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愚经》卷第一: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祇竹园精舍,是时国中有一辅相,其家大富,然无儿子。时恒河边,有摩尼跋罗天祠,合土人民,皆悉敬奉。时此辅相,往诣祠所,而祷之言:「我无子息,承闻天神,功德无量,救护群生,能与其愿,今故自归,若蒙所愿,愿赐一子。当以金银校饰天身,及以名香涂治神室;如其无验,当坏汝庙,屎涂汝身!」天神闻已,自思惟言:「此人豪富,力势强盛,非是凡品,得为其子!我德尠少,不能与愿,愿若不果,必见毁辱。」庙神便复往白摩尼跋罗,摩尼跋罗其力不办,自诣毘沙门王,启白此事。毘沙门言:「亦非我力能使有子,当诣天帝从求斯愿。」毘沙门王,实时上天启帝释曰:「我有一臣『摩尼跋罗』,近日见语云:『王舍城,有一辅相,从其求子,结立重誓,若愿得遂,倍加供养;所愿若违,当破我庙而毁辱之。彼人豪凶,必能如是!』幸望天王,令其有子!」帝释答曰:「斯事至难!当觅因缘。」
时有一天,五德离身,临命欲尽,帝释告曰:「卿命垂终!可愿生彼辅相之家?」天子答言:「意欲出家奉修正行!若生尊荣,离俗则难,欲在中流莫遂所志!」帝释复曰:「但往生彼,若欲学道,吾当相佐。」天子命终,降神受胎辅相之家。即生出外,形貌端政,即召相师,为其立字,相师问曰:「本于何处,求得此儿?」辅相答言:「昔从恒河天神求之。」因为作字,为『恒伽达』。年渐长大,志在道法,便启父母,求索出家,父母告曰:「吾今富贵,产业弘广,唯汝一子,当嗣门户,遣吾存活,终不相听!」
儿不从志,深自惆怅,便欲舍身更求凡处:「于中求出,必极易也!」于是密去,自坠高岩,既堕在地,无所伤损!复至河边,投身水中,水还漂出,亦无所苦!复取毒药,而吞噉之,毒气不行,无由致死!复作是念:「当犯官法为王所杀!」值王夫人及诸婇女,出宫到园池中洗浴,皆脱衣服,置林树间。时恒伽达,密入林中,取其服饰,抱持而出,门监见之,将往白阿阇世王。王闻此事,瞋恚隆盛,便取弓箭,自手射之,而箭还反,正向王身,如是至三,不能使中!王怖投弓,问彼人言:「卿是天龙鬼神乎?」恒伽达言:「赐我一愿,乃敢自陈!」王曰:「当与。」恒伽达言:「我非是天,亦非龙鬼,是王舍国辅相之儿。我欲出家,父母不听,故欲自杀更生余处,投岩、赴河、饮毒不死,故犯王法,望得危命!王今加害,复不能伤,事情如是,何酷之甚,愿见顾愍听我为道!」王寻告曰:「听汝出家,修学圣道。」因复将之,共到佛所,启白世尊,如向之事。于时如来,听为沙门,法衣在体,便成比丘,佛为说法,心意开畅,成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阿阇世王,寻白佛言:「此恒伽达者,先世之时,种何善根,投山不死、堕水不溺、食毒无苦、箭射无伤,加遇圣尊得度生死?」佛告王曰:「乃往过去无数世时,有一大国,名『波罗奈』。其王名『梵摩达』,将诸宫人,林中游戏,诸婇女辈,激声而歌,外有一人,高声和之,王闻其声,便生瞋妬,遣人捕来勅使杀之。时有大臣,从外边来。见此一人,而被囚执,便问左右:「何缘乃尔?」其傍诸人,具列事状,臣曰:「且停!待我见王。」大臣进入,启白王言:「彼人之罪,不至深重,何以杀之?虽和其音,而不见形,既无交通奸淫之事,幸愿垂矜,匃其生命!」王不能违,赦不刑戮。其人得脱,奉事大臣,懃谨无替,如是承给,经历多年,便自思惟:「淫欲伤人,利于刀剑!我今困厄,皆由欲故!」即语大臣:「听我出家遵修道业!」大臣答曰:「不敢相违,学若成道,还来相见!」即诣山泽,专思妙理,精神开悟,成辟支佛。还来城邑,造大臣家,大臣欢喜,请供养之,甘饍妙服,四事无乏。时辟支佛,于虚空中,现神变化:身出水火、放大光明。大臣见之,欣然无量,便立誓愿:「由吾恩故,命得全济,使我世世富贵长寿,殊胜奇特,数千万倍,令我智德相与! 共等!」
