军,对姚氏说:娘,宣和皇帝要召兵了,我想去报名。报名要填家庭成员,我爹叫什么名字?姚氏刚要说:宣和皇帝,才说了宣和两个字,忽然觉得不对,才改口说:岳和,你爹叫岳和。
想到儿子投军以后就有可能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皇帝丈夫了,姚氏热血沸腾,要岳飞解开衣服,自己把那块玉佩烧红了,往岳飞背上一拍,印下“尽忠报国”四个字,还嘱咐岳飞,以后见了皇帝,一定要让皇帝看看你的这四个字。岳飞嘴上答应着,心里也是一头子雾水:我在皇帝面脱前光膀子干嘛?
后来宋徽宗被金人抓走了,姚氏心急如焚,每次见了岳飞都提醒他一定要“迎回二圣”。那时宋朝经常派人去金国问候宋徽宗和宋钦宗。估计姚氏也给宋徽宗带过信,告诉他那个逃出宫的宫女生了个儿子,现在是宋朝大将,一定要救他会来等等。那是绍兴五年,宋徽宗接到信又惊又喜,一激动死了。消息传来,姚氏悲痛欲绝,过了一年她也去世了。在临死之前,姚氏把岳飞的身世和他讲了,岳飞大惊,自己的父亲竟然是皇帝,而且死在了金人手里。自己居然是当今皇帝的哥哥,和他有同等的皇位继承权!
岳飞觉得心里乱得很。赵构那么懦弱,不求收复失地,北方的老百姓们在金兵统治下苦受得大了。如果自己当了皇帝,肯定能把金兵消灭,建立一个富强的中华大帝国。可是赵构对自己不错,又是自己的亲弟弟,怎么下得了手呢?岳飞越想越痛苦,哎呀,干脆,老子不干了!于是才有岳飞接连两次撂挑子,什么官也不想当了的故事。
赵构那时还蒙在鼓里,死活不让岳飞辞职。而且金人大兵压境,岳飞不得已,才又带兵和金人大战起来。
可是,日子长了,秘密总有走露的时候。岳飞有个部下听到了点儿什么风声,马上被岳飞的老婆抓起来,杀了灭口。渐渐的,赵构也听到点儿什么风声了。
绍兴九年,“正月,金宿州守臣赵荣来归。二月,命修《徽宗实录》”估计赵荣应该带来了宋徽宗的遗物,里面可能也有姚氏给宋徽宗的信。赵构一见大惊,忙派自己的心腹秦桧以修徽宗实录为名,好好检查一下所有的宫廷文件。这已经是三十多年的旧文件了,而且在战乱中又丢失了不少。不过秦桧也是个能人,终于把徽宗的起居录找到了,其中有:崇宁元年x月x日,帝幸宫女姚氏之类的话。玉碟上应该也有类似的,崇宁元年x月x日,宫女姚氏有孕,后不知所终什么的。
赵构把日子一对,正是岳飞的年龄!
秦桧又呈上岳飞的一首诗:
“宝刀歌.赠吴将军南行:我有一宝刀,深藏未出韬。今朝持赠南征使,紫万丈干青霄 ......使君一一试此刀,能令四海烽尘消,万姓鼓舞歌唐尧。”赵构看了更是疑点重重:你岳飞已经是元帅了,怎么还有一把亮未出来的宝刀?莫非这宝刀就是指他自己的皇子身分?“万姓鼓舞歌唐尧,”这尧虽然是好皇帝,可是他是把自己的皇位禅让给舜了。你岳飞写这个是什么意思,莫非想让我把皇帝禅让给你不成?这还得了,赶快杀了他吧!
岳飞有一首更有名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估计这句又把赵构吓得够呛,你岳飞收拾金国,那只是从中国版图的一半来收拾就够了么,你要从头收拾,这是什么意思?连我赵构一起收拾了?
下半阕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也很有意思。严格说来,此句对仗不工。靖康是年号,应该对个人名或地名才工整,臣子二字就对得有点儿牵强了。岳飞在这里是不是也别有所指,指的是国恨家仇的双重仇恨,为臣之恨,君主被虏,为子之恨,生父被囚。当然此句的原稿也或许是:“君父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对仗虽然工整,但因痕迹太明显,才该成了靖康耻。此满江红有人说是后人伪做,理由是贺兰山在当时西夏国,离金国远了去了。岳飞和金兵大战,怎么会犯这等错误?应该说兴安岭才对。其实,如果真是后人假托岳飞之名所做,肯定不会有令人一眼看去就起疑的地方。
岳飞此处用了贺兰山绝非笔误,而是这正说明了他的志向远远不止收复宋朝的失地,打败金兵而已,而且要继承汉唐的疆土,连西夏国也要灭掉。更有意思的是,岳飞在此词中还提到了匈奴。宋朝时,匈奴早已迁移到欧洲多瑙河一代去了,莫非岳大帅也有心建立一个横垮亚欧两洲的大帝国?既然一百多年以后的成吉斯汗能做得到,为什么岳大帅做不到呢?岳飞的军事能力不弱于成吉斯汗,而宋朝的人力,财力远胜于蒙古。当然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但是如果岳飞的大帝国能成功的话,就不会有持续一百多年的天下大乱。没有乱世的可乘之机,可能也就不会有以后的成吉斯汗蒙古大帝国。
可惜岳飞犹豫尽管犹豫,终究还是下不了决心把政权从赵构手里夺过来。反而被赵构先下了手。岳飞想来也是后悔得紧,临死之前除了“天日召召”再也说不出什么话来了。未曾造反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唉,这个岳飞呀!
