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不是用鞋来踩的地方——刘琰的故事及随想
刘琰,三国时蜀汉(是汉不是蜀。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手下的人打的旗帜上竟然写着“蜀”,那是导演搞笑性质)的一人物。《三国志》中他的传记不长,全文如下:
刘琰字威硕,鲁国人也。先主在豫州,辟为从事,以其宗姓,有风流,善谈论,厚亲待之,遂随从周旋,常为宾客。先主定益州,以琰为固陵太守。后主立,封都乡侯,班位每亚李严,为卫尉中军师后将军,迁车骑将军,然不豫国政,但领兵千余,随丞相亮讽议而已。车服饮食,号为侈靡,侍婢数十,皆能为声乐,又悉教诵读《鲁灵光殿赋》。建兴十年,与前军师魏延不和,言语虚诞,亮责让之。琰与亮笺谢曰:“琰禀性空虚,本薄操行,加有酒荒之病,自先帝以来,纷纭之论,殆将倾覆。颇蒙明公本其一心在国,原其身中秽垢,扶持全济,致其禄位,以至今日。间埏迷醉,言有违错,慈恩含忍,不致之于理,使得全完,保育性命。虽必克己责躬,改过投死,以誓神灵;无所用命,则靡寄颜。”于是亮遣琰还成都,官位如故。
琰失志慌惚。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经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与后主有私,呼卒五百挝胡,至于以履捕面,而后弃遣。胡具以告言琰,琰坐下狱,有司议曰:“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琰竟弃市。自是大臣妻母朝庆遂绝。
他是山东人,与诸葛亮是同乡。由于与刘备五百年前是一家,且早年就跟刘备。刘备进川后,刘琰为太守。这相当于今天的省长或市长一类的地方官。阿斗当皇帝后,他为车骑将军。位仅次于李严。但仅领兵千余,跟诸葛亮乱转悠而已。
他后来和魏延不和,大概到处讲魏延的坏话。讲话讲过了头,被诸葛亮批评了一顿。诸葛亮早就对魏延不满,且不屑一顾。但对与魏延不和的人仍痛斥。政治家的风度就是与众不同,领导的威信还是要维护的。刘琰向诸葛亮写了一封信,检讨了一番。当然对丞相先生赞扬了一番。丞相让他官位不变。
后来刘琰失志(怎么失志,书中未说),他精神恍惚。
建兴十二年正月(公元234年),刘琰的老婆入宫贺太后。大正月的,太后留她住了一个月。胡氏长得漂亮,刘琰怀疑她与阿斗有一腿。当年阿斗二十七岁。刘琰应当与诸葛亮年龄相仿,半百上下——或更大。至于胡氏多大就不知道了。若皇帝看上了某人的了老婆,有的人是求之不得。皇帝送的绿帽可是绿宝石作的。但此人可能被孔夫子训练的彻底,异常生气。呼大兵打胡,用鞋子打脸。最后休了她。胡去告刘。刘被关了起来。有司的判决书说“大兵不是用来打老婆的,脸不是用鞋扇的。”刘琰被判了死刑。
这件事极有趣。
在古代,男人休了妻子,于“法”于“理”均有据。大多数男人都视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女人可能不同意,但她们几乎没有发言权),大不了是道德问题,而不是什么犯法的事。连司法当局的判决书都没提刘琰休妻的事,显然他们也认为那不是什么罪。至于罪名是“大兵不是用来打老婆的,脸不是用鞋扇的”,更是有创意。只注重谁打人,用什么打,其他不问。当然,胡因为进宫被打,刘琰小子能不该死?
不过,从此后,大臣的妻女不再去庆贺。蜀汉的社会是个什么样,可以了解一二。
蜀汉是大男子主义社会是毫无疑问的。若根据抽象的教条“演绎”什么事会出现,认为那会有因打老婆被杀头的。那是太愚蠢的思维。
刘琰被抓的那年八月,诸葛亮才死。
蜀汉的一切政治框架都是诸葛亮制定的。大概无人反对。诸葛亮说过一句话“乱世用重典。”意思是:乱世要用苛刻的刑罚。许多历史学家对此大加赞赏。但诸葛亮用的什么刑罚,我不太了解。但此事可以窥见一二。大臣被这样处死,老百姓会怎样想和做?
“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此事说明:刘备比较宽容,诸葛亮秋后算帐。一个太守仅为了活命而造反,他对诸葛亮的为人是怎么判断的不是很清楚了吗。这是什么样的文治?
另一个人物廖立的命运更有说服力。当年孙权问诸葛亮谁能治天下,亮答曰:“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几年后,诸葛亮上书阿斗(实际是给自己):“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将他罢官。这里的“小子”是无能之辈的意思。廖立的话可能有几分愤激,夸张,但大致说出了诸葛亮治下的真相。诸葛亮用的人很多是庸才、拍马之徒应该与事实相去不远。一个当朝有能力的人根据他自己的观察,而作的结论,远胜十个后世历史学家的推论。反观魏国,包括在司马氏控制政权时,有人这样说过魏国只用庸才的吗?
