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八十年代才能容得下张蔷


想来想去,整个中国流行音乐史上,也只有上世纪的八十年代,能够安放得下一个张蔷。

用以形容八十年代的那些词汇,多半是互相矛盾的:安静、嘈杂、沉厚、浮躁、华美、贫瘠。这暗流初涌的年代里,一方面,积蓄已久的种种情绪终于得见天日,中国人一口气展示出过去几十年像攒私房钱一样积攒下的见识,因此显得前所未有的沉厚和富有智慧,另一方面,禁忌被打破,快乐被允许甚至被倡导,但人们又对这种快乐的能否持久表示怀疑。于是,快乐显得绝望、癫狂,人们的张扬显得滑稽和夸张,最流行的发型是爆炸头,最受欢迎的服饰是白色的半透明紧身裤子配上火红的上衣,内裤的边缘被勾勒出来也在所不惜。中国人从来没有这样富于刺激性,也从来没有这样敢于尝试、勇于承担。就像是一个刚刚被救活的人,终于明白生命的无常,于是打破了一贯的节俭的习惯,开始大吃大喝,挥霍浪费。八十年代,一切都没头没脑,急急切切,有今日不想明天,一切又都充满朝气,充满不可能的想象力。

只有这样一个时代才能容得下一个张蔷,或者说,她是应运而生,来配合这个矛盾的、兴致勃勃的时代。16岁出道,顶着一头妈妈给她烫的爆炸头和画到青肿的眼影,走进录音棚,一夜间成了全中国最红的女歌星,20多张专辑的总销量2000万,登上美国《时代周刊》认定的全球唱片销量榜第三名。她救活了濒临倒闭的唱片公司,她的专辑每天要卡车拉运——这都是八十年代才有的奇迹。

最奇怪在,他们由着她唱。她的声音并不符合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声音美学特征,过去多少年来,女歌星的声音一定要甜、纯,像凤飞飞这样豪放一下,或者像龙飘飘这样浑厚一点,就已经到了头。而对于张蔷来说,她之前甚至没有一点脉络、一个有迹可寻的师承,简直像是从火星来的,这是最令人骇怪之处。可就这样,他们也认了,多半因为,过去的规则已经被打破了,而新的还没来及成型,连明天如何生活都要摸着石头过河,何况一个女孩子唱歌的声音?他们就这样把她放进了录音棚,连一点战战兢兢的想法恐怕都没有,倒不是因为她那在交响乐团工作的母亲多么有能耐,打了什么保票,而是因为,那个时代,是本书就能卖上七八十万册,更何况音乐专辑?一个女孩子,音准不错,还肯这么火暴,总之是不会错的,肯定不会亏本。这都是只有八十年代才会有的事,是时代替她打了保票。

后来她远走澳大利亚,说是为情为学业,更多是因为,时代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可能还会因为她的一点余热容下她,却难免处境尴尬。所有倾国倾城的人做出的决定——即便是气鼓鼓地把一件衣服扔进箱子里,其实都有时代在背后牵线和撑腰,只不过,他们自己不知道罢了。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历史上微妙的地位。



再回来,她成了一个面目平和的中年女子,经历了婚姻失败,安静地养育孩子,照样出了几张专辑,听起来却不像她,这个时代,已经容不下她了。而从前那个她,也似乎和她没一点关系,那个她,是被“八十年代”附身了,现在,八十年代抽身离去了,不是自发地离开,而是用一系列冷静的、规则程序复杂的驱魔仪式。

而八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她,猛然间都恍若前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