不知此文作者是谁
。。。。。。。。。。。。。。。。。。。。。。。。。。。。。。。。。。。。。。。。。。。。。。。。。。。
站在现在的角度看,秦桧、王伦执行皇帝的命令和金人议和是有功劳的,因为女真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古老民族,大汉族为兄,女真族为弟,既然是兄弟,这场战争就不必打下去,所以议和才有利于中国人民。
没人批驳朱海军,我来驳他的文章。他认为秦桧是民族英雄是大错特错。即使秦桧有大功在宋朝,也只能说他是宋朝的功臣、英雄而不能说是民族英雄。站在现在的角度看,宋金都属于中国,秦桧之流何来民族英雄之称!像八路军抗击日本侵略者,才是真真正正的中华民族英雄。
为秦桧辩护?[编译]
发表时间:2003-7-22 15:55:00
贴出此文不是有意唱反调。只是此文观点十分奇特有趣,喜欢历史者不妨把玩一下,看是否有点道理。
前面我已贴过了他对夏禹的考证,见[夏禹是杀人夺国,毁灭古代文物的第一大罪魁!]一文,现再编辑一下他对秦桧和岳飞的看法,此老是千百年来为秦桧辩护的第一人,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可能大家难以接受,奇文共欣赏是也。全文翻译如下:
秦桧之恶名远播中外,妇孺皆知,千余年来中国人从来不当他是人,说他没有人格、汉奸、卖国贼、是个坏到不能再坏,恶到无法再恶的大恶人。且遗恶时间最久,至今仍令人咬牙切齿地痛恨不已。甚至秦桧的子孙也不敢姓秦,即非同宗也纷纷改姓,唯恐受到连累,把食品中的油炸糕也叫做油炸桧。
秦桧之墓在建康,墓上丰碑屹立,不镌一字,因当时的士大夫鄙其为人,兼畏物议故不敢作神道碑。孟琪灭金回,屯军桧墓,令军士粪溺其上,人谓之秽冢。他所遗世的文字,文物也理所当然地为国人所鄙视,这是必然的了。
秦桧之卖国固然可恨,而千余年之唾骂也足以抵矣。作者既不姓秦,似不便作秦姓的孝子贤孙而为秦桧昭雪,唯公道自在人心,同情生自天性,过份毁誉也有伤雅道。因人累物,对古玩界也是一大损失,兹将个人所感略志于下是非固非所及,若能因此而将古人之真迹减少毁灭於愿足矣。
夫秦桧之失在于择主不明,他的过失和岳飞是一样的,但世上论及二人竟有天壤之别,即秦桧之恶已至极,岳飞之美已至巅,其实二公所为又何尝不同也?盖人臣事君,在择主,如遇无道君,不忠固属不当,即忠又何尝不是助桀为虐?其实在无道的君主之下,忠否都是不能有好结果的,然岳、秦同事昏庸的康王,其所得的批评也太不公允了点。
试想康王之时的宋室的江山已危如垒卵,徽、钦蒙尘,国已无主,康王赵构坐视不救,逃到南京做他的皇帝去了,还造出了[泥马渡康王]的鬼话来,其实是个预谋,按理,无论怎样论序排辈也轮不到他做皇帝。其实是早有预谋,捷足先登。既是预谋,他那里还想把徽、钦两宗接回来?在康王之意,只要金宋并峙,能常保其帝位,于愿足矣。所以当臣子的当揣明帝皇的心意,明了其居心,能导则导,不能导则挂冠以去,如韩世忠之游西湖是也。
可惜二公之智均不及此。秦桧不能导帝于善,却奉君之恶,固属非妥。但武穆不明康王之心,任性为之,亦未尽是。岂不知此时的天下是赵氏的天下,主人想把天下送人,当臣仆的却以天下为己物,竟以自己所见者为是。要知道,天下的事都是相对的,并无绝对的道理,岳飞违背主人意见而擅自行之,不蓄人言,不服指挥,成见太深,亦非一代完人应有之态度。从当时的形势来看,秦桧和岳飞的主张到底谁对谁错,也应有全面的考虑,再下定论。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当时金人国势之强,兵力之盛,足以灭宋而有余,其所以未南逼,是因为金人不惯在南方居住,心不欲灭宋,并非宋之兵力尚足以支持。当时的南宋朝庭,皇帝昏庸,文官爱钱,武官怕死,士兵胆怯,粮饷不足,将帅拔扈,诸将领各自割据,久已不知朝庭为何物,从岳家军,韩家军,张家军等名目,可见中央早就失去了编制的能力,此时若无秦桧之振作,即使金人不南侵,也没有后来元朝兴起,宋室也必定要自行消亡了。且秦桧之于宋室并没有不忠的行为,他不过是一宰辅之臣,一切秉康王的意志行事,与金议和是康王的政策,康王欲杀岳飞不过是假助了秦桧之手,如康王不欲杀,桧何敢杀之?
一个国家的实力系素养所成,不是放大炮说大话可以吓走敌人的。如果岳飞能将宋君的爱国心、爱民心、爱父母心爱祖宗心劝导发现,将文官爱钱武官怕死的心理革除尽净,从而统一军令,强大军库,武器优裕,粮饷充足,有可胜金人的实力,此时若为秦桧杀之,这是真可惜了,秦桧也是该获此千古骂名。但岳飞没有一点可以依凭,他不过乘金主新立,军队换防之时,稍有小胜,竟大吹大擂谓是可痛饮黄龙,任何人也知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是快人快语罢了,武穆幸而被杀,遂得享此大名,否则必为金人所败,此语徒遗笑柄罢了。
秦桧当时的意思是以能战而后能和,乘岳飞小胜之时正可求和,然后整理内部以图恢复,此时如无秦桧,宋室必亡,岳飞岂只是杀身而已?宋室尚能偏安,秦桧之助也,岳飞未为金人所虏,亦秦桧之力也。
试看岳飞死后之数十年,宋宁宗时韩侂胄为相,请议追封岳飞为鄂王,追夺秦桧之王爵,改谥谬丑,此时完全照岳飞的主张办理,定议大举伐金,且倾全国之力,远胜于岳家军部份之兵力,而实力尤倍之,此时的韩侂胄也就是岳武穆的化身了,应该能痛饮黄龙府了吧?结果非但没能恢复片土,反而淮西之地尽失,连求和都不能够了,不得已只好把韩侂胄的头胪送上金庭,称臣纳币而后已。
岳飞幸而死,不然只有丢人,绝不能成名,君不见,韩侂胄之名天下有几人知道的?我们论人宜据理,不凭运,尤其不宜人云亦云,应有自己的主见,如是如此,则古代的遗物均有保藏的价值,不可因一时之憎爱而改毁其作品,是好古者应有之态度也。
[转帖]我为秦桧夫妇辩护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线 (2005-11-04 09:08:41) 来源:天府论坛·天府时评
尊敬的历史法庭主审法官、各位陪审员:
我今天在梦中接受了当事人秦桧夫妇委托,将秦桧夫妇陷害岳飞一案上诉至贵法院。本律师为其作无罪辩护,恳请法庭判决我当事人陷害岳飞罪名不成立并为其恢复名誉。
主要事实及辩护理由如下:
一.几百年以来,我的当事人一直被当成汉奸、卖国贼的典型跪在西湖边的岳飞塑像前,忍受世人的唾骂,后人饱受歧视。迫于社会舆论压力,几百年一直无人为其辩护。本律师认为,即使是十恶不赦之徒也有依法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如果我的当事人犯罪事实铁证如山,经过公正的审判、辩护、证据质疑后,将其罪行昭示天下,更能警示后人。为了维护法律公正,本人决定义务为其作无罪辩护。
二.本案原用法律程序不当。几百年前的一个夜晚,我当事人未经任何法律程序也未允许辩护就被治安协管员(执法时未出示任何有效证件)强行押到西湖边的岳飞塑像前跪下,并且被非法剥夺了上诉权利。没有经过法定程序就剥夺我当事人的人身站立自由是对人权的公然践踏。此违法行为不予及时纠正将会造成大量冤假错案。
三.本案事实不清,疑点很多。
几百年来,历史道德法庭一直采信我当事人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的证据。并据此判决我当事人有罪。本律师认为,此证据恰好相反能证明我当事人无罪。
中国从来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传统,如果我的当事人真处心积虑要害死岳飞,即使找不到罪名也肯定要栽赃罪名在他身上,怎会公开说岳飞的罪名是莫须有。我的当事人会如此弱智吗?
