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国内faculty信息,一个土鳖的感受
与版上大多数相比,本人是典型的土鳖派,从家门到高校,读研,工作。看到很多人都
在在关心关于回国做FACULTY的问题,我就自己知道的信息给大家一些参考。
我们毕业的时候是21世初,那时候土鳖博士也比较新鲜,所以找工作时从相对清苦的基
础方向转到相关的偏应用方向能都很容易在相对不错的高校找到一个位置,但只是几年
工夫就感觉到博士们找工作的压力了,04,05年以后毕业的师弟师妹要想在北京差不多
的高校找个工作相对困难得多。国内做faulty的去处有两个方向,高校和科学院,两家
差异很大。
高校大家都比较熟悉,就是教学与科研。一个师弟的排序是先院里的事情,再系里的事
情,接下来是学生,最后是个人的研究(该师弟在北京一不好不坏高校)。但有些比较
好的高校为了让年轻人出文章,尤其是高待遇的海归,也会为他们提供比较好的科研环
境的。与高校不同,科学院的主导工作是研究,没有本科生,硕士入学第一年会集中上
理论课,然后各回各所找各导师做各自研究。研究所有老师会在研究生院做兼职教授,
好像只有少部分人,大部分人只是跟带领学生做课题。
1 关于待遇。已经从毕业时的比较可怜到现在的逐步提高,虽然离满意还远。记得刚毕
业的时候,一同学听说我的待遇,说了一句让我苦笑不得的话,说你们的待遇简直是对
中国高等教育的讽刺。不过套用句广告词就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本人最早时的的工
资只有月薪1000多,但经过逐年改革提高,到我出国时一个副研的工资林林总总加一起
月薪已经税前5000多了。上次单位的领导来美国时说,现在一个副研的工资7,7,8,8
加在一起快接近10万了,不过这需要本人回去后考证。我们单位工资主要有这么几部
分:
基础工资及各种奇奇怪怪的补贴(估计是N年前的国家规定了,比如什么洗理费,交通
费啥的,虽然很少),这部分有些跟年工相关的。所以每隔一年或两年都会提高一点。
岗贴与绩效补贴。这两部分跟个人职位及绩效挂钩,根据往年绩效的情况分配到下一年
去。属于工资挺大一部分。
还有就是年轻人的住房补贴。如果再加上住房公积金的话,我估计一个年轻副研的住房
补贴接近2000元(虽然公积金全民皆有,也算进来吧,显得工资多一些)。
最后一部分是年终奖金。如果前面大部分有平均分配的嫌疑,这部分绝对是你势力的体
现(当然绩效补贴也根据这部分动态)。每年年底的时候,单位都会出一个绩效评价标
准,你带出来的学生数量,你发表的文章,你申请到的经费都会有一个分数赋值,其中
文章只有国内核心和英文文章被计入年终绩效,不同层次文章会得到不同分数,也算单
位的一个导向。这个分数再乘上你的奖金系数,就是你本年的年终奖金和下年的绩效补
贴。牛的人会拿到N万。
2 关于经费来源及分配。经费来源有两方面,纵向和横向。
纵向的主要是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的各种计划等等,这部分经费单位会扣除5%的管理
费(不同单位不等,我知道有的高校7%),但总体来说不会很多。同时,大概可以有10
%左右提供给个人(估计加到人工资报酬去,这些好像都是财务在把握)。其它的主要
是科研支出了。前面有人提到说很多个人的支出都可以报销。不否认会有一些极端的人
。但就我们单位来说,财务管得相对比较严,我记得好像报销办公费是需要购物小票的
,你把家用的食用油写成办公用品不太好吧。还有关于吃饭报销问题,这个很麻烦,如
果说别的费用课题组长签字即可,这部分必须再加上科研处长签字,好像说单位每年报
销的伙食费用不能超过该单位年总收入的1%。所以现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课题偶尔一起
吃饭的钱都懒得报销,嫌麻烦。 对于这点,我不得不说一下,我们单位还是相对清廉
的,很多东西比较简单,这也是我愿意继续待下去的原因。
横向课题。主要是跟企业等的合作。这部分经费单位会扣除15%的管理费用。课题报销
的部分相对会松一些,不会象纵向那样比较严格地执行预算。但也不是有事没事去报销
吃饭费的。比如给学生的补贴,就会弹性一些,纵向课题有劳务费总量控制的。
写这个也挺辛苦的哦,等下次有空我再把一些其它感受写上来吧,希望能对大家的决策
有点帮助。
刚吃了点东西,接着写。
1 关于待遇的补充。我们单位参与的大项目比较少,当然但现在也在逐渐改观。科学院
一些大的单位会有一些很大的国家级项目。我们这个学科中国相对比较弱,所以有能力
发一流杂志文章的人相对少一些;我想其它所会好一些。这些都为他们的待遇改善提供
了保障,我这里说的不是歪门邪道的回扣之类的,只是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比如我上
面提到的考核标准。不过如果想成为富翁的话,难,呵呵。我们单位也有一些其它的三
