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冉冉升起的社区新星

本博客汇集了乔亮近年来为报刊写的新闻报道和时事综述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一颗冉冉升起的社区新星

一条巨龙醒来了

2005 年底,旧岁即将辞去,新年即将来临,在华灯灿烂的英国伦敦,在漫天红霞的法国巴黎,电视里充斥头条新闻的却是以下的一则消息:中国改进了国民经济总产值的计算方法,使之与世界上通用的计算方法相似,结果中国 2004 年国民经济总产值陡增百分之十六,正式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五经济强国。不到一个月,世界银行的经济报告指出,中国 2005 年国民经济总产值达 383 亿美元,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四经济强国。据联合国预计,中国在 2007 年将超过德国进入前三强。这些消息,震撼着古老的欧洲。

在大西洋的这一边,美洲大陆也同样备受震撼。继中国移民和中国产品接连登陆美洲大陆之后,中国的企业也开始陆续在美国招商置产,中美贸易总量日益增长,贸易进出口差额也越拉越大。

在这世界经济局势大转换的背景下,机会和挑战接踵而来。首先是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厂”的中国将各国劳工需求强烈的制造业工作吸引到中国去,然后是印度将英文系国家的白领工作也抢走。接下来则是因为中印两国的穷人变得有钱一些了,从而开发了一个二十六亿人的庞大市场。这个市场对于高科技,高质量,高智力的产品胃口越来越大。他们的购买潜力是美国人一直在梦想着的。但是他们只要高质量,高科技和有发明的产品。要知道,他们可以在本地找到大众化的日常产品,而且价格也要便宜的多。

北卡罗莱纳州就是美国发明创造和高科技产品的温床。特别是首府洛丽附近的研究三角区,被三所有名的大学所包围,是全美博士密度最高的地区。北卡州政府早就看到了这场在世界经济实力大转换时期所具的劣势和优势,做出了力争中国投资的战略决策。从此,中国和北卡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

社区的期望

和纽约及加州比起来北卡的华人比较少,也比较新。据北卡州的报纸《新闻和观察家》报道,北卡州的第一家中国餐馆是在四十年代才有的。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华人在北卡的总数也不足万人,九十年代,随着北卡从烟草,纺织和家具业为主的经济转向以生物技术,信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模式,越来越多的中国血统的人搬来北卡定居。据《新闻和观察家》估计, 2000 年在研究三角地区就有一万多人有中国血统。人多了对中国文化的需求也就相应增加。

和别的大州不一样,北卡的华人移居此处的时间不长,根还不够深,财还不够旺,而且由于大家的教育水平都比较高,都趋向于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所以在北卡各大城市一般说来尚无社区中心。目前只有夏洛特有一个以华商为主的多功能商场。在三角地区则只有零星几个亚洲市场。北卡华人社区长时间以来都梦想有自己一个社区活动中心。比方说,号称三角地区“华人市长”的卫高荣先生,十几年以来就梦想有一个三角地区的中国城。他也曾发起过华人组织一个自己的银行。所有这些想法,都因为没有钱而无法实现。其它人也试过,比方说, Exploris 的 Gordon Smith 先生曾组织三角地区华人社区在一起筹建北卡中国中心,最终也因无钱而不了了之。

同时,北卡和中国的学术交流日益增加。与中国学术交流的领先者是北卡州立大学。自 80 年代以来,北卡州立大学在农业,纺织,环境,生物等学科和中国许多名牌大学都有学术交流。现在北卡大学,杜克大学后来居上,在生物工程,制药,医学和商业方面与中国名校纷纷挂钩,共同开创交换项目,每年中国方面都有不少代表团访问北卡,而北卡的学生和教授也不时去中国考察学习。中国和北卡之间的学术交流水平不断提高。

北卡州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也不断增长。虽然州政府没有公布与中国贸易的具体数据,但北卡平均每年有一百八十亿美元的出口额,其中对中国出口的部分近来迅速增长,成倍上翻。北卡州的贸易部部长更是每两个月都要访问中国一次。所以进一步促进中国和北卡州之间的生意和投资也是社区的需求之一。

迎接挑战

在 2005 年一个中秋节的表演晚会上,卫高荣先生和北卡州一家货运公司的总经理龙瑞 (Duane Long) 先生握手见面了。龙先生是白种美国人,他们夫妇俩从五百美元起家,办起了一个物流公司 Longistics 。至今有一百多辆卡车,二百多个员工。据龙先生自述,龙先生和卫先生两人一见如故。对卫先生来说,龙先生对中美贸易的兴趣给卫先生以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援助;而龙先生认为,他和卫先生俩人很有缘份,象是上天注定他们要见面共谋大事的。龙先生看了卫先生和背景资料,觉得卫先生出身贫寒,通过奋斗,成就不斐,实乃亚裔美国人的模范。