本律师需要提请法官和陪审员注意的是,我的当事人既是位高权重的丞相;又是智商很高的科举状元还是仿宋字的发明人。我当事人要陷害岳飞随便都能给捏造很多罪名,决可能说岳飞罪名是莫须有。
本律师根据以上情况推断,陷害岳飞的真凶另有其人。此人权力极大又不受任何约束,只有他可以用任何理由(包括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元帅级干部。我的当事人显然不具备此作案条件。
四.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也是屡遭篡改的历史。 前天说洪秀全是反抗清朝暴政的英雄,今天就说他是穷奢极欲的色鬼;原来说张献忠是农民起义的英雄,现在又说他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昨天还说国民党是不抵抗的投降主义,今天又说国民党在正面抵抗日本……
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
面对太多被歪曲的历史,不正本清源谈何以史为鉴;历史冤案都不能昭雪还谈什么面向未来。我今天宁愿背上汉奸的帽子也要努力为当事人翻案,正是还历史以真相的一种尝试。
我呼吁专家、学者、当事人的后代、受害者的后代、掌握证据的人勇敢地站出来为本案补充证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历史真相,同样人人有责。
尊敬的法官、尊敬的陪审员,本律师上诉此案决不是为汉奸、卖国求荣者翻案。而是为了还历史以真相。
岳飞的死一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悲剧的根源在万恶的封建专制制度、在于朕即国家不受任何约束的权力。
历史不能重来,但错误可以重犯。今天如果我们不能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如果我们放过真凶;如果我们不能伸张公平与正义,就不能真正防止悲剧的重现。那将愧对我们的历史,愧对我们的良知。
余祥林、聂树斌等的冤案告诉了我们:
当权力不受任何约束的时候;当真相被刻意掩盖的时候;当全社会只能有一种声音的时候;当辩护的权力被任意剥夺的时候……
谁敢保证悲剧不发生在他的身上?
上天赐给你一双慧眼就是让你去发现事实的真相;上天赐与你睿智的大脑就是让你去独立思考;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疑案。我恳请各位陪审员抛弃世俗偏见。公平与正义,在我心中,更在你们手中。
请各位陪审员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本着以人为本、疑罪从无的原则判定我当事人无罪!
请被上诉人收到上诉书副本后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逾期不提交不影响本案审理。
附件
证据一
《中国通史》宋史部分
此证据清楚表面宋金交战,双方各有胜负。我当事人是当时宋国丞相,对宋国军事秘密、后勤供应了如指掌。此证据(尤其是岳飞的朱仙镇大捷)足以证明,我当事人未向金国提供任何军事情报;因此我当事人被金国收买,卖国求荣、陷害岳飞的说法不成立,请法庭不予采纳
证据二
本律师发表于本网络的帖子《岳飞不是省油的灯》,此证据证明受害者岳飞自己也有许多缺点,他目空一切多次违抗皇帝命令,而且直言不讳,在皇权致上的封建制度下他的性格缺陷很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他的遇害与我当事人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证据三、四、五……
请各位支持者补充
看,秦桧才是民族英雄[转贴]
ISBN 7-5080-2591-1 : CNY100.00
题名与责任 南宋皇朝 [专著] : 文学本 : 40集历史电视连续剧 / 徐海荣总编剧
出版项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2001
载体形态项 620页 : 图 ; 26cm
语言 chi
一般附注 杭州市“五个一工程”重点作品
内容提要 本书反映宋室南渡,建都临安(杭州)直至最后灭亡的全部历史过程,全方位地展示了南宋皇朝在偏安杭州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风物、人情。
主题 电视文学剧本 -- 中国 -- 现代
电视文学剧本
中图分类号 I235.2
著者 徐海荣 总编剧
2001I235.2a书刊保存本库书刊保存本 13层
2001I235.2a中文图书基藏库中文基藏 7层南
2001I235.2X725中文图书阅览室中文社科图书第二阅览室
该剧被列为杭州五个一工程,在这部剧的开头就写明:民族融合是不可抗拒的,在这部电视局中,对岳飞采取了明褒实贬的手法,
第一、岳飞作为一个民族英雄一个抗金英雄的事迹被一笔带过了,在剧中根本就不提岳飞从一个士兵经过与金军奋战而逐渐成为一个军事统帅这一事实,而让他从一开始就成为赵构的亲信。并成为了宋高宗赵构对付其他大将和抗金义军的一个打手,如为了阻止赵构去金国议和以挽救北宋的危机,岳飞在赵构的授意下组织学生暴动,打死了力主议和的王尚书,然后就是金军占领了开封靖康之耻发生了。
第二,在剧中为了突出这一点,设计出岳飞的第一个夫人——刘夫人先被金人奸污了,然后被杨厶所救 ,而岳飞却利用她来迷惑杨厶,从而达到消灭农民起义军的目的,而刘夫人也最后认清了岳飞,最后自杀死在岳飞面前(在剧中杨厶被设计成了一个一心为民族的英雄,如他为了抗金而秘密训练了二十万大军准备北伐,并打算任命岳飞为统帅).第二个夫人更被设计成了曾经是赵构临幸过的女人,赵构为了扶持和考验岳飞,将她嫁给了岳飞.而岳飞为了表示忠诚从没和第二个夫人同过房(当然在剧中是岳飞也很生气,但在岳母的“教育”下,还主动向夫人跪下认罪);而且在剧中还暗示赵构与岳飞都同时暗恋了和他们的母亲年龄差不多的李清照(而且把赵构就描写成了一个有恋母情节的孩子),而李清照似乎更喜欢岳飞,以至于当她和岳飞在一起谈赵构向他表白她很像他的母亲时,讽刺赵构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结果赵构听了很生气,差点处罚了岳飞(只是因为李清照也在场,才没有作出来)。