佛告王曰:「时彼大臣,救活一人,令得道者,今恒伽达是!由是因缘,所生之处,命不中夭,今值我时,逮致应真!」佛说此已,诸在会者,信敬欢喜,顶受奉行。 】
白话解释如下:
我阿难亲耳听闻这么一件事情:当 佛陀在罗阅祇 (王舍城) 竹园精舍时,这个国家 (摩竭陀国) 有一位宰相极为富有,然而却膝下无子,看着自己日渐老迈而后继无人,内心极为烦忧。在恒河边有一座摩尼跋罗天祠,受到全城人民的信奉膜拜。有一天宰相也慕名而来,向天神祷告说:「至今我膝下无子,恭闻天神,有无量功德救护众生,能满足大众的祈愿,所以我今天自愿来归依,祈求赐予弟子一个儿子。若蒙成全,当以金银来装饰您的天身塑像,并且用最名贵的香来为神室内部上妆;如果你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灵验,那么我就毁塌你的庙宇,用粪便来涂抹你的塑像天身!」天神听到后这么想着:「这个人富贵豪强,有钱有势,不是泛泛之辈就可当得起他的儿子!我的功德力还不够,不能满足他的祈求,若不能顺他的愿,必定会被他毁坏庙堂并用秽物污辱。」庙神于是前往禀白摩尼跋罗天神,摩尼跋罗天神自知以他的能力也办不到,就自个儿前往 拜见毘沙门王 (四大王天之多闻天王) ,启禀这一件事。毘沙门王回答说:「让他获得一个儿子,也不是我能力所及,我们应当前往拜谒天帝,来成全他这个愿望。」毘沙门王,即刻前往忉利天启奏帝释天主:「我有一位臣子『摩尼跋罗』,近日来见我说:『王舍城有一位宰相,来庙里祈愿能赐他一个儿子,并立下重誓,若祈愿得以顺遂,将加倍的供养护持庙堂;若不满足他的愿,就破坏我们的庙宇并以秽物污辱。这个人豪富凶暴,必定会这么做的!』幸望天帝,令他有个儿子!」帝释天主回答说:「这件事至为困难!我会用心寻觅有无因缘的。」
不久有一位天子,五德离身,五衰相现前,临欲命终,帝释天主就告诉他说:「爱卿即将命终!可愿往生到那位宰相的家?」天子答说:「我想要出家修行正法,了生脱死!若是生富贵家尊荣豪贵,则要远离俗务就很困难,耽溺在欲望中流转,那么修学正法的志向就不能如愿啊!」帝释天主说:「你尽管放心的往生去那儿,若欲学道,我会尽全力的佐助你。」天子命终,降神受胎宰相家,作宰相的儿子。出娘胎外,形貌端正俊秀,宰相欢喜,即召请相师,为他取名字,相师问说:「当初在何处,求得此儿?」宰相回答说:「以前在恒河天神那儿求来的。」因此为他取了名字,叫『恒伽达』。恒伽达年纪渐渐长大,志在修学道法,于是启禀父母,答应让他出家修行,父母告诉他说:「我们是大富大贵人家,产业宏广,就你这么一个儿子,你应当继嗣吾家门户,让我们这一祖脉得以绵延不绝,说什么也不允许你出家修道!」
恒伽达听父母这么说,了解父母说什么也不愿成全他的志向,深自惆怅起来,于是想舍身再投胎到一般的家庭去,心想:「生在一般家庭要寻求出离,必定极为容易!」于是不告而别,偷偷地跑去跳悬崖自杀,没想到掉落到地面后却毫发无伤!再跑到河边,想投水溺死,没想到沉入水中又被漂浮出水面来,一点儿呛水的痛苦都没有!又取毒药来喝,毒气在体内却没发作,还是死不了!无奈心生一计:「应当去违犯官法为王所杀,那就一定死得了!」于是正当王夫人及众多婇女出宫要到园池中洗浴,她们所脱下的衣服都放置在树林间时,恒伽达即潜入林中,偷取她们的服饰,抱着就跑出来,故意让守门卫兵看见,卫兵于是急急捉拿他去见阿阇世王。国王听完卫兵的报告后,怒不可遏,就取弓箭亲手射他,没想到箭射出去,不但不能射中他,反而转个弯射向自己,连续三次都是这样子!阿阇世王很惊怖的丢下弓箭,问他说:「你是天龙鬼神吗?」恒伽达说:「请大王赐我一愿,才敢陈述!」国王说:「准你所求。」恒伽达说:「我不是天人,也不是龙鬼,而是我们摩竭陀国宰相的儿子。我想出家修道,父母亲不听许,所以想要自杀投胎到别个家庭去,因此去跳悬崖、投河、喝毒药都死不了,所以故意来触犯王法,希望能被处死!大王今天要射死我,没想到也伤不了我,奈何事情已到这步田地,还是死不了,对我而言,这是何等的残酷啊!愿大王怜悯听许我出家修道!」国王随即告诉他:「准许你出家修学圣道。」阿阇世王于是带着他,一起来求见 世尊,一一禀白以上的事情后, 佛陀即听许恒伽达出家作沙门,袈裟被身,便成为具足戒的比丘, 佛陀为他说法,心意开畅,即成就罗汉道,得三明六通 (注一) ,具八解脱 (注二) 。
