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杂食性动物还是植食性动物?
日前发了一篇文章:
科学研究 - 人类的身体机构属植食性动物,不适于食肉
(原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cc3516010095mt.html)
在一些论坛发出后,有网友提出,人应属杂食性动物。为此,我搜索了一些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总结,提供大家参考。
前文中已经述及,人类的生理结构属于植食性,而最为接近植食性中的果食性动物(猴子等灵长类)。
现在请大家先看看下面这篇短文:
------
大熊猫是杂食性动物还是肉食性动物?
大熊猫原以食肉为主,因环境的变化改吃竹子,但它在形态解剖学上的特征与肉食性动物是一致的。那么应将大熊猫归入( )。
A.肉食动物
B.草食动物
C.杂食动物
如果问你大熊猫的食谱中最多的是什么,你该选竹子,如果问你大熊猫是什么食性的动物,则它是属于肉食性动物。它是肉食动物中的“和尚”。大熊猫吃竹子不是因为它喜欢吃,而是不得不吃,因为熊猫行动缓慢等因素,以致它在其生存生境中很难捕食到动物(动物倒是多可它逮不着)。而大熊猫之所以珍稀,主要因为他们存活率低、繁殖能力弱等因素造成。而造成这原因的最根本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大熊猫违反了其原始食性,即违反了其消化系统的生理结构。
大熊猫是一种很有趣的动物,它的珍贵不仅因为稀少,还因为它的分类地位、古老以及...食性和食谱的差异,世界上有数十个国家上百个科研机构在研究它(包括国外的著名动物园)。
大熊猫的分类地位:兽纲-食肉目-大熊猫科-大熊猫属(国内多数学者),国外有学者把它分到浣熊科,有的归入熊科。三派至今争论不休。
------
请留意,熊猫之所以由食肉转而成为食素为主,其实是因为环境所逼,不吃素了会饿死,所以才改变了习性的。也就是说,动物可以因为环境的改变而违反了自身的生理习性,所谓的“杂食性”是逼出来的,不是自然的。现在请再看下面一篇更详尽的文章:
------
我们是杂食动物吗?
也许有人会说:“人类同许多物种一样都属于杂食性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在这一节里,就让我们来看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在上一节里,我们提到哺乳动物可大致分成十几个种类,其中的几个主要分支有灵长类、食肉类、偶蹄目动物和奇蹄目动物等。这些分类都是根据遗传学方面的知识,或是依据动物在解刨学和生理学等方面的特征而制定的。被划归为同一类的动物,或者都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或者共同具有一些标志性的生理特征。
在哺乳动物中的很多类别里都有不少杂食动物。例如食肉类中的熊,一些生活在南方的熊,就是以素食为主的杂食动物,其食物主要是水果、植物根茎和其它植物材料,同时也吃一些腐肉、昆虫、鱼和小的哺乳动物等。另外北美浣熊,也以素食为主,其食物包括坚果、种子、水果、蛋类、昆虫、蛙类和虾类等。食肉类中的杂食动物还有猪獾,主要以植物根茎、果实、蚯蚓、昆虫、鱼、蛙和鼠等为食。在偶蹄目动物中也有杂食动物,例如野猪,主要依靠野果、青草、块根、块茎和小动物等维生。另外,灵长类动物中也有一些杂食动物,如狒狒,主要食物是水果、种子、真菌、植物根茎、昆虫和小动物等,还有黑猩猩,其食物包括种子、坚果、花卉、树叶、木髓、蜂蜜、昆虫、蛋类和脊椎动物等。
注意:图中各部分的面积与其中动物物种的数量无关,仅为示意性质。
下面让我们再以灵长类动物为例来具体说明杂食性的问题。为了增加感性认识,在下表中,我们列出了一些灵长类动物的饮食习性。可以看出,灵长类动物的食物涉及的范围虽然很广泛,但主要是以水果、树叶、种子、树脂和树液为主,其它还包括花卉、真菌、植物根茎、花蜜和竹笋等。虽然很多灵长类动物也吃一些动物性饮食,但其动物性饮食主要以昆虫为主,其它还包括蛋类和小动物等。
一些灵长类动物饮食习性举例 动物名称(学名) 饮食习性
黑蜘蛛猴 Black Spider Monkey (Ateles paniscus) 为食果动物,同时也吃树叶
北方猫头鹰猴 Northern Owl Monkey (Aotus trivirgatus)为食果动物,同时也吃树叶和昆虫
南方猫头鹰猴 Southern Owl Monkey (Aotus azarae)为食果动物,同时也吃树叶、种子和昆虫
银毛猴 (Silvery Marmoset) 主要吃昆虫,也吃树胶、水果、花卉等
巴西黑头毛猴 Black-headed Marmoset (Callithrix nigriceps)主要吃树胶、树液和树脂等
南美白脸猴 White-faced Saki (Pithecia pithecia)为食果动物,同时也吃大量的种子和坚果,有时也吃树叶、昆虫(蚂蚁)
金狮猴 Golden Lion Tamarin (Leontopithecus rosalia)为食果动物,主要吃甜软的水果,同时吃花卉、花蜜和无脊椎动物,有时也吃树胶
日本猕猴 Japanese Macaque (Macaca fuscata)食物主要为水果、树叶、浆果、种子、昆虫和小动物等,同时也吃农作物,冬季下雪时主要吃树皮
狒狒 Baboon 主要食物是水果、种子、真菌、根茎、昆虫和小动物等
非洲黄狒狒 Yellow Baboon (Papio cynocephalus)为食果动物,但也吃大量的树叶,有时也吃花卉、根茎、草、树皮
------
通过此文,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了:
1. 事实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杂食性动物这一类,它们的生理结构分属于肉食性和植食性。例如猪獾、熊、鸭子。。。你能说他们的生理结构有什么一致性吗?