第三、在全剧中没有出现“岳家军”一个字,开头就是赵构面临其他将领的抗命,而将岳飞从一个小兵在一年的时间里提升为节度使,而岳飞在全剧中除了没有办法不描写的郾城大捷,不是吞并其他抗金军队,就是消灭农民义军,最大的一次战役还是和刘齐的伪军打的,
第四、在剧中,岳飞的死因被设计成了为了阻止赵构削其兵权与十位领兵大将歃血为盟共同抵抗赵构,而赵构为了保持国家元气,不得不杀了自己最亲信的岳飞以敲山震虎。
第五、岳母在剧被描写成一个胆小怕事的老太太.她的刺字不再是为鼓励岳飞去抗金,而是阻止岳飞投入杨厶农民起义军的队伍,而岳飞的女儿成了秦桧养子秦喜(被岳飞闹事打死的王尚书之子)的未婚妻,而且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秦桧如何不计前嫌甚至请李清照来作媒。
第五、全书中先大力描写了秦桧如何在金军中大义不屈,后来为了实现曲线救国而假装投降,从而取得金军的信任被放回南宋,而秦桧从始至终都是一个深谋远虑为大局的人,比如处死岳飞时,故意不写一个叫施全的人冒死为他收尸的事,而成了秦桧为岳飞收尸,而且岳飞在剧中死的时候,秦桧为了成全岳飞让岳用剑自杀(而实际是被毒死的)。
第六,在剧中很少有南宋将领英勇抗金的描写,往往是一笔带过,着重于描写他们间是怎么样争权夺利的。在全剧中描写宋军的抗金事迹最多落实在剧本中也不会超过2000字。而且在剧中还故意不提完颜亮准备全面进攻南宋的事,而成了南宋主动进攻金,更是将南宋主张抗金抗元的人描写成了一些全无全剧观念,误国误民的书生。而且在剧中金人对宋人也很好,比如高宗的母亲就宁肯给金人王爷作小妾也不愿意回宋作太后,而且最后被赵构气死了.赵构之所以命令岳飞进攻金国也是因为知道了他母亲作了金王爷小妾的事,而金一答应送回他母亲,他就立刻收兵回国,然后将抗金的将领兵权全收回来了。
第七、文天祥被写成了一个一心求死的“忠臣”。而在元朝廷中,蒙古人一直都不愿意杀他,而那些投降的汉臣,则被描写成理解文天祥的志向(在投降的汉臣中不是他的弟弟文璧,就是他的好朋友张弘范)全力成全他的人
为什么说秦桧是大英雄呢?当金人攻入宋朝要立张邦昌为皇帝时,宋朝满朝文武被吓得连屁都不敢放,只有大英雄聪明的秦状元将生死置之度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带头反对金人立伪张邦昌.为此,金人将秦桧及其全家抓走.
为秦桧说句公道话
读了《300册来自监狱的图书》(载2005年6月15日《科技导报·教育周刊》第二版),总觉得有些话要说一说。
该文报道的是一位服刑人员的助学义举。既是服刑人员———且刑期不短,13年———则肯定犯有罪行。过去一提起罪犯,人们脑海里便浮现出一副十恶不赦的妖魔形象。现在罪犯也能做出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事,而且得到客观报道和公正评价,实为社会进步的表现。
“文革”期间曾大批特批中庸之道,其实现在看来,长期统治中国人思想的,恰是一种偏激思维。首先是用一种“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将人分成“好人”和“坏人”(至今人们看电影、电视,还习惯于发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然后分别按“好”和“坏”的类型去强化。好人完美无缺,千人顶礼万人膜拜;坏人一无是处,千夫指斥万世唾骂。这种思维,在杭州岳王庙表现得最为直观,最为强烈。在那里,岳飞气宇轩昂地享受着各种荣誉称号,秦桧却带着老婆跪在岳王脚下,你一个耳光,他一口唾沫,千百年来人们习以为常,没谁认为有什么不妥。其实秦桧和岳飞都是有本事的人。岳飞自学成才,文武兼备,秦桧受的是正规教育,状元及第。你知道现在应用最普遍、最通行的宋体字是谁发明的吗?就是秦桧。只因他是罪人,至今称这种最规范、最有美感的字体为“宋体”而不叫“秦体”或“桧体”。当然功不抵过,不能因为秦桧对于文化事业的贡献而原谅他诬陷忠良的丑恶行径。但是人们想过没有,岳飞遇害的根源在哪个身上?岳飞与秦桧,一个是元帅,一个是宰相,同属国家“一把手”直接管理的高级干部,岂是谁想诬陷就诬陷得了的?如若不信,请你推敲一个细节:当时为了把岳飞从前线调回来隔离审查,朝廷可是连发12道金牌啊!这12道金牌,没有皇帝老儿点头,秦桧敢发吗?控制国家必须控制军队,这是任何国家、任何朝廷的领导人都会认准的死理,否则他就会丢掉江山。秦桧作为一介书生,能将统兵数十万的岳元帅轻易调回?他不过在执行皇帝的旨意啊!当初皇帝老儿为了保住江山,一个劲地鼓励岳飞卖命,待到抗金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却又忽然想到父亲和哥哥被营救回来必然复位,那样自己又当不成皇帝了。于是釜底抽薪,让岳元帅彻底消失。后来为了收拾人心,又为岳飞恢复名誉,秦桧几位办案人员自然得承担责任。主谋得了实惠又卖乖,从犯成了替罪羊,这样的事例还少么?
也许有人会说:皇帝老儿心怀叵测,秦桧你不要迎合嘛。当然这就要批评秦桧觉悟不高、人品不好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岳飞不也是听命于皇帝吗?当年他奉旨镇压杨么起义,八百里洞庭血肉横飞,想那杨么被处死的惨状,也不会亚于岳元帅的就义。然岳元帅的运气比秦桧好多了。假如杨么有个儿子卷土重来夺了江山,说不定要委屈岳飞跪在杨么坟前了。
当然这只是假设,不可能实现的。我们现在据实而论,就算秦桧罪恶滔天,是否就要被铸成铜像跪在那里,年复一年地遭受虐待?“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有一条即“不虐待俘虏”,一般人念一念、说一说、唱一唱都感到蛮人道的,但对当事人则是个严峻考验。若被抓住的俘虏就是你的杀父仇人,霸占你老婆,强暴你姨妹,你能压抑住“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切齿痛恨,做到不打不骂也不搜腰包吗?但是解放军正是以不虐待俘虏的博大胸怀赢得了民心。试想,如果用以牙还牙、冤冤相报的理念指导军事行动,共产党能得到江山吗?