阿阇世王即请问 佛陀:「恒伽达,先世种何善根,跳悬崖不死、落水也不会溺毙、吃毒药也不受痛苦、用箭射也伤不了他,更加上能值遇 世尊而得度生死?」 佛陀告诉阿阇世王说:「过去无数世时,有一大国『波罗奈』,国王名叫『梵摩达』,带着所有的宫人到树林内游戏作乐,有好多婇女一起高声歌唱,树林外有一个男人,听到美妙的歌声也高声的唱和起来,国王忽闻远处传来男人唱和的歌声,醋劲大发:什么人这么大胆?很生气的派人去捕捉这不速之客,捉来要把他杀了。刚好有位大臣从外边来,看见这一个人被囚押起来,便问押解的卫兵:「什么缘故要囚押这个人?」押解的人就把事情的经过及国王要杀他的事情告诉了大臣,大臣听了之后说:「且慢杀他!待我去见了大王再说。」大臣进入晋见国王,启禀说:「这位唱和婇女歌声的人所犯的罪行,不是很严重,大王为什么要杀他?虽然出音唱和,但是他在远处并没有现身与婇女嬉戏,既然没有奸淫交媾的事情发生,愿大王幸垂好生之德能流芳万世,就饶了他的性命吧?」国王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便赦免了他的死罪。这个人承蒙大臣救命之恩才得以脱险,于是便来奉侍大臣,殷懃恭谨无有懈怠,如是奉侍经历了好多年,有一天忽然这样想着:「淫欲伤人,利于刀剑!由于当年,一听到女音美妙而随之兴起唱和,都是因为起了男女贪的缘故,因而导致这些年来的困厄!」因此就来恳求大臣说:「唯愿大人听许我出家修道!」大臣回答说:「不敢违逆你的心愿,学道若成,还请前来相见!」大臣答应他后,这个人即前往山林水边静修,一心思惟参究微妙之理,精进修行豁然开悟成辟支佛。学成之后回来造访大臣家,大臣欢喜,延请供养,以甘美饍食及上品衣服恭敬供养,衣服、卧具、饮食、医药四事供养无有匮乏。辟支佛接受供养后,有一天便于空中示现神通变化:身出水火、放大光明。大臣看了之后,非常欣喜,于是便发誓愿回向:「由于受我恩惠的缘故,他的性命得以保全,进而出家修行证辟支佛果。愿这一功德能使我世世富贵长寿,殊胜奇特数千万倍,也能令我将来的智慧及德行能与他相等无异!」
佛陀接着告诉阿阇世王说:「那时的大臣,也就是曾救活一个人,后来让那个人出家修行而得道证果的那位大臣,就是现今的恒伽达啊!由于做了这件救人并允许出家,且作了功德回向的因缘,让他后来所投生的处所,如天上、人间,寿命从不中夭,现在值遇我时,自然而然能获致修道证真的果报!」 佛陀述说此段因缘后,所有来参加法会的大众,很欢喜的顶礼 佛陀后,信受教诲,恭敬的奉行。
注 释 ( 引述自《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之内文 )
注:三明六通
在佛曰三达。在罗汉曰三明。智之知法显了,故名为明,又曰智明,又曰智证明,证智之境而显了分明也: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三、漏尽明,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烦恼之智也 (漏者烦恼) 。又如次第,名为宿住智证明,死生智证明,漏尽智证明。然则三明者,六通中之宿命天眼漏尽三通也。智度论二曰:「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问曰:神通明有何等异:答曰:直知过去宿命事,是名通。知过因缘行业,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缘际会不失,是名明。直尽结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俱舍论二十七曰:「言三明者:一宿住智证明,二死生智证明,三漏尽智证明。 (中略) 名明者,如次对三际愚故。谓宿住智通治前际愚,死生智通治后际愚,漏尽智通治中际愚。」婆沙论七十七谓:「六通中,余三何不谓明?答曰:身如意 (言神境通) ,但工巧,天耳通但闻声,他心但知他人心,故此三不立为明。余三所以为明者,天眼知未来苦,宿命知过去苦,俱能厌离生死。又漏尽能为正观而断烦恼故。」