线收入,肯定合法,是否合理,我只能说相对合理。如果愿意,员工可周末参与,收入
算职务内的。同时三线上交的收入也让单位更有机会提供一些新的政策。
2 关于基金申请的补充。
上面提到的自然基金,版里也有人提供了不少信息。国家自然基金委的一个成员到我们
单位做过报告,资助力度每年都在加大,并且幅度还不小,基础项目和国家需求是两个
重点。具体的命中率我忘记了,大概一般面上有百分之十几,35岁以下的青年基金多一
些,大概有百分之二十几?就我个人申请基金和作为同行评议评阅其它人的基金来看,
申请人在科研方面的训练的确良莠不齐。科学院的相对严谨一些,不是说这里的人有多
聪明,这里的人除了吃饭睡觉就琢磨这个,因为要靠这个吃饭。有些高校,尤其是一般
高校的相对要弱得多。记得几年前一个科研处通同事回来很郁闷地对我说,她们去开会
,有很多所的人建议统计项目的时候不要统计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可见其它所在申请基
金方面的能力。我们所平均每年自然基金的命中率也是远高于资助率的。
我相信海归们的科研训练远比我们这些土鳖严谨得多,申请相对比较公平的自然基金应
该没有什么问题(面上项目好像是5个同行匿名评审,都得优还是良以上的进入专家组
讨论,然后各学部拍板资助,好像是这个流程,那些不和谐音符回头再谈)。所以如果
你真的打算回国,又只想做科研的话,建议到科学院对口单位,会简单一些。科学院的
弊端就是不能跟那些8,9点的太阳在一起,生活沉闷一些,假期少一些。
其它的基金来源。除了各种纵向基金之外,科学院也会有自己的基金可资助一些学部或
领导认为重要的项目,这个具体规律偶还不清楚,因为偶还是小兵,领导让准备啥就准
备啥。同时,所里会为刚毕业员工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虽然不多,也会根据科研方向提
供一些所长基金,比如给年轻人提供机会,或根据某个国家需求设立。我想这三线收入
在这里发挥作用了吧。
我们单位的海归。
其实说了这么多,好像下面是大家最感兴趣的。
相对科学院的其它所,我们单位引进国外人才的力度最近几年才加大。如果有人有回去
意向,可以点一下国内对口单位的网站,估计能看到不少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很多已成
为单位的骨干。其实关于百人计划、长江学者以及当年清华北大的大力度引进人才都引
起一些很大的争议。有一些道德范畴的争议大家都已经看过不少,我这里说的讲的一个
是“引来女婿伤了儿”和女婿到底是否得到跟付出成比例。其实这个问题在几年前的确
是个很大冲击,虽然能力应该与收入挂钩,但当年那个差异也忒大了点,所以难免的。
科学院也就百人计划问题做过一些调查,最后的结果是没改变引进目标,改变了引进的
程序,风险分担,并且百人计划的资格在逐年提高,具体要求大家应该可以在科学院网
站上查阅。有一次开会的时候碰到一个科大百人计划,他说现在的标准是博士毕业后至
少在国外有四年的研究经历,当然文章之类的硬指标还在那里。
我们单位前几年引进的外来人才有在国内博士毕业,出去做了几年博士后回来的,有在
别的洲(不是北美)读的博士,然后有了不少年研究经历后过来的。现在做得都不错,
他们会在百人计划的基础上再去申请杰出青年基金,成功率好像也比较高。其实有些经
验已经有人谈过了,攒着数据,回去后再写,我们室引进的那个还没到所里的时候就开
始以我们单位的名义提交文章,结果等他就位没多久,要求三年发的文章的数量他已经
都完成了。剩下的时间他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探索了。
这两年引进的更多的是北美的博士,因为这段时间不在国内,不太了解他们的情况
新鲜海归或其它一些没达到到百人计划的标准求职者,也可能会有一些低一档的特别待
遇。记得04年还是05年,一个在我们单位读了硕在国外读了博的新鲜海归,当初跟单位
谈判的结果是给一套小房,给几十万启动经费,不过因为他后来选择了另外一个国家。
上次我们单位领导来,顺便到系里宣传了我们所,争取吸引人才回去,他说有研究发现
是否有文章发表是一个人在科研领域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的预测指标,所以到我们单位
的应聘者有文章是一个基本前提,至于给什么职位要看文章的质量和数量。其它的关于
启动经费及个人待遇,尤其是让大家头疼的住房补贴也会应该会有,但因为我不是,所
以没关心。
并且我们单位还根据有些海归的情况制定了新的休假制度,其实类似于这边的
sabbatical。因为不是所有的海归夫人孩子都跟着回来,所以单位规定,每个四年可以
有半年的探亲休假。
写到这里,不仅要叹一下。其实相对于国内科研能力方面的落后,一个好的领导班子,
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好像更迫在眉睫,还好我好像从我们单位感受到了一些希望:).