大家不要以为我是在调解秦桧与岳飞的矛盾。秦岳二位早已作古,任人毁誉,地下无知,但反映在他们身上的那种偏激思维,则是于今日构建和谐社会而不利的。“文革”期间我们动不动就是把某人“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人家已经剃了阴阳头,戴上高帽子,承受着奇耻大辱,我们这里还高喊“痛打落水狗”。为什么没有同情心?回忆当时的心情,我们看这些人也就像世人看秦桧,总觉得他们“罪有应得”。
如不认真“修理”一下偏激思维,莫说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有人再搞一次类似“文革”那样的灾难性运动,也会风生水起,顺理成章。作为国民,你不担心么?作为教育工作者,你心安理得么?
(责编:刘金兰 作者:东方弧)
看到“讨论秦桧专栏”后,想起以前的一个帖子。附在后面
秦侩为什么要跪下?
近千年来,人们一直让秦侩跪在岳飞的像前。直到前不久,一位艺术家才让秦桧身上缠绕着绳子,把双膝直了起来,可是此举却引来了铺天盖地的批评。那么秦侩为什么要跪下呢?杀死岳飞的究竟又是谁呢?
当时的情况是,由于“二圣(宋徽宗、宋钦宗)” 被金人虏去,宋高宗才当上了皇帝。而根据当时的实力,金人也没有力量再向宋发起更大的攻势,两国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在宋高宗看来,最大的心病就是怕“二圣”归来,自己将失去皇位。所以宋高宗选择了与金人求和的国策。
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什么是爱国。封建时代,“朕即国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就是说,皇帝就是国家!爱国就是忠君! 岳飞当时统兵一方,高唱“满江红”,誓要打败金人,迎回“二圣”!试想,如果岳飞真的打败金人,迎回了“二圣”,那么直接受到威胁的是宋高宗的皇位。所以所有召回岳飞、封岳飞为枢密副使(明升暗降,削其兵权)、让大理寺审判、直到最后赐岳飞死,都是皇帝的最终决定,也应该是皇帝真实意志的体现。宋高宗在“岳飞断案”上的批示是“岳飞特赐死”!试想,如果没有皇帝的决定,纵然有十个秦侩,又能将岳飞怎么样呢?而宋高宗所做的一切,也不过是在维护国家的稳定。如果岳飞真的打败金人,迎回二圣,那么大宋就会有三个皇帝,国家将会出现更大的动乱!宋高宗为了让岳飞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要急于出兵,可以说仁至义尽。为了笼络岳飞,多次对他加号晋爵,而岳飞四次上书力辞不受。在“朕即国家”的时代,“精忠报国”报的又是哪一国呢?
秦侩又是什么样的人呢?据资料记载,秦侩自幼聪颖异常,政和年间中状元。后来位及宰相,前后执政19年。对于宋高宗这个“国家”来说,他最能体会皇帝的心思,一心致力于与金人和解,划界而治。他所能做的事情,只不过是给皇帝建言,供皇帝参考罢了。封建时代文武官员的最高境界是“武死战,文死柬” !一个大臣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皇帝,如果皇帝觉得建言不对,可以不采用甚至罢了他的官(其实,宋高宗也确实罢过他的官)!
所以,岳飞的死只与当时的国家政策和皇帝的决心有关,秦侩最多只能负一点间接的责任。可是到了后来,善良的人民不敢直接指出皇帝的错误,社会一直流行的口号是“皇上英明,奸臣误国”,让秦侩跪在岳飞面前,这是否冤枉了秦侩?
在一个法制的国家,秦侩不仅应当站起来,还应当松绑。任何责任都应当由作出决定的人或组织承担,而不应该有一个办事员或说了两句建言的人承担!
历代宰相有谁能比得上秦桧伟大呢?
[转帖]彻底为秦桧平反-------真实的秦桧遗嘱: 秦桧《遗表》
这里说说真实的秦桧遗嘱: 秦桧《遗表》
《三朝北盟会编》,宋代史学名著,南宋徐梦莘编,二百五十卷,采编年体例。 徐梦莘(1126年—1207年),江西清江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大部份时间在家著述,《三朝北盟会编》成书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记载自政和七年(1117年)“海上之盟”迄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完颜亮伐宋,共计四十六年宋金关系的史料。三朝系指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三朝,该书成书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史料收罗广泛,凡诏敕、制诰、书疏、奏议、记传、行实、碑志、文集、杂著等,悉取尽收,按年月日标示事目,加以编排,征引的文献达二百多种,后又编《北盟集补》50卷,惜已失传。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二○:
秦桧《遗表》曰:‘死生夜旦之常,难逃大数命义。臣子之戒,敢竭愚衷。属馀息之将辞。恋清时而何及?伏念臣早缘末学,奋自书生。当见危致命之秋,守策名委质之分。画疆之遣,元枢飞掩。报之符存赵之陈,具寮奉惩断之指。仓皇皇奔走从君,衣冠不变于中华,觐会自依于常度。虽历九死其未悔,犹冀一言而可兴。草徽庙之二策,身居营窟,心在周行。洎浮海以言旋,举同朝而趣异。下石而挤者纷至,奉身而退者累年。荷上圣之深知,排群疑而复用。延登右揆,峻陟维垣。专秉任于钧衡,奉畴咨于帷幄。入而告后,玉音常许。其无心出则称君,舆论共推于得体。上遵成算,复建中兴,惟聪明睿智之绝伦,因古昔帝王之未有。挺身死难,救民于仗节之初;修睦休兵;寻盟于奏峨眉山之后。是谓乐天,以保天下继代,以率功名居然。甯亲以甯神,盈城而盈野。德之厚也,臣何力焉?臣感陛下推心委用之诚,进期毕命;睹陛下求治焦劳之切,退欲忘身。但知方疾以尽公,不敢辞难而避事。仰勤宸注,亲屈帝尊训词矜恻于孱躯,天步迈临于寝室。戴恩慈之俯逮,徒感咽以何言。顾愚臣知遇之若斯,虽举族捐糜而曷报。而臣上负乾坤之造,莫知药石之功,病在膏盲,命垂晷刻。阙廷注想,难瞻穆穆之光;黾鼎妥安,尚抱拳拳之恨。念吁天而靡逮,忍将死以犹言。文虽不伦,义或有取。伏望皇帝陛下,惟新盛德,谨保清躬,万寿无疆。行奉东朝之养五兵,不试永居北极之尊。益坚邻国之欢盟,深思社稷之大计,谨国是之摇动,杜邪党之窥觎。以治乱为著黾,以贤才为羽翼,事有未形而宜戒,言或逆耳而可从,缓刑乃得众之方,训本乃富民之术。虽渊衷之素定,在愚虑之实深。凡此数端,愿留圣念臣形留神往,泪尽辞穷。忧国有心,敢忘城吨之策;报君无路,尚怀结草之忠。’
