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富尔:我的名字叫石油


123a:奥运前,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利益集团拿非洲问题向中国发难,原因何在?还是请专家来帮助分析!奥运黑,选举黑,2008黑色最流行!
 

作者: 环球在线记者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非洲兄弟”是谈及这块遥远大陆时的唯一概念。那么,非洲苏丹达尔富尔地区发生的一切,又是怎样与中国牵扯在一起?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全球媒体每时每刻都在倾听有关这个地区的只言片语?

(一) 石油 还是石油
苏丹,非洲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与9国接壤。达尔富尔,占据苏丹1/5面积的种族关系错综复杂的地区。最初,它仅仅是因为数百万内战难民的流离失所引起国际媒体的注意。
 

2004年6月,达尔富尔问题忽然一跃成为世界媒体的热门话题。 这一切,都是因为石油。

2005年,达尔富尔南部发现油田,预计开采后日产原油将高达50万桶。50万桶是什么概念?全球油市涨跌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尼日利亚原油日产量,2006年该国原油日产为240万桶。那么,达区油田日产将能达到尼日利亚的1/5左右。加上苏丹其它地区原油产量,这一数字无疑能够引起绝大多数国家的兴趣。

中国是苏丹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从苏丹进口的主要商品,就是石油。中国石油巨头在苏丹与苏方联合开采油田、拥有自己的炼油厂和石油化工厂;中国早在1981年就已在苏丹石油化工项目劳务承包……经济利益的重叠,让达尔富尔,成为中国对外政策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无数西方媒体屡屡发难中国的议题。

(二)无非是利益

油田的发现,看起来并没有为苏丹政府带来预想中的爆炸式发展,却发了一场噩梦。美国当然不会放弃这一块利益之饼。这一幕后推手以内战频仍、人道危机为理由重重施压制裁苏丹,让达尔富尔地区混乱状态始终难以结束。主导达区问题的解决、控制苏丹石油资源,是全世界都知道的“美国梦”。
 

而与此同时,中国却并不愿意对达区实施制裁——这意味着中国将无法与苏丹做生意。美国一旦插手某一地区冲突,不达成对其有利的结局则决不肯罢休;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决议否决权。围绕经济利益的博弈就此展开,至今仍胶着未解。而达区,则早已被列为世界上人道危机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在7月5日的吹风会上,中国非洲事物特别代表刘贵金用整整50分钟的时间和强硬的态度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达尔富尔难题”并非无解;第二,中国角色至关重要。
 

利益之争永远是没有解的难题,达尔富尔问题上的协调者中国与控制者美国之间的较量,或许才刚刚开始。

 

附文:
苏丹达尔富尔危机背后的大国石油博弈

   达尔富尔危机在带给苏丹民众灾难的同时,却给某些大国带来了染指苏丹石油的福音。苏丹面临的很可能是西方国家的制裁。制裁的最终结果当然是实现大国控制苏丹石油的目的。但大国的胃口绝不会到此为止。控制苏丹这个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国家,进而以此为据点辐射它对非洲其他产油国家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才是最终目的。


 
  国际在线报道:9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1票赞成、4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第1564号决议。该决议苏丹政府采取措施改善达尔富尔地区的安全局势,并就此与非洲联盟进行全面合作,否则安理会将考虑对苏丹石油工业、苏丹政府或其成员采取制裁行动。这一决议把苏丹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招致国际社会的制裁,并因此被大国玩弄于股掌之中。
 

  新兴石油出口国面临制裁风险

  长期以来,作为众多非洲贫穷国家之一,除了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之外,苏丹并无特别值得一提之处。但近些年来,苏丹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经济增长率高居北非六国之首。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苏丹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石油工业。




  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苏丹石油资源非常丰富,原油地质储量高达116亿桶,而目前已勘探开发的仅10%。2003年该国共生产原油1416万吨,其中约70%出口国外。苏丹俨然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重要的新兴石油生产国及石油出口国。凭借这些丰富的石油资源,在如此好的良性发展势头之下,苏丹本来应该有一个较为美好的经济前景。然而,达尔富尔危机给苏丹的发展前途蒙上了重重阴影。


 
  达尔富尔位于苏丹西部,由北达尔富尔和南达尔富尔两个部分组成。在这一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居民与信奉基督教和原始宗教的黑人居民之间长期不睦,双方经常发生武装冲突。黑人居民为了保证自己的权益,力图通过自己的斗争达到争取自治的目的,并为此成立了“苏丹解放军”和“正义与公平运动”两支反政府的武装组织。2003年2月,这两支黑人武装组织以政府未能保护他们免遭阿拉伯民兵袭击为由,发动了反对政府武装的斗争。于是,旷日持久的达尔富尔危机由此肇始。危机爆发以来,已造成3万多人死亡,100多万人流离失所,达尔富尔地区因此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人道主义危机最严重的地区。


 
  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对于苏丹来说本来是一件幸运的事,但是达尔富尔危机却反而使得它变成了一种不幸。人道主义危机给了大国干涉苏丹内政的借口,攫取石油的利益冲动促使有关大国迅速介入达尔富尔危机中来。联合国安理会的第1564号决议即是在这一背景下获得通过。但大国的介入只会使危机更加复杂化,而非走向最终解决。


