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和韵是汉语的两个特点, 由古至今,虽有变迁, 总是存在。诗第一要押韵, 如果再讲究声调的平仄, 就是格律诗了。格律诗是诗歌这棵大树上的一根分枝, 同时还有其他分枝。格律诗并不影响其他分枝的生长。
格律诗生长发展了千百年, 有过大年, 也有过小年。至今还枝叶葱茏。无论是格律诗之前的非格律诗或是格律诗之后的非格律诗, 都不及格律诗在生活中流传深广。这就教人不得不想想:其中是否有一点道理?我觉得道理是有的, 因为格律诗有支持它生长的丰饶土壤, 这个土壤就是汉语固有的声韵规律。
韵就不去说了,因为别的诗也都是韵文。 光说声调, 就是平仄。字有平仄, 差不多如同人有男女, 在文字的“社会”里是搭配好了的。因为这种搭配,才显得琴瑟和谐。 举例说:国家, 天地, 风雨, 山水,真假,寻找,逃避,青龙白虎, 牛头马面,金枝玉叶, 回头是岸,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铜墙铁壁, 三头六臂。。。。。。看似平常, 格律已在其中。这是偶然的吗?是语言中固有的吗? 我宁可相信是语言的长河大浪淘沙的结果。一代代人对此喜闻乐见, 哪怕不识字的人, 他也能感受其中的美感。格律诗是从这样的语言中产生, 生长发展的。 格律依附在语言的声韵特点上。网上爱好诗词的朋友每天凑到一起, 喜怒哀乐一番,多少也是冲格律的一点美感来的。
由于语言随着历史和地域的变化而发生变迁,格律诗当然不可能不跟着变 。变是硬道理, 不变是死脑筋。过去是这样,将来也一样。而以内容的变化出新更为重要。因为诗的生命力首先由内容决定。 但是这种变化只能是对格律诗的改造, 而不是取消格律。 取消了格律就没有格律诗了, 那就不是改造, 而是消灭。把汉语诗歌之树上如此婀娜多姿,劲峭挺拔的千年老枝一刀砍了?爱好格律诗的朋友不必急着喊刀下留人,砍得动格律诗的刀现时好象还没有造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