秦桧的《遗表》很是感人,可以称得上忠肝义胆,不比诸葛亮的出师表差,秦桧他主张修养生息,养兵,以利后战。 他说:“行奉东朝之养五兵,不试永居北极之尊。益坚邻国之欢盟,深思社稷之大计,谨国是之摇动,杜邪党之窥觎。以治乱为著黾,以贤才为羽翼,事有未形而宜戒,言或逆耳而可从,缓刑乃得众之方,训本乃富民之术。虽渊衷之素定,在愚虑之实深。凡此数端,愿留圣念臣形留神往,泪尽辞穷。忧国有心,敢忘城吨之策;报君无路,尚怀结草之忠。”
早期的秦桧也是个忠义之人。公元1126年,金兵突袭北宋京城成功。在金人未攻破汴京前,秦桧一直主张抗金,反对割地求和。在金人的威逼下,宋朝百官议立张邦昌为帝。秦桧竟站出来反对,立议状要存赵氏。结果秦桧被金人俘虏北去。秦桧此举,颇受人民赞扬。可以说秦桧若不出站来立议状要存赵氏,就不大可能会被虏走受苦受罪。或许还会在伪齐政府里做大官享受荣华富贵。秦桧到金国后,受到金元帅粘罕另眼看待。忍辱负重为徽宗写乞和书。可以说这完全是忠臣之举, 谁那么傻写乞和书,给自己找后人唾骂的理由。其后他被金太宗完颜晟赐给左监军完颜昌。在金国期间并不无任何变节之举。公元1130年完颜昌攻楚州时秦桧趁机逃回宋朝。
后来的秦桧主和并没什么不对,宋高宗赵构本人在秦桧的生前和死后,多次把对金议和的首功归于秦桧,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
卷一五八,绍兴十八年八月癸丑日(阳历1148年9月12日),赵构和秦桧的谈话:
‘朕记卿初自虏归,尝对朕言:“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北。”遂首建讲和之议,朕心固已判然。而梗于众论,久而方决。今南北罢兵六年矣,天下无事,果如卿言。’
卷一六九,绍兴二十五年十月丁酉(阳历1155年11月19日),即秦桧死后次日:
‘执政奏事,上曰:“秦桧力赞和议,天下安宁。自中兴以来,百度废而复备,皆其辅相之力,诚有功于国。”’
卷一七○,绍兴二十五年十二月乙未(阳历1156年1月16日):
‘上谓魏良臣、沈该、汤思退曰:“两国和议,秦桧中间主之甚坚,卿等皆预有力。今日尤宜协心一意,休兵息民。”’
和、战问题,是两军对垒中经常发生的事,其共同目的,是取决于是否有利保存自己,和争取时间发展自己。南宋绍兴情势如何呢? 清人赵翼说:“宋之为国,始终以和议而存,以不和议而亡。”“澶渊盟,而后两国享无事之福者,且百年;元昊跳梁,虽韩(琦)范(仲淹)名臣,犹不能制,亦终以岁币饵之,而中国始安枕。当北宋强盛时已如是,况南渡乎?”, 见《二十二史札记》卷二十六. 近人陈登元先生把赵翼这个观点具体化,以为“秦桧在偷安半壁,中原残破之时,其所以力主和议,实不得已中之不得已也。”其主要理由:(一)国家经济困难,支持不了庞大的军费开支;(二)军事力量不强,至收溃卒群盗,以充王旅,将骄卒惰,军纪废弛,不足以战;(三)文武不和,不可与图大业。“因此可知秦桧议和,有人以为保全东南者,非无以也。”, 见《金陵学报》第一卷第一期. 陈登元先生列举的这些现象,在南宋初年都是存在的,因而建炎间屡屡败给金人。
和约对宋朝是有利的。绍兴和议是南宋和金国在1141年达成的和议,南宋朝廷在急于求和下,接受了金国的苛刻条件。 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南宋军在反击金军的南下中,取得了顺昌等地。至此,南宋可战而不战。为了彻底求和,绍兴十一年(1141年)南宋朝廷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等大将的兵权,同年十一月宋、金双方达成共识,十二月末,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子岳云、部将张宪被害。次年三月才完成“绍兴和议”全部之手续。 随著和议达成,金亦放还宋徽宗灵柩和高宗生母归宋。 绍兴和议使宋、金之间维持了近二十年的和平,期间双方虽然偶有冲突,但冲突之规模不大。
条约内容要点如下:
重划宋、金两国的边界,东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关为界,宋割唐、邓二州(在今河南省内),又重定陕西地界,宋失去商(今陕西内)、秦(今甘肃内)两州约一半土地予金。
宋奉表称臣于金,金册宋主为皇帝。
每逢金主生日及元旦,宋均须遣使称贺。
宋每年向金国缴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为什么秦桧被后人视为卖国贼呢?这完全是后来南宋政治的需要,明朝和辛亥革命也继续把这个历史谎言散布扩大。秦桧是政客们争名夺利的牺牲品,同时,一个性格有缺陷的战将岳飞被无限的神化。
秦桧身后,对于他的评价问题,有宋一代,官方就几经变化。绍兴二十五年十一月,高宗为褒其主和之功,题其神道碑额曰:“决策元功,精忠全德”。追封为申王,赠谥曰“忠献”。太常博士曹冠撰谥议说:
故太师赠申王秦桧,光弼圣主,绍开中兴。安宗社于阽危之中,恢太平于板荡之后;道德光天地,勋业冠古今,虽备道全美,不可主一善名一功,而崇报之典,严于定谥。尤当先其报国之大节,传道之效焉。谨按谥法:虑国忘家曰忠,文贤有成曰献。宜赐谥曰:“忠献”。 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
事过五十一年,宁宗开禧二年四月,以外戚入主大政的韩侂胄准备兴师北伐,使礼部侍郎李壁奏贬秦桧,奏疏说:
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宜亟贬秦桧以示天下。
于是削夺秦桧王爵,改谥号为“谬丑”。制词说:“兵于五材,谁不能去之,首弛边疆之备;臣无二心,天之道也,忍忘君父之仇。”“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百年为墟,谁任诸人之责。” 见续资治通鉴》宋纪卷一百五十七. 评价全部翻了个个,制词成为当时传诵之作。
结果,开禧北伐失败,韩侂胄成为妄启兵端的罪魁祸首。时任礼部侍郎的史弥远献计诛杀韩侂胄,函韩侂胄之首向金人乞和。为了讨好金人,还恢复了秦桧的王爵,再赠以谥号。《续通鉴》评论说:“当时用事者,亟欲反侂胄之政,而不颐公议如此。” 见《续资治通鉴》宋纪卷一百五十八.