注二:八解脱
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身有色想之贪,为除此贪,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贪不起,故名解脱。此初解脱依初禅定而起,缘欲界之色也。
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内身虽无色想之贪,而欲使更为坚牢,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不起贪,故名解脱。此依二禅而起。缘初禅之色也。以上二者为不净观。
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观净色故名净解脱。于定中除不净相,唯观八色等光明清净光洁妙宝之色也。观净色而不生贪,足显观之转胜,证得此性解脱于身中,故名身作证,具足圆满,而得住于此定,故名具足住,此第三解脱之位,依第四禅而起,亦缘欲界之色也,所异者上二项为可憎之不净色,此为可爱之净色,故是净观也。
四、空无边处解脱。
五、识无边处解脱。
六、无所有处解脱。
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此方者依四无色定而起,各于所得之定,观苦空无常无我,生厌心而弃舍之,故名解脱。
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住,灭受想定者,灭尽定也,是亦依第四禅弃舍前之非非想即一切之所缘,故名解脱 (以上新译之名称,旧译少异) 。
问:唯第三禅无解脱云何?
答曰:以第三定中无眼识所引之显色贪故 (二禅已上五识皆无) ,又为自地之妙乐所动乱故 (彼地曰离喜妙乐地) 无解脱也。
时有一天,五德离身,临命欲尽,帝释告曰:「卿命垂终!可愿生彼辅相之家?」天子答言:「意欲出家奉修正行!若生尊荣,离俗则难,欲在中流莫遂所志!」帝释复曰:「但往生彼,若欲学道,吾当相佐。」天子命终,降神受胎辅相之家。即生出外,形貌端政,即召相师,为其立字,相师问曰:「本于何处,求得此儿?」辅相答言:「昔从恒河天神求之。」因为作字,为『恒伽达』。年渐长大,志在道法,便启父母,求索出家,父母告曰:「吾今富贵,产业弘广,唯汝一子,当嗣门户,遣吾存活,终不相听!」
儿不从志,深自惆怅,便欲舍身更求凡处:「于中求出,必极易也!」于是密去,自坠高岩,既堕在地,无所伤损!复至河边,投身水中,水还漂出,亦无所苦!复取毒药,而吞噉之,毒气不行,无由致死!复作是念:「当犯官法为王所杀!」值王夫人及诸婇女,出宫到园池中洗浴,皆脱衣服,置林树间。时恒伽达,密入林中,取其服饰,抱持而出,门监见之,将往白阿阇世王。王闻此事,瞋恚隆盛,便取弓箭,自手射之,而箭还反,正向王身,如是至三,不能使中!王怖投弓,问彼人言:「卿是天龙鬼神乎?」恒伽达言:「赐我一愿,乃敢自陈!」王曰:「当与。」恒伽达言:「我非是天,亦非龙鬼,是王舍国辅相之儿。我欲出家,父母不听,故欲自杀更生余处,投岩、赴河、饮毒不死,故犯王法,望得危命!王今加害,复不能伤,事情如是,何酷之甚,愿见顾愍听我为道!」王寻告曰:「听汝出家,修学圣道。」因复将之,共到佛所,启白世尊,如向之事。