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取笮及南中 云南自古为巴、蜀附庸,而巴、蜀地区早在商、周时期就已著名。 《尚书·牧誓》说武王伐纣时,西南地区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参战。《华阳国志·蜀志》说:“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至战国初年,诸侯割据称雄,蜀自称帝,巴亦称王,与秦、楚抗衡。杜宇称帝,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杜宇后三世之保子帝时,攻青衣,雄长僚、僰。汶山即今之茂汶,古时所谓冉、駹之地;南中则是邛、笮、昆、滇诸地;青衣是青衣羌;僚为夜郎;僰为西僰。这些地区就是汉代所称的“巴蜀西南外蛮夷。”都是巴蜀附庸之邦。 秦国崛起,羡巴蜀富庶,遂出兵以伐。据《华阳国志·蜀志》载:“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冬十月,蜀平。”同书又载:“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置巴、蜀郡,以张若为蜀守。” “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仪与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临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三十年(公元前285年),疑蜀侯绾反,王复诛之。但置蜀守。张若因取笮及江南地。”《史记·秦本纪》载: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蜀守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 据史籍所载,从祖国内地到云南有名有姓之第一人,是张若。而有关张若的情况,仅见于上。但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秦灭蜀国后,以张若为蜀郡守。张若守蜀至少有39年,并与张仪一道筑成都、郫、临邛三城;在蜀侯绾反叛之后,秦朝廷于蜀郡仅置守,张若乃从实质到形式上成为蜀郡首长。在此情况下,张若进一步取笮及江南地。 所谓“笮”,《华阳国志·南中志》越嶲郡定笮县条说:“笮,夷也。”而方国瑜《云南郡县两千年》说“笮都在今四川雅安地区。”所谓“江南”,指岷江以南。方国瑜《云南郡县两千年》说:“江即岷江。”又说:“秦兵取蜀后就致力于对岷江以南,即南中地区的西南诸部的招徕与略定。所以《太平环宇记》说:‘秦惠王破滇池,此地始通。’”⑴张若取南中的具体过程,以及以后对南中的治理,未见详细载籍,但秦朝在古云南“置吏”的说法,却累见于史籍。 张若取南中,今云南东北部自此进入祖国版图,其意义甚为重大而不可忽视。 注释:⑴按《华阳国志·蜀志》载,张若取笮及江南地在公元前285年,而此年为秦昭王二十二年。《太平环宇记》所说:“秦惠王破滇池”恐年代误记,而方国瑜引此文时未查对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