呵呵,说的是什么。我也曾跟同事闲聊天的时候讲过,说如果给我一套差不多的房子,
我就踏踏实实待了。
不过你说的这些我相信不会是遥远的梦。宏观的东西我们无法控制,我们只能做好自己
能做的。还是那话,横向比我们会难过,纵向比,我们一直在进步,有些事情虽然代价
大得让人痛心,但没办法,我们的历史与文化造就了那么一批人,谁在那个位置上都会
犯类似的错误。所以这是我很希望愿意多一些愿意成历史一部分的海归回去,只有这样
才能稀释过去,重新浓缩未来。
如果从国家总体发展考虑,也不是一定要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成为可以轻松负担高尔夫俱乐部,住别墅的富翁。目的是要让大部分的科研人员可以支付相对舒适的生活,比如一个3口之家可以住个90平米以上的房子,可以负担一辆10来万的车,周末可以去下下一个人40,50的餐馆,每个月花个300,500的买买衣服,将来可以送孩子读大学等等。
现在国内尤其是北京上海,房子的价格畸形增长,成了制约科研人员生活水平的最大因素。中国目前的房地产暴利,是利益集团互相勾结刮空了普通老百姓的辛苦积蓄!
说说不和谐的音符。
我上面说的都是我们单位的一些相对中性偏正面的感受。其实不和谐音符很多,也许有
些是我等人不可想像的。学术道德问题我们也碰到过(我们的成果被窃用),学霸问题
也听说过。能忽悠的人我见过,还挺吃得开。我的一个师姐,是这边top的博士毕业,
也在top杂志发表过文章,国内一个还算比较牛的高校想建一个实验室,邀她回去,她
回去跟那个实验室领导聊了一次,吃过一次饭,结果相当的失望!!!因为那个领导把
经营实验室当成了做生意:(。
记得几年前有大牛批判过科技部项目评审的不科学性。即使相对公正的自然基金也会有
帮派人情在,我也听说过,不过如果有好的申请书,突破社会关系重围应该不是问题吧
。我们室有一个眼睛里揉不得一点亵渎科研精神沙子的老板,申请基金几乎百发百中。
同样,杂志评审也有这个问题,有些杂志明显能看出人情味道来,但这并不妨碍好东西
在好杂志发表。不管怎样,文章才是硬道理。
不过我是乐观主义者,如果你想回国做faculty,还是建议你之前做好面对浮躁风气的
准备,尤其去那些不上不下的高校(从师弟那里得来的感受),这样你真的不小心碰到
了,就不会那么失望了。
很多东西不能完全用黑与白来表示,但相对国外的灰偏白,我们的灰色是偏黑的。在国
内,正处于一个信用与信任极度缺乏的时代。在没有更合理的制度之前有些东西只能暂
时存在了。
我见过几个在国外拿到tenure的人回去做海鸟,也有做海归的,他们的学术成就已经有
了足够的影响力,并且他们个人也不会受到国内的一些不正风气牵制,能够做到融入历
史、推动历史。不过要持之以恒这么做,还是需要包容和积极的心态。
中科院系统待遇普遍比高校要好(指不算科研提成的话)。
俺算是工科的。05年初,我在一个top5的学校呆过几个月。
讲师,每个月到手的工资不到2K,连个房子都租不起,实在是呆不下去,只好出国了;
一差不多同期毕业的哥们,去了中科院上海一个研究所,工资能拿到5K。
他老板是院士,课题多多,聊的时候说他们组里另外给津贴,助理研究员给10w,副研给
15w。
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有人来了又走,有人走了又回。其实在哪里做什么不重要,
重要的你是不是找到了一个让自己及家庭能够相对快乐和平衡的位置。不管什么样的生
活,其实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会有人建议,但一般不会有人逼。
与我当年相邻办公桌的一个同事,年龄比我大不少,孩子已现在已经上初中了,我出国
前他们还是租房子住。先是在某一个地方高校教书,跟妻子轮流读硕读博,她们的原则
是必须保证有一个人能腾出时间照顾孩子。后来到我们单位工作,从副研做起,每天看
文献,设计实验是他的最爱。如今妻子也博士毕业,在北京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孩子
是学校的优秀学生。但我知道他会在学术上有一天会突破瓶颈,因为他积累很久了。去
年开始他的工作慢慢发表了,职称也在往上走。另外一个老研究员跟他类似,他的专业
