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多才智 扬威比利时

兵学工商沧桑四业 柬中港法浪迹两洲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华裔多才智 扬威比利时

——记比利时经济部地质研究所技术顾问

李顺帆硕士

“有缘千里能相会”这句话是一点不假的,不然怎么今夏会在大洋彼岸的法国象鼻山游览胜地,遇上我久别的台湾旧雨李顺帆先生呢?

算起来已整整七年了。一九七九年春,我到台湾旅游,在台南的一间餐厅内邂逅了李顺帆先生。凭着我的一句“马干拉西”(印尼语:吃饭),使我们一见如故,谈得很欢。那时,他是台南成功大学矿冶石油系的学生。他虽然一九五八年出生于印尼棉兰,一九七三年高中毕业后,才到台湾升大学。然而他肌肤晰白,温文雅静,说话没有带半点印尼音,又不像侨生固有的活泼、开放。如果他不会说印尼语的话,很难使人相信他是个出生于印尼的侨生。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那时的李顺帆只是个寂寞无闻的大学生,而今天的他,真像他的名字“顺帆”那样,一帆风顺,不但是个硕士,而且从一九八三年起,他竟然是比利时国家经济部地质研究所的技术顾问,那时他才二十五岁。如此的年轻而取得这样高的荣誉,莫说是个华人,就是当地的比利时人,也是绝无仅有的。因此,他可以说是我们华人的骄傲。

李顺帆先生一九七九年到比利时鲁文大学( KATH OLIELE UNIVERSITEIT LUVEN )“采矿工程硕士班”深造。他原来的英文,到比利时后竟然用不上,因为比利时北部讲的是荷兰语。于是,他利用半年的时间攻破了荷兰语的难关。他总结学好语言时的体会说:第一,一定要不耻下问;第二,要厚着脸皮多讲。

硕士班规定只能读两年,而他在学习语言上已花去六个月,因此,他必须要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学业。不用说,他的学习是相当艰苦的。然而他凭着勤奋苦学的冲劲,竟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硕士学位。

在海外,要想找份一理想的工作,有时比登天还难,“毕业”就是“失业”的代名词。而这位年纪轻轻,脸上还未脱离稚气的华人学生李顺帆,为什么一毕业,比利时的经济部长马上找他签约,迅速进入比利时经济部地质研究所当技术顾问呢?是靠运气吗?是靠人事关系吗?都不是。是靠他的真才实学争取到这个宝座的。原来比利时地下缺乏石油,而有丰富的地下热资源。当时政府正开展一个探测煤矿储藏量和开采地下热能的五年计划,而李顺帆的毕业论文正好论述这方面的,他的独特见解和措施震惊朝野,使人刮目相看,因而经济部长出面和他签了政府合约。

三年来,他来回奔走于矿山、钻井工地与办公室之间,并做出骄人的成绩。因此,第二任的经济部长最近又和他续了约。

他的担子可重了,他负责比利时北部的钻探工程,探测、推广地热能源,审核计划,判定财政开支预算,视察工地,指导解决工程疑难等。

为了想亲眼看他怎样工作,我最近特地到布鲁塞尔拜访他。本来约定时间到他办公室会面,可是他有事到工地去了。他的同事说,他是个闲不住的人,无事也往工地跑。我只好问明路线到工地找他,一位钻井工人对我说:“你的朋友真棒,不怕劳累,不计较时间工作,有次他连续做了三十六个小时没休息过呢!”

一见面,我就拉他到餐厅“马干拉西”,一面吃,一面了解他的近况。

他告诉我,他正在试验把深藏地底,不能开采的煤矿钻井、灌水,设法使热煤燃烧而集取煤气。他说,这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在世界上还没有成功事例。

临别前,我问他今后有何宏伟计划?他毫不隐瞒地说,希望以后开一间国际咨询公司,以对世人尽些棉力。

我对他的宏伟计划很钦佩,因而,写下一首诗鼓励他:

十年苦读有谁知,一举成名比利时。

加紧钻研勤实践,扬威国际事能期。

他把这首小诗珍贵地收藏在他随身的笔记本里,微笑地紧紧握住我的手。从他的微笑和起劲的握手中,我看出他对自己的理想是充满信心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