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在家人如何修行的商讨

在家人如何修行的商讨

沈家桢


我从前做船生意,对船很有缘分,因此对《金刚经》中佛说的「如筏喻者」,
特别感到有兴趣,这里先以「如筏喻者」作个引子。

〖如筏喻者〗

「如筏喻者」是以划船渡大海为譬喻。筏或者船是譬喻佛法,渡大海是譬喻
从轮回生死到解脱成佛的过程。轮回生死譬喻此岸,解脱成佛乃称彼岸,此大海
茫茫,非有船不得渡。

各位你们可以说都已经是上了船的人。上了船的人应该说已有希望到彼岸,
可是世上也有很多人上了船之后,又改变主意,跳回此岸。有的船老是在此岸港
口不离开,有的船虽已划到海中,但不知划向何方,有的船则老是在兜圈子。我
很盼望大家不但已上了船,而且知道彼岸的方向,正在朝这个方向一直划去。

世上已上船的人,如果已经剃度出家的,我们称之为出家人;如果并未剃度
出家的,我们称之为在家人。因此,我这个题目中的在家人,并不是指世上所有
未剃度出家的人,而是指已有缘接触佛法、已有缘找到一条船、已有缘上了船、
已有缘握桨在手、已有缘在划船、或者已有缘认清方向,正在朝这个方向划船前
进的这批在家人,正好比如各位。应该如何修行最是有效?如何修行最不浪费时
间?是我想和各位讨论的题目。

我十六岁有缘接触佛法,可以说上了一条小船,六十几年中划划停停,有时
候兜圈子,甚至于倒退。近年来,虽然自己觉得好像比较能用得上劲,方向也似
乎看准了些,但究竟已离此岸多远,实在不敢讲;会不会又划回此岸,也不敢讲。
所可说的,我是一个十足的在家人,从来没有出过家,凡在家人所有的妻子、子
女、贪嗔疑疑慢我都有。虽然现在已逐渐减少,譬如说妻子已先走了,嗔也比从
前减少,但六十余年中多少有一些领会,有一些在酸甜苦辣中提炼出来的经验,
深深感觉到修行的不容易,而在家人修行似乎障碍更多。这里之所以选这个题目,
也是因为觉得在家人修行实在不易,觉得我这多年中得到的一点经验,应该贡献
出来,以供大家作参考或是借镜。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不吝指教。

修行这个名词,原有广义狭义之分。这个题目是专指在家人的修行,所以是
广义的包括了修人天福报的十善道,换句话说,是有相布施及无相布施都包括在
内;而布施也包括了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简称之,也可以说是指修
一切善法。

在家人要想修行,只有靠自己,要自己订出一套可行的功课,这是我六十年
来所体会出来的最重要经验。

出家人过的是寺庙生活,有做功课的殿,有庄严的佛菩萨像时时看著他,有
一定的时间共同做功课 —— 早课、晚课及参加各种法会,还有师父师长的督促
指导及师兄师弟的互相鼓励。我们在家人没有这种福报,而且在家人的环境也远
比出家人乱而杂,上事父母,下养子女,不但谋生的负担重,外境的引诱也多,
特别是在美国的中国年轻父母,想到将来子女读大学的费用,每每觉得压力很重。
因此,在家人要修行,实在不容易,不但错了方向没有人纠正您,也极容易感到
疲厌,生退心。所以,在家人修行,顶重要的是要严格管理自己,订出一套可行
的功课。我愿意再强调一次,这是我六十年中体会出来的最重要经验。


〖自己订功课〗

怎样订您自己的功课呢?当然每个人不会相同。我也订过不少不同的功课,
试验过好几种法门,我目前的结论共有四点,想贡献给大家。

第一点,要决心起早,自己订一早课。晚上订的功课,极容易因一天工作的
疲劳或者因为有晚间的应酬而松懈或放弃。唯有早上提早至少半小时起床,在早
餐以前,订出半小时的功课,这时间最为有用,也不容易受打扰,可以持久。譬
如说每天早上念一遍《金刚经》,或者多少遍《大悲咒》,或者一遍《阿弥陀经》
及一千声佛号,或者念多少遍六字大明咒,或者练习四念住,或者修习止观禅定,