可以帮他赚很多钱,但他就是喜欢琢磨自己想做的,不会给他带来经济收益的东西。他
们两也许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妻子都很欣赏他们的生活状态,每天乐呵呵的做自己喜
欢的东西,屡败屡战,乐此不疲。有时候我真的很佩服他们这一点。
其实我碰到不少欧美的学者遇到家庭与工作冲突的问题,版上的人也都在他讨论。一般
情况下男士更愿意回去,融入历史;女士喜欢安逸简单生活,留在这里。这真是一个大
的抉择。不过我想如果双方能够互相体谅,总能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客观讲,无论从历史阶段还是从数量来讲,这个时代的留学生已经非刚建国或刚开放的
那个回去填补空白的时代了。规范的科研与管理也许是现在中国亟需,也是海归或海鸟
能带回去的。我知道的一些在美国做得比较好的海鸟们会利用暑假回国举办一些针对国
内年轻土鳖的培训班,非盈利性质,让他们能够更快地掌握一些更科学的研究方法,指
导他们写出更好的文章,这些都非常实用。
回国做全职不是唯一的跟国内建立联系的方式,毕竟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需要和利益。
其实如果有机会趁着假期回去看看也不错,可以更好地考察国内的环境是否适合自己。
现在有很多方式可以申请到这种短期回国的经费好像。比如留学基金委,大使馆,科学
院好像也有这样的短期项目。
这种短期的,国内确实是越来越多了,好多高校都弄了xx讲座教授,每年回去呆1、2个
月,或者上一门课就行。但大多得是功成名就的人才能拿到。有一天,你也会变成他(功成名就的人)。
官方的途径可以聘教授,授课。
还有民间途径呢,我相信国内有很多急于成长的年轻一代。他们有动机往上走,但会有
一些瓶颈限制,比如对于英文文献及写作的把握上。但国内还很多方面还有一些优势的
,如果能做到互补也不错,一起申请经费,发表文章等等。
如果现在有一个海鸟想跟我合作,我就很高兴:)。
科学院不同所待遇差异也很大。你说的高校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因为我不少同学都在
高校工作。
但是就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其实很多系会有一些不同途径的补贴。我有一在比较好高校
的同学,也不知道是TOP几了,当年毕业的时候工资水平比你还低,但她们系还会提供
一些科研和教学收入,并且他们落实的房补也比较客观。
土鳖博士是到了一个买房市场的时代了。博士大跃进是有一些问题:(。
天有点热,心静会凉的。
玩笑,不过你说的有道理。对于制度建设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确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有
时候我也自己看到一些现象的时候也在想,怎样的制度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对这
个制度不满意,谁能提出更满意的方案?我不否认有利益团队的存在,同样,也有约束
机制,比如职代会等。但为什么抱怨的声音不少,建设性的意见不多呢?我想可能有多
方面原因,比如历史后遗症(少说为妙),比如是否遇到愿意纳谏的“君主”,比如能
力瓶颈问题,这就需要有新鲜血液注入来帮助改善了。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国内,同样一个人如果是国企员工,他对事情的态度
会是一个样,如果到了外企,他的态度又是另外一个样。同样,我们在面对自己国家和
面对国外的同样现象时,态度也会有差异。同样,对家人跟对外人也会有一些差异,也
许我们对离自己近的更苛求,出现问题会更失望?
其实失望意味着自己是有期望的,还是那话,对于我们能做的想做的,就去做;有些东
西也许不是我们能改变的;有些东西不是现在能改变的,让自己平衡很重要,也许有点
阿Q,但比较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