不久,卫先生向龙先生介绍了北卡中国中心的设想。该设想建议成立一个类似于北卡日本中心一样的机构,专门从事文化交换,学术交流,和商贸易交流方面的工作。主要目的是吸收中国投资和生意,为北卡州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卫先生向龙先生介绍了以前所做的努力,比如说卫先生想凑钱塑建中国城,开华人银行,以及 Exploris 的 Gordon Smith 对中国中心劳而无功的筹建,等等。龙先生认为,这种事情得由私人牵头,先把这个中心办起来,然后向各大公司显示这个中心的价值,再吸引大公司的投资。

接着,龙先生对北大中国中心的成立马上做出财政上的承诺,他将捐出 3 万美元和 5000 平方尺的办公室,供这个即将成立的北卡中国中心使用。该中心在继续选择理事会成员的同时,委任了北卡大学的教授谢立安博士为正会长,陈杨博士和韩八厅博士为副会长,同时委任了北卡华星报的社长 Cathy Kimball 女士为开幕式的总主席,华协副会长金庭玫女士为副主席,将在二月十八日举行中心的开幕式。

三角地区的华人也大力支持,目前支持中心开幕式的志愿者达到 50 余人。

一石击起千重浪

卫先生和龙先生筹办北卡中国中心的事,在三角地区华人社区激起了不小的反响。乍一听来,不少人认为中国中心就是一个社区中心,象华协华联搞个活动可以去那里,象老人们打个扑克下个象棋什麽的也可以去那里。对于这个想法,北卡中国中心的会长谢立安博士认为应该澄清一下。北卡中国中心主要是做文化,学术和商业上的交流,而非一个社区中心。主席卫先生也认为只有和中国中心有关的事务才能使用中国中心的设施。而且,因为中国中心的办公设施坐落在北卡自由贸易区里,出入要特殊许可,更为无关人员使用该中心的办公设施带来不便。

对于目前中国中心理事会及执行长官的组成,社区里也颇有人执观望态度。中心的主要领导人成分多为大学教授或科研人员,真正做生意贸易却寥寥无几,所以有人推测大概成立后短期一段时间该中心主要做中美学术交流。对于这点,卫高荣先生说他们目前还在物色理事人选,希望各界人士踊跃推荐或自荐,有合适者,卫先生会“不惜三顾茅庐”,请其出任重要职务。他还提到,中心起步之后,将为中国大陆每个省,台湾和香港都各指派一名代表,机会还是很多的。

平心而论,中国中心在筹备开幕式,打响知名度这方面目前进展颇适人意。支持开幕式的志愿工作者达五十余人。在 Cathy Kimball 女士和金庭玫女士的带领下,开幕式邀请了北卡各界知名人士达三百多人。国会议员 David Price 和北卡州商务部长届时也会来参加开幕式。中国中心即将开幕的消息也由志愿人员发到全美万维网和多维网。北卡《新闻和观察家》报纸在春节年初一这一天登载专访,报道中国中心的成立。龙先生还雇佣了专职公共关系公司做网站,发请帖,买午餐和布置会场,一切都搞得具有专业水准。

剪彩以后

按设想,北卡中国中心一开张,马上就要同时着手三大交流:文化交流,学术交流,和商贸交流。会长谢立安博士指出,目前执行委员会的人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一份商业计划,开幕式以前应能正式向理事会提出。两位主席,龙瑞先生和卫高荣先生对中心的前景充满了乐观的期望。认为一旦中心成立,举臂一挥,万众齐应,马上在三,四月间就会陆续有各种各样的代表团访问北卡,接洽商务。中心的价值体现出来了,本地的各大公司就会倾囊相助。

三角地区的华人社区也会密切注意北卡中国中心的一举一动。有一位社区杰出商业人士曾表达了他对中国中心的关心,他说:“如果中国中心不注意扩大圈子,让更多的文化,商贸方面的人参与,到头来也不过是一场广告游戏。”大家都不愿看到这个中国中心的努力赴之东流,因为这种失败会让中国和北卡州之间的文化,学术和商贸交流又落后很多年。

北卡中国中心将申请成为国家税务局 501 ( C) (3) 或 501 ( C ) (6) 非营利组织。计划上要雇用全时正式人员专门管理该中心的日常运作,因为目前从主席到会长,每个人都是无薪的志愿工作者。龙,卫两位主席和谢会长深知,要扎扎实实地做出点事情,光靠免费的志愿者是远远不够的。

卫先生说:“我已经为北卡中国中心播下了种,下面的事就得要年轻人来承担和继续下去了。我是台湾生,台湾长的人,我已为我深爱的华人社区做出我力所能及的事了。”开幕式以后的进展,就得看以谢立安博士为首的执行委员会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