作者: 无根草长 2006-12-1 15:29   回复此发言

--------------------------------------------------------------------------------

2 在家人如何修行的商讨(ZT)
看您对那种修法最能相应,都可以,但一经订后,三、五年内不要更变。

第二点,要设法一年至少参加一次严肃的佛七、禅七或其他修持,不要短过
七天。我一生中感觉到跟张澄基教授有三次连续三个星期的修静最为得力。在参
加期内一定要止语,能守八关斋戒最好。止语要真真连续七天,并不是上堂止语,
回到宿舍又和人闲谈,这样的中断,对修持毫无用处,毫不得力。所以,最好甚
么事都不管,在这七天中,将身心完全放在修行上。各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您就抽出七天,将您身心内的一切污染,澈底清除一次,对您一定有好处。

第三点,要细心认识自己。先问一问自己,您活了这么多年,有没有认识您
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是在家人修行中的一个重要关键。如果您对自己没有
了解,不知道您的嗜好、长处及弱点,不明了自己的个性,很可能盲修瞎练,浪
费时间,甚至于走入邪途。

怎样去认识您自己呢?先从大处著手,细心体会一下您自己的个性。不要去
想这种个性是好呢?还是坏?也不要听别人这么说,就以为您是如此,而是要坦
白找出您自己的个性是那种典型。下面二个例子是比较偏向于极端的例子,您的
个性可能介乎两者之间,不过也可以找出倾向。

第一种典型 —— 你是不是常有不安全感?常常为自己著想,将自己的利害
看得很重?因为要保护自己,所以怕和人结交,怕找麻烦,也因此不喜欢帮人?
所谓独善其身,个性趋向孤独。这是一种个性的典型。

另一种典型 —— 你对自己的事、自己的利害看得很淡,不十分关心,却喜
欢帮别人的忙,喜欢替别人著想,有极强的同情心,有仗义打抱不平的胸怀,不
计自己的利害,有时会弄得焦头烂额,不以为苦。为人慷慨好朋友,虽然有时也
会答应了人做不到,反而被人骂。这又是一种个性的典型。

自己细心的观察一下,您是近乎那一种典型。

各位,这两种典型都不坏。您只要自己认清楚了您是近乎那一种典型,运用
发挥您的长处,避去您的缺点,一样可以成功。我的所谓成功,是指走上修行的
菩提大道。

如果您自己观察下来,您是近乎第一种典型的人,我建议您先从修学原始佛
教入手。四念住是一帖对症良药。如果您对于研读中国古文的经典没有问题,四
圣谛、八正道等哲理及教法,都是好的,应该细心研究。倘您宿根深厚,一样可
以得果。《金刚经》中说:「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是名须陀洹。」须陀洹是修学原始佛教达到的初果。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即是不
受外境的影响。第一种典型的人,比较容易修到不受外境的影响,也比第二种典
型的人所接触的外境简单,因此容易修到初果的境界。

如果您自己观察下来,您是近乎第二种典型的人,我建议您读一读《华严经》
中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将您的心胸放大。学大乘佛法,顶要紧的是冲淡我相,
而扩大心胸是破我相的基础。第二种典型的人已具有大乘根器,再将心胸放大,
则人我之分趋淡,分别计较减轻,自然能迅速走上菩提大道。

至于认识您自己的弱点,是贪心重呢?是嗔心重呢?是疑心重呢?或是自慢
骄傲?唯有自己坦白承认您的幻躯有那些弱点,方能设法避免,方能自己提醒,
不走上造恶业的因缘,这是想要修行的在家人须时时警惕的重要步骤。

第四点,要尽量将你的生活和修行打成一片。这初听好像并不容易,其实并
不难,养成习惯之后,效用很大。因为我们所讨论的是在家人的修行,所以最可
能和日常生活打成一片的是布施。其要诀是将布施的念头常常放在心上,留心抓
住机会。要记住凡是影响人们愈广愈大愈久的机会,其作用,也即是功德福报,
也愈大。

