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教授托人将应征女友的联系方式整理在一起,闲暇时就仔细筛选。
资料图片:91岁的刘教授。图片来源:楚天金报
■《91岁教授埋名征婚》追踪
原定4月底的婚礼“黄”了,老人指责几名有过深入交往者是骗子,但称相信有真爱
本报记者 杨春 李海夫
今年1月通过媒体公开发布征婚信息,随后宣布准备4月底在教堂完婚。如今,91岁的武汉大学刘教授,心中五味杂陈:原准备与他结为伴侣的大连那位58岁音乐教师,在一次大发脾气之后离开,“家里的微波炉也被她拿走了”。
“我心目中的她温柔贤惠,55岁-70岁,高中学历以上,爱好音乐、写作,最好能懂外语……”这是刘教授今年1月15日征婚时提出的要求。
消息一见报,就受到众多读者关注。超过100位女性来电表示愿意交往,年龄最小的25岁,最大的75岁。3月,刘教授宣布,将与大连一位58岁的音乐教师结为伴侣。
8个多月过去了,一向温文尔雅的刘教授愤怒了,指责几名与他有过深入交往的应征者是婚姻骗子,甚至搬走他家的东西。昨日,再次面对记者,刘教授说,挫折并没有影响他的征婚热情,寻找志同道合的另一半仍是他最大的心愿,“我相信有真爱存在,我没有放弃,仍然在寻找我的晚年伴侣”。
未能如愿“准新娘”大发脾气后走了
刘教授征婚消息被媒体报道后,应征信纷纷飞来, 每一封来信,刘教授都用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看。有的应征者还在信上附有浪漫的诗句,刘教授连连赞叹:“文笔优美,志同道合啊!”
一天,刘教授接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电话,对方直接叫出了他的名字,并称认识他,但刘教授对她没有任何印象。
这位58岁的林华(化名),自称大连某音乐学校教师,以前在参加高校合唱时曾和刘教授有过三次邂逅。最让刘教授欣赏的是,林华擅长电脑,通过电子邮件发来了她的照片,并写来了火辣辣的情书(本报今年3月20日曾报道)。
对于连鼠标都不能灵活移动的刘教授来说,林华确实可以帮助他运用电脑完成科研工作。此后一个月,两人几乎每晚都会通电话,一打就是一个小时。
春节到了,林华决定来看望刘教授,以解相思之苦,并给他带来了大连特产。在一起生活的18天里,刘教授说他找回了失去已久的温暖。
告别一周后,林老师又来到武汉,并从大连托运过来了几大包东西,两人决定4月底在武汉的一座教堂完婚。
“让我意外的是,她竟然把大连房东的电视偷偷给搬了过来,我当时心里怪不舒服的。”刘教授说,在随后的交往中,林华拟好了一份遗嘱,要求刘过世后的房子由她和他的儿子共同继承,但她要当监护人,刘教授没有签字。
随后,刘教授还发现林华并不是真正懂音乐,只会用钢琴弹奏几首歌曲,也只会唱几首歌,还不懂五线谱,“我真不明白,不懂五线谱,怎么能做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
刘教授说,在相处中,他也渐渐感到林华在嫌弃他。有一次,林华声称要到香港购买嫁妆,他没有同意,林华就大发脾气,然后搬走了。“她总是晚上搬运房间物品,鬼鬼祟祟的,把给我的衣服也拿走了,家里的微波炉也被拿走了,还拿了什么东西我现在也记不得了。我现在怀疑她是个骗子。”
相处四天“只有同情和敬仰,没有爱情”
林华之后,另一位大连女人出现了。
这个自称白领的48岁女子拍好婚纱照,连同一封被刘教授视为“肉麻”的情书寄了过来。“我和您结婚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
刘教授清楚的记得,杨敏(化名)在他家里住了五天四夜,然后就回了大连。“她也许是来考察一下我家的条件怎么样,发现我并没有花园洋房,除了荣誉就是这个住了几十年的大房子,满足不了她的物质需求,然后就走了。”
昨日,记者拨通杨敏的电话,接电话的人自称姓付,是杨敏的好朋友,对这件事十分清楚。在电话里,她讲了另外一个版本的故事。
看到大连的媒体转载的信息后,杨敏觉得和刘教授有共同的爱好、深厚的文学知识,且都是基督徒,顿觉相见恨晚。
杨敏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当丈夫有了外遇和她离婚后,她就带着一对双胞胎女儿生活,现在大女儿读大一,小女儿读高中。