于时如来,听为沙门,法衣在体,便成比丘,佛为说法,心意开畅,成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阿阇世王,寻白佛言:「此恒伽达者,先世之时,种何善根,投山不死、堕水不溺、食毒无苦、箭射无伤,加遇圣尊得度生死?」佛告王曰:「乃往过去无数世时,有一大国,名『波罗奈』。其王名『梵摩达』,将诸宫人,林中游戏,诸婇女辈,激声而歌,外有一人,高声和之,王闻其声,便生瞋妬,遣人捕来勅使杀之。时有大臣,从外边来。见此一人,而被囚执,便问左右:「何缘乃尔?」其傍诸人,具列事状,臣曰:「且停!待我见王。」大臣进入,启白王言:「彼人之罪,不至深重,何以杀之?虽和其音,而不见形,既无交通奸淫之事,幸愿垂矜,匃其生命!」王不能违,赦不刑戮。其人得脱,奉事大臣,懃谨无替,如是承给,经历多年,便自思惟:「淫欲伤人,利于刀剑!我今困厄,皆由欲故!」即语大臣:「听我出家遵修道业!」大臣答曰:「不敢相违,学若成道,还来相见!」即诣山泽,专思妙理,精神开悟,成辟支佛。还来城邑,造大臣家,大臣欢喜,请供养之,甘饍妙服,四事无乏。时辟支佛,于虚空中,现神变化:身出水火、放大光明。大臣见之,欣然无量,便立誓愿:「由吾恩故,命得全济,使我世世富贵长寿,殊胜奇特,数千万倍,令我智德相与! 共等!」
佛告王曰:「时彼大臣,救活一人,令得道者,今恒伽达是!由是因缘,所生之处,命不中夭,今值我时,逮致应真!」佛说此已,诸在会者,信敬欢喜,顶受奉行。 】
白话解释如下:
我阿难亲耳听闻这么一件事情:当 佛陀在罗阅祇 (王舍城) 竹园精舍时,这个国家 (摩竭陀国) 有一位宰相极为富有,然而却膝下无子,看着自己日渐老迈而后继无人,内心极为烦忧。在恒河边有一座摩尼跋罗天祠,受到全城人民的信奉膜拜。有一天宰相也慕名而来,向天神祷告说:「至今我膝下无子,恭闻天神,有无量功德救护众生,能满足大众的祈愿,所以我今天自愿来归依,祈求赐予弟子一个儿子。若蒙成全,当以金银来装饰您的天身塑像,并且用最名贵的香来为神室内部上妆;如果你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灵验,那么我就毁塌你的庙宇,用粪便来涂抹你的塑像天身!」天神听到后这么想着:「这个人富贵豪强,有钱有势,不是泛泛之辈就可当得起他的儿子!我的功德力还不够,不能满足他的祈求,若不能顺他的愿,必定会被他毁坏庙堂并用秽物污辱。」庙神于是前往禀白摩尼跋罗天神,摩尼跋罗天神自知以他的能力也办不到,就自个儿前往 拜见毘沙门王 (四大王天之多闻天王) ,启禀这一件事。毘沙门王回答说:「让他获得一个儿子,也不是我能力所及,我们应当前往拜谒天帝,来成全他这个愿望。」毘沙门王,即刻前往忉利天启奏帝释天主:「我有一位臣子『摩尼跋罗』,近日来见我说:『王舍城有一位宰相,来庙里祈愿能赐他一个儿子,并立下重誓,若祈愿得以顺遂,将加倍的供养护持庙堂;若不满足他的愿,就破坏我们的庙宇并以秽物污辱。这个人豪富凶暴,必定会这么做的!』幸望天帝,令他有个儿子!」帝释天主回答说:「这件事至为困难!我会用心寻觅有无因缘的。」
不久有一位天子,五德离身,五衰相现前,临欲命终,帝释天主就告诉他说:「爱卿即将命终!可愿往生到那位宰相的家?」天子答说:「我想要出家修行正法,了生脱死!若是生富贵家尊荣豪贵,则要远离俗务就很困难,耽溺在欲望中流转,那么修学正法的志向就不能如愿啊!」帝释天主说:「你尽管放心的往生去那儿,若欲学道,我会尽全力的佐助你。」天子命终,降神受胎宰相家,作宰相的儿子。出娘胎外,形貌端正俊秀,宰相欢喜,即召请相师,为他取名字,相师问说:「当初在何处,求得此儿?」宰相回答说:「以前在恒河天神那儿求来的。」因此为他取了名字,叫『恒伽达』。恒伽达年纪渐渐长大,志在修学道法,于是启禀父母,答应让他出家修行,父母告诉他说:「我们是大富大贵人家,产业宏广,就你这么一个儿子,你应当继嗣吾家门户,让我们这一祖脉得以绵延不绝,说什么也不允许你出家修道!」