元代修的《宋史》,照抄岳飞子孙写的美化岳飞的家集,同时,也把秦桧列入《奸臣传》。
上述种种,无论是褒是贬,都是当权者根据政治需要来确定的,秦桧不过是个皇帝手中的玩物。 但秦桧本身却总是忠贞爱国的,可以说是死而后已。他没有错,赵构主和也没有错。想象汉武帝,他的武功不是因为前面文景之治,才有本钱大打特打么?赵构时代休养生息,为后来南宋挥兵北上创造了基础,尽管南宋北伐还是败了。
元代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华,对儒家所讲的“严华夷之辨”多所避忌,然修《宋史》仍将秦桧列入《奸臣传》。但是,历来的史家也不无异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点:(一)秦桧力主和议,乃“保全东南”之举;(二)南宋向金人屈膝投降,高宗作为最高统治者,应负主要责任;(三)秦桧所以得政、专国,是因为他的主张迎合了高宗的愿望。
到了明朝,为了鼓励抗击北元的斗志,秦桧再次遭难。秦桧和岳飞名声在南宋的大起大落很有戏剧性色彩,非常容易包装成正反派的明星。明朝文人伪造岳飞的诗词“满江红”。位于浙江杭州西湖西北角的岳王庙,有与岳飞被杀有关的秦桧、王氏、万俟_、张俊等四人跪像,也铸造于明代。
到了辛亥革命,民国把明朝的驱除靼虏的一套又全部学来了,当然,也再次掀起了贬低秦桧和神化岳飞的新高潮。个人对明朝和民国没有任何好感,明朝200年没有统一北元,却反复大修长城,民国更差, 武昌起义的时候就是打的是十八星旗,意思是把满蒙藏疆出卖给各个列强以换取支持他们的革命,最后真的把外蒙给驱除了。
再说说宋高宗(1107年—1187年)赵构,南宋开国皇帝,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靖康元年(1126)赵构曾以亲王身分在金营中短期为人质,后得以回国。 1127年汴京沦陷时,他在当时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与江苏省的南京市有别)登基做皇帝,改元“建炎”。期间赵构被金兵追杀,一度在海上飘泊,至绍兴元年(1131年)正式定都于临安(今浙江杭州)。民间有传说“泥马渡康王”。在位初期因为动乱,起用主战派李纲、岳飞等等。他大部分时间都是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秦桧等人,并处死岳飞、罢免李纲、韩世忠等等。 由于当时金国已经占领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领土,宋高宗授意丞相秦桧和金议和,签定绍兴和议,以称臣赔款为代价,取回一部分实际上由金控制的领土,迎回宋钦宗(后来金未放钦宗)。宋金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宋高宗仅有一亲生之子赵旉,早夭。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禅位于太子赵眘,是为宋孝宗。 从高宗禅位看,他并不贪恋皇位,而岳飞屡劝没有子嗣的宋高宗立嗣,为高宗所忌,最后以“莫须有”罪名杀死岳飞。从这个罪名看,按当时宋朝的法律,岳飞确实该杀。
莫须有,南宋时期中古汉语的口语,历史学家李傲的解释是“难道没有吗?”,后来为了包装岳飞这个明星,莫须有被文人解释成了凭空捏造。
岳飞由于深受重用而干涉高宗立嗣的问题,不需要证实其谋反罪名就可处死:
南宋张戒《默记》记录如下:薛弼以甲字正月,道由建康谓戒曰: ‘弼之免于祸,天也。往者丁巳岁(注:绍兴七年为丁巳年),被旨从鹏(注:岳飞字鹏举)入觐,与鹏遇于九江之舟中。鹏说曰:“某此行将陈大计。”弼请之,鹏云:“近牒报:虏酋以丙午元子(注:指宋钦宗之嫡长子赵谌。靖康元年为丙午年,当时宋钦宗立赵谌为太子)入京阙,为朝廷计,莫若正资宗之名,则虏谋沮矣。”弼不敢应。抵建康,与弼同日对,鹏第一班,弼次之。鹏下殿,面如死灰。弼造膝,上曰:“飞适来奏,乞正资宗之名。朕喻以卿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与也。”弼曰:“臣虽在其幕中,然初不与闻。昨至九江,但见飞习小楷,凡密奏,皆飞自书耳。”上曰:“飞意似不悦,卿自以意开喻之。”弼受旨而退。嗟夫!鹏为大将,而越职及此,取死宜哉!弼又云:“不知若个书生教之耳。”’
《金佗粹编》卷二十一《吁天辨诬》卷一《建储辨》引熊克《中兴小历》如下:‘绍兴七年夏四月,上诏飞入觐,弼亦移书趣飞行。至是飞偕弼入奏事,飞以手疏言储贰事,冲风吹纸动摇,飞声战不能句。飞退,弼进,上视之色动。弼曰:“臣在道,常怪飞习写细字,乃作此奏。虽其弟子无知者。”’
赵鼎《忠正德文集》卷九《辨诬笔录·资善堂汲引亲党》:‘鼎丁巳秋再相,适岳飞入朝奏事。翌日,上曰:“飞昨日奏乞立皇子,此事非飞所宜与。”鼎奏曰:“飞不循分守,乃至于此!”退,召飞随军运使薛弼谕之曰:“大将总兵在外,岂可干预朝廷大事!宁不避嫌?飞武人,不知为此,殆幕中村秀才教之。公归语幕中,毋令作此态,非保全功名终始之理。” 弼深以为然,曰:“当子细谕飞,且谕幕中诸人也。”’
有关岳飞背后的字是否为其母所刺,到现在还有争议;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岳飞背后的字应是“尽忠报国”而非“精忠报国”(宋史岳飞传亦有记载),多数研究认为现今不少人认知的“精忠报国”,应是受到宋高宗御赐“精忠岳飞”四字,并由岳家军以之为旗帜与金兵作战的误导。慷慨激昂,脍炙人口的《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为全世界华人所熟知。但是,岳飞的传世文才《满江红》, 并非岳飞写的,实际是明代人伪作,写作年代不早于明代中叶,此事史学界李傲, 余嘉锡, 夏承焘等人有定论。该词的伪造要从岳飞被神话的两个阶段谈起。岳飞和关羽一样,被神话成忠义的代表。岳飞子孙神话其先辈,手法是对岳飞败仗不提而隐藏起来,而夸大甚至编造岳飞的胜仗,这些美化的历史竟然收入《宋史》。
有趣的是,二十四史中,《宋史》,《辽史》,《金史》,这三史均由元脱脱等撰写。的纪传体史书。由于《宋史》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仓卒写定,检校难周,又出于众人之手,因此,它在文字修饰,史料剪裁、史事考订、全书体例等方面,难免有错误,甚至互相矛盾,因此后世有重修宋史的提议,清代陈黄中编《宋史稿》219卷、陆心源编《宋史翼》40卷,朝鲜的李算编了148卷的《宋史筌》。