2. 通过熊猫的例子,还有上文灵长类以及其它一些植食性为主的杂食性动物例子,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动物,无论它的原生理结构属于肉食性或是植食性,都可以因环境而改变出违反自身生理结构的习性来。而其日常食物中,违反其消化系统结构的越多,对于其健康、寿命的负面影响则越大,例如熊猫就是这么一个负面例子。反之灵长类动物,其植物类食物仍占九成以上,则对于其健康、寿命影响并不明显。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习性”其实是不可靠的。动物自以为是的习性,可以完全违反了自身的生理结构而不自知。
那么,下一个问题,假如说我们人类本属于植食性动物而有着杂食的食性,能改变回去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只要您捉住一个已经吃素多年的人问问(这个人吃素至少5年以上吧?)就知道,无论他们在开始吃素之前有多么爱好肉食都好,随着他们吃素的时间越长,他们对肉食的腥臭就越是厌恶,甚至连煮过肉的锅他们都能感觉得到那股腥臭味而需要洗刷干净才能煮他们热爱的素食。
终身食素的人寿星比比皆是。然肉食为主的爱基斯摩人,平均寿命27.5岁。30以上的就是寿星了。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
补充:有人说,草食性动物的体内没有消化动物的酶。肉食性动物的体内没有消化草食类的酶。故只能吃素或吃肉。而人类和杂食动物体内则两种酶都有,此证明人类是杂食性动物。
我要说,这观点同样是过时了。现在我们请先看看这段文章:
据目前的研究报道,鱼类肠道中的消化酶种类及活性强弱与鱼类的食性有关。大多数学者认为,草食性鱼类的淀粉酶类活性较强,而蛋白酶类活性相对较弱;肉食性鱼类的蛋白酶类活性较强,而淀粉酶类活性较弱;杂食性鱼类的这种特性介于草食性和肉食性鱼类之间。这种观点可能正在接受挑战,因为在很多肉食性鱼类如乌鳢、大口鲇、黄颡鱼等的肠道也检测到很强的淀粉酶活性。在自然水体中,很少有像鳜鱼那样的纯肉食性鱼类,大多数肉食性鱼类在得不到适口食物时,会摄食一些植物性食物,这些植物性食物也会被肉食性鱼类分解、消化、吸收。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很多肉食性鱼类被驯化成可以完全摄食不含鱼粉的配合饲料,如斑点叉尾鮰等。
这样的例子其实非常普遍,比如狗是典型的肉食性动物,但素食者所养的狗,同样喂给它们素食的狗粮。
究其原因,我猜测动物体内本身是可以因应食物的变化而作一定范围内的适应调节。(例如狗当从一种狗粮转换吃另一种狗粮时,头一两餐总会出现诸如肚泄之内的短暂不适,然后就适应了,这也是因为猫狗体内的消化细菌少之故。)
因此,消化酶并不能够作为人属于杂食动物的依据,相反,如“科学研究 - 人类的身体机构属植食性动物,不适于食肉”一文中,专家以整个消化机构所作的比较才是专业而可靠的。例如上述的各种鱼类的食性不同,它们的肠道同样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不是酶的区别)。下面一段有趣的摘录,则又是“动物自出娘胎就能适应相反食性而生存”的一个有力佐证:
最近美国有一部「野生动物记录片」,其中一段播映出一个研究者,饲养了一隻雌性的老鹰。他在老鹰下蛋以后,趁牠飞出去的空档,就把牠的四个蛋偷走,再把四个鹅蛋放在巢中,那老鹰照样孵出四隻又胖又可爱的小鹅来了。老鹰这一下可楞住了,怎么瘦瘦尖嘴的小鹰变形了?怪的是老鹰妈妈也没有把小鹅吃掉,相反地,把这四隻小鹅当作亲生儿子 绯5酿j饲小鹅,然而小鹅是天生吃素,不吃肉的禽类,老鹰妈妈天天飞出去,啣些兔子、老鼠等小动物回家,啄撕成血淋淋的肉,慈悲地餵饲小鹅。小鹅们起先不吃,后来,饿得没办法,也只好吃肉了。可怜小鹅的嘴甲,并不适合吃肉,但牠们也得学老鹰妈妈的样子去啄食肉类,却啄得满嘴鲜血淋漓。几个月之后,小鹅都长大了,本能地跑到水里去游水,老鹰妈妈看得目瞪口呆,心里想:「孩子,怎么你们还会游水呢?」
请看看科学家Ryde博士所引证科学报导中关于退化性疾病与大量动物类饮食的联系,诸如肥胖、胆结石,迟发型糖尿病,大肠癌症,高血压,中风,心脏病,憩室形成 (diverticulosis),蛀牙,痔疮,消化道溃疡和静脉曲张。。。请问,这难道不是人类的基本生理结构和肉食品难相适应的结果吗?
在他自己的行医过程中,他发现传统减肥饮食无法帮助的肥胖症患者通过素食达到很好的效果,以及一位有十五年心绞痛病史的患者在改为严格素食一个月之后感觉“极好”。他的心绞痛消失了,体重减轻了二十磅,血压降低了五十五点而且可以没有困难地走四英里路程。
相关链接:
我们究竟吃下了多少尸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cc35160100bnpf.html
科学研究 - 人类的身体机构属植食性动物,不适于食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cc3516010095m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