恒伽达听父母这么说,了解父母说什么也不愿成全他的志向,深自惆怅起来,于是想舍身再投胎到一般的家庭去,心想:「生在一般家庭要寻求出离,必定极为容易!」于是不告而别,偷偷地跑去跳悬崖自杀,没想到掉落到地面后却毫发无伤!再跑到河边,想投水溺死,没想到沉入水中又被漂浮出水面来,一点儿呛水的痛苦都没有!又取毒药来喝,毒气在体内却没发作,还是死不了!无奈心生一计:「应当去违犯官法为王所杀,那就一定死得了!」于是正当王夫人及众多婇女出宫要到园池中洗浴,她们所脱下的衣服都放置在树林间时,恒伽达即潜入林中,偷取她们的服饰,抱着就跑出来,故意让守门卫兵看见,卫兵于是急急捉拿他去见阿阇世王。国王听完卫兵的报告后,怒不可遏,就取弓箭亲手射他,没想到箭射出去,不但不能射中他,反而转个弯射向自己,连续三次都是这样子!阿阇世王很惊怖的丢下弓箭,问他说:「你是天龙鬼神吗?」恒伽达说:「请大王赐我一愿,才敢陈述!」国王说:「准你所求。」恒伽达说:「我不是天人,也不是龙鬼,而是我们摩竭陀国宰相的儿子。我想出家修道,父母亲不听许,所以想要自杀投胎到别个家庭去,因此去跳悬崖、投河、喝毒药都死不了,所以故意来触犯王法,希望能被处死!大王今天要射死我,没想到也伤不了我,奈何事情已到这步田地,还是死不了,对我而言,这是何等的残酷啊!愿大王怜悯听许我出家修道!」国王随即告诉他:「准许你出家修学圣道。」阿阇世王于是带着他,一起来求见 世尊,一一禀白以上的事情后, 佛陀即听许恒伽达出家作沙门,袈裟被身,便成为具足戒的比丘, 佛陀为他说法,心意开畅,即成就罗汉道,得三明六通 (注一) ,具八解脱 (注二) 。
阿阇世王即请问 佛陀:「恒伽达,先世种何善根,跳悬崖不死、落水也不会溺毙、吃毒药也不受痛苦、用箭射也伤不了他,更加上能值遇 世尊而得度生死?」 佛陀告诉阿阇世王说:「过去无数世时,有一大国『波罗奈』,国王名叫『梵摩达』,带着所有的宫人到树林内游戏作乐,有好多婇女一起高声歌唱,树林外有一个男人,听到美妙的歌声也高声的唱和起来,国王忽闻远处传来男人唱和的歌声,醋劲大发:什么人这么大胆?很生气的派人去捕捉这不速之客,捉来要把他杀了。刚好有位大臣从外边来,看见这一个人被囚押起来,便问押解的卫兵:「什么缘故要囚押这个人?」押解的人就把事情的经过及国王要杀他的事情告诉了大臣,大臣听了之后说:「且慢杀他!待我去见了大王再说。」大臣进入晋见国王,启禀说:「这位唱和婇女歌声的人所犯的罪行,不是很严重,大王为什么要杀他?虽然出音唱和,但是他在远处并没有现身与婇女嬉戏,既然没有奸淫交媾的事情发生,愿大王幸垂好生之德能流芳万世,就饶了他的性命吧?」国王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便赦免了他的死罪。这个人承蒙大臣救命之恩才得以脱险,于是便来奉侍大臣,殷懃恭谨无有懈怠,如是奉侍经历了好多年,有一天忽然这样想着:「淫欲伤人,利于刀剑!由于当年,一听到女音美妙而随之兴起唱和,都是因为起了男女贪的缘故,因而导致这些年来的困厄!」因此就来恳求大臣说:「唯愿大人听许我出家修道!」大臣回答说:「不敢违逆你的心愿,学道若成,还请前来相见!」大臣答应他后,这个人即前往山林水边静修,一心思惟参究微妙之理,精进修行豁然开悟成辟支佛。学成之后回来造访大臣家,大臣欢喜,延请供养,以甘美饍食及上品衣服恭敬供养,衣服、卧具、饮食、医药四事供养无有匮乏。辟支佛接受供养后,有一天便于空中示现神通变化:身出水火、放大光明。大臣看了之后,非常欣喜,于是便发誓愿回向:「由于受我恩惠的缘故,他的性命得以保全,进而出家修行证辟支佛果。愿这一功德能使我世世富贵长寿,殊胜奇特数千万倍,也能令我将来的智慧及德行能与他相等无异!」