我们都已经是上了船的人,应该知道布施并不只是捐钱。布施有法施、财施、
无畏施,范围很广。让我简单的和各位谈一谈:

使人增加智慧,教人有用的智识(如做老师),供养法师(使法师能安心将



作者: 无根草长 2006-12-1 15:29   回复此发言

--------------------------------------------------------------------------------

3 在家人如何修行的商讨(ZT)
佛法智慧传给大众),助印佛书,赠送及流通佛书,都是法施。像台湾的李祖鹄
居士,二十年如一日,经他的手送出去的佛书,相信已超过一百万本。台湾另一
位翁仁明居士开了一所维摩诘书屋,大规模的赠送及流通佛书,自己常常到书屋
去照料。他们二位都是将生活与法施打成一片的好例子。

财施也包括了物质,有的宗教,规定教徒要将每个月收入的百分之几捐给教
堂,佛教中一般来讲,都没有这种硬性规定。其实,这种每月得捐若干的办法,
也有它的好处,至少可以每个月提醒您一声。假定您能自己规定,我每个月一定
捐几块钱给某一个寺庙或某一种义举,久而久之,您就养成财施与日常生活打成
一片的习惯。至于随时随地助人之急,不论多少,都是财施,都是善因,必得善
报。

无畏施更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修的法门。一位善尽其职的护士或警察,
即是减除人们恐怖的好例子。无畏施也包括了不要造成对方的恐怖。记得小时候,
有一次跟著母亲去绍兴乡间一家替我们看管祖坟的人家,偶然间看到一件事,使
我留下一个始终磨灭不了的印象。这个人家的主妇为了要请我们吃饭,去杀一只
鸡。我正好看到那只母鸡拚命在前面逃,这位主妇拿著一把菜刀在后面追,后面
还有几只小鸡在吱吱呀呀的叫。这天在餐桌上我看了鸡肉,实在吃不下去!这即
是无畏施的反面,世界上的这种情形,或比这更惨的场面不知有多少。要天下太
平,要都市中杀盗的罪犯消除,看上去并不容易!因为有这共业的恶因,必然会
生共业的恶果。如果我们能随时随地自己行无畏施,也能劝人阻止人不杀不害,
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好修行。

现在我将上面的四点再归纳一下,这是各位可以自己订的功课:

一、要订立一个可行的早课。

二、一年至少要认真参加一次七天或以上的修行法会。

三、要随时检讨认识自己。

四、要在日常生活中实行修行,随时抓住机会。

因为在家人修行要靠自己,别人帮不了您多少忙,所以健康对您十分重要。
近年来,美国社会已经由医治疾病逐渐进步为预防疾病,这是一个好现象。希望
各位同修对这一方面的新知识,尽量接受。您身体健康,住世久长,修行、种福、
积功德的机会也就增加,非常重要。

我自己近年来有三种警□及一个目标,也想贡献给各位供参考及讨论:一、
不要以为一定有明天。二、不要批评。三、不要为烦恼所转。并以福慧双修为目
标。

〖不要以为一定有明天〗

各位,我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几年前,显公法师等六个人坐一辆我的车
子,由一位居培诚先生开车。我坐在司机后面窗边的座位上。当车在高速公路上
驰行时,右方同一方向开的一辆车,突然绕过我们的车前,撞在我车的左方。那
时我正睡著,只觉车身一震,「碰」的一大声,惊醒睁眼看时,只见那辆撞我们
的车正好一个跟斗翻了出去,我们的车也马上停止。后来方才知道那辆车正好撞
在我们的车前后门中间的钢骨上,这是这辆车最坚固的一点,所以那辆车被弹了
出去。各位请想一想,如果那辆车是撞在钢骨的前方,即撞进前门,居君不死即
伤;如果稍向后,撞进后门,我不死即伤,这真是差之毫□的事。如果撞在后车
门上,今天我就不可能和各位相聚!

