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督教:厌世性宗教和建造性宗教
--选择王志勇《基督教圣约世界观神学原理传习录》
如何看待日常生活,乃是对宗教和神学的真正考验。具有超验性特征的宗教都不会把日常生活是为终极目的,它们通常都把认为日常生活视为修炼自身的工具,通向来世的桥梁,人生旅途的一个小站。但是,是消极地逃避现实生活,还是积极帝去改变它,宗教和神学的真伪以及真伪的程度则由此而分。
一是“厌世性宗教”(avertive religion)。在这种宗教中,总是想方设法逃避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的罪恶和弊端是为正常,很少或从不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予以改革和创新,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未来上天堂或基督的再来上。这种把日常生活视为凡俗、甚至低级的思想在基督教神学中也一再出现,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基本上都是这一模式。与此相反的则是“建造性宗教”(formative religion),其特征就是积极、主动、乐观地追求对现实生活加以变革。这种宗教把改革自身和社会是为上帝赐给自己的使命,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虽然都已经受到罪的污染,但可以做出一定的改革;同时,受造界蕴含着巨大的潜能,人的责任和天职就是把这种潜能开发出来,从而荣耀上帝,造福他人。因此,这种建造性宗教所注重的不仅是对现实生活中弊端的救治,并且积极地寻求创造性的方法,使得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各个方面都能够不断改进。
改革宗神学所阐述的基督教就是这种建造性的宗教,改革与创新就是改革宗神学的真精神。天主教神学基本上是厌世性的宗教,修道院修士的三大修行誓愿(绝财、绝色、绝意)就是其厌世性的集中代表。路德宗从本质上讲是建造性宗教,可惜其建造的范围仅仅停留在神学教义和教会内部。中国千年来流行的基督教基本上是厌世性的宗教,一是受西方宣教士的影响,二是受本土宗教,特别是佛教的影响。所以,基督教在中国虽然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建造基本上持消极的态度。改革宗神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必会扭转传统中国基督教消极避世的特征,成为中国文化和社会重建的积极力量。