佛陀接着告诉阿阇世王说:「那时的大臣,也就是曾救活一个人,后来让那个人出家修行而得道证果的那位大臣,就是现今的恒伽达啊!由于做了这件救人并允许出家,且作了功德回向的因缘,让他后来所投生的处所,如天上、人间,寿命从不中夭,现在值遇我时,自然而然能获致修道证真的果报!」 佛陀述说此段因缘后,所有来参加法会的大众,很欢喜的顶礼 佛陀后,信受教诲,恭敬的奉行。
注 释 ( 引述自《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之内文 )
注:三明六通
在佛曰三达。在罗汉曰三明。智之知法显了,故名为明,又曰智明,又曰智证明,证智之境而显了分明也: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三、漏尽明,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烦恼之智也 (漏者烦恼) 。又如次第,名为宿住智证明,死生智证明,漏尽智证明。然则三明者,六通中之宿命天眼漏尽三通也。智度论二曰:「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问曰:神通明有何等异:答曰:直知过去宿命事,是名通。知过因缘行业,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缘际会不失,是名明。直尽结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俱舍论二十七曰:「言三明者:一宿住智证明,二死生智证明,三漏尽智证明。 (中略) 名明者,如次对三际愚故。谓宿住智通治前际愚,死生智通治后际愚,漏尽智通治中际愚。」婆沙论七十七谓:「六通中,余三何不谓明?答曰:身如意 (言神境通) ,但工巧,天耳通但闻声,他心但知他人心,故此三不立为明。余三所以为明者,天眼知未来苦,宿命知过去苦,俱能厌离生死。又漏尽能为正观而断烦恼故。」
注二:八解脱
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身有色想之贪,为除此贪,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贪不起,故名解脱。此初解脱依初禅定而起,缘欲界之色也。
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内身虽无色想之贪,而欲使更为坚牢,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不起贪,故名解脱。此依二禅而起。缘初禅之色也。以上二者为不净观。
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观净色故名净解脱。于定中除不净相,唯观八色等光明清净光洁妙宝之色也。观净色而不生贪,足显观之转胜,证得此性解脱于身中,故名身作证,具足圆满,而得住于此定,故名具足住,此第三解脱之位,依第四禅而起,亦缘欲界之色也,所异者上二项为可憎之不净色,此为可爱之净色,故是净观也。
四、空无边处解脱。
五、识无边处解脱。
六、无所有处解脱。
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此方者依四无色定而起,各于所得之定,观苦空无常无我,生厌心而弃舍之,故名解脱。
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住,灭受想定者,灭尽定也,是亦依第四禅弃舍前之非非想即一切之所缘,故名解脱 (以上新译之名称,旧译少异) 。
问:唯第三禅无解脱云何?
答曰:以第三定中无眼识所引之显色贪故 (二禅已上五识皆无) ,又为自地之妙乐所动乱故 (彼地曰离喜妙乐地) 无解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