在现代的高速度社会中,一个人随时可以死亡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相信
各位亲自遇到的经验也一定很多。所以,我这一个警□ —— 不要以为一定有明
天,并不是故意恐吓各位。

常听见做母亲的会说:「啊呀!我是很想修行呀,可是孩子还这么小,家里
的事情又忙得透不过气来,那里有时间修行呢!等孩子们都成人了,我那时就可
以安心修行哩!」各位,在座的年轻母亲很多,不知有没有生起过这种念头?我
可以告诉各位的,有一位母亲十多年前曾这样说过,可是她现在正忙著替女儿照
料孩子!




作者: 无根草长 2006-12-1 15:29   回复此发言

--------------------------------------------------------------------------------

4 在家人如何修行的商讨(ZT)
也常听见在做事的朋友讲:我很喜欢学佛啊,可是现在每天上班,事情实在
太多,不如等我退休之后,一定可以专心修行了。也有人说:现在那里有时间修
行,现在得尽力赚钱,不然等退休之后,连生活都没有保障,还谈甚么修行。

各位,我和我的妻子和如都曾有过这种念头。记得有一次我们讨论到这个问
题时,和如曾问我一句话,改变了我们的观念。她说:「您知道您能活到几岁?」
我说:「这件事可没有人能知道呀!」她说:「那么算盘不能打得这样如意呀!」
各位,您们觉得怎样?六十年来,我亲眼看到不能等到孩子成人或等到退休就先
走的,已有好几位了!

去年年底,我参加了显公法师在大觉寺主持的佛七,令我回忆起十七年前我
在大觉寺第一次参加佛七的情景,不觉生起极大的感慨。因为在这短短的十七年
中,共同参加第一次佛七的在家佛友,竟没有一人在此次重见。就我记忆所及,
其中已有七位先后去世!如果这种事实还不能使我们相信无常的真理,实在可以
说沈迷得太可怕了!

所以,以为一定有明天,等明天再修的观念,是在家人修行的大忌。


〖不要批评〗

我所讲的批评是包括了批评事及批评人。

不批评并不是说不辨是非,在您没有证入本性或空性之前,应该要辨别是非,
应该对是非有所取舍。我的不要批评的警□,一是要慎重三思,不要轻易批评;
二是减少造恶业的可能。各位,我们得自己承认,我们的智慧实在不够,也没有
天眼通,看不到一件事今后的影响如何,因此批评很容易有错误,或者有所偏,
不够公正。错误、有偏或不公正的批评,害人害事,就会造成恶业,而最易犯的
是口业。

各位,喜欢批评人是我见我相强烈的明显表现,是成佛的极大障碍,也是我
们在家人极易犯的毛病。其实天下很少有绝对的坏人,任何人都有他的长处及短
处,重视一个人的长处,帮助他发展及发挥他潜伏著的长处,是真正善于教人用
人的人。批评往往会增加自己的烦恼和我慢。

也有人讲,我是为他好,所以批评他。也有人讲,没有批评就没有进步。民
主国家,就靠老百姓可以公开批评,以防止作威作福的弊病。这些话都有它的道
理。我所警□的不批评是不要轻易任性的批评,须知道批评也会使人生反感,错
误冤枉的批评更容易伤阴德。