 
  大国石油博弈中的棋子在现实主义看来,由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在传统的国际安全领域存在着一个“安全困境”,即一方为达到安全就必须不断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样做的结果是促使对方也不断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从而最终使得双方都更加感到不安全。在这样的竞争状态下,国家间的安全竞争实际上是一种零和博弈,即一方所得必为另一方所失。与此相类似,在能源供应日益紧缺的当今世界,在能源安全这个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实际上也存在着这样一个“安全困境”。为保证自身的能源安全抑或石油安全,各大国在世界范围内对石油这一战略性资源亦展开或明或暗的争夺,构成了一个“能源安全困境”。


 
  正是由于“能源安全困境”的存在,使得大国之间对于石油的争夺也变成了一种零和博弈。由于对中东等老牌产油区的势力范围基本分割完毕,大国之间在新兴产油区的争夺就显得尤为激烈。非洲大陆就是一个重要的新兴产油区,其石油储量巨大,被称为“第二个海湾地区”。


 

  在今后10年里,随着新油田的开采,非洲国家将出口更多石油,其石油收入总额将达到2000亿美元。达尔富尔危机为西方大国对非洲石油进行新一轮的争夺提供了重大契机。

  率先提出要对苏丹进行军事干预的是英国。一般的分析认为,英国抢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之前首先提出对苏丹实行军事干预的主张,是为了给英国在利比亚建立军事据点创造机会,以保护其在利比亚的石油利益。


 
  然而在英国提出军事介入之前,率先对苏丹发难的是美国。在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于2004年6月对苏丹进行访问之前,西方大国并未给予达尔富尔危机以足够的关注。鲍威尔访问苏丹回国后不久,就向联合国提交了要求制裁苏丹的草案,并在这一草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后来的联合国1564号决议。




  非洲曾是美国外交政策中备受冷落的角色。美国总统小布什4年前在竞选时曾轻描淡写地说,非洲“不属于美国的战略利益范围”。缘何4年后美国国务卿要亲自访问“不属于美国的战略利益范围”地区中的一个并不怎么起眼的国家?石油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虽然非洲作为一个整体只占全球已经证实的石油储备的8%左右。并且直到1970年代,美国还不曾从非洲进口石油。但到1980年代时,美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就占其石油总进口额的20%。这中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的美国意识到不能过分依靠中东石油。如今,中东地区仍然是世界上政治、军事不稳定地区,致力于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的美国仍然必须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尽管美国政府做出了不少努力,来自美国内部的批评意见仍然指责美国政府过分依赖中东石油,并指出这种情况等于“慢性自杀”。




  在中东之外,世界石油储量最多的3个地区就是欧洲、拉丁美洲以及非洲,这3个地区的石油储量基本接近。拉丁美洲作为美国的后院,美国自然不用担心来自该地区的石油供应。所以美国石油来源多元化的战略实施重点主要是欧洲,特别是非洲。


 
  而在非洲地区,美国的石油来源主要集中在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及安哥拉三国。着手进入其他非洲产油国是摆在美国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美国已经把增加非洲石油输入作为一个“国家安全”问题来对待,并用外交手段来笼络非洲石油生产国。布什政府决心在非洲大陆上扮演更重要的战略角色。2003年7月初,布什总统访问非洲,走访了全球第六大石油生产国尼日利亚、南非和其他四个非洲国家。达尔富尔危机为美国进入苏丹石油市场洞开了方便之门,美国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自1993年起,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并自2002年开始就已超过日本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由于中国进入世界石油市场较西方发达国家晚,中国的争夺重点只能放在那些新兴的产油国家和地区。其中,苏丹是中国进口石油的重要来源。


 
  从中国在苏丹的石油利益来看,苏丹1999年开始出口石油,中国一直是其主要买家之一。2004年1~4月份,苏丹石油出口收入为10.057亿美元,共计发运25艘油轮,其中向中国发运的油轮就占19艘。中国在苏丹的石油利益由此可见一斑。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力图趁达尔富尔危机抢滩苏丹石油市场,显然威胁到了中国的利益。


 
  达尔富尔危机之后的变局

  达尔富尔危机以何种形式得以解决,仍然存在很多变数,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美国一旦插手某一地区冲突,不达成对其有利的结局它决不肯罢休,而就目前来看,其他力量尚不足以对美国形成牵制。达尔富尔危机在带给苏丹民众灾难的同时,却给某些大国带来了染指苏丹石油乃至控制整个非洲石油的福音。




  达尔富尔问题是历史、部族、宗教、难民和贫穷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长期作用的结果。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留给苏丹的时间并不多。更严重的是,美国在提出草案的时候就有意把联合国“应该考虑对苏丹进行制裁”改为“将对苏丹进行制裁”,而苏丹很难完成这个近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它面临的也很可能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制裁。


 
  制裁的最终结果当然是实现美国等大国控制苏丹石油的目的。但美国的胃口绝不会到此为止。控制苏丹这个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国家,进而以此为据点辐射它对非洲其他产油国家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才是美国最终的目的。




  在新技术使深海石油开采变得可能,并大大降低了深海采油成本的情况下,美国对在非洲发现和开采新的石油储备越来越有信心。大量的美国石油资本除了进入尼日利亚、安哥拉和加蓬外,也源源不断地涌入赤道几内亚、贝宁、刚果共和国、喀麦隆、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西非国家。据业内消息人士说,预计到2015年,非洲将占美国石油总输入的25%,大大高于今天的15%。


  苏丹的将来,也许就取决于它生产的石油流向何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