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采菊东篱/天是鹤家乡
拉赫马尼诺夫的《无字歌》(练声曲) Vocalise op.34 No.14:
http://blog.xuite.net/annice0819/music/13973830
长笛演奏拉赫马尼诺夫的《无字歌》(练声曲) Vocalise op.34 No.14:
http://blog.xuite.net/annice0819/music/13362266
听过那么优美的音乐,且让我简略地介绍一下这位我很喜爱的音乐家:
拉赫马尼诺夫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最后代表之一。他于1873 生于社会黑暗、时局动荡不安的沙俄时代。他的祖辈几代从戎,地位显赫,母亲是一位将军的女儿,受过良好教育,善音乐。在拉赫马尼诺夫童年时期,由于父亲经营不善,家道败落,沦为破落贵族。此后父母离异。
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物质上,拉赫马尼诺夫依然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出身显赫的母亲带他投靠娘家,她发现儿子的音乐才能,立志培养他成才,母亲先期亲自执教,后由家庭教师任教。拉赫马尼诺夫在母亲精心培育下9岁开始了他不平凡的音乐家生涯。
此后他就读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曾经受到俄国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的欣赏和栽培。 他曾经得过忧郁症,经历了漫长的心理治疗过程。也许是性格、身世、经历等等综合因素使然,拉赫马尼诺夫是一个调子很灰的音乐家。
1917 年俄国经历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为逃劫难,拉赫马尼诺夫举家移居瑞士,并以钢琴为生。1935 年迁居美国,又开始一段倍受尊崇的音乐人生,直到1943 年在美国加州比华利山逝世。
也许,每一个人都有两面性。人除了展示予人的光明一面,还有内心非常灰暗的一面。 我个人非常喜欢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 死亡和生命、天堂和地狱、梦幻和现实常常是拉赫马尼诺夫所思考的音乐主题。无论是听他错综复杂的“钢琴协奏曲”、还是狂飙几近于歇斯底里的“帕格尼尼狂想曲”、以及充满着愁绪和优柔之美的“无言歌”,我都会感到一个鲜活的、真实的、和自己一样有着迷惑、愁思、不解、狂热、探究着真善美的灵魂附和着音乐在诉说。
拉赫马尼诺夫的很多作品和声厚重、音乐线条粗旷、旋律阴暗而忧伤但又异常优美动人。他的音乐有一种莫名的贵族的优雅和神秘。听他的音乐,好像自己的心灵很容易在暗影憧憧的人间戏院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心灵,只有觅得码号相附的管道时你才会感受到情绪宣泄后的松弛。
我们依赖这些载体—— 因为我们是凡人。
**********************************************************************************************
“无言歌”也叫“练声曲”,是拉赫马尼诺夫1912年 39岁时创作的,题词是献给苏联女歌唱家“涅日达诺娃”的。
无言歌,顾名思义,没有歌词,只有用不同的几个韵母、唱名来演唱,过去的作曲家都有做过此类专供歌者练声用的“练声曲”,法国印象派音乐家拉维尔(Ravel)也有一首很有名的练声曲。
人们总觉得练声曲没有什么内容。其实有些练声曲本身就是艺术歌曲。 作曲家精心创作的、带有艺术歌曲特点的练声曲通常音域非常宽广、旋律变化很复杂、对演唱者的技巧要求也比较高,歌者要有演唱歌剧的声音和能力。 拉赫马尼诺夫所写的“无言歌”就具有这些特征。
这首曲子的音乐线条异常优美、典雅;音乐的展开委婉、舒缓;有一种“此恨绵绵无尽期”的杨贵妃式的哀愁和苦楚。令人想起俄罗斯贵族女性的内心压抑和无尽的愁思,当我们静下心来,慢慢聆听的时候,眼前会随着歌声仿佛浮现出“罗亭”里的娜塔莉亚;“安娜 卡列尼娜”里的安娜; “欧根 .奥涅金”里的塔缇亚娜以及歌剧“黑桃皇后”中丽莎等等美丽又彷徨着的贵族女性形象....... 。
音乐的最后,是在高音很缥缈、渐渐消失的余音中结束,有一种空灵、幽秘之感。
《无言歌》对我而言,是一剂宣泄心灵郁滞的良药,它可以帮你优雅地宣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