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连连!---中国即将迈入掌握战机热加油技术少数国家行列 zt

中国即将迈入掌握战机热加油技术少数国家行列

2008年01月28日 解放军报


资料图:中国国产歼10战机各项保障技术不断获得突破。


资料图:中国空军地勤人员做歼10双座型战机起飞前准备


  主人公档案:葛晓飞,1966年出生,1986年入伍,2003年被评为“空军十佳机务工作者”,荣获“空军航空机务人员金质荣誉奖章”;2004年被评为“空军十佳杰出青年”;2005年被确定为“空军级专家”;2006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荣获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文头照片由贲道春摄)

  隆冬,华东某地,朔风如刀,雾霭如幔。

  指挥员一声令下,南空航空兵某师两架新型战机穿云破雾,飞向陌生演兵区域,实施远程精确打击。

  战鹰归巢,飞行员们向葛晓飞竖起大拇指:“胜利在空中,保障在地面,你们功不可没!”

  近年来,葛晓飞先后破解20项保障难题,填补3项新型战机保障空白,在数十项重大军事行动保障任务中大大缩短了新型战机保障时间,被官兵誉为与秒针赛跑的人。

  机场奔涌信息流 战鹰保障“大提速”

  仲秋的一天,警报骤起,某机务大队领受弹药挂载任务。大队长吴金涛打开电脑,登录“装备维修管理系统”,快速输入弹药请领信息,一按回车键,信息立即通过网络发送到弹药大队。不久,某新型战机挂弹起飞,直刺苍穹。

  该型战机各类说明书和维护规程达数千万字,各种线路密如蛛网。一度,飞行保障仍采用“举牌子、喊代号”的传统调度方式,效率很低。一次夜航训练,飞行计划突然变更,地勤人员忙中出乱,一架飞机被加错油量,险些酿成事故。

  “战机很先进,保障却这么落后!”体味切肤之痛,葛晓飞决定迎难而上,组织人员研制信息化保障网络指挥平台。在数十项创新成果的支撑下,他领衔开发的某系统,实现了机关部队纵向贯通、维修一线横向联通、装备保障平战一体的网络指挥格局,机务指挥员足不出户,就能实施网络指挥调度。

  机场奔涌信息流,战鹰保障“大提速”。元旦后,记者在该师飞行训练的保障现场看到,机务指挥员通过视频系统实时监控地面保障,每批每架参训飞机的加油量、课目、方案、编队和任务要求尽收眼底。轻点鼠标,数秒内就将一道道指令准确传送到各个保障单元,战机再次出动时间缩短了五分之一。

  远航千里一线牵 地面空中“零时差”

  去年底,该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实兵演练。气象预报,演习区域大雾弥漫,能见度降到了底限。顿时,无数焦灼的目光投向空中。这时,葛晓飞胸有成竹地报告:“请指挥员放心,飞机技术状态非常好!”此次演练,机务官兵不仅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时掌握空中战机技术指标,还为飞行员提供多项技术支持,战机准时到达预定空域,准确命中目标。

  过去,战机放飞后,场站机务官兵就鞭长莫及,只能望空兴叹。如今,有了葛晓飞主持研发的某系统,不管战机飞得多高多远,飞行参数都能源源不断地实时传输到地面,实现了远航千里一线牵,地面空中“零时差”

  近年来,葛晓飞瞄准保障难题,运用一系列信息技术,谋求机务作业从经验型维修、粗放式管理向精确化维修、精细化管理的跨越。

  记者在保障一线看到,过去飞机一出现故障就“开膛破肚”大拆大卸的做法已经成为历史,登录“故障分析预测系统”,很快就能找到排除故障的参考资料。过去,机务官兵需携带一大摞维护规程和工艺卡片进场维护,层层签字,程序漫长。如今,只需一刷“电子卡”,就可以从电脑上领受任务。

  某机场,某航空兵师6架新型战机昂首待发,6名机务官兵手持葛晓飞主持开发的“作战任务加载卡”,分别插入6架参演飞机座舱内的接口。数分钟后,作战数据全部自动加载到飞机上,时间只相当于过去的十分之一。

  瞬息之间谋胜算 攻关锁定“一眨眼”

  一次,该师赴西北大漠演练。“敌”战机从后侧方袭来,对飞行员高景驾驶的战机包抄围攻。由于释放干扰必须手动操作,就在一分神的刹那间,高景被又一架“敌”机锁定,使出浑身解数才化险为夷。

  现代空战,瞬息万变,往往1秒钟就能决定战斗的胜负。这件事成了葛晓飞的一块“心病”:电子干扰在实战中至关重要,必须尽快完善新型战机的作战功能。

  寒来暑往,葛晓飞带领业务骨干向这一课题发起冲击,终于完成了战机具备自动释放干扰装置论证。这一新成果,将使新型战机的作战能力实现跃升。

  葛晓飞的眼光还在向远方延伸。一次,他在翻阅外军资料时,发现某发达国家空军战机返航后,飞机在地面不停车的状态下就能实施加油和弹药装挂,再次出动准备时间很短。

  这一发现,令葛晓飞兴奋不已,他立即带领技术骨干研究“新型战机热加油技术”。前不久,他们拿出了第一套理论方案、操作程序和可行性报告。

  一旦这项技术实现突破,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跻身世界少有的几个具备“热加油技术”的国家行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