岳飞的美化恨容易从《金史》中的记载揭穿出来。岳飞不是百战百胜,《金史.王伯龙传》中就记载“军渡采石,击败岳飞、刘立、路尚等兵,获刍粮数百万计。”。《金史.完颜昂传》记载“宋将岳飞以兵十万,号称百万,来攻东平。东平有兵五千,仓卒出御之。时桑柘方茂,昂使多张旗帜于林间,以为疑兵,自以精兵阵于前。飞不敢动,相持数日而退。”“昂举兵以为声援,飞乃退”。《金史.仆散浑坦传》记载“天眷二年,与宋岳飞相拒。浑坦领六十骑,深入觇伺,至鄢陵,败宋护粮饷军七百余人,多所俘获。”。《金史.完颜宗秀传》记载“宗弼复取河南,宗秀与海陵俱赴军前任使。宋将岳飞军于亳、宿之间,宗秀率步骑三千扼其冲要,遂与诸军逆击败之。”
《宋史》动不动就说岳家军杀敌“数千数万”,甚至有“以五百骑兵破金兵十万”的胡编,除了上面澄清了的伪造之外,还有偷换概念,实际上,岳家军在大部分战斗中所歼灭的敌人,并不是真正的女真“金兵”,而只是“伪齐”政权的“伪军”,以及被金兵抓壮丁来的“签军”,这种“签军”,只是作为一次性使用的炮灰性质的部队,用来在交战时挡在前面消耗对方的箭石,是从老百姓中抓来的壮丁人,后来也经常使用这种手段。甚至很多都不算是军队,连“签军”的名义都没有,所谓岳家军的赫赫战功很多就是靠杀这些没有什么战斗力的本民族的“签军”和“伪军”建立起来的。大家应该记得,当时“金兵”中有人称岳飞为“岳爷爷”,这些人就是“金军”中的汉人“伪军”“签军”部队,这是当时汉人的口语。从情理上来说,女真金人也根本不可能去称呼异族敌人而且是自己手下败将为“爷爷”。
岳飞子孙如此美化其祖先,但是,《满江红》竟然没有收录入其家集里,连相关记载也没有,一直到了明代才突然出现在徐阶所编的《岳武穆遗文》,是根据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入的,且赵宽碑记中提及的岳飞另一首诗《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经明人考证也是伪作。此外,词中“踏破贺兰山阙”也是一个破绽。贺兰山入于史书,始于北宋。唐宋人以贺兰山入诗,都是实指,贺兰山在今内蒙古河套之西,南宋时属西夏,并非金国土地,而金国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境内。岳飞不可能以在西夏境内的“贺兰山”来比喻攻打金国黄龙府的志愿,这是牛头不对马嘴。实际上是,明代北方鞑靼族常取道贺兰山入侵甘、凉一带,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将王越曾在贺兰山抗击鞑靼,打了一个胜仗,因此,有学者推测“踏破贺兰山阙”是王越或者王越手下文人所作歌颂胜利的诗词。
邓广铭 在其文“再论岳飞的《满江红》词不是伪作”辩护说,"第一个应当解答的问题是,如果《满江红》词确系岳飞所作,何以不曾被岳霖、岳珂收集到,不曾编入《 家集》之中?据岳珂在《家集序》中所说,其父岳霖对于搜集岳飞的各类作品,确实是作过一番极大努力的,而岳珂本人在这方面却没有作过什么工作,只是加以编次刊印而已。" .
邓广铭的辩解软弱无力,毛选才5卷, 而岳飞子孙的家集竟然有10卷, 谁能想象的出数百年后, 今天的毛诗词里面没有毛最佳诗词?有网友说,"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在他死后近200年才被发现的", 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 《满江红》这么动人的诗词是直观的, 有点知识的都知道, 而音乐是5线谱, 没有相当的音乐修养的人看不懂,也奏不出来, 极少数人才可以发现的. 岳飞的《满江红》词的确是伪作, 否则,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宋朝没有,元朝的杂剧《宋大将岳飞精忠》没有, 怎么在明朝突然冒出来?
最后,总结一下,秦桧力主和议,乃“保全东南”之举, 南宋向金人屈膝投降,高宗作为最高统治者,应负主要责任,议和本身并没什么错。秦桧是爱国的忠义之士,岳飞也是爱国的将领,两个人都爱国的,不过是主战或者主和的差别。岳飞的死是他自己的责任,他不该干涉本来无后的高宗立嗣。
过去,政客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丑化秦桧而神化岳飞是错误的,今天,我们不再需要一个虚假的历史人物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的历史上爱国人物很多,比如,晚清抗着棺材收复新疆的左宗堂。教科书上已经不再称岳飞是民族英雄了,这是个进步。促使我写这个帖子的根源是我无意中看了一个文章,说某地为了开发旅游资源,要树立秦桧跪在岳飞母亲坟头的雕像,这也太过分了。为此,写此贴还秦桧的历史清白。
看看岳飞的后人多嚣张: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5/06/09/001042283.shtml
南京秦桧后人反对祖先跪拜岳飞母亲墓(组图)-----稿源: 南京晨报
近日在江西省九江县庐山脚下的岳母墓前,当地政府铸造了秦桧等五奸臣反剪双手的跪姿白铁铸像。然而,南京江宁是秦桧的家乡,至今还生活着他的许多后人,昨天自称是秦桧第三十二世孙的秦良先生表示:“秦桧已在西湖跪了岳飞,凭什么还要跪岳母?”
秦先生情绪激动地说:“人自宋后愧姓秦,我从来不向陌生人提到我是秦氏后人。但就跪像问题我要为祖先说几句话。首先,当年秦桧杀害岳飞时,岳母已经去世好几年了,我认为秦桧和岳飞母亲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没必要下跪啊;其次,在西湖岳飞墓前,秦桧已经跪了几百年,现在凭什么又要跪岳母呢?”
骆主任向记者介绍了当地政府为什么要恢复秦桧等跪像的原因。“1996年,九江县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专门拨款100多万元重修了岳母墓,恢复了岳母祠、岳飞守孝祠等史迹。2004年,江西省政府要求岳母墓申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九江县政府又拨出10万元款打算再恢复秦桧等五奸臣跪像,同时全国的岳飞后人也捐款2万元,后来就用这笔捐款铸造了秦桧等五奸臣跪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