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小可钢琴比赛总能捧杯

2005年小可九岁了,小马也四岁了。笨妈妈和两个儿子一起成长,有快乐也有烦恼。为了记忆也为了自我陶醉一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上星期四,小可美滋滋地从钢琴老师那儿取回了他上上个周末比赛的奖品。今年他又参加了两项比赛,个人单项得个奖杯,四手联弹得了个奖牌,因为中间出了个小错。

小可学了有四年琴啦,说长不长,七岁开始的,不能算启蒙早的;说短也不短,比他妈强点儿,毕竟坚持下来了,而且还乐意再继续下去。

比赛,重在参与

学琴第二年,老师问我们去不去参加比赛,还强调说这是自愿的,不强迫啊,有的家长愿意,有的不愿意。再一深聊,原来得交钱的,十几块大欧洋呢。我们自然不能免俗,当然说愿意啊愿意啊,要去要去。就这么一年一年下来,也算是对一年学习的一个交代。

这个比赛嘛,就是他们这些钢琴老师组成的一个协会举办的,也算是全法的吧。有什么远大影响不知道,也没去打听,反正一年一年地算下来也有十级呢。说得算,还真得算,这法国人就喜欢把问题复杂化,这比赛的级别,就像学校里的年级、一年的每个月份等等,每个都给取个名字,都像中文里一二三的多简单。

每回比赛都是一个小城的孩子对抗另一个小城的,五年级以下的孩子就到此结束了,再高一点还可以被选拔参加决赛,我们就没见识过了。

其实比赛,重在参与,在这里绝对体现出来了。谱子比赛前一个多月就定下来,大家就练吧。启蒙级参赛的孩子(练了一,二年的),只要上去了,把曲子弹下来就行,最后人人一个奖杯。弄得小可一听说要比赛,就说我又可以得个奖杯啦。

他是净得奖杯啦,美啦,我们付出可也大了。小马特别羡慕哥哥,闹了好久要一个。那天在体育用品商店看见了,就不走了,给他买了一个也才五欧元啊。当然小可的是赢来的,意义不一样。

遭遇中国海外军团

以往比赛就半天,都在周末哪天的下午,我们中午到了地方,吃顿饭,再优哉游哉地去比赛。这回不一样,参赛的孩子太多,得比一整天,我们排在早上10点,结果星期天一早就得爬起来赶到巴黎另一头去比赛。不过我们等小可比赛完了,又坐了一小会儿就留号了,孩子们得到的奖励就是吃了顿快餐。

这次报名时,小可的老师就告诉我,今年跟我们对抗的老师是个中国人,我们到时候肯定能碰到不少中国孩子。到了星期天一看,还真不假,那位中国老师的弟子真是济济一堂。

这人比人一下就看出老师要求严不严家长重视不重视孩子们练习刻苦不刻苦的区别了。

首先我们这边去的都是休闲服,老师们(他们开夫妻店的)带头,到孩子们就是T-恤衫球鞋了。那边参赛的孩子都换了装的,女孩子都是漂亮小裙子,男孩子没有西装革履,至少也是衬衣皮鞋的。

再说弹琴吧,我们这边的孩子比赛还都得看谱,有的带个夹子多少像个样,有的干脆就是一张纸还给揉得皱吧吧的;那边孩子没一个需要看谱的,都牢记在心里了,上去闷头弹。

我们这边的孩子都是按步就班地参加比赛,一年一年地往上升。小可老师的孩子比小可大一岁,三四岁就开始弹琴,近水楼台嘛,也只是参加第五级的比赛。而且小可和他合作参加四手联弹的比赛,因为小可还委屈他降了一级。

那边的孩子看着都偏小,还有好几个孩子参加不同级别比赛。小可都奇怪问我怎么可以这样。嗯,我也不知道,可以肯定是可以,有没有必要就是另一回事了。

最好玩的是一个小男孩,只有五六岁吧,就参加小可那一级的比赛啦。他上去还先给大家鞠个恭,可爱极了。再看我们家小马个比人大,别说学琴,坐还坐不住呢。

大概是第一次参赛不懂,那小男孩弹完了也不知该怎么办,就在钢琴前坐了一小会儿,直到评委之一告诉他可以回原位了,他才从琴凳上蹦下来(高啊)。下来以后又给大家敬个礼才走,大家都笑了,使劲拍巴掌。

可那小男孩他妈妈还凶他,说他傻,弹完了也不知道自己下来,让大家笑话。其实大家是真心喜欢他,根本没人笑话他。

这小孩子还参加了低一级别的比赛,他弹得不错,可实在是太小了,小手没劲,键都没按到底,琴声特别弱,不饱满,表现力也不强。他第一次比赛完了,紧接着后面就是小可他们的四手联弹。他们一上去,弹得怎么样不说,至少是琴键敲得砰砰响。结果门外汉的LG疑惑地悄声问我这俩小子,他们是不是敲过头啦?怎么这么响!哈。

常见网上讨论该不该让孩子学琴,或者说值不值得学,尤其是对男孩子来说。我觉得这种讨论没什么意义,看你学琴的目的啦。如果是为了升学加分,我觉得基本上是不合算的,音乐就像体育靠得是天赋,后天的勤奋努力有作用可不大的,能取得些成绩可付出太大。而且就算是有天赋的,想吃这碗饭也不容易,粥少憎多,太难了。

不过我觉得好像学弹钢琴的西人小人里面,男孩子不少,占多数。到了高年级,男孩子比例还大,而且弹得好的都是男孩子。我记忆里好像知名的钢琴家中也没什么女的,挺奇怪的,当然我也是孤陋寡闻得很。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