〖不要为烦恼所转〗

各位,烦恼并不可怕,所怕的是为它所转及由它所引起的业障。怨嗔、灰心、
退心都是由烦恼所引起,也即是为烦恼所转而产生的后果。

记得中国对日本抗战的时候,我从德国回来,在中国昆明负责电话厂的制造
部门,赶造军用电话机,上面逼得很紧。我那时才二十八岁,督促著员工日夜加
班,根本没有休息,还要跑空袭警报,也没有星期日或假期。可是后方昆明的工
业条件极差,甚么工具都没法补充,往往有因为缺少一件器材而不能制成成品的
现象。近半年的工作,真可谓心力交瘁。有一天黄厂长到我工场来,说我们还有
近一千架的军用电话机没有交货,重庆又有电报来催。我听了黄厂长的话,一声
不响。他走了之后,我马上回家。写了一封辞职信,叫妻子和如送去给黄厂长。
和如看著我,也一声不响。两个人都流了泪。那天晚上两个人几乎没有说话,和
如知道我十分烦恼。第二天恽总经理及黄厂长同来我家中看我,半软半硬的叫我
将辞职信收回。各位,毫无疑问,我那天是生了烦恼,而且为烦恼所转,因为我
怨了黄厂长,我自己认为已经卖命到这种程度,而他还要来催逼我,因此灰心不
干。后来想想,实在惭愧。我那时既没有想到军用电话机对抗战的重要,也没有
顾虑到失业之后在昆明将怎样,和如及我两人的父母都在沦陷中的上海;更没有
体会到黄厂长受到重庆的压力,而他却不能像我这样年少气盛,一气就辞职不管!
各位,后果可能如此,这就是为烦恼所转。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也常常会有这种情形,觉得已经学了很久一段时候,



作者: 无根草长 2006-12-1 15:29   回复此发言

--------------------------------------------------------------------------------

5 在家人如何修行的商讨(ZT)
可是还不得要领,因而生起烦恼,为烦恼所转而灰心、退心、中断。像这样的修
行,极难有所成就,结果是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到头来还是没有把握,随著业
报流转。

因此,为烦恼所转是我们修行的大忌。各位,烦恼不必怕,它会自生自灭。
一感觉有烦恼时,马上想甚么是这个烦恼可能引起的后果呀?是怨呢?是恨呢?
是灰心呢?还是放弃呢?这些后果乃是我们的大患,因为它们会像癌细胞一样扩
大,果又变因,因又生果。烦恼已经早就过去了,可是这些后果会造成无穷的业
障!所以,各位,我这第三点不要为烦恼所转,是在家人修行的一个重要点,盼
望各位细心体会。

现在是我的总结论,即在家人修行要福慧双修。福慧双修各位都很知道,其
实用不著我多讲。我所想贡献给各位的,只是我自己的一些经验。我以往的几十
年中,虽也零零星星的读过一些佛书,做过一些善事,其中也有可以算是修福的,
也有可以算是修慧的,但并无一定的目标、标准或做法,只是随缘做做而已。所
以,几十年中我划的这条小船,可以说尽是游荡于大海之中,没有确定的方向,
也没有上劲得力的划。近三年来,因为研究了《金刚经》,对佛所讲的「菩萨于
法,应无所住而行布施」颇能相应,遂将这句经文作为我修福修慧的指针。

〖应无所住而行布施〗

各位,「应无所住」是修慧,「而行布施」是修福。「应无所住而行布施」
连起来,就成为不住相的修福修慧,是无相功德。

甚么叫做「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呢?我举一个例:

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佛说:「若未来世,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大长
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
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
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各位,请想一想,百
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这福报大不大?这就叫做人天福
报。像各位现在赞助庄严寺造大佛像,修复千年破旧的古观音像,都是这种人天
福报。可是,人天福报,大是很大,还是有限的,为甚么有限呢?因为您有所住,
住在那里呢?住在您是为自己求福,对象狭隘,所以福报有限,这就叫做有相布
施,还不是「应无所住而行布施」。

佛在《地藏经》中接下去又说:「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
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发回向心,即是将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
众生,你本来要回向的自己、父母、子女或一切其他人,都已包括在内。各位,
法界无边,众生无量,所以您这回向的对象,也是无量无边,这就变成心无所住。
如是布施,才是「应无所住而行布施」,福德也就像经中所说,无量无边,终成
佛道。

所以,各位,我们在家人修福慧,只要记住一个最要紧的口诀 —— 随时抓
住机会,尽量布施,任何好事,都将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

各位,我这里所讲的,比较严格,有些人或者会觉得难以做到,特别是欢喜
早上多睡一会的朋友。不过我所讲的,句句出自真心诚意。各位,如是因,如是
果,是千真万确的,不经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希望各位不要阅过就算
了,要能真正得到益处,这是我衷心所祈望的。

(摘自《慧炬》第338, 339期)

**********************************************************************
【录自:佛教文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