杨敏认为刘教授虽然年纪大,但坦诚可靠,随着相处的深入,年龄隔阂也会慢慢消失。用她的话说,“可能只是同情和敬仰,没有爱情。”在和刘教授“电话热恋”期间,杨敏的朋友都持反对态度,但她并没有听取。
今年7月,刘教授邀请杨敏到武汉,并愿意寄上500元路费,但被她谢绝了。7月8日,杨敏从大连坐火车到武汉,次日晚7点多到达,刘教授亲自到火车站迎接,她非常感动。
据付女士介绍,杨敏在刘教授家住了四晚,期间做了不少家务,刘教授也陪她逛了黄鹤楼,两人合影不少。但相处后,杨敏发现两人间很多想法和做法都有冲突,遂于13日返回,这次的火车票是刘教授出资的。“杨敏当时将工作证、身份证、户口本、医疗证等证件,全都给刘教授一一查看,临走时还要付几天来的开销,只是刘教授没有要。刘教授提出给她500元,作为路费补偿,她都没有要,显然不是冲钱去的。”
交谈中,付女士再三强调,杨敏没必要放弃好的工作去和一个老人生活,“她想写书,更多的成分可能是希望刘教授帮助她”。
█这样一个家
教授与儿子相依为命
位于武大测绘校区一所130平方米的房子,是刘教授和儿子的家。记者两次登门,都没有看见他的儿子。
无意间在案头发现的一本册子,解开了疑问:“经历‘反右’和‘文革’双重磨难,我无暇顾及妻儿,一家五口,聚少离多。长子儿时活泼可爱、天资聪颖,但受我株连,在学校遭受歧视,下乡6年不能返城。孤独、绝望,让他精神失常,一生就此毁掉。30多年来,我们父子相怜相惜,相依为命。我烧水,有时忘了照看,他会提醒我:水开了。清晨,他会站在房门口喊醒我:买早点。有时病发我被他打得头破血流,但我仍疼爱他。”
刘教授1948年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生院,1950年获得硕士学位,同时受聘于加拿大联邦大地测量局任工程师,此后一年多次进入北极地区进行北极圈内航侧天文控制点,成为第一个进入北极圈并登上北磁极的中国测绘工作者。1952年回国,1956年到武测任教。
1999年,刘教授与妻子离婚,独自与儿子生活。家里的冷清、晚年的寂寞以及很多书稿需要整理,让刘教授有了找位伴侣共度晚年的想法,“我要的是知己,不是保姆,我要和她登记结婚,我走后会把财产留给她一部分,以此安度余生”。
█对话年龄最小应征者
“只是同情,谈不上爱情”
在100多名应征者当中,王茜茜(化名)是最小的一位,她只有25岁,武汉某公司的白领,本科学历。面对66岁的年龄差距,王茜茜当时仍觉得可以接受,只是刘教授觉得年龄相差太大,没有回应她。
长江商报:当时怎么会去应征?
王茜茜:看到报道后,我很同情刘教授,就像同情一位爷爷一样,觉得他的晚年非常悲凉和不幸。同时,我也很欣赏刘教授的才能,我觉得可以照顾他,让他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长江商报:66岁的年龄差距,在你心里真的能接受吗?
王茜茜:我是个有着恋父情结的人,非常喜欢比我年纪大许多的男人,所以年龄的差距我能接受。即便是无性的婚姻,我也不在乎,只是同情他,谈不上爱情。在我心中,男朋友年龄应该比我大10岁以上,我还特别喜欢忧郁和不幸的男人,同情心使我能够走进他们,接受他们,帮助他们。
长江商报:旁人如何看待你的举动?
王茜茜:我认真思考过,不是冲动,很勇敢地给报社打了应征电话。对身边朋友我都没有说起这事,准备应征成功再告诉他们,否则引起议论不好,毕竟这件事我能接受,别人心里不一定能接受。
长江商报:你怎么看待老教授征婚?
王茜茜:我非常理解和支持,刘教授虽然91岁,但也有追求晚年幸福的权利,在伦理道德上也不为过,我很敬佩他的勇气。
长江商报:真正一起生活时,你觉得会习惯吗?
王茜茜:开始肯定会不适应的,但我相信慢慢磨合后,会产生一种依恋和习惯。
长江商报:你这样做,会不会被人说你是看中老教授的财产?
王茜茜:(笑)怎么可能。我相信老教授也不会有什么财产,如果真是为了财产,我还不如找个中年的有钱人,凭我个人的条件没有任何困难。
长江商报:现在还想和老教授联系吗?
王茜茜:已经过去半年了,后来没有任何回音,我现在有了新的男朋友,比我大11岁,感情稳定,不想再受到任何干扰,以前的事都过去了。祝刘教授能遇到一个满意的伴侣,度过幸福的晚年。
http://news.sina.com.cn/s/2007-09-05/0636138198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