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国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zt

军民融合:国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7年11月8日 解放军报 作者:柴永忠


  访谈嘉宾:李明海,国防大学参谋,军事学硕士余爱水,战略学者,经济学博士

  编者按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把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战略全局,是全面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和打赢现代战争的客观需要。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越来越广,融合越来越深;信息化战争正呈现出军民一体、前后方一体的趋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积极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既是强国、强军之道,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

  军民融合是一道深刻的战略命题

  问: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胡主席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对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理解?

  余爱水:关于军民融合,胡主席有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战略决策,为我国国防力量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根本道路和前进方向。军民融合,是世界国防力量发展的趋势。国防消耗无论对哪个国家来讲都是一定的负担,为了保持国防力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合理、持续发展,同时又使国家负担相对降低,一条根本的道路就要使军与民最大限度、最大可能地融合起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这种融合度越高,国防发展的支撑力就越强,国家的负担就越小;国家负担越小,就越有利于对国防事业的支持。

  李明海:在信息化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把军队的信息化建设自觉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努力实现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军民融合。我军信息系统建设,与发达国家军队相比,其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落后,因此,走寓军于民、军民融合之路,充分利用我国民用信息系统规模大、分布广、发展快的优势,来弥补我军信息系统建设与发展中的不足是一个明智之举。我军信息化建设应在信息系统、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装备发展、信息人才建设等方面强化军民融合度,注重树立全民国防意识,统一技术标准和指标测评体系,规范信息体系安全程序。

  军民融合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步子迈得更快

  问:军民融合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哪?

  余爱水:在国防需求长期存在,并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军民融合度不断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将会产生人们难以预料的多方面的辐射和溢出效应。在科技领域军民融合,不仅会使科技攻关的力量更加集中,也更容易取得重大突破。同时,也会降低科研的投入和成本。军民融合所产生的最新科技成果,往往是一举多得,既益于军又益于民,以较低成本获得最大效益。目前,无论是在国防科技领域还是在民用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整体水平还是很低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军民融合度不够,军民科技力量没有实现大融合、大整合。各自为政,力量分散,很难有大作为。改变这种局面,必须靠大深度的军民融合,把整个国家的科技力量组合起来,集聚到若干战略方面和关节点上,以强强联合进行强力突破。军民融合所带来的国防和民用科技的双突破,将会使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迈得更快。

  军民融合是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集中体现

  问:军民融合在不同的国家是不是有着不同的特点?

  余爱水:军民融合,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在中国,军民融合的过程,就是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再现的过程、人民战争位移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通过军民融合,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又会使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充分展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军民融合,会成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纽带,奋发向上的桥梁。由此可见,军民融合不是一般性要求,它从一定意义上反映着国家的战略选择,是一个国家智慧的象征,也是对人民利益的一种有效维护。

  军民融合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有效途径

  问:有人讲,“全民兼兵”将是未来信息化战争最显著的社会特征,那么军民融合与战斗力究竟是什么关系?

  李明海:军队战斗力主要是由人、武器装备、人与武器装备的结合三大要素组成。着眼时代的发展,适应信息战争的要求,要提高信息化军队战斗力,首先要培养和造就大批懂得信息化战争和信息化建设的军事人才,而提高人的素质,必须改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层面,面向社会、面向世界,这是军民融合的基点。其次,发展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信息化武器装备,需要汲取信息技术的精华,赋予武器装备智能化,这是军民融合的关键。如空间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大大拓展了作战空间,为未来战争夺取信息优势奠定了基础。其三,适应信息时代、信息战争要求所进行的编制体制(军事人员与武器装备及战场的静态结合)调整和军事活动(军事人员与装备在战场上的动态结合),需要大量的社会化参与和保障,这也是军民融合的重要环节。

  军民融合不是单向融合

  问:军民融合是一项内涵丰富的战略命题,那么,它涉及面究竟有多宽、应该怎么去做?

  李明海:首先是信息系统建设要军民融合,讲求整体筹建,军地共享。如人防、交通、铁路、机场、码头等系统设施的信息化建设,既要从服务信息社会着想,也要考虑未来防空、机动、运输保障等作战需要。其次,信息网络建设要军民融合。如干线通信网、卫星通信网、气象预报网等军地可以共建共用。其三是信息技术和装备发展要军民融合。信息技术与传统军用技术相比,两用性更加突出。它既可以大量用于军队,又可以大量用于百姓。着眼信息技术发展,军地在汲取新技术、利用新设备方面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其四是信息人才建设要军民融合。在我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里,很多高素质的人才蕴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需广开渠道、招贤纳才。余爱水:军民融合不是单向融合,是军与民互兼互容。在目前情况下,最主要的是要调动社会资源来促进国防力量发展。教育、人才、运输、能源等方面需要融合,生活方面更需要、更有可能加快融合,实现社会化保障和服务,不仅是军队建设发展的趋势,也是当前的迫切需要。这是实现军民融合的一个最容易做到、最能突破的缺口。问:除了上面讲的这些,还有哪些可以融合?

  余爱水:军民融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思路,就是在融资方面要解放思想,树立新的观念,允许各类资金包括民营融资加入到国防力量建设中来。只要有利于国防力量增强,又符合国家法律要求,不违犯国际惯例,这样的事就可大胆地去做。这既可解决目前因为军费不足带来的国防力量发展受限的问题,又可避免因为军费的增加而带来国际上的争议和反对。这种由多种融资渠道进入国防建设的资金,不是国家财政拨款,谁也无权说三道四。在这方面我们大有文章可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