廖立因言被罢官。诸葛亮给他加的罪名,怎么看怎么像反右时某人的讲话。诸葛亮当年说他是“当赞兴世业者也”,不久廖立就成平民。从此以后谁还敢说用能人的一类话题呢。蜀汉无人才、无人直言就不奇怪了。这一“成就”不归功于诸葛亮,还能是谁呢?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在三国时代,中原是最乱的、也是人口死亡最多、社会结构被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和中原相比,四川盆地简直就是“盛世”了。中原人大量逃往四川避难就是证据。在刘备入川前更是这样。刘璋迎刘备入川,吃喝百日,大送刘备钱物。这就是四川当时社会状况良好的铁证。刘备死后,经过诸葛亮经营了十一年,及他一手提拔的人物经营下,到261年,吴外交官薛珝入蜀。回去后说:“蜀无直言之人,民有菜色,而不知祸之将至。”两年后,蜀汉被邓艾的一支轻装部队所灭。阿斗交出的家底是:户28万、人口94万、兵10。2万、吏4万、米20万斛。每个士兵仅有两斛米。按邓艾的算法,当时每个士兵六天吃一斛米,蜀汉的国库仅够士兵吃半个月的。那位得诸葛亮真传的姜维还到处打别人,他自己连屁股都露着,他都不知道。阿斗不投降怎么办?
天府之国被弄得如此地步,还说诸葛亮是一代名相。那么请告诉我,那非名相如何治国?
有人说那时(263年)诸葛亮已死近三十年,那能与他有关吗?说和他无关,那是历史门外汉的天真想法,且对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这在学术界人所周知——意味着什么这一点陌生的结果。查一查阿斗投降时的大臣都是谁就知道这与诸葛亮有没有关系了。一个事无巨细都自己掌控的丞相,几乎和皇帝一样,他的影响力持续二十几年是很容易理解的。今天社会观念的传播手段多样、速度快,某些国家的某人的影响力还持续几十年。古代没有电台和电视呀。当然不是说蜀汉的一切事情都要诸葛亮负责,那也不公平。但主要出于他的影响力是不容质疑的。
换一个角度,若蜀汉人民安居乐业,对被魏统治十分恐惧。恐怕十个邓艾也打不进去四川。
另外,蜀汉的多人投向了魏国,连杨仪临死前都后悔没投向魏。而魏仅有一两个政治斗争的失败者投蜀汉。这说明了什么?
魏国总有文臣上书,极言国家弊政,极有水准。就连吴也有几个,但蜀汉一个都没有。《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的人后来的表现有值得称道的吗?没有!廖立的话错了吗?没有!
其实,诸葛亮用庸才,读过《三国志》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全书》(房立中主编)在《智慧化身,千古‘完人’——评诸葛亮》中说:“诸葛亮不大能用有才能的人,特别是那些恃才自负的人,这当然不是因为他嫉贤妒能。诸葛亮之所以要这么做,是耽心有才能的人不忠于平庸的刘禅,在他百年后会大权旁落,出现夺权篡位的情况。”诸葛亮用庸才,他无异议。但他的解释像猜谜语,且逻辑够奇怪的了。
有人说:“诸葛亮死后,不是有人要为他立庙吗。”把持国政很长时间的人有许多追随者,是很正常的。若几乎没有,那才怪了。那些庸才的人是十分感谢他的,不然,他们可能是平民。
有人用后人对诸葛亮的崇拜来证明他是名相,这是奇怪的逻辑,狐狸大仙也有人崇拜。
记得多年前,和学友胡侃诸葛亮应是几流政治家。一四川同学说:若你到四川说诸葛亮的坏话,会有人打你的耳光。我相信他的判断。但这不能作诸葛亮是名相的证据。老百姓对过去的人的判断是这样:对他统治下的苦难全忘记、或不知道、或不想知道(这些苦难已不再对思考者起作用),但对虚无飘渺的什么符号却大加赞赏。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残忍的独裁者死后一段时间后,会有人去“怀念”他,其中不乏善良的人。这个机理也是怀旧现象的心理基础。
我们这样讲,不是说诸葛亮是草包。其实一个真正的草包倒不会把国家治理的太坏。我们的论点是:诸葛亮早年是战略家,晚年不是,仅为战术家。他长于技术(广义的),短于审时度势。这需要几十万字去分析论证。
有人在无法否认历史书中诸葛亮的文治实在太糟,就搬出另一法宝----陈寿对诸葛亮有偏见,把他写得坏。这是用想象代替分析的又一例证。我们可以问:历史书错了,怎知你对?
凡读过《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列的许多资料的人大都会同意:陈寿在历史事件记叙的取舍上是很严谨的。用自己的鸡肠鼠肚加到陈寿身上是不会被历史学家所接受的。反观陈寿对诸葛亮的评论,我们仅同意一部分,另一部分太溢美,且逻辑解析混乱,这是典型古代中国式推理。
随便说一句,主编刊行《诸葛亮集》的不是诸葛氏子孙,而正是陈寿。
若接受一个政治家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他治理下的人民的幸福,至少少受些苦这一前提的话,诸葛亮治理国家好坏应不难辨别了。若认为政治家的目标是为了一个抽象的什么符号而打打杀杀,那我们就不想说什么了。这两种观念无交集,似如水火,一切还是免谈。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要真正明白这句话绝非易事。
我说的是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某些人头脑中的偶像诸葛亮。若对此有所伤害,多请原谅。有人说,不管怎样,他就是喜欢诸葛亮,那是他的自由。我仅表达我个人的看法,这是我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